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与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作者&投稿:姬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在立论基础、所属内涵、对学说中“善”的引用的来源不同以及对实践理解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相对立的人性学说的原因所在,且这两种学说在现在看都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于人性的讨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来已久,且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歧和观点,其中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都是关于人性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这两种学说产生分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的产生原因 (一)立论基础不同。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实际上抹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他看来,人性就是人不同于动物之处,与纯自然的动物性不同,人性更多的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进而达到道德层面的本性之意,并最终可以将人性归结为人道。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说”具体表现为人人皆有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他将其划分为“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心理反应”三大部分。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内在含义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与我者”,“我固有之”,“人皆有之”,即对应的超越义、内具义、普遍义,他眼中的人性是人们先天所有的,是不可改造的。荀子则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者,本质材朴也”,即对应的自然义、生就义、_朴义,并且这些人性是可改造的,而且鼓励人们对其加以改造是人性更具有社会意义。 (三)善的来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善是人本天生具有的,不必加以后天改造生成。而荀子则不同,他鼓励对人性进行后天改造,经过改造的人性就不再是真正的人性,而是“伪”。伪的本意是“人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 (四)实践的解释不同。孟子由性善论得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则得出“涂之人可以为禹” 的结论,不过两者看似一致,却有着内在的不同之处。其一,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其二,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二、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历史局限性 孟子在论证善的来源时并没有具体而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是假设了一种特殊情形,来分析人们当时的心理反应。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人们对掉入井中的儿童有一种内心的伤痛和急于相救之情。孟子认为这种感情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小孩也会有同感,由此他得出了“性善说”。但是毫无疑问大多数人在这种情景下都会有这种感情,并不能确定一定是所有人都有那种急救之情,而且或许那种感情也已经经过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了混杂因素,不再是人纯真的本性等等。 荀子根据情、性、欲中之恶者而说人性本恶。认为善乃来自“伪”或后天人为的教养、修养。人性的表现是饥饿了想要吃饱,冷了想要取暖,累了就休息,这些都是人的情性。桀纣这些人都是顺从自然人性任其发展,结果就贪图享乐,所以说是人性恶的。但实际上荀子并未主张人性全恶,他承认伪所完成的善亦在于人的先天基础。第一,荀子承认人生而有心,而善恶基本上是内心的抉择,心是道理的主宰,心主宰做到有理有节,虽然欲多却不会有损道的。第二,荀子也承认人之心生而具备善质,好利以外同样好义。义与利是人共同具备的,虽然尧舜不能去除人们的好利之心,但可以使好利之心不胜过于好义之心。虽然桀纣不能去除人们的好义之心,却使民众好利胜过好义。然而尧舜那些人为何能“化性起伪”,摒弃那些恶因,却是荀子所不曾考虑的。 此外,孟子和荀子都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不足之处。他们都想把人性说解释为超阶级的,但却又跳不出这个阶级的怪圈,不论是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还是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都只是地主阶级的人性说而已。孟子讲性善只有君子圣人才能保持,荀子讲性恶也只有君子圣人才能去除,他们关于性善性恶的标准也只是统治阶级的标准。所以在孟子荀子眼中,或者应该说是思想深处,阶级的色彩是无法退去的。 来源:知识文库


谁能解释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与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这是限于时代的发展的。性本善的要求更高,认为人本不该犯错;但是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荀子不能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来,于是提出性本恶,认为人可以犯错,改正就好

"人之初,性本善“是谁所说?
是三字经里的第一句,《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谁更有道理一些?
更能够符合性善论的说法,而道德经也被后人尊为儒家学派著名的典籍。对于荀子认为的人性本恶,我认为是不符合人性发展规律的,而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才符合当下社会人性发展的规律,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产生改变,变得邪恶。所以我认为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更有道理一些。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何处?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孟子看来人有“四心”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点和孔子的想法不谋而合。直译的话是这样的: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在孟子看来,人有这四种萌芽...

孔孟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吗?
反了,孔子说的是: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孔子说的性本善是说人刚刚接触世界的时候性格是善良的,没有害人之心因为后天的物质和利益关系才会改变人的本性,孟子说的在人之最初,是自私的,兄弟姐妹之间为了食物的争抢之类,因为后天长大了,懂事了会互相谦让才会变善....

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制做衣服一定要先将布料裁剪成若干片一定形状的料块,然后把这若干片缝合纫缀起来,才能形成衣裳。俗称制衣匠为“裁缝”,就是就这两个制衣的基本工序...

孟子说 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说 人之初性本恶 哪种观点正确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这是以社会化的道德标准看待小孩子,对小孩子来说,没有进入社会,没有社会化,自然也就没有道德概念,他没善恶之分。任何事情对他来说是中性的,初生的婴儿本质上与动物非常接近,灰太狼吃喜洋洋绝无内疚负罪的感觉。人之初,无善恶。六祖慧能,隐居...

为什么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亚圣孟子的一生极其精彩,他的一生是饱含智慧的一生,思维的火花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始作俑者、孟母三迁等,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 到关于他的故事。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在词典里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句成语虽然出自于圣贤孔子之口,孔子曾说:“始作...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义?
《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善,是孟子的儒家思想:人刚出生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性是善的,可是到了成年人,因为教育不当,人性被歪曲了,就变成了丑恶了。在评法批儒年代,《三字经》一打开就受到了批判。人生出来什么都不懂,哪有善恶?性善论是唯心主义,“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这句话是儒家思想家荀子所提出的思想。解释如下:儒家思想一直以来对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有着深入的探讨。其中,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认为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环境可能造成人的变化。然而,荀子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在初生时并没有固定的善恶属性。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

安乡县17857734645: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分别是谁的观点?
孟须速尔: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

安乡县17857734645: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怎么准确解释 -
孟须速尔: 《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象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与之相对立的是荀子,他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写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还有人提出“性无善无恶论”;也有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 中国古代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说,后来也有人提出,人之初,性本无.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人的性情性格确定有先天遗传,这种遗传只能是急与缓,躁与柔,动与静的不同,不能说脾气急点躁点就坏,但将来则可以产生暴力倾向,也不能说生下来比较安静、脾气温和的就好,就一定善,也要看后天培养和生存的环境如何.

安乡县17857734645: 孟子和荀子思想区别在哪. -
孟须速尔: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

安乡县17857734645: 孟子的“性本善”论和荀子的“性本恶”论的区别? -
孟须速尔: 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因为他认为,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不已,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忙碌,所以他认为的"性本恶"实际上就是指的人来这世上是为上一世而赎罪.

安乡县17857734645: 孟子主张“性本善”论,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善者伪之”论,你认为呢? -
孟须速尔: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孟子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荀子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道德修养是主体通过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两种人性论看似对立,实际上是互补的. 当然孟子主张的性本善论在中国历史上盖棺而论完全就是个笑话,导致伪善和犬儒主义的盛行.

安乡县17857734645: 中国古代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是什么?国外的思想家关于人的本性是如何论述的? -
孟须速尔: 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

安乡县17857734645: 人之初,性本善??? -
孟须速尔: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一人从出生的开始就怀有一颗善良之心,这颗善良之心会指引他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是非善恶观.而他的继承人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只有后天的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人才能避免误入歧途.但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人之初,无谓善恶,他的本性决定于家庭社会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决定本性的还是大部分由外因.

安乡县17857734645: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到底谁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为什么? -
孟须速尔: 环境不同,看解也不同.比如你所遇到的都是好人,你自然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反之,亦然.也许孟子与荀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独到见解自然不一样了.话说到这里,你自己认为

安乡县17857734645: '人之初,性本善' 谁能做个完整的解释?
孟须速尔: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却不准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

安乡县17857734645: 孟子的“人之出,性本善”,的相反思想是谁提出的啊?
孟须速尔: 荀子的"性本恶" 这两个都是心理学上的知识,他们都是对人为什么作会为人的原因作了一个分析: 孟子的"性本善"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关键的转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教育. 而荀子的"性本恶"是指的,人在上一世做了坏事,所以这一世才转世为人来这个世界上受罪的, 因为他认为,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担忧不已,每天都在为一些事情而忙碌, 所以他认为的"性本恶"实际上就是指的人来这世上是为上一世而赎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