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何时可亡?

作者&投稿:宠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韩非子·亡徵(亡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节选】: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太子已置,而娶於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者,可亡也。                          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出君在 外而国更置,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摧;国摧者,可亡也。                              挫辱大臣而 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              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

【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国公子,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评价】:《亡徵(亡征)》中四十七条极宏观又极微观、极恢宏博大又极细致深入的征兆是韩非对前代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又是对于战国末期政治斗争的高度概括,剔除其为专制集权张目的内核,其中仍有许多借鉴意义。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什么意思?
·国虽大,好战必亡:一个国家 无论再怎么强大,如果不断的进行战争 也会灭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天下虽然安定了 但要居安思危,不然 安逸享乐 就会出现危机 ·出处:《司马法》

为什么说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古往今来没有不亡之国,为什么呢?
在没有过于强大的敌国外患的古代,这种周期性的变乱还不至于有亡族、亡文化之祸,但在号称“新战国”的今天,再发生这样的变乱,则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文明的总体连续性与周期性的振荡有什么关系吗?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吗?以后的中国能在继续保持文明连续性的同时避免振荡或者减轻振荡的烈度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在强调备战的同时,又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要备战,但不可好战。 治军思想 《司马法》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治军尚法的首要问题是严明赏罚,书中列举夏、商、周三代赏罚制度的异同,并详细论述治军...

明朝末年是不是真的到了不得不亡的境界,崇祯皇帝有么有可能避免做wang国...
据非可靠史料,明朝灭亡之前,因发不齐军饷,士兵闹过好多次,皇帝大臣都募捐了,最多的貌似只捐了几万两白银,但是李自成进京之后,仅从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家里就敲诈出了700万两银子,由此可见一般。官富国穷,天灾一来,民不聊生。舆论这种公器掌握在一小撮既得利益者手里,这样的国不亡,那要什么样...

中国历史哦上。怎样才算被亡国?
您这个问题问的好!我认为国家政权的变更不一定是亡国。只有变更为原统治区域以外的外族人统治的国家政权变更,造成原住地民族人被灭绝才叫亡国。如果原住地民族的人甘心接受了外族人的统治,这只能叫同化,不能叫亡国。如果原住地民族不甘心接受了外族人的统治,不停的反抗,才可以叫亡国。

国小民寡可亡吗
国家弱小而不懂得放低姿态,力量单薄而不畏惧强敌,不知礼仪而冒犯强大的邻国,贪婪专断而拙于外交的过些情况,足以亡国啊。出自《韩非子·亡徵第十五》节选出自《韩非子·亡徵第十五》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可亡也。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爱信之而弗能废者,可亡也。境...

墨子真的说过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吗?
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

国可亡,学不可断!请问出处?
战战长沙电视剧上胡老头那怂逼的台词,我觉得是歪理,电视剧三观有问题

如何理解“国不可一日不防”?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 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它还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国不可一日不防。

建湖县13745893173: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什么意思? -
犁行迷清: 国家弱小而不懂得放低姿态,力量单薄而不畏惧强敌,不知礼仪而冒犯强大的邻国,贪婪专断而拙于外交的过些情况,足以亡国啊.出自《韩非子·亡徵第十五》 节选出自《韩非子·亡徵第十五》 羁旅侨士,重帑在外,上间谋计,下与民事者...

建湖县13745893173: 坐山观虎斗的古文翻译 -
犁行迷清: 原文: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舃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舃仕楚执...

建湖县13745893173: 为什么世界小国至今仍能存之不灭?
犁行迷清: 世界 多样性 是世界的主旋律.世界只能是 和而不同.倘若世界只是一种文化,一个国度.将是世界的悲哀 小国的背后也是一个民族.也是活力所在

建湖县13745893173: 易经《咸》卦的详细解读? -
犁行迷清: 咸 卦 第 三 十 一 (下艮山 上兑泽 - 泽山咸卦) 咸,亨,利贞;取女吉. 1 . 咸,感也.有交感,感通,感应之意.故咸卦象徵交相感应之意.事物能相互感应,则可致亨通,惟其利在於谨守正道.以人事为喻,如男女交感,能依正道而结为婚姻,则可...

建湖县13745893173: 《六国论》文章? -
犁行迷清: 六国论(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

建湖县13745893173: 带猪字的成语 -
犁行迷清: 【猪狗不如】比喻下等. 【猪突豨勇】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猪朋狗友】比喻损友. 【豚蹄穰田】比喻以小牺牲而希望得到大报酬. 【豕突狼奔】比喻急遽奔跑的景象.通常用以形容两军对阵,败军奔逃流窜的情状. 【杀猪教子】 比喻做父母的要以身...

建湖县13745893173: 文言文《鲁施氏有二子》的翻译 -
犁行迷清: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建湖县13745893173: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的之是什么意思 -
犁行迷清: 因此,燕国虽然是效果,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这是用兵抗秦的结果.

建湖县13745893173: 《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段句 -
犁行迷清: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建湖县13745893173: 将下列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
犁行迷清:[答案] ①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但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的效果.等到太子丹采用荆轲(刺杀秦王)作为计策,才招来了祸患. ②平原君使者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说:“我赵胜自愿依附魏国结为姻亲,就是因为公子拥有高尚的情义,能热心帮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