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迁孟母三迁的三字经故事

作者&投稿:斐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孟子三迁孟母三迁的三字经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俩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孟母三迁的启示:

  一、关于人的发展问题。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通过教育使之成为社会的人,一个人从生下来,带成长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社会化过程。孩子在现实社会里学习社会的行为方式,同时参加各种和会集体活动,接受行动准则和价值体系,进而发展其社会性。因此,人的成长总是受环境的影响,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故事中,说明了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复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

  现代社会,是一个教育社会化的时代,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应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死书,死读书。有些知识、规范是社会要求他们而学校无法学到的,就需要他们到校外学习,所以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不能只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积极能动的

  人们总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家庭中,家长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也有直接的影响;社会上一些学生可见、可闻、可感的事物,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影响。

  三、教育要有选择性与主导性

  从孟子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我们可知道择善而居,三迁而择邻,妙在选择。这种选择,体现了母亲教育子女的主导性。对于学校教育,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长,取决于教师所把握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发展。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发展中的道德规范,社会要求。要以发展的观念去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不能不说是《孟母三迁》给我们的教育与学生成长方面的又一启迪。




孟母三迁哪三迁
孟母三迁 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

孟母三迁中的三迁分别是什么?
1、孟母三迁的地址分别是: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邹县城西庙户营、学宫之旁。孟母为子三迁,第一次是住在墓地旁边,第二次搬家搬到集市上,第三次搬家搬到了一个学校附近。2、孟母三迁,汉语成语,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词》。“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第三次搬家搬到哪?
第三次搬家: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

孟母三迁的意思解释
孟母三迁释义:形容家长为教育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花的苦心。孟母三迁,汉语成语,拼音是mèng mǔ sān qiān,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出自《孟子题辞》。“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2] 。本典故中孟子的...

历史上带有"三"的故事有()()()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

孟母三迁是哪三迁?
三迁:迁于学宫之旁(搬到学宫旁边)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

三字经里面的孟母三迁的全文是什么?
全句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从前,古代 择邻处:选择邻居居住 子:孟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机杼:机,织机;杼,梭子。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

孟母三迁在《三字经》中是如何描述的?
孟母三迁在《三字经》中描写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释义: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不受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干扰和影响,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专心致志的学习,曾经搬过三次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梭子来教育孟子,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

孟母三迁指的是哪三迁
孟母三迁;母亲是在三个地方之间搬迁,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屠、学宫之旁,搬迁的次数实际上是两次。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

"孟子三迁"的故事?
孟子三迁即孟母三迁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

莲湖区18454874096: 孟母三迁的故事梗概 -
亢迹舍尼:[答案] 概要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故事...

莲湖区18454874096: 孟母三迁 主要内容 -
亢迹舍尼: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

莲湖区18454874096: 孟母择邻的故事 -
亢迹舍尼: 1、故事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莲湖区18454874096: 孟母三迁的故事用三字经怎么讲? -
亢迹舍尼: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莲湖区18454874096: 孟母三迁的故事 在三字经里是怎么描述的 -
亢迹舍尼: 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希望对你有帮助.

莲湖区18454874096: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句话背后的故事 -
亢迹舍尼: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离父亲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识教育孟子.因为周围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孟柯也学着那些人,他们走来走去,孟柯也跟着他们.孟母见了,想:“这个居住的地...

莲湖区18454874096: 孟母三迁的故事 -
亢迹舍尼: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

莲湖区18454874096: 谁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简介?
亢迹舍尼: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

莲湖区18454874096: 孟母三迁的典故 -
亢迹舍尼: 孟母三迁出 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 西汉儒学家刘向《列女传·母仪卷》中也有记叙 [白话文]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

莲湖区18454874096: 其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三字经中是如何让描述的? -
亢迹舍尼: 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