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简介50字左右,急!

作者&投稿:大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范仲淹简介50字左右?~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其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概述图来源:清殿藏本范仲淹像[4])
本名
范仲淹
别名
朱说、范履霜、范文正

希文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5]
人物关系
范纯祐
儿子
范仲温
哥哥
范正思
孙子
狄青
好友
相关视频
196.1万播放|01:26
一分钟了解范仲淹
2万播放|05:00
「北宋文学(上)」 范仲淹及其创作
3.2万播放|04:22
北宋名臣范仲淹3
2.5万播放|07:21
林逋范仲淹居然还有这段故事
2.1万播放|03:53
古代文人故事:范仲淹的家风
1.5万播放|04:54
得知死囚为范仲淹后代,皇帝说:免五次死罪,并亲自作了作品送他
17.1万播放|03:30
范仲淹(下)-三起三落的寒门才子
2.3万播放|03:55
北宋名臣范仲淹1
3.4万播放|09:30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能否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百家讲坛
9696播放|03:18
中国“最懒”诗人,一生只写2句诗,却流传千古,你肯定也背过
查看更多
相关星图
范仲淹的诗文作品
共41个词条
1.0万阅读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
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家
共11个词条
6.4万阅读
潘季驯
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初字子良,又字惟良,后改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
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
查看更多
宋仁宗赵祯时期著名人物
共82个词条
34.1万阅读
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
慈圣光献皇后
慈圣光献皇后曹氏 (1018年—1079年11月16日),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尚书虞
韩琦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为
查看更多
北宋时期谥号为“文正”名臣
共9个词条
8039阅读
李昉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今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人。北宋初年名相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主要影响主要作品人物评价轶事典故史料索引人际关系后世纪念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合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回顾“北宋名臣”范仲淹人物生平
土豆小厨房
10万播放
|
05:00
第1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共6集
合集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北宋名臣范仲淹生平
静说历史文
8179播放
|
00:54
第1集 中国历史:范仲淹推行的改革为何会失败?这个原因很重要
共3集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7]
宋代范仲淹画像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8]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丁丑日(10月1日)[1],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9][6]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10]
范仲淹29岁前为什么叫朱说?他的成才之路有哪些经历?
夜读史书
赞67
阅读1.5万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11][12][13]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14][2][15]
元代范仲淹画像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16],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17]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18],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19][20][21](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22][23])。
范仲淹不为人知的冷历史:中进士时候的名字是朱说
历史百家争鸣
赞120
阅读2.3万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24][25][26]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27][28]
共5张
范公堤遗址
天圣三年(1025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29]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30]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31]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32]
商丘应天府书院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33][34]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35]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36][37]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39][40]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41][42][43]
范仲淹苏州石刻像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44][45]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46][47]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48][49];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50],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51][52];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53]。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54]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55][56]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57][58]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59]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60]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61]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62][63]
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他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最爱历史
赞999+
阅读11.6万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夜读史书
赞121
阅读1.7万
范仲淹三遭贬黜,时人为何说“范君此行,尤为光荣”?
写乎
赞13
阅读4006
伏阁请对
明道二年(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仁宗[65],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66]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67]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68][69]
范希文像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知睦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70][71]河阳签判富弼上书仁宗,建议诏还范仲淹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72]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73]时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74]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75]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76],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77][78]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79]
古画《范仲淹像》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80];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81];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82],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83],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84]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85][86]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87]
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宋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88]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89][90]八月,范仲淹兼知延州。
宋代金明寨遗址
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先前,边路分马步军部署统兵万余人,兵马钤辖领兵五千,兵马都监带兵三千,御敌时官卑者先出战。范仲淹在检阅州兵马后得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部置一将,加强训练,根据“敌之寡众”分别出战。此后,他派兵相继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九月,范仲淹遣将军任福破白豹城(今甘肃华池东北约25公里处),迫使入侵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的西夏军撤兵。又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芦子平,种世衡兴筑青涧城(在延州北约200华里处),营田实边。十月,遣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费。仁宗为这支军队赐名康定军。十二月,朝廷采纳韩琦、尹洙之策,下诏在次年(1041年)正月上旬,由泾原、鄜延两路同时出兵,大举伐夏,但范仲淹与在朝中的杜衍、欧阳修等皆以为条件不成熟,主张积极防御,寻觅战机,小规模出击。[91][92][93]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有才干的将领,其他如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94],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95][96]
范仲淹手书“嘉岭山”崖刻
二月,李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97]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98]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99][100]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金汤城一带的西夏军进犯[290][101][102];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宋朝。[103][104]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呦呦,小学生语文园地三大古代文人资料,看看下面视频吧!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3]。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的生平简介
2022-05-21 · 超过5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仲淹义田 诗曰:宋范仲淹, 千亩义田, 以济群族, 衣食赖焉。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从青年时代开始就...

范仲淹1500字简介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 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

作词人范仲淹生平简介
魏泰《东轩笔录》谓仲淹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今只存“衡阳雁去一首。 ●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些...

范仲淹简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王通 简介
王通,字仲淹,是隋代山西的私人教育家,以其深厚的家学和儒学素养,在历史上享有“文中子”的美誉。尽管《隋书》对他的记载简略,但通过其他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出身显赫,父亲王隆曾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受到隋文帝的赞赏。王通自幼便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十五岁即能授徒,显示出卓越的学术才能。在隋...

诗人范仲淹简介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_百度...
,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的翻译急急急!
出处:北宋欧阳修《宋名臣言行录》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

王通简介
王通,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 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年),享年34岁。王通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

仲淹划粥翻译
仲淹划粥翻译: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只好到长白山寺庙里去读书。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原文: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童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范仲淹简介:范仲淹幼年丧...

范仲淹的仲淹二字是什么意思
1、范仲淹是我们熟知的宋朝名臣,不仅仅是他写出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更因为他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范仲淹成为文臣武将效仿的典范,他的谥号是文正,能够担得起这个谥号的大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数的过来的。2、范仲淹年幼的时候生活...

香河县15735991124: 范仲淹简介50字左右? -
房岭胃康: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

香河县15735991124: 列举一个具有慷慨正气的古代历史人物,并简要介绍其事迹?求简短的 -
房岭胃康:[答案]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

香河县15735991124: 有关范仲淹的故事80字左右 -
房岭胃康: 1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

香河县15735991124: 谈谈你对范仲淹的评价 -
房岭胃康:[答案]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

香河县15735991124: 岳阳楼记作者的写作背景 -
房岭胃康:[答案] 《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

香河县15735991124: 名人故事要30字左右的 -
房岭胃康: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

香河县15735991124: 概括 范仲淹断齑划粥 故事 不要超过30字 -
房岭胃康: 范仲淹幼年贫寒,在寺庙中刻苦读书.每晚他用糙米煮一盆稀饭,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上各吃两块,用捣碎的腌菜下饭,这就是“划粥断齑”.

香河县15735991124: 有关名人友谊的小故事,100字左右或者有关名人拼搏的小故事也可哟,也要100字左右 -
房岭胃康:[答案]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

香河县1573599112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 -
房岭胃康:[答案] (1)此句译为: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贼”是“大惊”的主语,在“贼”前停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