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识具有的四种特质是什么?

作者&投稿:势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个性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四种理论是:什么、特质论、学习论和什么?~

个性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四种理论是:(心理分析法)、特质论、社会学习论和(个性典型论)。
供参考。

有上进心,有责任心。有目的心。有爱心。其实这都是非常成熟的行为的男生具备的特质,因为他们,比较通情达理,然后懂得理解一些。别人的难处苦处。

一切现象都是第八识的作用;
前五识是我们单纯地见闻;
第六识是我们的分别思考思维之心;
而第七识的特点是:恒审思量着我,认为一切皆是实有,然后取与舍。
第七识像拴马柱,一直让一切现象围绕肉身为中心而转。
它一直恒审思量着我,以自己的利益考虑事情,一直认为财色名利是实有的,喜欢的就执取,不喜欢的就舍弃。
第七识在凡为心王,是它的执我执法以致入轮回;是它喧宾夺主,控制着第八识、第六识和前五识而产生视听。
圣人以第八识为王,他们随顺八识、随顺种子起现行,觉性作为,随缘而过。
圣人们恒审思量着无我,恒审思量着万物一体,对一切皆随缘而不取不舍,他们总在体会:不是肉身在作用,不是它在见闻觉知,是虚空。

第七识不明白法界的样子,攀缘这攀缘那的,它不知能见能闻是本有,不知所见所闻也是本有;因为它迷有个能而产生了我,一直以我为中心,不停地造业,……肉身就出来了,……天人身、畜生身、鬼身、外道身就出来了,……这就是轮回相。
第七识的行为特点是:无为而作 。意识能分别,第七不行,他不会分别,他只是随顺种子随顺习气;
所以修行,要通过意识观察而熟悉一切;对一切清楚了,还要让佛知见变成种子才行,这样能转变了第七识才算有所证。如果我们学法不纯熟,还没根深蒂固到变成种子,如果只是一点点理解,就不是有所证;要入第七识的无为而作才算有所证。
第七识总是在刹那刹那地攀缘着,攀缘到哪,第八识就现出啥。
所以修行,要转攀缘为圆照一切而不动;要转不停地取舍为不取不舍;要转小我为大我,要明白肉身是我,外面的四大也是我,所见所闻皆是我,万法皆显示我的存在;大我指妙用,而妙体如虚空,它是无我的。
第七识相当于潜意识,修行要让认知储存到这一层,就像我们在梦里、紧急时都不会忘了自己的名字。禅宗的祖师总爱考核我们的所悟:到了无为的地步没?能随时随地都知道本性的特点没?
所以,我们应切记,即使你通达法义了,即使你对本性已无疑无惑了,如果没让第七识彻底转变,如果认知还没入潜意识,如果还未入无为,那就不是真见性,那就不是真证道。

第七识
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佛家叫做末那识,心理学上叫做潜意识更多一些,作用就是恒为我执着,比如我睡了你老婆,你觉得愤怒,就是这个恒为我执的第七识产生的心理,你觉得老婆是你的,然后我睡了。 你觉得这是绿帽子,这个想法就是第六意识和第八阿啦耶识,以及上面说的末那识决定的。
第六识与第七识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的说: 第六识是心智,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你会做数学题,你知道怎么烧菜,你知道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等等,都是第六识。 第七识即末那识,简单的说就是“我”,“我执”,就是因为有第七识的存在。
说到第七识,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唯识学,或者说是大乘佛教三大体系之一,又被称为法相宗,而第七识就是唯识学里面的八识内容之一,它分别被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而第七识指的就是末那识
第七识原名叫做“末那”,它的意义是“意”;与第六识的意识是有所不同的。所谓意,正是指它在凡夫位其体是个纯染污的东西,无始劫来日夜相续没有刹那时间曾放弃执拗爱染;它是不断地单纯地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自内我,思量为我的爱见极强,因之管它叫意。它是恒审思量(恒:永远,不间断的意思。审:审察,审视。思:反应,判断,决定。量:量度,区分。总的意思,即对事物不间断的做出反应区分和判断决定。),没有片刻停歇,第六识虽有思量作用,可是有时间断,例如熟睡无梦时,第六意识就不现前,也自然就没有起思量作用了;因之第六识不能单叫意而叫做意识,只有第七识思量义特强,而且第七识还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故唯第七识得名为意。

识和根的关系,就像草本的枝叶和根一样。但不同的是:草木的枝叶和根同一种子而生,识和根种子各别。不过由于某种东西有助于发某种识的作用,特地名为某识的根,这里有一个界限,任何识没有同类根就不能发生,任何根也不能助发异类识。如眼识种子必须依眼根才能发生,而眼根也只能助发眼识,绝对不能助发耳、鼻、舌识等。

佛家叫做末那识,心理学上叫做潜意识更多一些,作用就是恒为我执着,比如我睡了你老婆,你觉得愤怒,就是这个恒为我执的第七识产生的心理,你觉得老婆是你的,然后我睡了。 你觉得这是绿帽子,这个想法就是第六意识和第八阿啦耶识,以及上面说的末那识决定的。
第六识与第七识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的说: 第六识是心智,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你会做数学题,你知道怎么烧菜,你知道要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等等,都是第六识。 第七识即末那识,简单的说就是“我”,“我执”,就是因为有第七识的存在。
第七识即末那识,简单的说就是“我”,“我执”,就是因为有第七识的存在,我们开始分“我”和“非我”,因为第七识的影响,我们会傲慢、执着等等,如果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也就没有排名,比较,等等,因为没有意义。

比如:一个人考试100分,另一个人50分。如果没有第七识,那么两个人对这两个分数就只是两个分数而已。但是有了第七识,就会比较,就会有人傲慢,有人沮丧。
扩展资料: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为‘末那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阶段之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三位,称为末那三位,即:(一)补特伽罗(梵pudgala ,即人)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见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学、七地以前之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又依成唯识论卷五载,末那识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经、解脱经二种教说,及六种道理证明之,此谓‘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经卷九谓,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脱经谓,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六理,即:(一)不共无明证,谓第六识之作用虽有间断,凡夫不共无明,则恒无间断而相续,故须有末那识。(二)六二缘证,前五识以前五根为所依,以前五境为所缘,第六意识亦须有末那识作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证,末那名意,因系恒审思量,故末那识必须恒存。(四)二定差别证,圣者所入之灭尽定与外道所入之无想定有所区别,因灭尽定无末那识,而无想定有末那识之存在。(五)无想有染证,修无想定而得生之无想天,虽无第六意识,但仍有我执,故须有末那识。(六)有情我不成证,凡夫行布施等善,不会成为无漏,无法脱离我执,乃因有末那识之故。


早期佛教中密教的分类是咱分的?
所谓密教,世界学者一般通称为特罗佛教,也有称为真言乘,持明乘。密乘,果乘,金刚乘等。根据西藏所传的密教,分为四部:1事部,2行部,3瑜伽部,4无上瑜伽部。我国旧传的密乘传入日本,分为两部。1金刚部,2胎藏部。近代学者将历史上的密教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的杂密,2中期的纯密,3后期...

心经\/无苦集灭道 中 苦集 是什么意思?
三、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禅天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四空天的天人虽然修四空定,还...

酒店厨房标语
称职的员工应具备的八种特质: 第一种特质:尽职尽责,把工作视为生命的信仰。 第二种特质:自动自发,永远超出领导的期待。 第三种特质:做事到位,拥有最完美的.执行力。 第四种特质:追求功劳,拿结果来复命。 第五种特质:精益求精,让自己无可替代。 第六种特质:做事高效,...

佛教里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的三身为: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真如、法界、实相、空性,法身就是绝对的真理,是无所不在的。佛的法身为体。佛的报身就是果报之身,是智慧、菩提之身,是无所不知德,是相。佛的化身是大悲心声,是慈悲,是应化,事无所不能的。化身为用。四智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

基础心理学知识:人格
C.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3、『现代人格特质理论』现代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有: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七因素模型。(1)『三因素...

性格分类
〖主要特质〗:喜欢研究 、好刨根问底 、寡言 、深刻 。 四、知识型 〖主要特质〗:博学 、博闻强识 、知性 、优雅、有气质 。 五、成就型 〖主要特质〗:自信、活力充沛 、风趣幽默 、满有把握 、处世圆滑 、积极进取 、美丽形象。 六、力量型 〖主要特质〗:具攻击性、自我中心 、轻视懦弱、尊重强人 、为...

人的性格分为几种类型?
人的性格可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急躁、爆刚烈,自我型。这种性格的人缺乏忍耐心,遇事易怒易爆,凭勇气用事,好强好胜,容易走向犯罪,多以欺诈手段对待他人他物,主攻性强,欠思考,难成就大事业。遇到难以认受的事情容易走向自寻死亡之路。二种是温和、细柔、可控型。这种人办事为人处事“诚信”,注重...

会做人的七个表现
但其实太多的事情,无需太过边界线,那不过是一种个人处事方式与生存态度而已,你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别人也需求你来操心,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绑架别人的思维与行动,是很不会做人的特质之一。 3、强迫别人认同 相对于杠精来说,他可能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更令人讨厌的却是如强盗一般的人,他们不仅觉得自...

认识了解身体七脉轮能量中心
那些将第七脉轮修练的炉火纯青的人,会获得一种独特的力量,包括唤醒远古时期属于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记忆,帮助我们超越因果的幻象,得到真正的自由,到达开悟的境界。 顶轮受阻特质:退缩、负面消极、妄想、偏执、讥讽他人。显现在身体上有失眠、脑中的念头叫嚣、无法休息、退化、官能性功能异常…我在群里带领开启身体脉轮共修...

笔记|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第四种特质:高明的词可以令人产生超越现实意义的联想,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称为 "创造性的背离 (Creative Betrayal)" 。中国古代也有“断章取义”的传统,例如孔子就很鼓励学生们就诗经的内容发挥创意联想。好的作品才有足够丰沛的内涵供人进行再次创造,例如晏殊的 “昨夜西方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铁岭市15624762878: 观念和意识的区别 -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在佛教论坛看到
仰毅达克: 佛教术语“意识”和现代日常汉语中的“意识”不是同义词,所以您说的“我们做的... “心、意、识”的字里行间为什么没有“末那识”这一说?这正是唯识本说和后来论...

铁岭市15624762878: 佛教的第7识末那识是什么?和第6识意识有什么区别? -
仰毅达克: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

铁岭市15624762878: 第七识是特异功能的一种吗 -
仰毅达克: 第七识 末那识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

铁岭市15624762878: 人有几识都是什么 -
仰毅达克: 人有八识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

铁岭市15624762878: 有谁相信前世今生的轮回 -
仰毅达克: 佛法讲人死了会去投胎,故有生死轮回.而能从过去世来到今世,又能从今世去到未来世,能贯通三世的主体就是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佛教唯识学谓人有八个识,这八个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铁岭市15624762878: 第七识和第八识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了很多解释也没弄明白(在我的意识里怎么也形成不了其所解释的概念,
仰毅达克: 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八识几乎是一模一样.差别在于他们所管理的时间段. “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行“第八识”、“第七识”的权能而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用....

铁岭市15624762878: 什么是生死 -
仰毅达克: 什么是生死、轮回、因果、涅盘?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会去投胎,故有生死轮回.那么,人死后到底是什么东西去投胎呢?难道是佛教以外的外道所说的灵魂去投胎吗?人死后的那个灵魂在佛教中叫中阴身,存在的时间最长只有四十九天...

铁岭市15624762878: 请问,心法中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含义? -
仰毅达克: 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为与第六意识(梵mano -vijn~a^na ,意之识,乃依末那之识)区别,而特用梵语音译称...

铁岭市15624762878: 佛教八识 -
仰毅达克: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

铁岭市15624762878: 佛教 八识是什么意识 -
仰毅达克: 每一个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 前五识 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 第六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