林则徐,甲午风云,孙中山之间的联系

作者&投稿:愈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对中国有哪些贡献~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原籍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广州市海珠区),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有《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歌颂其丰功伟绩与英雄壮举,有墓冢、纪念馆等多处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非要按照电影里的来吗?电影拍的可不一定是事实啊。
《甲午风云》里为了拔高邓世昌,把丁汝昌、刘步蟾等描写成反面人物。
《林则徐》里三元里百姓伏击英军,帮助林大人抗英,其实是英舰水手跑到三元里奸污了村妇,村民杀红毛鬼报仇。

要说感人,邓世昌为了掩护旗舰,指挥致远游弋于日舰与定远之间,吸引敌人火力,后船身中弹倾斜,此时北洋水师还没有击沉一艘敌舰,而日舰在射速和航速上都占有优势,于是邓世昌指挥致远全速撞向敌舰(中国记载为吉野,日方记载为浪速),倭寇见状集中火力攻击致远,炮弹击中鱼雷舱,致远爆炸沉没,邓世昌自沉殉国。

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坚守虎门炮台准备与英军决一死战,战前派人把衣物及牙齿带回家以示必死的决心。战斗中督率将士奋勇战斗,身批数创,最后中炮殉国。

首先从时间上看,是先林则徐,再甲午,后孙中山
再看他们的重要性,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但他们之间也有某种联系,甲午之后,孙中山立马就出现了,是因为孙中山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意识到不推翻这样腐败的政府,是促进中国的繁荣发展。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掀起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敌的序幕,也加快了甲午战争的来到
总的来说,他们三者之间就是环环相扣,有点类似于起因 经过 结果的意味

他们直接没有直接联系吧,首先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关系很明确,孙中山可能是个引导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货畅其流的思想。可惜的是这封上书石沉大海,每人理会。甲午战败后,中山先生看到满清的腐败。认识到这个政府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富强,它反而成为中国自强之路上的绊脚石。决心以武力推翻之。

林则徐虎门硝烟引发英法等国侵华,日本人见清朝政府无能也想获得好处,然后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使革命更加的深入人心,最后就是孙中山回国领导起义。

林则徐死了,孙中山才刚出生。所以说孙中山是听林则徐故事长大的,奠定了革命理论基础。甲午的失败,加据了革命浪潮


讲述一个从1840年至今著名的历史人物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

"虎门历史知多少"有奖知识竞赛题目
100、我国第一部反映鸦片战争的影片是:()A 《甲午风云》 B 《林则徐》 C 《鸦片战争》 D 《义和团》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13-12-29 什么叫历史? 313 2011-10-10 香港历史 1029 2013-11-28 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是什么 89 ...

大家帮忙~~我要看福州古名人的资料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