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作者&投稿:桑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习难点】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

  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

  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

  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

  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

  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

  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

  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黄巾起义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领导者、口号、结果)

  2.材料分析。

  材料一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材料二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

  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

  (2) 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篇二: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清楚东汉黄巾起义原因、经过及其伟大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引导学生搜集历史故事、观察历史图片、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光武中兴”出现的重要原因,从而认识到统治者恰当的政策是国家出现盛世局面的重要因素。

  (2)通过不同史料研读,让学生归纳出东汉后期政治状况及这种状况与东汉灭亡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政治腐朽是导致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通过讲述黄巾起义经过及意义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农民阶级反抗腐朽统治阶级的英勇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东汉兴亡”一课学习让学生体会“文治兴国,腐朽亡国”的深刻内涵;通过“黄巾起义”,认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法与学法导航

  (1)采用情境法,激活学生求知欲使其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2)采用自主阅读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概括知识的能力获取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3)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进行讨论,在重知识和旧知识碰撞中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识水平。

  (4)采用史料研究法,培养学生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史料研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图片、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或图书馆查找准备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

  篇三:东汉的兴亡

  【导入新课】

  2014年是马年,从古至今,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实的“朋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与马结上了的缘份。下面讲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投影幻灯片):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待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故事中的反莽复汉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刘秀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怎样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出现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关?今天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东汉的兴亡》揭晓问题的答案

  【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设问:(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2)西汉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谁?(3)西汉时期出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分别找不同学生回答。

  学生1:公元202年、刘邦

  学生2:汉武帝

  学生3:“文景之治”局面

  教师讲述:可是到了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公元前25年,起义军首领刘秀(西汉宗室)建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投影:

  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教师: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出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出“光武中兴”与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

  学生:(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与“兴武中兴”局面,请学生小组依据两大盛世面的内容,讨论总结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体要求投影幻灯片 具体要求

  ★限时大约10分钟左右。

  ★总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现的共性。

  ★小组长可将“文景之治”和“兴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派不同组员讲解,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碰撞归纳出共性,并由小组记录员形成文字。

  ★教师抽查各小组讨论结,未被抽查小组对答案有异议可举手做补充发言。

  等待各小组回答完后,教师可将各小组答案汇总,投影幻灯片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教师:“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生1:有,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就必须不断政策调整和关注民生。 学生2:有,因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人才,任贤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生3:有,因为一个国家发展不能只顾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 教师:经过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使汉朝重现昔日的繁荣,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国家

  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投影幻灯片

  史料一 汉顺帝未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史料三 东汉后期政权形势示意图

  把持朝政 夺回君权 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影响?

  学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导致了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由于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黒暗统治了,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三、黄巾起义

  教师投影幻灯片

  东汉末年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

  解释:我们百姓的头发如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被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也能复鸣。官吏不是必须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师:这首民谣是受到官吏压迫的百姓创作的,它反映东汉未年社会民不聊生的现状。对此,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举起大旗领导了黄巾起义。投影幻灯片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这篇文章我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复习有帮助。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一)原始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3.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

七年级历史上册思维导图
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历史上册思维导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初一上册第一单元历史知识点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下册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2、距今约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 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要点总结
结果: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7、什么是禅让制?答: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荐舜。舜年老时,以同样的方法把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 “禅让”。 8、禅让首领的品质: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勤劳俭朴,爱护百姓 ...

七年级上册历史资料(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 1.各知识点梳理: ⑴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P6 ②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P7-8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 繁盛一时的隋朝 1.大运河的开通: (1)时间与人物:隋炀帝从 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一的历史知识都是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好接受的。本文整理了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的知识点有哪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文化代表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火的使用 观念 社会组织 生产活动 元谋人 约170万年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 采集、狩猎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保留猿特征 打制石器 会使用火保存火 原始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一万八千年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 打...

嘉祥县13338965541: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重点 -
澹施复方:[答案] 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 四、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嘉祥县13338965541: 初一历史课本第13课 -
澹施复方: P66 动脑筋: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汉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答: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嘉祥县13338965541: 七年级历史的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的故事 -
澹施复方: 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

嘉祥县13338965541: 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澹施复方: ~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前课的内容而导入新课.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

嘉祥县13338965541: 历史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澹施复方: 1.农业技术得到较大进步,牛耕技术在东汉已普遍采用.西汉时仅限于少数地方.2.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开始逐步脱离使用竹简的时代.3.制陶业得到了发展,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4.天文学家张衡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5.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张机(字仲景)亦为医家,著有汉医内科学经典——《伤寒杂病论》.6.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嘉祥县13338965541: 初一历史上册选择题100题...最好附加答案 -
澹施复方:[答案] 1、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定性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2、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D、城濮之战 13、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是( ) A、东晋和前秦 B、西晋和前秦 C、东晋和北魏 D、西晋和北魏 14、东汉...

嘉祥县13338965541: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朝代 -
澹施复方: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 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嘉祥县13338965541: 中国历史第十二课东汉的盛衰,对于这课能提出什么问题 -
澹施复方: 1.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共同原因:吸取前朝(秦朝、王莽新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可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

嘉祥县13338965541: 第十三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历史导学练答案 -
澹施复方: 汉朝的统治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2、东汉:时间:25-----220年.建...

嘉祥县13338965541: 七年级上历史人物及著作/发明 -
澹施复方: 蔡伦---西汉 改进造纸术 张衡---东汉晚期 创制地动仪 华佗---汉代 发明麻沸散,编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末年 写《伤寒杂病论》 司马迁---编写《史记》 贾思勰---写《齐民要术》 郦道元---写《水经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