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引用原文说明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独特感受是什么?课文选取了那些景物来表现故都之秋这一特点?

作者&投稿:蒯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独特感受是什么?.~

感受:将南国秋与北国秋做对比,突出和反衬北国之秋,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眷恋、热爱.
特点: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作者运用这五幅画面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故都的秋》开篇就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先描写江南秋景的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然后由景及人,表达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的叙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喜欢江南之秋的情绪.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强,“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就特别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寻感知了.接下来,作者用很大篇幅来记叙描写北国之秋,其“清”、“静”、“悲凉”的特点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秋晨观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闲人以及秋果几个画面,选景细微,表意却悠远深沉.如在秋晨观景的描写中,作者没有写北平的高楼华宇、雕栏画栋,而是以破屋为入景点,恰恰合于这里的秋韵.“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的飞声”、“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这一切景物的出现就已让人的心受到触动,然后你会在一种高远、清凉、空荡的淡淡悲伤中不断地感动着.而当你细细品味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时,几乎能感觉到温暖、和缓的秋天的阳光从臂弯流过,那一刻你确切地知道了郁达夫带给我们的生活感受是那么的丰富细腻.
  作者通过五幅图景描摹了故都的秋,让读者充分感受了北国秋光的特色.最后,作者在文章结尾以议论收笔,再次用对比,又辅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赞颂北国之秋,表达自己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故都的秋》引用原文说明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独特感受是: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课文选取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景物来表现故都之秋这一特点。

《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扩展资料: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

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故都的秋》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郁达夫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抗日时期文艺界抗敌御侮斗争中的翘楚,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民族解放殉难烈士”。

在中国民政部公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批英烈名单中,郁达夫的名字在列。 郁达夫著有《达夫全集》共七卷、《日记九种》等。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都的秋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

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是指“采用语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包括声音、色彩、气味等)生动形象地形容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感受:将南国秋与北国秋做对比,突出和反衬北国之秋,突出对北国之秋的眷恋、热爱.
特点: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作者运用这五幅画面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请结合作品,分析《故都的秋》一文表达了怎样
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8月)表达了何种情感?对此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此文表达了赞颂秋天的情感。郁达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说:“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

故都的秋赏析
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故都的秋,后半段的古文引用作用
1.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性;2.引用古文,可以增加意境;3.揭示文章主旨,更好地抒发情感;4.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情。

找《故都的秋》原文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

《故都的秋》中“黄犬之于骆驼”的解释?
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此文出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郁达夫原文中使做陪衬一词是什么意思?
在《故都的秋》中,“使”作为陪衬的意思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其他事物加以衬托。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各种秋季景象,如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等,来突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这些景象作为“陪衬”,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故都之秋的特点,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其独特的氛围。...

《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郁达夫在杭州经营茶行。1933年4月25日,郁达夫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作者在记叙中句句带有深秋景物特征,通过五幅图景:...

《故都的秋》为什么要先写南国之秋而后再写北国之秋
这是反衬,用自己对南国的秋态度来反衬对故都的秋的态度。突出自己对故都的秋的喜爱,同时也引出下文对故都的秋的特点的描写。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又间接写江南的秋,...

故都的秋你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摘抄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
秋天的庭院,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盛秋.

栾川县15740668231: 故都的秋中那些句子写了作者热爱北国的秋天 -
汤申替巴:[答案] 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南国之秋,当然也...

栾川县15740668231: 下面是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话.请据此概括“北国之秋”的基本特点.(不超过15个字)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 -
汤申替巴:[答案] (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要浓烈隽永得多.(或北国之秋浓烈隽永)

栾川县15740668231: 故都的秋中那些句子写了作者热爱北国的秋天 -
汤申替巴: 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南国之秋,当然也是...

栾川县15740668231: 对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疑问.文中“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的含义是... -
汤申替巴:[答案] 用其他的时间换来只占生命三分之一时间的秋天.这是他喜欢北国的秋,对秋的留恋之语.

栾川县15740668231: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100字 -
汤申替巴:[答案]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

栾川县15740668231: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写出了北方秋的什么特点 -
汤申替巴:[答案] 《故都的秋》开篇就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先描写江南秋景的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然后由景及人,表达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的叙写,充分...

栾川县15740668231: 故都的秋阅读答案1.北国的“清秋佳日”指什么时候?2.选文中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段?作用是什么?3.文中哪一句最能突出“我”对北国之秋感情最深... -
汤申替巴:[答案] 1.枣子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 2.描写.视觉,听觉.景物写的细致,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3.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的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栾川县15740668231: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汤申替巴: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栾川县15740668231: 课文故都的秋里作者笔下的北国之秋的特点 -
汤申替巴: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北国之秋范围广大.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栾川县15740668231: 故都的秋一文中,为什么说北国的秋来的悲凉呢? -
汤申替巴:[答案] 一、与秋天的节候特点有关,一到秋天,天气转凉,草木萧瑟,这在我国北方表现得尤为明显.此为作者说故都的秋“来的悲凉”的主要原因.二、与作者对故都的思念有关.思念的情绪常常带有悲凉的况味.三、与古今中外的诗文对于秋的咏叹大多表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