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学·谱牒学的形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谱学

作者&投稿:何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谱牒学·谱牒学的形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谱学

东汉以来,地方豪族地主的势力有了很大发展。曹魏时,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豪族的利益得到维护,族姓同社会地位、权利等密切相关,因而谱牒记载便成为选官、婚姻、社交等的凭证。正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自隋唐以上,官为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无论是士庶还是官私,莫不以家谱为重,于是竞起而修纂、考订家谱,促成了谱学的发达。

隋唐以前的时期,由于政治的多元和统治家族的频繁更换,皇族家谱大量出现,名称有属籍、皇族宗人图牒、帝谱、皇室谱。北朝的不少皇族家谱流传到隋唐时代并为当时史书著录。士族修纂家谱盛行,仅南北朝时期宋、齐、梁三代的士族家谱见于刘孝标《世说新语》者就达三十余种。受皇族家谱和士族家谱普遍化的影响,庶族阶层也开始建立家谱,并出现了庶族在谱籍上竞相作伪,力图混杂于士族阶层的现象。

为了适应收集、考辨、管理家谱的需要,官府设立了专门的主谱官员和修谱机构。于此,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有所介绍:“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之,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官府对集中的各地家谱进行总汇,编成总谱,亦称百家谱。有全国性总谱和地方性总谱之分。

由于官方和民间都重视纂修家谱,自然地造就了专门从事家谱编纂、整理和研究的学者。这个时期的谱学著述丰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共有五十余种,近一千二百卷。并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谱学家,如世传谱学的贾氏。晋太元中,散骑常侍河东贾弼,广集百家之谱,撰为《姓氏簿状》一书,包括十八州百十六郡,共计七百一十二篇,区分士庶贵贱,无一遗漏。朝廷委令史、书吏抄缮此书,藏于秘阁及左民曹。至其孙贾渊,三世传学,对家谱的研究精深,当世莫比。贾渊曾为竟陵王子良撰《见客谱》,又撰有《姓氏要状》十五篇。贾渊之子贾执作《姓氏英贤》一百篇。贾执之孙贾冠撰《梁国亲皇太子序亲簿》四篇。可见贾氏一门世传谱学,相沿达百余年。南朝有王氏之学,代表人物为王弘、王俭、王逡之、王僧儒等。王弘深好贾氏姓氏之学,善于记忆人名、别字与官号,曾日对千客而不犯各先人之讳。王俭悉心研究谱学,在贾氏著述基础上,撰成《百家集谱》十卷。王逸之又作《续百家谱》四卷、《南族谱》二卷、《百家谱拾遗》一卷。王僧儒又增定《百家谱》为三十卷、《百家谱集钞》十五卷。王氏谱学也深得时人推崇。此外,当时著名的谱学家还有管宁、挚虞、刘湛、徐昭、徐勉、宋绘等。

综上可见,官私修谱之风的盛行、总谱形式的普及、谱学世家等专门研究者的出现,都标志着谱牒学已完全独立成为专门的学问。阮孝绪《七录》首次专类著录谱牒,《七录》中的第十一类即是“谱状”,著录了四十二种谱牒,一千余卷。此后,《隋书·经籍志》等“正史”的史部目录中,都立有谱牒类。这也表明谱牒学是作为史学的一个部类存在的。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以才选人的科举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尤其是隋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门阀制度和世家豪族。谱牒的作用因此有所改变。唐王朝出于政治的需要,主要由官方主持编修总谱,提高皇族地位,压抑旧士族。如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收集全国家谱,考定世系,定为九等,将皇族列为第一等,老牌士族崔氏被抑为第三等。武则天时,下令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以官职高下为标准,凡五品以上皆升为士族。唐代谱学的发展除了政治上的因素外,还直接与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有关。门阀观念在唐初仍有影响,谱牒仍然是旧士族自我标榜的依据。

唐代著名的谱学家和著作有柳冲撰《大唐姓氏录》、路敬淳撰《衣冠谱》、韦述撰《开元谱》、张九龄撰《韵谱》、林宝撰《元和姓纂》等。唐代的谱学著作以史官撰述者为多,其中又以族姓为主,也有专论家史的,如刘知几的 《刘氏家史》十五卷和 《谱考》三卷。刘知几还在《史通·史志篇》中论及史志(此指谱牒) 的关系,“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于百官之下”,强调了谱牒在史书编撰中的作用。

唐代后期,旧士族已逐渐衰落,加之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对残余的门第制度以致命的打击,世家大族的族谱亦大多在混乱中散失,谱学作为专门的学问流传下来的不多。此后,谱牒学的发展进入另一个时期。




家谱学家谱学概述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源远流长,起始于《世本》,清乾隆年间庄有恭为武进庄氏族谱所作序中强调修谱的五善:尊祖、亲族、训导、维系旧谊以及报国。谱学或谱牒学,是对家谱产生、发展、作用和辨订进行研究的学科,与姓氏学相辅相成,后者关注姓氏整体演变,而谱牒学则聚焦于个体家族的历史记录,包...

谱牒学·谱牒学研究概况·资料类著作的编撰
谱牒学·谱牒学研究概况·资料类著作的编撰 1.目录类 多贺秋五郎《宗谱的研究(资料篇)》(日本东洋文库,1960年),著录有日、美、中收藏的中国谱牒,并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宗谱的研究(下)》(日本学术振兴会)中又作了补充。美国人编有《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 (台湾成文出版社,1984年)。...

谱牒学周代谱牒的内容和形式
至于谱牒的形式,据桓谭的描述,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即“旁行邪上”。这种表格设计中,每个父辈的名字和忌讳占据一行,子辈的名字则位于父辈下方,按照世代排列,形成“旁行”。这种排列方式使得家族成员之间的父系关系清晰可见,即“邪上”。每个个体的名字下面,都会标注其生卒年月日、配偶以及可能...

谱牒学的谱牒的盛行
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商以前还没有较为完整的谱牒,连司马迁也没有见到过。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不能登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家谱档案历史
唐代,朝廷为了强调皇族和外戚的地位,修撰了一系列谱牒,如《氏族志》、《姓氏录》等,谱牒学在官方文献中也得到了正式承认。宋代以后,除了皇家谱系,司马光、苏洵等人也开始编撰本族谱系,地方大姓修谱之风再起。《新唐书》和《通志》等史书也进一步纳入了宗室、宰相等世系的记载。清朝时期,虽然谱学...

谱牒学唐代谱牒的重修及其衰落
唐代谱牒学的本质在于抑制旧士族,维护新贵。如高宗时,士族资格的开放性让许多平民得以跻身士族行列,这无疑打击了旧士族的尊严。新贵们通过修谱得到了社会和法律的确认,旧士族则视此为耻辱。谱学家如路敬淳、柳冲和韦述等人,他们的工作转向论证新士族的合法性,维护新势力的利益。唐初谱牒形式分为...

谱牒学唐末谱牒的衰绝
谱牒学在唐末五代时期经历了衰落,这与世家大族组织的瓦解密切相关。唐代中叶以前,谱牒维护着门阀士族制度,但唐中叶后,谱牒散亡,谱学消失,没有了影响力的谱学家。这种变化反映了世家大族组织的彻底瓦解,以及与之相关的统治工具——谱牒和谱学的历史使命终结,它们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官修的天下...

家谱学的释义
家谱学(Jiā Pǔ Xué):又称“谱学”,或“谱牒学”。研究家谱(族谱、宗谱)的产生、发展、作用和辨订的学科。 谱牒学同姓氏学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和补充。姓氏学研究整个姓氏的来历与发展演变,谱牒学研究 “一家一姓之史”。“谱”,指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牒”...

谱牒学·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活动
谱牒学·家谱的收集与研究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已知中国大陆公藏的家谱约有一万余种,收藏单位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馆以及科研院所等。藏谱量较多的单位有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通谱通谱概说
虽然学术界对于宗族谱牒的一般情况,如起源、发展阶段、名称、目标、分类和内容等,已经有了详尽的总结和研究,但通谱的研究在谱牒学领域中仍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特别关注了通谱的分类、形成的时代背景、姓系学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基础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帝系》和《世本》主要...

宜川县19190618069: 简述汉代君权、相权、史权的基本格局 -
牧侨施复: 秦始皇始设宰相,上辅皇帝,下统百官,位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初,武帝设中外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令其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魏晋南...

宜川县19190618069: 与花木有关的姓氏 -
牧侨施复: 与花木有关的姓氏:植物姓如杨、柳、松、柏、梅、李等.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

宜川县19190618069: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资料 -
牧侨施复: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

宜川县19190618069: 姓氏资料 -
牧侨施复: 姓的产生,从史籍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还有“ 姬民出自轩辕”的记载.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朝婚姻制度的规矩,...

宜川县19190618069: 名字的有来? -
牧侨施复: 你好 姓氏的由来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

宜川县19190618069: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舞蹈史上重要的转折时?为什么说魏晋南
牧侨施复: 在汉朝是文化大发展时期,而舞蹈是以汉朝文化为主,而在三国后期,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一次大融合,文化大融合,胡汉融合时期,因当时社会环境而改变,尤其是北方名族,匈奴,鲜卑,乌恒,羌,等少数民族,还有西域各国,一般胡舞奔放,大胆,汉族舞蹈内敛,西域等国文化各有不同,这使得文化融合在这个时期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最后在唐朝时期,文化实现了辉煌.而在唐朝以后,舞蹈又有所改变,但后来,舞蹈的文化极限降落,不受重视了,所以说,南北朝时期是舞蹈文化的转折点很准确.

宜川县19190618069: 中国文字发展过程?
牧侨施复: 传说中仓JI造字,草创了文字 原始时代的陶文,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后来又有了金文(也叫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 石鼓文 秦汉时 小纂 秦末,在衙役狱中开始流行隶书 汉代盛行 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楷书等 这是我从书法课上总结下来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宜川县19190618069: 古代姓氏是怎样来的? -
牧侨施复: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

宜川县19190618069: 血缘组织向地缘组织发展是如何进行得 -
牧侨施复: 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普遍存在于中国民间社会中的宗族间的联宗(包括同姓与异姓两种类型),是一种介于血缘与地缘之间的社会行为.联宗,是中国宗族制度发展...

宜川县19190618069: 晋北,南北朝,唐朝的社会状况
牧侨施复:1.货币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