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处天下之中全文翻译

作者&投稿:逄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翻译: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

洛阳在天下的中央,凭借崤山与渑池的险阻,在陕西、甘肃的咽喉,而赵、魏的必经,因为四方必争之地”。天下正常无事就已,有件事情,那么洛阳必须先接受战争。所以,我曾经说:“洛阳的兴盛和衰败,天下治乱的标志。”正当唐朝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千余家;唐末战乱,接着是五代的残酷。这个池塘竹树,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亭水榭,烈火焚烧,化为灰烬,和唐一起灭俱亡的人,没有其他地方了。所以,我曾经说:“园林的兴废,洛阳盛衰的标志。况且天下的治乱”,等候在洛阳的盛衰而知道;洛阳的兴盛和衰败,通过这些园林的兴废而得到,就《名园记》的作者,难道我只是这样吗?噢!公卿士大夫正在进用于朝,放在一个自己的私意来为自己,而忘记了国家的安定和动乱,要退享这快乐,可能吗?唐代的末路就是了

【全文翻译】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作品概述】

《书洛阳名园记后》是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这篇散文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


【作品原文】

书洛阳名园记后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词句注释】

1.挟(xié):拥有。

2.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3.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4.秦:今陕西一带。

5.陇(lǒng):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

6.襟喉(jīn hóu):比喻地势险要。

7.赵: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

8.魏: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带。

9.走集:形容交通要冲。

10.受兵:遭遇战事。

11.贞观:唐太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12.开元:唐玄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13.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14.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15.蹂(róu):蹂躏,践踏。

16.榭(xiè):高台上的敞屋。

17.候:征兆。

18.园囿(yòu):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 。

19.徒然:白白地。

20.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21.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22.放:放纵。

23.自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24.治忽:治世和乱世。

25.得乎:还能够吗?

26.末路:穷途末路,喻没落衰亡的境地。


【创作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赏析】

这篇散文为《洛阳名园记》跋记。但它与其说是阐述写作旨意的后记,毋宁说饱含忧患意识的政论文。本是游观之属的园池亭榭,在作者看来却关系至大,其兴废系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并用前代惨痛事实告诫沉湎于享乐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对于目前殆危国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担忧。二十多年后,北宋覆灭,洛阳陷落,繁丽的花园也随之灰飞烟灭。作者的忧虑不幸而成现实,他的告诫最终于国事无补。难怪南宋不少人读此文,为之流涕不已。

从洛阳建筑的盛衰采窥测国家的兴亡,并非肇始于此文。北朝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早巳借寺庙的兴废寄托对故朝崩溃的哀悼。但杨氏是于乱后残毁的洛阳追记前盛,李氏则于盛时的洛阳预测后事,两者异曲同工,都赋予洛阳象征国运盛衰的这一特殊的历史内涵。

文章立论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结构却是由大及小。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和对公卿大夫的告诫。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也省净利落,结尾戛然而上,健拔有力。


【名家点评】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四:"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裔夷以势役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其知言哉!"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能为此文。"

明·金圣叹《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大儒眼中,固无细事;大儒胸中,固无小计;大儒手中,固无琐笔。定当如此。"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有此文。"


【作者简介】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倚传》)的学士韩倚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著有《礼记说》。



“洛阳处天下之中”出自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创作的散文《书洛阳名园记后》。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翻译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内容中心

这篇散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这篇散文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


注释
挟(xié):拥有。
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受兵:遭战争之苦。
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候:征兆。
徒然:白白地。
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治忽:治世和乱世。


创作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赏析

这篇散文为《洛阳名园记》跋记。但它与其说是阐述写作旨意的后记,毋宁说饱含忧患意识的政论文。本是游观之属的园池亭榭,在作者看来却关系至大,其兴废系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并用前代惨痛事实告诫沉湎于享乐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对于目前殆危国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担忧。二十多年后,北宋覆灭,洛阳陷落,繁丽的花园也随之灰飞烟灭。作者的忧虑不幸而成现实,他的告诫最终于国事无补。难怪南宋不少人读此文,为之流涕不已。

文章立论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结构却是由大及小。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和对公卿大夫的告诫。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也省净利落,结尾戛然而上,健拔有力。



洛阳处天下之中全文翻译: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注释:

1.挟(xié):拥有。

2.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3.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4.受兵:遭战争之苦。

5.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6.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7.候:征兆。

8.徒然:白白地。

9.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10.治忽:治世和乱世。


赏析:

这篇散文为《洛阳名园记》跋记。但它与其说是阐述写作旨意的后记,毋宁说饱含忧患意识的政论文。本是游观之属的园池亭榭,在作者看来却关系至大,其兴废系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并用前代惨痛事实告诫沉湎于享乐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对于目前殆危国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担忧。二十多年后,北宋覆灭,洛阳陷落,繁丽的花园也随之灰飞烟灭。作者的忧虑不幸而成现实,他的告诫最终于国事无补。难怪南宋不少人读此文,为之流涕不已。

从洛阳建筑的盛衰釆窥测国家的兴亡,并非肇始于此文。北朝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早巳借寺庙的兴废寄托对故朝崩溃的哀悼。但杨氏是于乱后残毁的洛阳追记前盛,李氏则于盛时的洛阳预测后事,两者异曲同工,都赋予洛阳象征国运盛衰的这一特殊的历史内涵。

文章立论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结构却是由大及小。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和对公卿大夫的告诫。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也省净利落,结尾戛然而止,健拔有力。


创作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作者简介: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



“洛阳处天下之中”的翻译是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洛阳处天下之中”出自《书洛阳名园记后》。《书洛阳名园记后》的文言文选节翻译: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肴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等到它发生混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洛阳的池塘竹树,遭到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座座废墟;高大的凉亭、轩敞的水榭,也被烟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烬。它们都与大唐江山同归于尽,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

《书洛阳名园记后》的原文: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洛阳处天下之中出自宋代李格非的《书洛阳名园记后》

一,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二,注释

挟(xié):拥有。
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受兵:遭战争之苦。
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候:征兆。
徒然:白白地。
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治忽:治世和乱世。

三,赏析

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四 ,写作背景

《书洛阳名园记后》是《洛阳名园记》一书的后记。



  后记一般交代写作缘由和经过,很难有振聋发聩之语。而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一句话,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阳名园记》不是白白写的,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简直是在敲警钟!作者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清楚。“唐之末路是矣”不就是一种警示吗?“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宋朝统治者当然不会理会一个进士的批评和忠告,衰微的国势已难以逆转。过了不久,北宋覆灭,洛阳沦陷,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这样。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

帮忙找一下“岳阳楼记”的译文的赏析呀!多谢!!
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四 唐代名人写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谁能为我翻译《离骚》全文
这些世俗之徒本就趋炎附势,又有谁能在这恶劣的氛围中不受污染!香椒和兰草已经完全腐臭,更何怪那...殷朝天下因此不久长。商汤夏禹严肃而恭敬,周文王讲究道理,一点不差,他们选拔贤才,任用能人,遵循准则不...我满怀激情无处发泄,我怎能永远忍耐下去!我索取灵草和竹片,命令神巫(灵氛)为我占卜。他说:"两美(...

岳阳楼记 翻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

求翻译:陈良,楚产也,悦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 忧之,举舜而敷(15)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16)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 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

文言文对比阅读!!急急,马上要中考了!!
看一下蓝梦千里寻的【在你的回答里】,我和他的看法比较一致,我们也是那样学的。

汉阴生乞市文言文翻译
常于市中匄。市中厌苦,以粪洒之。旋复 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著桎梏,而续在市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之者家,屋室自坏,...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已登舟离岸了。 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秦晋原是盟国,结成“秦晋之...

求岳阳楼记译文
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

《岳阳楼记》译文(语文版第26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那封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确实是这样,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一个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

贡嘎县13138334307: 洛阳处天下之中全文翻译 -
尘阙贝他: “洛阳处天下之中”出自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创作的散文《书洛阳名园记后》.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

贡嘎县13138334307: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
尘阙贝他:[答案] 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拥有殽山和渑池的险阻,占据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边境上的壁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中国若是无战事就罢了,一旦发生战争,洛阳必将首先遭受战争的灾害.(意对即可)

贡嘎县13138334307: 书《洛阳名园记》后 ① 李格非 ②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 ③ :盖四方必争 之地也 .天下当无事则已,... -
尘阙贝他:[答案] 3.(1)战争 (2)征兆 (3)号称 (4)治理(每题1分,4分) 4.C(3分) 5.(1)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边境上的壁垒,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3分) (2)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

贡嘎县13138334307: 唐之末路是己 翻译成文言文 -
尘阙贝他: 应该是 唐之末路是矣 出自《洛阳名园记》 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方唐贞观、开元...

贡嘎县13138334307: 《书〈洛阳名园记〉后》 -
尘阙贝他: 《书洛阳名园记后》原文〔宋〕李格非论曰: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方唐贞观、开元之...

贡嘎县13138334307: 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
尘阙贝他: 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拥有殽山和渑池的险阻,占据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作了赵、魏边境上的壁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中国若是无战事就罢了,一旦发生战争,洛阳必将首先遭受战争的灾害.

贡嘎县13138334307: 诗:书<洛阳名园记>后全文
尘阙贝他: 《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喜欢请采纳,赞

贡嘎县13138334307: 下列作品是借说古事来讽刺当权者的是 -
尘阙贝他: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贡嘎县13138334307: 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
尘阙贝他: “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 河:指洛阳的伊河、洛河、涧河、瀍河.山:北有邙山.邙山是崤山的支脉,西起三门峡,东入郑州,绵延200公里,海拔250米,它既是洛阳的军事屏障,也阻扼了滔滔黄河泛滥南侵,使同处大河之滨的郑州、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