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米(原创散文)

作者&投稿:闻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说起故乡的炊烟,总能勾起我儿时的回忆,在所有的炊烟回忆里,似乎还是小时候最深刻。那时,不管是在村子外和小伙伴玩耍,还是在田间地头随大人们一起劳作,只要一抬头,瞥见村庄上空飘荡起一缕缕馨香的烟雾,肚子就开始咚咚打鼓。仿佛妈妈“回家吃饭"的呼声,也随着那一丝丝,一缕缕炊烟,在上空飘荡。心底即刻涌现一种无法说清的喜悦和温暖。

我的童年是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渡过的,现在回忆起来,就好像在昨天,让我无法释怀。

、那时候我家属半边户,所谓的半边户就是,一半吃国家粮,一半是农村户。我爸爸在煤矿工作,属吃国家粮拿国家工资的铁饭碗,而我妈妈却带领我们五兄妹生活在农村,属农村户。农村户就得在生产队上工,赚工分,等到分粮食的时候,按工分的多少来分配粮食。那时候我们五兄妹尚小,不能上工赚工分,我们家的主劳力只有妈妈一个人,尽管我妈妈没日没夜的去赚工分。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每每生产队分粮食,就数我家最少。所以我们家经常是吃了上餐,没有下顿。很多时候都是靠借米渡日。

半边户在农村,一半受到尊重,一半又要受到排挤。或许是因为有吃国家粮的,招来别人的羡慕,同时也招来嫉妒。尽管我家有吃国家粮的,但我们家在全村是最贫穷的一家,所以我们家去找别人借米的时候,经常会遭受白眼,“不是有国家粮吗?还要借"当然有些好心人家,看我们确实贫穷,会多多少少借一些给我们,有些就干脆讲“我们家也没米了"把我们打发掉。尽管是这样,我妈妈却毫无怨言,到处陪着小心,从来不与别人争执。只要等到我爸爸发工资,就马上去生产队买工分,等分了粮食就东家几筒米,西家几斤红薯,全部还回去。

那时候我家的炊烟是断断续续的,炊烟里飘着忧愁,飘着苦涩,经不起风吹,似乎风一来,那升起的炊烟就会跑得无影无踪。

依然记得,那个秋天的早晨,东方鱼肚吐白,雄鸡报晓,预示着又一个黎明的到来。当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新的一天在鸟鸣啾啾中开始了。

炊烟燃起新天的希望,也燃起了妈妈的忧愁。当我们把五双饥饿的眼神投向妈妈时,妈妈眼中总是满含怜惜和忧虑的泪光。家里已经断米几天了,该借的都已经借了,离爸爸送米过来的日子,还有好几天,该怎么办?(那时候爸爸在煤矿有52斤口粮,他总是把从自己口中节约出来的粮食,按时送回家里来)。

“借,继续借"一向温文尔雅的母亲说出几个斩钉截铁的字,仿佛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这决定的背后有坚强,也有无奈,坚强的是一个年青矿嫂的责任和担当,更是一个慈母无限的爱。无奈的是母亲那尚未丰满的羽翼,要为我们遮风挡雨。

借米,母亲平时都是叫我去,尽管我心里极其不情愿,但每次我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我每次去借米都端一个盛米的盆子,盆子里放一个竹筒做的量子,然后妈妈会告诉我去谁谁家借。或许是妈妈事先已经和别人商量好了的,所以我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每次去到别人家,主人看到我端着借米的工具,用不着我开口,就会主动招呼我,并带我来到他们家的米缸前,给我用筒子量米,然后一筒两筒地把数字数好。借好米后,我也会腼腆地道一声谢谢,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双手端着盛好米的盆子,不敢失手,也从来没失过手。每次借米回来,母亲都会开心地奖励我几句,无非是我长大了,能帮妈妈做事了之类的,然后把米小心地倒进米缸,再精心的盘算着,看能应付几天。

今天妈妈要亲自去借米,也许是借米的人家还没有找好,怕我们去了碰壁。为了避免我们的尴尬,母亲决定自己去借米。她自己端起借米的工具走了出去,看着母亲那瘦弱的背影,和那满含忧郁的眼神。我们的心里都充满了无限的酸楚,真的希望自己能够尽快长大,长大了就能撑开那把遮风挡雨的伞,让妈妈能够歇一歇匆忙的脚步,能够听到妈妈在伞下爽朗的笑声。

在妈妈去借米的空隙,我们在大哥的指挥下做好了煮饭的准备工作,我们始终相信妈妈会很快把米借回来。大哥抱回来一捆干柴,把灶膛里的火引燃了,燃起来的火星在一股浓烟过后,窜了出来。家,有了火苗,也就有了炊烟的味道,家,似乎也在这股炊烟的味道里,慢慢温暖起来了,那咚咚的肚子也感觉没有刚才那么饿了。二哥从老井挑来一担温热的泉水,把灶膛上的铁锅加满井水,然后一边烧火,一边等妈妈回来。都希望妈妈能够早一点把米借回来下锅。

那时候,我们乡下都是做一种捞饭,捞饭,就是每天早晨先烧一锅清水,水沸了以后,把一天要煮饭的米,全部倒进去,等到米半熟的时候再捞出来,干饭就安排在中午和晚上蒸熟再吃。早晨就喝这米汤熬出来的稀粥,当然粥里总会留有漏网之“鱼",等粥一出锅,我们兄妹就会争先恐后地去粥里打捞。每次母亲都会欣慰地坐在一旁,等我们打捞完了,她才装一碗清汤似的稀粥,三两口喝完,就匆匆赶去生产队上工。

水在锅里呜呜的叫着,可还没看到妈妈借米回来的影子。我们在焦虑中作着各种猜想,今天该不会借不到米吧?毕竟现在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每个村民的家境都不是很好,能借到米的人家是少之又少。眼看锅里的水就快要熬干了,大哥无奈地又把锅里的水加满,又在灶膛里添上几根干柴,让那灶膛里的火继续烧得旺旺的,然后把期待的眼光投向门外,搜寻着妈妈回来的背影。

在第二锅水快熬干的时候,妈妈终于出现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满头大汗,能呼吸都有点急促,她肯定比我们的心里还要着急千万倍。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她手里端的盆子里时,那失望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那盆子里装的不是米,而是昨天生产队挖红薯扔掉的红薯根和挖烂的红薯。我们心里难免会有失落感,但看到妈妈忧伤的眼神,谁都不愿去询问借米的过程,而是帮她一起把这些红薯根洗干净用刀切好,以免勾起她更加的伤心。

妈妈又在家里找出一些带着糠珠的细米,和着这些红薯根,做了一锅大大的红薯稀饭。虽然这一锅红薯稀饭有点粗糙,但我们还是吃得有滋有味。因为那里面有妈妈的泪滴和辛酸,更有妈妈的味道和满怀的期望。妈妈又追着炊烟的影子去上工了,一颗心疼的泪珠一直挂在我眼角,不曾落下来。

尽管这段借米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每当我看到升起的烟雾,或者看到自己的儿女坐在餐桌前,面对着大鱼大肉还在厌饭的时候。我总会忆起那锅粗糙的红薯稀饭,和母亲在炊烟里奔跑的身影,无法忘怀,也不能忘怀。

本文已在湘煤报发表,请勿抄袭。


香哟,母亲做的米粿散文
粿非稀品,中国人种水稻,食五谷,将米碾粉磨浆蒸熟,便为粿食,是以,南国北疆均有称之为粿的食品。赣人也做粿,或粳米或糯米或荞麦,打压成型,或蒸或炒,既当得主食又做得款客小吃,大都颇受人钟爱。我们铅山更出米粿,尤其是夹子粿、灯盏碟(铅山也有直叫灯盏粿的),更具风味也更有内蕴。而我的感觉中,又当算...

坐着箩筐去打米散文
做晚餐时听着老郭的《郭论》,说起小时候过年的习俗,他讲的是北京当地的,我却不禁怀念起老家的童年。今天想说的是儿时“打米”的记忆,说起“打米”可能除了我们当地,没几个人能理解这个词,这个词我记得也是上了《当阳县志》的,是标准的双莲地界的土话。光看这几个字面意思实在不明就里,打...

撷一米阳光,灵魂安放散文
撷一米阳光,灵魂安放散文 窗外,朝阳挥洒,秋意阑珊, 很长很长时间了,我习惯一个人待在家里,静坐在窗前,一本书,一曲乐,一杯茶,一米阳光。避开喧嚣,远离嘈杂,静谧的空间,任思绪游走于心间。秋风萧瑟,落叶婆娑的画面婉约着一份季节的情怀,炊烟袅袅,晨霭缭绕的画面缱绻着一幅自然的写意。

《一粒米的尊严》乔民英散文赏析
”我双手合十:“师父放心,那几粒米已顺利抵达我的肠胃和内心,我会用洗碗的方式让所有的米赢得尊严。”洗碗与打坐、禅修都是此行的功课,而前几次我有意无意地逃避了。洗碗在斋堂一侧进行。碗们经过三个大水盆的浸泡、洗刷,用毛巾擦干,再用集体意念和心灵磁场消毒之后,重新列队,等待下个轮回的...

玉米情结散文
当玉米苗长到一米高时,为了能结出大棒子,队长决定给它们追肥。那时种地以农家肥为主,但也有了化肥,是那种一打开袋子就熏得人睁不开眼睛的碳酸氢铵。化肥很难买到,队长托关系找门路终于搞到了几袋,带着几个社员用扁担从城里的化肥厂挑了回来。因为成人劳力要干其它比较重要的活,队长就把施肥...

1984年的玉米散文
1984年的玉米散文  我来答 首页 用户 认证用户 视频作者 知道团队 认证团队 合伙人 ...长沙一女子排出近5米长虫,怎么回事? 57岁离家自驾游的阿姨,现在怎么样了? 为什么美方会选择西北工业大学

原创散文阅读:老宅的故事
在院子主窑洞的右边,有一孔两米多深一点的窑洞,这是我家的厨房,后来嫌面积小,又在此搭建了一个灶火棚,夏天在灶火棚做饭,天冷时又移到窑洞里,年年岁岁,周而复始。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般农户住房都不宽裕,有的几个家庭共聚在一个院子里,各家不过是一两孔窑洞,那年代,孩子提亲先问问家有...

玉米随笔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玉米随笔散文,希望有所帮助!玉米在城里是个圈里小有名气的作家,她写过几个大部头的小说和剧本,平常就夜以继日的在微信、QQ和其他媒体上发表各种杂文。独特的见解,犀利的批判,优雅的文字,往往令读者拍案叫绝。玉米...

一树槐米,几许愁肠散文
漫步在柏油路上,我抬头望着两边行列整齐的国槐树,我看到已经含苞待放的花簇。伸手摘下一支,轻轻地嗅一下那特有的槐香。怅然若失间记忆如喷涌的泉,涌上心头。多少记忆只在一刹那化作嘴角泛起的微笑。怔怔出神的遥想那尘封在槐米中的一抹温情。槐米,《本草纲目》中有言 “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

玉米杆也甜的散文
在家时,叫苞谷;在外面,便叫玉米了。这些年在家的日子少,在外面的时间多,于是便不再叫苞谷,只叫玉米了。有人说:“人,是最能忘事的!”但我总觉得我不会,至少我还记得,我曾吃过的玉米杆——是甜的!住在城市的高楼里,早晨起来,从三楼的窗户往下望,只看到城市的洒水车哼着小曲,从窗外...

茂南区13398828840: 子路借米的故事 -
妫疤赖诺: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茂南区13398828840: 4分钟子路借米的故事加长篇 -
妫疤赖诺: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说:“老...

茂南区13398828840: 子路借米的故事是怎样的 -
妫疤赖诺:[答案]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

茂南区13398828840: 周庄借米文言文全文翻译!!!谢谢了! -
妫疤赖诺: 是庄周吧? 庄周家里穷困,因此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监河侯答应说:“好的.我将要收到封地上的租税,我打算收到后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一听)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大路当中有呼救声,回头一看,原来车辙中有条鲫鱼困在那里,我问它说:'鲫鱼,过来!你(在这)做什么呀?'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中的臣民,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活我吗?'我说:'好的.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引过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鲫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离开住惯了的地方,就无法生存.(现在)我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下去.您却说这些(没有用处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干鱼铺子里去找我呢!”

茂南区13398828840: 借用仲由负米的作文 -
妫疤赖诺: 诗曰: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

茂南区13398828840: 子路借米的解释 -
妫疤赖诺: 比喻“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希望能帮到你. 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如果满意谢谢采纳.

茂南区13398828840: 微信公众号里发表的原创文章,怎样获得赞赏 -
妫疤赖诺: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1、我们在微信公众平台里准备好一篇自己的原创文章,然后需要先打开“原创申明”这个选项,之后才可以打开“赞赏”功能.2、对于“申请原创声明”与“赞赏”二个功能,都是有关联的,只有在开通了“申请...

茂南区13398828840: 原创的文章《读者》会登吗? -
妫疤赖诺: 一般会登到《读者》原创版上 特别好的也会登到 《读者》但《读者》上的原创文章基本上都是他的签约作家写的

茂南区13398828840: 求一篇原创文章 -
妫疤赖诺: 潇洒地向前奔去 一路坎坷,一路走来,坚定地向前看! 昨天已成历史,明天不可捉摸,唯有今天我们尚能把握.面对这些,是理性的择取还是感性的逗留呢?回首处那一幕幕确实够美,可再美,也只能静静地在想像中徘徊.实在想追忆,何不...

茂南区13398828840: 微信怎么查看“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 -
妫疤赖诺: 首先我们在手机主界面点击微信,进入到微信主界面;在微信主界面,我们找到订阅号,点击进入到订阅号界面;在订阅号界面最上方是搜索框,我们点击该框;然后进入到搜索界面我们可以看到下方就有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我们点击该选项;接着就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好友阅读的原创文章;点击一个文章就可以进入到文章内容查看,这样就能够查看到朋友最近阅读的原创文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