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古陆边缘的构造-成矿系统

作者&投稿:答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大陆边缘成矿系统~

从本质上讲,板块构造的历史,根本上就是古大洋与古大陆相互作用的历史。这种作用历史多发生于海陆转换处,即古陆边缘。因此,上述成矿系统大多就是古陆边缘的成矿系统。A.H.G.Mitchel等(1981)关于矿床与全球构造的著述,是关于不同板块边缘或者就是古陆边缘与成矿作用关系的较早论述。涂光炽(1989,1994)指出我国超大型矿床都产于古陆边缘。孙启祯(1990,1994)专文阐述了“边缘成矿现象”,这里的边缘,就是古陆边缘,就是板块边缘,张本仁等(1994)在秦巴地区,利用地球化学系统观念,对造山带构造发展和成矿作用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证明了秦巴区存在华北与华南两种不同的大陆边缘,研究了整个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性质及与成矿的关系。祁思敬、李英(1993)研究了扬子板块北缘南秦岭泥盆系热水沉积型铅锌(铜)矿;刘肇昌(1993)论述了扬子板块西缘的裂谷构造与成矿;宋叔和(1994)探讨了火山岩型铜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形成环境,明确指出其主要成岩成矿环境是大陆边缘活动带和大陆裂谷带;汤中立、李文渊、徐东等(1995)研究了华北古陆西南边缘镍铜的成矿作用。可以说,深入研究古大陆边缘、正确的确定板块构造边界,不仅是构造学家而且也是矿床学家所关心的基本问题。
翟裕生(1998)认为,古陆边缘之所以有利于成矿,尤其是有利于产出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原因,涉及因素很多,下述5个因素是决定因素:
(1)深浅沟通:无论是伸展,还是收缩与走滑,古陆边缘往往都具贯通性大型构造。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裂谷往往就是沿低角度正断层裂开的,这种低角度正断层可以延伸到上地幔软流圈中,在地壳浅表层次呈脆性,在中深层次呈韧脆性,在深部(下地壳、上地幔)呈韧性,软流圈物质往往就是沿此类断裂上涌的,火山作用也是与此种断裂密切相关;收缩边缘的俯冲带,根本上就是一条下插到软流圈中去的逆断裂;走滑断裂更是将不同性质的成矿物质聚集在一起的通道与贮蓄库。在上述3种宏大宽阔的地质-地球物理背景下,极有利于发生能强烈浓集成矿物质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
(2)流体汇集:大陆边缘是洋陆交接带,汇聚大量的多种类型、多种来源流体(地表水、地层水、岩浆热液、变质热液和幔源流体),这些流体对流沉积(扩张边界)、沉积堆积(被动陆缘)、混合沉积(收敛边界、转换断层及走滑边界),是成矿系统形成的重要因素。
(3)矿源丰富:在陆缘构造带,成矿物质丰富,既有幔源和下地壳源的深部物质,又有大陆长期风化剥蚀入海的陆源物质,还有海水中的无机盐类和生物有机质、岩浆物质及F、Cl、S等活动性组分。
(4)热动力异常:古陆边缘在其活动期,形成异常高的大地热流值,这是成矿系统赖以启动的热动力来源。
(5)长期活动:古陆边缘性质往往是长期不变的,洋壳从生成到回复到岩石圈软流圈中,所经历的时间约为100Ma,一个总的威尔逊旋回也需要200Ma的时间。研究表明,一个科迪勒拉型活动大陆边缘往往是长期反复俯冲、拉张、拼贴的边界。这种长期活动的边界,有利于成矿作用的反复进行,成矿物质的多次叠加富集,但也可能破坏先存矿床,使先存矿质分散流失或形成新矿床,形成复杂的构造-成矿景象。正是由于古陆边缘比其它大地构造环境更具备以上的5个成矿有利因素,因此就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更多几率。因此,古大陆边缘成矿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古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中成矿作用与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结合起来考虑,从更广更深层次上认识古大陆边缘成矿规律,这是当前矿床学研究的热点,是区域成矿研究的新思维。鉴于成矿系统具有层次性,最近,汤中立等(1999)提出成矿组合观念,将成矿系统进一步具体化。成矿组合是指在同一成矿系统里以一种成矿作用为主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成矿元素组成的一个或一组矿床。实际上相当一个成矿子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便于人们在实际工作中把握成矿系统理论的应用问题。

一、成矿域与成矿带(成矿空间结构)
李春昱1984年最先按板块缝合线作为构造域的中心,将中国划分为4大构造域,即:①以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塔里木—中朝板块以及哈萨克斯坦3个大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为中心,作为中国北方构造域;②中部以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华南及东南亚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为中心,作为秦祁昆构造域;③西部以华南-东南亚板块与拉萨冈底斯板块及印度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为中心,作为中国西南部构造域;④东部沿海一带以华南—东南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为中心,作为东南沿海构造域,中国沿海一带主要位于本构造域的西部。这4个构造域构成了中国4个大成矿域。他并且指出:“在每个成矿域的缝合线上或俯冲带(包括逆冲带)上,常出露代表大洋壳的蛇绿岩带,产生大洋环境所形成的矿床。在缝合线的两侧常伴有板块俯冲带以及和俯冲带有关的岩浆弧,这里产生与俯冲构造环境有关的矿床,与碰撞有关的构造环境,实际上即板块缝合线的一种构造形式”。陈毓川(1995,1998)将中国的成矿域划分为以下5个:①前寒武纪中朝-扬子古陆成矿域;②古亚洲成矿域;③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成矿域;④特提斯成矿域;⑤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成矿域。翟裕生(1999)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为基础,区域构造、成矿时代和区域岩石圈三者结合作为划分成矿区域的依据,将中国境内划分为6个成矿域:①天山-兴蒙成矿域;②塔里木-华北成矿域;③秦-祁-昆成矿域;④扬子成矿域;⑤华南成矿域;⑥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以上3位学者的划分方案,尽管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并单独划分了“秦-祁-昆成矿域”,无疑是正确而必要的。我们认为华北古陆西南边缘成矿系统应当归属于“秦-祁-昆成矿域”。按照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系统的分布现状,进一步将此古陆边缘划分为3个成矿带,即:①阿拉善南缘龙首山成矿带。主要由中太古代—中元古代裂解期前成矿系统组成。包含陆核边缘海盆沉积Fe成矿组合和裂谷期前底辟岩浆Ni-Cu-Co-PGE-Au成矿组合;②祁连山成矿带。主要由中新元古代裂解成矿系统、加里东期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碰撞造山成矿系统组成。包含海底喷流沉积Fe-BaSO4(重晶石)-Cu成矿组合、早期陆缘弧火山Cu-Zn-Pb-Au-Ag和Zn Pb Cu Au Ag成矿组合、中期弧后盆地火山Cu(Zn)成矿组合、中晚期岛弧火山Cu和Pb Zn Cu成矿组合、与俯冲作用有关岩浆热液W成矿组合、与俯冲作用有关岩浆热液Pb-Zn成矿组合、洋壳残片蛇绿岩Cr成矿组合和残余盆地沉积Cu成矿组合等;③阿尔金成矿带。主要由走滑断层系成矿系统组成,目前还只包含韧性剪切Au成矿组合,(图1-1)(表7-1)。
二、成矿期与成矿高峰期(成矿时间结构)
本区成矿区主要集中在:①中太古代:如东大山铁矿,中型;②中元古代:如金川Ni-Cu-Co-PGE(铂族元素)-Au矿,其中Ni超大型(Ni金属547万吨,品位1.07%),Cu超大型(Cu金属346万吨,品位0.67%),Co大型(Co金属16万吨,品位0.03%),PGE(铂族元素)超大型(207吨),Au大型(79吨);③中新元古代:镜铁山桦树沟Fe矿,大型(矿石量4.5亿吨,全铁37.8%),其中伴生重晶石矿,大型(重晶石3274万吨,BaSO47.32%)。镜铁山黑沟Fe矿,大型(矿石量1.5亿吨,全铁36.14%);④加里东期:如白银厂Cu矿,大型(Cu金属117万吨,品位1.22%~2.84%)。小铁山Pb、Zn、Cu矿,其中PbZn大型(Pb金属41万吨,Zn金属64万吨,Pb品位3.85%,Zn品位5.45%),Cu中型(Cu金属14万吨,品位1.38%)。清水沟PbZn矿,中型。红沟Cu矿,中型。胶龙掌PbZn矿,中型。石居里Cu矿,中型。塔儿沟WO3矿,大型(WO320.8万吨,品位0.736%)。小柳沟WO3矿,大型(WO3>20万吨,品位0.1%~2.5%)。大道尔吉铬铁矿,中型;⑤华里西期:寒山Au矿,大型(Au>20吨,品位1.4×10-6~24.15×10-6)。鹰嘴山Au矿,中型。从上述大中型矿床反映的成矿强度和频度衡量,本区成矿的高峰期应为中元古代和加里东期。
三、成矿时空变化及动力学
对本区来说,总体上从北部的龙首山成矿带→南部的祁连山成矿带→西部的阿尔金成矿带发展,陆缘构造的动力型式变化规律为“离散型”(拉张为主)→会聚型(拉张-挤压交替)→碰撞型(挤压为主)→转换型(走滑剪切);成矿时代由老到新,即中太古代、中元古代→中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沉积成矿作用由“陆核边缘海盆沉积”→“海底喷流沉积”→“残余盆地沉积”;岩浆成矿作用由“地幔底辟岩浆侵入”→海底双峰式,基性火山喷发,蛇绿岩残片构造侵位→壳源重熔中酸性岩浆侵入流体成矿;成矿元素组合由幔源→壳源、深源→浅源的变化,如Ni、Cu、Co、PGE、Au、S-Fe→Fe、Ba-Cu、Pb、Zn、Au、Ag-Cu、Pb、Zn-Cu(Zn)-W-Pb、Zn-Cr→Au。由此可见,华北古陆西南边缘的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时空变化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说明构造活动的规模、强度和型式,往往就是成矿系统和矿床组合的主要背景,而一定的成矿系统和矿床组合又可视为某种构造成矿背景的标记。
四、典型的共生矿床类型
本大陆边缘具有一系列典型的共生的矿床类型,如金川岩浆深部熔离贯入型Ni-Cu-Co-PGE-Au矿床;镜铁山海底喷流沉积Fe-BaSO4(重晶石)-Cu矿床;白银厂海底火山块状硫化物Cu-Zn-Pb-Au-Ag矿床;小铁山海底火山块状硫化物Zn-Pb-Cu-Au-Ag矿床;塔儿沟脉型、矽卡岩型W矿床,小柳沟蚀变岩型、矽卡岩型W矿床;寒山、鹰嘴山韧性剪切Au矿床等。这些共生的矿床类型,乃是这一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标记,它们的每一个矿种都达到了“超大型”或“大型”矿床的规模,这种共生的矿床类型,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了华北古陆西南边缘成矿谱系的概貌。
五、金川岩浆矿床研究的进展
关于金川矿床的成矿规律,以往曾有过较系统的阐述。本次研究新提出或进一步论证了以下方面的观点:①提出金川超镁铁岩体的原生岩浆是高镁玄武岩浆[w(MgO)≈10.8%];②提出同一个金川矿区Ni-Cu矿体可能起源于含PGE不同的母岩浆。一部分矿体PGE含量高,是起源于原始地幔PGE不亏损的岩浆,另有部分矿体PGE含量很低,则是原始岩浆分离后形成PGE亏损的派生岩浆;③进一步论证了硫化物深部溶离-分期贯入是形成金川矿床的主要机制,并且认为,在缺乏地壳长英质混染(如萨德贝里矿床)和外部硫源加入(如诺里尔斯克矿床)的证据的情形下,只有这种深部熔离-分期贯入机制,才能造就成“金川式”的小岩体、大矿床。
六、关于“小岩体、大矿床”规律
金川岩体只有1.34km2面积,却赋含有近千万吨的镍、铜储量,这种世界级超大(巨)型矿床赋存在这样小的岩体中,的确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我们在总结中国镍矿床(汤中立等,1989)中提出“镍的成矿岩体,一般规模较小。只有3个成矿岩体的出露面积达到1km2左右(金川、赤柏松、大坡岭),其余成矿岩体的面积都在0.1km2以下”、“成矿岩体的产状可分两类,一类为陡倾斜(倾角60°以上)的岩墙状、脉状、透镜状;另一类为较舒缓的岩床、岩盆、椭球状、扁柱状。巨大的和大型的矿床多以前一类产状产出”。后来我们又多次论述过,是由于岩浆深部熔离-贯入成矿机制,导致了“小岩体成大矿”。
芮宗瑶等在研究斑岩型铜钼矿床时也曾统计,绝大多数成矿岩体都是小岩体,出露面积小于0.5km2的含矿岩体占32.5%;0.5~1km2占25%;1~5km2占20%;大于5km2占22.5%。含矿岩体产状为岩株的占69.8%;岩墙和岩脉占9.4%;岩柱占7.5%;岩筒岩颈占9.4%。表明大部分岩体呈岩株状。
此外某些岩浆铬铁矿床、钛磁铁矿床、金刚石矿床等,都有小岩体中赋存大矿的实例。可见“小岩体成大矿”不仅是本区,也是带有一定广泛性的岩浆矿床成矿规律。
对金川这种类型的岩浆矿床来说,还特别值得提及以下成矿规律:①成矿岩体是在大陆边缘裂解期前的拉张应力作用条件下,经岩浆底辟上侵形成;②现存成矿岩体是由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橄榄二辉岩和二辉岩等超镁铁岩石所组成,这些岩石的MgO含量变化于39.74%~25.87%之间。这次提出岩体的原生岩浆是地幔岩经部分熔融的高镁玄武岩浆w(MgO)≈10.8%。现存岩体与原生岩浆成分的这种差异,说明原生岩浆上侵过程中,曾经历过强烈的分异作用,分异后大部分偏中酸性、基性和部分超基性的岩浆大都先侵入到不同的空间或喷出地表,形成同源岩浆岩系列或喷发岩流,只有少部分超基性岩浆伴随着深部熔离的矿质贯入到现存的空间成岩成矿;③上侵岩浆是在开放动态条件下,发生上述深部分异和深部熔离作用,分异为不含矿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矿浆几部分,依序多次贯入现存空间成矿,一般来说晚期贯入比早期贯入的浆体矿质多、密度大而粘度小,往往位于早期浆体的中下部或下部,在早晚期浆体接触处,常发生有限的混合作用;④由于“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对应固结为星点浸染状贫矿(石)体、海绵状富矿(石)体和块状特富矿(石)体,因此总体上金川型矿床的矿(石)体类型从上到下,由浅及深有变富的分布规律。在区域上实际存在一个同源岩浆岩系列分布区,这个同源岩浆岩系列分布区中,目前还只发现金川一处超大型矿田。
七、“朱龙关群”和“北大河群”的控矿作用
朱龙关群(长城纪)由上部桦树沟组和下部熬油沟组两部分组成,主要分布于祁连山西段的青海黑河上游及甘肃肃南县朱龙关河流域。
桦树沟组主要为千枚岩、变质细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含铁矿层。矿层围岩多为泥钙质千枚岩、板岩,少量位于硅质岩、灰岩底部。在主铁矿层下盘接触带附近有热液型铜矿体叠加。铁矿层伴生有重晶石,铁矿主要为镜铁矿石、镜铁矿-菱铁矿石等,全铁品位30%~40%。铁矿、重晶石矿达大型、铜矿达中型以上。铁矿、重晶石矿与地层为同生沉积且共同经受变形变质,铜矿虽属后期叠加,但与铁矿层位置显示了明显的附依关系。区域上在这套地层中已发现铁、铜矿床(点)数十处,除桦树沟、黑沟两处大型矿床外,其余均为中小型矿床、矿点。
熬油沟组下部为变质细砂岩、粉砂质板岩及泥质岩,上部为变质基性-中性火山熔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夹火山质板岩及碳酸盐岩。在桦树沟铁铜矿东南侧20km处的小柳沟钨矿区,熬油沟组是钨矿的直接围岩。在矿区西部为熬油沟组底部含砂质千枚岩、中厚层状石英岩夹绢云绿泥千枚岩、钙质千枚岩,局部可见透镜状云母角闪片岩及矽卡岩化灰岩,矿区东部主要是熬油沟组碎屑岩、火山岩夹碳酸盐岩。90%以上的矿体赋存在东部熬油沟组中。熬油沟组各种岩石成分含量(wB)W48.6×10-6~606×10-6、Cu83.6×10-2~708.6×10-2,如此高的含量说明围岩具备矿源层的性质。小柳沟矿区南北约4km,东西约3km,矿区范围约12km2。由15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4个,占储量95%以上。矿体主要赋存于云母角闪片岩、灰岩、千枚岩中,含矿地层一般都碎裂岩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硅化等。矿化以钨为主,其次有Cu、Bi、Mo等,主要矿石类型以稠密浸染状白钨矿-黄铜矿矿石和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白钨矿矿石为主。控制WO3储量已达20万吨以上。属大型白钨矿床。地表除少量脉岩外,侵入岩不发育,在钻孔达450m深处见隐伏二长花岗岩体,岩体含W为0.5×10-6。
北大河群(前长城纪)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夹结晶大理岩。以微古陆块形式分布于中祁连之北侧。在塔尔沟钨矿区,北大河群下部为混合岩、片麻岩段,上部为大理岩夹片岩段,钨矿主要赋存于片岩段中。条带状大理岩是矽卡岩白钨矿的容矿层,片岩段中主要产黑钨矿石英脉。整个北大河群W平均含量为3×10-6,高于W克拉克值约3倍。附近的野牛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及斑状花岗岩W的平均含量为0.5×10-6~1.7×10-6,说明W矿矿源主要来自北大河群岩层。塔儿沟钨矿以黑钨脉型矿为主,白钨矽卡岩矿次之。
八、海相火山作用成矿规律
中国西部祁连造山带是中国主要的海相火山作用发育地区,火山作用可划分下述4大旋回,一是中元古代早期发生于柴达木—中祁连板块北部边缘的岛弧火山作用及洋岛火山作用;二是新元古代到加里东早期发生于华北古陆西南边缘的陆缘弧火山作用,随着陆缘弧与大陆分离,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套,即宋叔和先生(1995)提出的富钠细碧-石英角斑岩系;三是加里东中期广泛发育于弧后盆地中的基性火山作用;四是加里东中晚期发生的岛弧火山作用,也形成富钠细碧角斑岩系。后3个旋回有从强到弱的演化规律。
第一火山作用旋回形成的熬油沟组火山岩,是桦树沟铁、铜、金及钡的重要物源,海底喷流作用所形成的对流热液循环系统,使得高温热流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将熬油沟组基性火山岩中的铁、铜、钡及其他组分萃取出来并随热流带入海底盆地中,形成铁、钡矿体及富铜、金层位,如桦树沟铁铜钡矿床,因此,祁连造山带中的熬油沟火山岩,是找铁、铜、金的重要地层单元。
第二火山作用旋回特点是整个祁连山以钙碱性中基性火山作用为主。它们是祁连大洋板块下插于华北古陆边缘之下所形成的产物。局部地段由于地壳较厚,毕尼奥夫带下插所形成的基性岩浆上升缓慢,使得深部地壳重熔并形成中酸性岩浆,这些岩浆首先喷出,形成石英角斑岩,尔后基性岩浆喷出,二者共同形成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在上述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形成的过程中,陆缘弧也与大陆分离,导致地壳减薄,地幔上涌,出现地热异常,也形成前述的海底喷流成矿系统,如白银清水沟块状硫化物型铜矿,矿体赋于石英角斑凝灰岩中。
第三火山作用旋回主要发生于岛弧和弧后盆地,弧后盆地扩张所形成的基性火山岩具MORB性质,与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铜矿有关,这以石居里铜矿为代表;岛弧火山岩也是寒山金矿的重要物源。
第四火山作用旋回主要发生于岛弧环境,属末期火山作用,分布局限,岛弧环境所形成的细碧-角斑岩系,往往也形成块状硫化物铜矿,与第二次火山成矿作用显著不同的是矿体赋存于细碧岩中。
从前述不难看出,加里东期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作用从早到晚,有双峰式→单峰式→双峰式变化的特点。成矿作用早期和晚期与双峰式火山岩套有关,形成别子型黄铁矿型铜矿、黑矿及黄矿。中期单峰火山岩多为MORB,形成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加里东期火山作用主要形成铜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关于岛弧裂谷成矿机制(兼论白银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环境):岩浆弧根据洋壳俯冲的位置及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洋壳型岛弧及陆缘弧,前者是洋壳俯冲洋壳之下所形成的岛弧,岛弧的基底是洋壳;后者是洋壳俯冲于陆缘之下所形成的火山-岩浆弧,也有人叫做“山弧”,这种火山岩浆弧的基底是陆缘(金性春,1984)。当然,陆缘弧并非一直就固定在陆缘,随着洋壳的俯冲作用,一般毕尼奥夫带下插深度很大,且约与地面呈45°夹角向下俯冲,洋壳俯冲到距地表约150~200km时,进入地幔。在俯冲时,两板块摩擦所发生的热使洋壳岩石首先发生部分熔融,生成岩浆(Mitchell and Rading,1971),这些岩浆往往在距深海沟中心线约100~150km处的地表喷出,形成火山岩。上述俯冲作用常使得火山弧及后侧地幔出现异常,发生对流,使得火山弧与大陆分离,形成弧后盆地,进一步有可能形成弧后(间)洋盆。这样,前述的陆缘弧就会远离大陆,而移至大洋之中,犹如现在的日本岛弧。本区白银—清水—昌马陆缘弧的形成过程与之相似。陆缘弧与大陆分离之初,上地幔上涌,导致海底喷流作用发生,这是白银、清水沟一带铜及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系统形成的根本动因。但有学者认为白银矿床的形成环境是裂谷,主要理由是该区存在双峰火山岩套。从我们收集的资料来看,白银地区无裂谷形成之初的裂谷类磨拉石建造,也无裂谷建造中常见的陆相红层、蒸发岩等。从区域上来看,本区火山岩并非全属双峰岩套(细碧-石英角斑岩系),双峰岩套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华北古陆边缘大部分地段则是钙碱性中基性火山岩。另外,大量事实表明,双峰岩套并非裂谷特有,只要有张性环境,就有可能形成双峰岩套。一般认为,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具拓扑学意义的固定不变的地球化学特征,对鉴别大地构造环境有重要意义(黄申保,1998),不活泼的TiO2就具这种性质。裂谷环境拉斑玄武岩的TiO2(wB/%)一般达2.2%,洋中脊拉斑玄武岩TiO2为1.5%,而岛弧拉斑玄武岩的较低,一般为0.83%(Condie,1982,表2-20),但本区拉斑玄武岩TiO2均小于0.96%,这与岛弧拉斑玄武岩的相近。再结合关于以中元古代甚至更早、华北古陆西南缘与柴达木古陆边缘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大陆边缘方面的资料,白银—清水沟—昌马一带属陆缘弧,不可能是裂谷。最后应指出,本区陆缘弧属水下弧,形成的火山岩属海相火山岩,火山物质喷出海平面。北祁连造山带这种陆缘弧单元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查意义。
九、阿尔金断裂与成矿
阿尔金断裂与走廊南山断裂所组成的三角区,是重要的金矿成矿区,称之为祁连山的金三角。目前已查明的大型和中型金矿床有寒山和鹰嘴山。研究查明,阿尔金断裂是一个长期活动的陆内转换断层,最早可上溯到古生代;它又是一个韧性断裂带,切割了祁连NWW-SEE向构造带。祁连造山带的各构造实体,如蛇绿岩、岛弧火山岩是金矿的重要物源,鹰嘴山金矿就与蛇绿岩基性-超基性岩有关,其硅化所形成的含金石英脉Rb-Sr等时线年龄为(483±12)Ma(宜昌所测定,1999)。可见该区金矿化作用最早发生于早奥陶世,与阿尔金断裂作用有关的石英脉Rb-Sr等时线年龄为413.5Ma(李智佩,1999)、(303±10)Ma(毛景文,1997),钾氩法年龄为213.95~244Ma(毛景文,1997),由此不难看出,本区金矿化除上述早奥陶世外,在加里东末期或华力西早期,华力西晚期及印支期均有矿化作用发生,可见矿化作用是多期次的,后3期均是阿尔金断裂活动所产生的热流体作用于矿源体,使金矿质被活化萃取、迁移,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的。这里的成矿有利部位具体指北祁连造山带次级断裂与阿尔金走滑断裂相交的锐角部位,具体到每个矿区的矿带、矿体又都受韧性及韧脆性剪切带控制。
十、华北板块西南边缘成矿谱系
华北板块西南边缘成矿谱系见图12-2。从图中可看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陆缘性质决定了不同的成矿系统(组合),形成不同的矿床,华北古陆边缘在龙首山边缘裂谷期前,于中太古代形成陆核边缘海沉积Fe矿床→中元古代在龙首山裂谷将要发生时,上地幔上拱,形成底辟岩浆型Ni、Cu、Pt、Co、Au矿床 加里东早期在陆缘弧将要与大陆分离之际(此种情形可用“岛弧裂谷”来描述),形成海底热液喷流Cu、Pb、Zn、Pb、Au矿床→中期在弧后盆地形成塞浦路斯型Cu矿床→中晚期岛弧火山作用形成Cu、Fe矿床→晚期华北板块与柴达木-中祁连板块碰撞,在残余盆地沉积形成Cu矿床 后加里东期阿尔金走滑断层作用形成Au矿床。柴达木—中祁连板块中、新元古代出现弧后裂谷盆地、形成海底热液喷流Fe、BaSO3矿床 加里东中期形成洋岛型蛇绿岩Cr矿—中晚期形成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W、Mo、Cu矿床以及弧后洋盆残片型Cr矿→晚期与华北古陆碰撞形成Cu矿床,后加里东期形成与阿尔金走滑断裂有关的Au矿床。上述构造与矿床演化谱系可作为成矿演化的标准相序,并可以此作为找矿勘查的指南。

图12-2 华北板块西南边缘构造与成矿谱系

古陆边缘在漫长的地史演化中,一般都经历了各种构造格局的演变,包括多次“开”、“合”作用过程。按照古陆边缘的构造动力学特征,划分为离散型、会聚型和转换型三类基本大陆边缘系统(Burchfiel,1980)。现阐述这三类大陆边缘的构造-成矿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古陆边缘是指沿着古陆边界(界限),及其内侧和附近外缘的构造带;在时间上,主要指元古宙时期的古陆,为讨论方便,也涉及显生宙,主要是古生代。

1.离散型陆缘的构造-成矿系统

离散型陆缘是在伸展构造作用下大陆破裂解离的产物。由于热地幔柱上升,地壳拉张减薄裂解,软流圈物质上涌,向岩石圈浅部和地表运移和汇集;同时,陆源长期风化产物也向大幅度沉降的槽谷内堆积,这就构成深源和表生物质大规模汇集的构造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大陆边缘裂谷、裂陷槽和坳拉谷等。在这些构造中,有丰富的成矿物质,有很高的地热流,促成成矿物质的溶解运移;有多种来源和性质的流体(包括热卤水),有火山喷出物和蒸发岩层可提供硫、氟等矿化剂,有利于在还原条件下金属硫化物的堆积;有同生断层等构造作为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封闭好的局部拗陷则可保持矿质的不被流失和持续堆积;裂谷盆地后期的沉积层又可覆盖已成的矿层,起到屏蔽保护作用。正是由于这些成矿基本因素集中于裂谷等拉张构造环境,构成集约化的成矿系统,因而能产出相当多的矿床类型,包括SEDEX型、VMS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的铜、镍、铂矿床类型以及沉积型铁、锰、磷、铝等矿床类型,有很重要的经济价值。依据对华北陆块北缘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代裂谷和扬子陆块北缘南秦岭裂陷槽中典型矿床(东升庙、霍各乞、厂坝等)的研究(彭润民等,1997;祁思敬等,1993),可将与伸展构造有关的SEDEX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表述如下。

1)成矿海盆属于被动大陆边缘伸展构造环境下的槽型断陷盆地(裂谷、裂陷槽、大型台沟等)。矿化集中在它们的局部次级海底洼地中,这些洼地封闭性好,沉积不补偿,有机质含量高,还原性好,是成矿的良好化学封闭。

2)含矿建造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和类复理石建造。在东升庙等矿床中的含矿岩系中还发现“双峰式”火山岩夹层(彭润民等,1997),说明其确属裂谷环境,在成矿过程中有明显的、间歇性的海底火山喷发,矿床的形成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这也表明有些被动陆缘也发育有火山活动。

3)同沉积构造体系完整且长期活动。同沉积构造包括同生断层、生长背斜、滑塌构造、同生角砾岩等,它们既是裂谷等构造的组成因素,又是沟通矿源场、中介场和储矿场的纽带,为含矿热水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场地。

4)具备长期存在的地热异常场,有较完整的热事件演化史,它来源于上涌的岩浆或热流体,其根源可能为上升的地幔热柱。强大的热场足以促成和保持长期稳定存在的热水对流系统,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一个重要条件。含矿地层中的火山岩夹层、以硫化物矿石为代表的热液矿物、各种火成岩脉、热变质角岩类,以及硅质岩、钠长岩等热水沉积岩的产出,都是区域构造-热事件的记录。

5)发育完整的热水对流系统和稳定持续的热水沉积作用是形成SEDEX矿床的先决条件。近年的研究表明,热水沉积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成矿作用。热水沉积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热水中成矿元素含量高、热水作用集中于同生断层和次级局部洼地等是形成金属巨量富集的基本因素,而热水沸腾、水爆、同生角砾化和硅化交代等对促进热水中矿质沉淀有重要作用。

6)高丰度成矿元素矿源层的存在是热水成矿的前提,裂谷等构造中巨厚的沉积柱和变质岩基底均可作为某些元素的矿源层。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本底固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成矿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被活化、汲出所需的能量大小。在具备高热流值和大量流体(包括热卤水)作用的条件下,其影响范围内岩石中的多种元素(Cu,Pb,Zn,Fe……)容易被活化析出。硅铝质陆壳长期剥蚀风化产物中的Pb,Zn等物质进入海盆中,也是矿质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7)当裂谷等构造发展到终结阶段,由伸展状态转变为挤压状态时,盆地逐渐闭合进而发展到褶皱隆升造山。原来的硫化物矿层被卷入造山带,经历了热力变质、晚期变形等,矿体的形态、产状、组成和品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叠加成矿和改造成矿等作用,这些后继的地质作用有可能使原热水沉积成的汞、锑、金、银矿化层等再富集成为矿床。

总起来看,在陆缘伸展构造中热水成矿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其矿化呈区域性带状分布,延长可达数百千米;在成矿带中,大中小型矿床星罗棋布,有些成等距分布;矿化的水平分带性较明显;成矿物质的集约度很高,聚矿能力强,矿石储量大,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常有产出。

已知这类成矿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发生在元古宙和泥盆纪,成矿时代处在古大陆演化过程的裂解晚期向聚合初期的构造转变阶段(Barley et al.,1992),并认为这有一定的全球背景。

2.会聚型陆缘的构造-成矿系统

古大陆边缘处于挤压状态时,形成不同于离散陆缘的构造系统和成矿作用。这种会聚型陆缘有两种,一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会聚(洋壳削减俯冲);二是两个陆块碰撞对接。在地质历史上,这两种作用常表现为一个大的运动过程的两阶段,即先期的洋壳俯冲削减及尔后的陆-陆碰撞造山。

当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时,密度较大的洋壳俯冲到较轻的陆壳之下。洋壳中富含水和金属的沉积物被带入俯冲带深处,经加热局部熔融,形成以钙碱性成分为主的岩浆岩及热液系统,沿深断裂进入地壳浅部或喷出地表,使幔源和壳源的成矿物质在岛弧区和弧后盆地的局部地段富集形成矿床。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大,幔源(或深层)物质加多,岩浆、热流及矿质成分发生系统的变化,沿垂直俯冲带的方向矿化作有规律的分带展布。对现代板块俯冲带的研究表明,它的影响可扩展到距岛弧区内侧上千千米处,常表现为平行大陆边缘的区域构造-成岩-成矿带。

环太平洋构造带是中新生代活动陆缘的成矿带,以火山岛弧链成矿系统和大陆边缘弧成矿系统最为发育,Cu,Au,Ag,Zn,Mo,Sn,W等为主要成矿金属,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黑矿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热液型、接触交代型、热泉型等,其中占目前世界铜矿产量一半以上的斑岩铜矿就产于陆缘岩浆弧中。

陆-陆碰撞型构造-成矿系统是在挤压动力条件下,两个分开的陆块相向运动,直到碰撞对接,产出构造混杂岩、大型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以至隆升造山、岩层变质、局部地壳重熔及同构造期火成岩侵位等。在这些作用下,加剧了对原有地壳的活化和改造,大陆物质经过重组,提供了有用物质重新运动和富集的机会,以华北陆块南缘为例,在南秦岭区晚古生代(350Ma)开始的陆-陆碰撞(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造成地层挤压褶皱、变质隆起,以及大规模碰撞型花岗岩类岩浆活动,使泥盆纪时海盆中形成的同生-准同生铅-锌矿层受到了后期的热动力改造形成层控铅-锌矿床,并使前泥盆系矿源层中的Au,Hg,Sb,Cu等受到岩浆热液和(或)构造热液的叠加改造而形成微细浸染型金矿和层控热液型铜、金、铁、钼矿床等。

陆缘挤压构造环境的成矿以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为主,矿床类型多样;矿化也呈区域性带状分布,有较宽的分带。成矿空间结构的集约度高,聚矿能力强;矿床规模大中小均有;成矿后因造山隆升而使浅部矿床受剥蚀的几率较大,因而其古老成矿系统被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不如拉伸构造环境下的成矿系统。

3.走滑型陆缘构造-成矿系统

走滑大陆边缘或称转换边缘(transform margin),即大陆与大洋板块间或陆-陆间相对的水平运动,以走滑构造带相接,常形成宽且复杂的构造变形带。据分析,在板块边界构造网络中,走滑边界在总的板块边界长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相当长的板块边界由大型走滑断层系组成。这些规模巨大的走滑断层深切上地幔,有明显的热动力异常,伴有普遍的流体运动,可诱发岩石圈不同壳层物质的熔融,造成花岗岩类、煌斑岩类岩浆的上侵,并常伴有Cu,Au等成矿作用。走滑断层的局部转折处可产生拉分盆地,它们常与油气田分布有密切关系。世界上著名的大型走滑断裂有北美的圣安德列斯断裂系和中国的郯庐断裂系。圣安德列斯断裂系邻近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边界,属右行走滑性质;郯庐断裂系位于欧亚板块东缘与太平洋板块的毗邻地域,系左行走滑性质。这两个巨大走滑断层系自中生代以来有显著活动,水平位移量均为400~500km,对区域的岩石圈结构和物质运动均有重大影响。与圣安德列斯断裂系有关的有新近纪油田,和正在进行热卤水成矿的索尔顿海。而沿着郯庐断裂系,中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频繁,发育与白垩纪富钾火山岩系(粗安岩系)有关的Cu-Au成矿系统。著名的胶东北绿岩带金成矿系统和白垩纪—古近纪含油盆地均与郯庐断裂系的构造-岩浆-热动力背景密切相关。

类似的走滑断层系有发育在智利境内的近南北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带,它位于东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板块的界限,是在白垩纪—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发育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形成著名的斑岩成矿系统,有多个世界级铜矿床,成矿时间在40~50Ma,是环太平洋矿带中矿化最富集的地段之一。类似的情况有我国川藏交界的玉龙斑岩铜矿带位于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断层系统,以及西北地区的阿尔金走滑断层系及有关矿床。

关于前寒武纪古陆边缘走滑构造及其控矿作用,目前所知甚少,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上分别简要讨论了离散型、会聚型和走滑型三类大陆边缘构造-成矿特征(表7-2),这三种陆缘构造型式互相关联,彼此间或递变或复合。对一个古陆来说,其不同边缘可有不同的动力状态,同一时期中,可同时存在二或三种构造型式。例如,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挤俯冲时,其东西两侧地域就发生了走滑断层系,如东侧的红河断层就处在扬子陆块的西南缘,产出有哀牢山构造带的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金矿系统。再有,在同一个大陆边缘的不同演化阶段,其构造动力状态也是有转变的;例如,东亚大陆边缘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个地球动力学演化的阶段:从被动陆缘(230~150Ma),到剪切(转换)陆缘(150~110Ma),再到活动大陆边缘,后者先是斜向俯冲(110~45Ma)后又转变为正面俯冲(45Ma以来),这说明欧亚大陆东部边缘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过程。在研究其构造-成矿特征时,应充分考虑其多样性和复杂性。

表7-2 古大陆边缘构造-成矿系统




中朝古大陆东部太古宙陆块形成构造模式
通过上述各章的讨论,我们对中朝古大陆东部太古宙陆块的形成过程以如下模式表示(图9—8)。1.在2800Ma以前,在胶辽陆块的西侧有一洋盆存在,洋盆的西部有迁怀、晋冀小陆块,它们部分露出水面或全部淹没在海水之中。2.2800~2600Ma,胶辽陆块西侧洋盆开始消减,向胶辽陆块俯冲。胶辽陆块边缘破裂,...

中新元古代华北古陆与柴达木古陆的关系
板块构造学说从海洋走向大陆之后,它使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如相距很近的地区的古生物却有天壤之别,这用槽台学说是难以解释通的;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如现在讨论的板块(古陆)边界及位置问题就是棘手的问题之一。古陆之间相对位置的确定,是判定板块运动是否存在的关键,是厘定不同类型古陆边缘并查明与之相关...

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在华北陆块内部,相应地形成了一套沉积矿产组合,煤、铁、粘土矿、铝土矿、石油、盐类矿床及石灰岩矿床等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与金伯利岩有关的金刚石矿,产于山东、辽东两区,分布在郯庐断裂带旁侧。图8-5 华北陆块边缘构造背景及主要矿床 表8-3 华北古陆边缘成矿谱系 ...

构造演化及动力学
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构造格架 早古生代或者说新元古代以来,祁连洋向华北古陆及柴达木古陆作“双向俯冲”。考虑到华北古陆向北漂移,且有不同程度的旋转(殷鸿福、彭元桥,1997),故认为祁连洋早古生代是近经向展布的,上述两大陆块对峙于祁连洋的东西两侧。祁连洋双向俯冲,在华北古陆边缘形成了白银...

(三)中国大陆构造域分布
构造域的划分可以将构造类型在时间演化、空间展布、组合规律和动力体系的关系及特征充分的反映。中国大陆及陆缘海域可以划分为四个构造域,它们相互干涉或先后重叠,往往不存在截然边界,但有各自的主要场所。古亚洲、古华夏构造域主要形成于晋宁—印支期,属古板块活动范畴;特提斯构造域包括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古特...

中元古代—青白口纪中国古大陆的裂解和汇聚阶段(~Ma)
中元古代始,统一的古元古代中国古大陆开始裂解,大部分地区为刚性大陆块活动开始时期,坳垃谷、裂陷槽、大陆边缘、裂谷和内陆盆地相继出现,由于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不同,在各陆块内形成的岩石组合也有明显的差异。在华北和塔里木古大陆内,除少数地区外,没有广泛的和强烈的造山运动,褶皱变形弱,未变质或低变质,表现出...

冈底斯走滑型陆缘成矿作用新认识的提出
按照古陆边缘的构造动力学特征(翟裕生,1999),陆缘构造可分为离散型(拉张型)、汇聚型(挤压型)、转换型(走滑型),主笔者(闫学义等,2010a,b)提出冈底斯走滑 型陆缘成矿作用新认识并认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所在的陆缘构造,既不同于世界主要斑 岩铜矿经典的活动大陆边缘与岛弧消减带挤压...

区域地质构造与盆地分布
(西伯利亚克拉通变形边缘);9~11—火成岩及中白垩世(晚基米里期)造山带盆地:早白垩世同碰撞花岗岩(9),浊积岩及陆源-灰岩充填的同逆冲期或后逆冲期...中新元古代,劳亚(Laurussia)大陆开始分解成几个陆块,其中包括在古生代由赤道漂移至北极地区的北极陆块(Lawver et al.,2002)。元古宙-早古生代,北极陆块...

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
至老年期,在俯冲作用下形成海沟,沉积层遭受褶皱、逆掩和叠覆,显示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随着大洋关闭、大陆碰撞,老年期大陆边缘将留存于陆内。许多学者将大陆边缘类比于现代地槽,将板块俯冲和碰撞当作造山作用的动力。这样,大多数地槽褶皱山系可能由挤压变形的古大陆边缘沉积物构成。

板块构造简单原理探秘
前者发育岛弧-海沟系,与大陆之间有边缘海,因此大陆架较宽阔;后者边缘海仅靠大陆分布,大陆边缘狭窄。 活动大陆边缘是在大洋板块进行俯冲、消减的挤压环境中形成的。大陆边缘的不同类型,实际上是大陆边缘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当大洋壳开始俯冲时,原来的被动大陆边缘即可演化为活动大陆边缘。 陆缘区的地壳性质,正同它所...

顺平县19831029128: 地质构造类型有哪几种 -
止萱仲维: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顺平县19831029128: 铁矿资源类型是什么 -
止萱仲维: 铁矿资源类型如下:(一)沉积变质型铁矿床这类铁矿床又称受变质沉积型铁矿床,主要产于前寒武纪(太古宙、元古宙)古老的区域变质岩系中,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铁矿类型,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 57.8%.并具有“大、贫、浅、易(选)...

顺平县19831029128: 前陆盆地的构造样式 -
止萱仲维: 前陆盆地呈不对称的楔形,向造山带和克拉通方向尖灭,这是从荷载中心到边缘隆起沉积速率逐渐降低的反映.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以分为4个带(图1). 聚积在造山楔顶部的沉积单元.在地表环境中,这个沉积带包含了最粗粒的矿物,...

顺平县19831029128: 成矿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一些? -
止萱仲维: ZHYZHY2007的回答,是高度概括的.但太笼统,且不全面.可以稍微具体地回答如下:一、内生成矿条件1、岩浆岩条件--岩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具有成矿的专属性,不同的岩性,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成矿系统.考察成矿条...

顺平县19831029128: 成矿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哪一些? -
止萱仲维:[答案] ZHYZHY2007的回答,是高度概括的.但太笼统,且不全面.可以稍微具体地回答如下: 一、内生成矿条件 1、岩浆岩条件--岩性(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碱性)具有成矿的专属性,不同的岩性,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成矿系统.考察成矿条件时,往...

顺平县19831029128: 重晶石的矿藏信息 -
止萱仲维: 中国的重晶石矿床在各个地质时代都有产出,主要集中在寒武纪、泥盆纪、奥陶纪和中生代的地层中.层状重晶石矿床主要集中于寒武系,其次是泥盆系.脉状矿床多产在奥陶系、泥盆系和三叠系.层状重晶石矿床主要产于构造活动褶皱带(区...

顺平县19831029128: 地质构造的种类 -
止萱仲维: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构造是岩石或岩层在地球内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原始面貌. [编辑] 尺度 形成构造的构造运动也常称为地壳运动,地壳运动通常很缓慢,以地质年代作为时间的尺度,但也有快速突变的运动,如火山喷发和地震. 构造的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大的构造带纵横几千千米,小的如岩石片理甚至矿物晶格位错,但通常所说的地质构造是较大尺度上的. [编辑] 类型 构造的类型按构造形成时间可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原生构造,指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构造.如岩浆岩的流面,沉积岩的层理等. 次生构造,指岩石形成后在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的构造,有褶皱,断层等等.

顺平县19831029128: 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和特点是什么?并与地表的关系如何? -
止萱仲维: 褶皱和断层 褶皱的基本形态有被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常形成山岭;向斜反之.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并错开,形成块状山地、谷地或裂谷.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

顺平县19831029128: 简述矿产资源的成因类型 -
止萱仲维: 内生成矿作用(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矽卡岩矿床、热液矿火山矿床),外生成矿作用(风化矿床、沉积矿床),变质成矿作用(接触变质矿床、区域变质矿床、混合岩化矿床)

顺平县19831029128: 矿床成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共有哪些矿床成因类型 -
止萱仲维: 矿床是在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形成的.按照成矿作用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发生的条件、发展过程和生、外生和变质三大类,有人也叫做三种成矿作用系列. 1.内生成矿作用 地 球内部热能是导致这类成矿作用得以发生的能量来源,最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