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的我国旱灾

作者&投稿:朝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旱灾~

1951年,全国受旱率0.031,成灾率0.009,粮食减产率0.025,受灾人口率0.029。全国受旱范围较广,但旱情较轻。华北地区京、津、冀、鲁、豫北和东北地区西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春旱省雨,冀中和冀北、内蒙古乌盟及赤峰、鲁东南和辽西夏秋旱,作秋物受旱成灾。陇东、宁夏、陕北出现春旱和伏旱。南方鄂东南、湘、赣发生初夏旱和伏旱;川南、黔西和滇中、滇东北1~4月冬春少雨干旱。

1959年,全国受旱率 0.237,成灾率0.078,粮食减产率0.060,受灾人口0.091。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9.3%和25.5%,全国为重旱年。旱区分布在我国北方和南方。西北的甘肃北部、宁夏、陕西,华北的冀北、京、津、内蒙古大部和东北的黑、吉两省部分地区3(4)~5(6)月降水偏少,出现不同程度春旱;陕、晋、冀3省的南部和豫、鲁大部6(7)月下旬~(8)月上旬未下透雨,夏旱比较严重。华东地区的鄂、湘、皖、苏南和赣北部分地区7~8月上旬夏旱,部分地区延至9月,出现伏旱和秋旱,以皖、鄂受旱最为严重。西南的川、黔旱我以四川最为严重,川东北先发生春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而后在7月初~8月下旬在川东发生严重伏旱。干旱持续60天,70个县受旱,全省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25亿千克锐减为158亿千克。

1960年,全国受旱率 0.253,成灾率0.107,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16。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分别为4.6%~6.9%。全国为极重旱年。旱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北方以青、宁、晋、豫4省(市)、南方以湖南省受旱为严重。内蒙古春季普遍少雨,入夏西旱东涝。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中南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河南北部和东部及山东北部1月~5(6) 月降水比常年偏少3成~6成,在四五月小麦关键需水期,降水偏少5成,有的地方偏少7~9成,塘库干涸,麦作旱情十分严重。西南地区的滇、黔大部、川南,以及华南的闽、粤、桂、琼大部,在前一年冬旱后又持续出现比较严重的春旱,广东沿海、广西南部和海南持续到4月,云南和川南一直持续到5月。湘、赣大部和鄂、黔、川部分地区7~8月降水经常年偏少3~5成,夏旱比较严重,对中稻生长影响较大。

1971年,全国受旱率0.17,成灾率0.036,粮食减产率0.23,受灾人口率0.046。全国大部分地区少雨,出现旱情的范围较广,灾情相对较轻。宁夏、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和南部春夏连旱,青海发生春旱,旱情较重。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春旱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3~5成,春播作物和小夏生长受到影响。湖北东南部、湖南中部和北部、江西中北部、浙江和福建大部春夏持续少雨,大小水库蓄水量少,春旱、伏旱比较严重。四川东部和贵州西北部伏旱亦比较严重。

1972年,全国受旱率0.208,成灾率0.092,粮食减产率0.054,受灾人口率0.106。在1949~1990的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6.3%,该年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全部、山东大部和豫北及豫南,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中部和东部、青海中部和陕西大部,东北地区的吉林西南部、辽宁大部,以及内蒙古大部等地区春季干旱省雨,入夏后持续干旱少雨,春夏连旱,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4成。河北省1972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5.6%,春季3~5月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3%,夏季为常年同期降水量的42%,山西、河北等省不少大型水库在死水位以下运行。黄河在济南以下断流20天。南方诸省,1972年降水虽按近正常年降水,但降水年内分配严重不均,福建、两广大部和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四川盆地1月3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6成,出现春旱,入夏后又持续少雨,比常年同期偏少2~5成,出现伏旱,稻田出现大面积脱水、龟裂现象,有的水稻及旱作物被旱死。

1978年,全国受旱率0.268,成灾率0.120,粮食减立率0.062,受灾人口率0.097。在1949~1990年的42天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2.3%,出现等于、大于该年粮食减产量的概率为11.6%,是194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年之一。该年重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河流域,北方的东北、西北、华北和新疆,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出现旱怀,4月各地降水比常年偏小3~8成,5月接近正常,6~10 月降水持续偏少,作物关键生长期7~8月降水偏少4~6成;淮河流域3月份降水比同期偏少2~4成,4月偏省7~9成,6月偏少3~6成,7~9月偏少 5~6成,春夏秋三季连旱。干旱少雨和高蒸发量使得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该年淮洪泽湖入湖水量30.4亿立方米,约为正常年的1/10。干旱地区中小型水库和塘坝由于来水减少,灌溉放水增加,蓄水耗尽,库干塘涸,梅山、佛子等多座大型水库水位均放至死水位以下。该年北方陕、甘、宁、晋、冀、鲁、豫、京、津和吉、辽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春旱,河西走廊和冀东部分地区还发生夏旱。新疆全年干旱小雨,牧草生长受到较大影响。1978年受旱率大于20%的苏皖、湘、鄂、川及陕、晋、鲁、豫、蒙、黑等省(区),其中苏、皖、川、鄂4省受旱率超30%。

1985年,全国受旱率 0.160,成灾率0.070,粮食减产率0.079,受灾人口率0.085。全国为一般干旱年。干旱区在南方的湖南和贵州及北方的陕西和河南等省。长江流域大范围伏旱,湖南省春夏连旱,湘西南地区春夏来三季连旱,早稻减产,全省受旱面积152.5万公顷,成灾面积79.9万公顷,是该省近40年来受灾最严重的一年。贵州大范围伏旱,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秋收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伏旱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黄河中部各省(区)队山西以春旱为主外,普遍春夏少雨,春、夏旱影响作物夏秋收成,以陕西和河南旱情比较严重。新疆春旱,全疆23个县受旱,旱情较重。

1986年,全国受旱率0.215,成灾率0.102,粮食减产率0.061,受灾人口率0.138。在1949~1990年的42年中,出现等于、大于该年受旱、成灾面积的概率为14%,是全国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一年。该年旱区分布范围广,重旱区在华北、西北和内蒙古。旱区内春、夏、秋旱连季出现,干旱严重,其中以冀、豫、晋、陕、蒙等省等(区)旱情最重。南方鄂、湘两省发生较重的春夏旱,浙、赣、闽出现夏秋旱,江西7~10月降水不到常年的一半,湘南、桂东北和粤北秋旱比较严重。该年发生受旱率大于、等于20%的有16个省(市、区),其中北方9个,南方7个。在北方9省(市区)中,蒙、陕、冀、豫受旱率大于、等于40%。新疆发生春、秋旱情,全疆受旱县市共34个,其中成灾31个,色收21个,灾情严重。

1987年,全国受旱率0.172,成灾率0.09,粮食减产率0.049,受灾人口率0.114。全国为较重干旱年。干旱范围较大,重旱区主要内蒙古、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内蒙古春夏连旱,伏旱严重。甘、宁、陕旱情较重,甘肃7~8月雨水显著偏小,宁夏偏小3~8成,秋粮大幅度减产,73县受灾。晋、冀、豫旱情亦较重,山西夏秋冬连旱,全省出现近百年一遇的枯年径流,7月中~8月中几乎未降雨,秋作受旱严重。西南地区川、黔、滇及华南的桂、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和秋旱。

1988年,全国受旱率为0.227,成灾率为0.106,粮食减产率0.073,受灾人口率0.153。全国为重旱年。该年我国东、中部主要农业区旱情重。春季受旱范围较大,但持续时间不长;夏伏旱来势猛,范围广,以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最重;秋冬连旱时间长、面积也大,对秋冬种植作物不利。鲁、豫鄂、湘、苏、皖6个重旱省,各季都有不同的干旱发生了涝灾,雨后又遇严重的秋冬连旱。川东地区春、夏、伏旱相连。在夏伏旱严重的6~8月中旬,我国不少主要江河水量比常年偏少。淮河偏少7~8成;长江中下游水位比常偏低,7月25日宜昌以下长江水位比大旱的1978年同期还低;6月28日~7月 8日,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断流10天;辽河水量偏少4成;珠江支流西江水量偏少5成。旱情造成当地居民饮水困难,据苏、皖、鄂、湘、桂、川、黔、琼、鲁、晋、陕等省(区)统一,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3463万人。

1989年,全国受旱率0.200,成灾率为0.104,粮食减产率0.064,受灾人口率0.135。全国为较重干旱年。该年北方地区干旱范围较大,南方较小。东北、华北西部、新疆、山东等地在上年秋冬旱的基础上,持续少雨干旱,严重影响春播。5月下旬以后,因雨旱情有所缓和。入伏后,气候异常,东北、华北、山东、陕西严重少雨,8月份不少地区出现1949年以来同期降雨的最小值,山东7月7月下旬~8月中旬仅降雨4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 74%,伏旱给秋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威胁。内蒙古全区性春夏连旱,呼盟、乌盟、哲盟等地4~5月降水比同期平均偏少6成,入夏后持续少雨,比同期偏少3~6 成,严重干旱使粮食大幅度减产。河北省北部春旱连伏旱,中部严重伏旱。北方的黄淮海地区10月以后,麦区又出现秋旱少雨,豫、鲁、苏北和皖北秋播受到影响。该年新疆也发生了多年少见的大旱,北疆旱情重于南疆。

1990年,全国受旱率为0.122。成灾率为0.053,粮食减产率0.028,受灾人口率0.063。全国为一般干旱年。该年半年我国干旱范围小,程度轻,下半年南方伏旱范围较广,部分地区伏秋连旱,旱情严重。东北三省、山东和华北北部等地,由于上年干旱重,地面蓄水少,土壤底墒不足,前春干旱明显。5~6月,西部陕、甘、宁、青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旱情较重。10月份秋播期间,鲁西、鲁南、豫北、豫东、冀南、晋南、苏北、皖北冬麦生产区月雨量不足10毫米,影响小麦播种。新疆前冬气温高,积雪较同期减少3成~9成,冬麦越冬困难,北部和东部春季降水减少3~9成,春旱严重,全疆受旱县 (市)48个,受旱、成灾面积43.0万公顷和27.8万公顷,为1949年以来之首位。南方地区出梅早,7月初出现大范围持续少雨高温天气,8月初因降水部分地区旱情有所缓和,而后又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皖、赣、鄂、湘、粤、桂、川、滇、黔等省发生大面积干旱,以湘、鄂、桂和川东地区伏秋连旱最为严重。湖南7~9月是名平均降雨183.6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1.7%;湖北伏秋连旱60余天,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所同期省5~7成;川东等地受旱较重,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广西8~10月上旬伏秋连旱,江河流量、水位低于或接近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给抗旱灌溉用水增加了困难。

1999年——2000年,世纪末大旱
1998年夏天长江洪灾;1999年夏天,接着就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大旱:武汉36万人饮水告急,安徽境内淮河干流几乎断流,整个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情。到2000年,全国因旱损失粮食594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06亿元,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和因旱造成粮食损失均为建国51年来最大值,旱灾波及全国20余个省区、直辖市。

2003年7月中旬以来,中国江南中南部及东南沿海地区持续高温少雨,福建大部和江西、湖南、浙江三省南部地区基本没有出现有效降水过程,气温明显偏高,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值,导致耕地失墒严重,旱情迅速蔓延。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旱情露头。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4980万亩,570万农村人口、250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其中江西、湖南、福建、浙江4省合计受旱面积2790万亩,比7月上旬增加2200多万亩,受灾面积迅速扩大。

2009年,2009年大旱,受灾地区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湖北、陕西

  干旱!缺水!一场历史罕见的旱灾袭击北方冬麦区,农田龟裂,麦苗枯黄,人畜干渴……

  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方,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旱,调水、引水、抽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旱灾损失。在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透露,目前北方八省冬麦区抗旱浇灌面积已超过六成,再过10天大部分受旱冬小麦可以浇完,同时人畜饮水困难也得到有效缓解。





  当前抗旱能取得这样的成效,离不开这些年水利基础设施的巩固,离不开抗旱机制的完善,离不开抵御水旱灾害能力的不断增强。

  如此大范围的旱灾,降雨偏少是主要原因。但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这次特大旱灾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整体还是“靠天吃饭”。都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多年运行老化失修,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不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不来。这些薄弱的水利设施,在抗旱中成了摆设。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临时调动大量的抽水机来抽水浇地,或靠水车拉水灌溉,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捉襟见肘。

  抗旱意识不强,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重涝轻旱”。这种思想容易滋生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使得一些地方抗旱手段单一,投入不足。“水来一条线,旱灾一大片”。事实上,相对于洪涝灾害,旱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危害同样不容忽视。从长远看,干旱缺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远。

  节水意识淡薄,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现实下,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就在黄河下游部分群众不得不靠咸水度日的同时,上游有些地方不是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吗?在许多缺水的地区,不是还在上马高耗水项目吗?

  抗旱须治本,治本就要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抗旱是个系统工程,科学抗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不仅要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抗旱需要从农业扩展到各行各业,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扩展到生态。

  当前即将进入冬小麦返青水灌溉和春播用水高峰,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必须要树立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意识,科学调度水资源,高效用水、精细化管理,夺取抗击旱灾的胜利。(赵永平) (来源:人民日报)
看看这个你能用上不!!!

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旱灾,并被纳入近50年来我国“十大灾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历史上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剧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第二次是1978—1983年,全国连续6年大旱。累计受旱面积近20亿亩,成灾面积9.32亿亩。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北方是主要受灾区。
1950年到1986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3亿亩,成灾1.1亿亩。干旱严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4.5亿亩,且成灾面积超过l.5亿亩。1972年北方大范围少雨,春夏连旱,灾情严重,南方部分地区伏旱严重,全国受旱面积4.6亿亩,成灾2亿亩。1978年全国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最为严重,全国受旱面积6亿亩,成灾面积2.7亿亩,是有统计资料以来的最高值。
2010年在云南的旱灾。
此类例子在人类历史上举不胜举。 中新网2013年7月31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贵州省严重旱灾给受灾群众造成的生活困难,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开展救灾工作。
据贵州省民政厅报告,2013年贵州省铜仁、毕节、安顺、贵阳、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和遵义等8个市(州)的57个县(市、区)遭受旱灾。截至7月31日12时统计,已造成837.2万人受灾,181.6万人饮水困难,112.4万人需政府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550.2千公顷,绝收面积78.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在我国,不仅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旱情严重,而且在东部季风区亦常出现旱灾。干旱介绍: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干旱亦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地区
(1)旱灾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沿海,西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也有分布;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两者的分布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为主,这是因为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的...

我国的旱灾最为严重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
西南和江淮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在东部,从自然因素看,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区,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容易造成旱灾;且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越严重,因此我国东部的旱灾严重。 (3)为减轻旱灾,应采取工程措施:...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其次,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 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在我国...

我国旱涝灾害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量变化大。我国东部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如果夏季风的强弱不稳定,容易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气候特点 1、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以及印度南部,北部高大...

在我国,旱涝急转主要发生在哪个季节
干旱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都有发生,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洪涝常在夏季发生。起因:1.地壳板块滑移漂移,导致表层水分渗透流失转移,使地表丧失水分 2.水土流失,植树被破坏 3.天文潮汛期所致 4.水利工程缺乏或者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没有涵养水源 5.没有顺应洪涝和干旱汛期规律,做到洪涝时蓄水涵养...

我国水旱灾发生频率较高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旱涝灾害分析: .旱涝灾害分析: 第一例: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第二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形成的原因。第三例: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①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我国水旱灾害多发生在什么季节及区域
我国正常年份的情况下水旱灾害发生的季节及区域:春季3-5月:是南涝北旱,黄河中游有凌汛。南是指南岭山脉以南地区,北主要是指华北、东北地区。夏季6-8月: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四川盆地降雨成灾。东南沿海地区有台风风灾、雨灾;没有台风,或少台风的时候就会发生旱灾。

我国旱灾灾情的形成原因以及防御措施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干旱事件(举例)
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华北大旱,“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称“丁戊奇荒”。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1928-1929...

始兴县17160619665: 我国干旱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 -
糜腾帅同: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2113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5261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4102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1653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内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容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始兴县17160619665: 我国的旱灾主要分布在() -
糜腾帅同:[选项] A. 华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西部地区 D. 华北地区

始兴县17160619665: 我国发生旱灾的地区有哪些? -
糜腾帅同: 目前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地区,极为干旱,很多地方连吃水都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多帮助贫困地区…

始兴县17160619665: 从气候上,我国旱灾主要发生在? -
糜腾帅同:[答案] 洪灾:川、鄂、湘、赣、皖、苏等地区经常爆发,主要水域在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主要发生城市是湖南滨湖地区,武昌,苏州,江宁省城,安徽霍...

始兴县17160619665: 2009年初春以来,中国北方广大地区遭遇几十年未遇的罕见旱灾.这场无声无息的天灾肆虐横行!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死、土地龟裂、人畜干渴.灾害已... -
糜腾帅同:[答案] 1、A 2、D 3、D 4、D 5、B

始兴县17160619665: 中国的旱灾主要发生在华北和南方地区,儿那些地区降水量不少,为什么?如题 -
糜腾帅同:[答案] 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年降水量偏少,耕地面积大,导致农业灌溉水源不足,发生旱灾;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春季降水少,农作物返青生长需水量大,灌溉水源不足发生旱灾. 我国南方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

始兴县17160619665: 中国的旱灾经常出现在哪些地方?
糜腾帅同: 根据一个地区的降雨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也就是干旱程度,中国自 西北向东南大致可以划分为干旱气候区、半干旱气候区、半湿润气候区 和湿润气候区.中国的旱灾主要...

始兴县17160619665: 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干旱频次>30地区是         、          、          、       ... -
糜腾帅同:[答案] (1)华北 华南 西南 江淮地区 (4分) (2)东部(1分)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而季风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异常变化,造成旱情多发;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受偶发性干旱的影响,就会形成重大灾情;由于东部的...

始兴县17160619665: 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为什么不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糜腾帅同: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仅从干旱程度来看是最严重的,但该地区工农业较少,人口也少,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少,所以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不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雨水较多的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降水相对较多,但工农业发达,人口集中众多,一旦造成旱灾,其损失就大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