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投稿:颛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直到今天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掩卷而思,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文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那就是淡化了主要人物背后的次要人物──鲁庄公。

  按传统的分析和习惯的概括,《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未能远谋”。正是这样的特点,一直以来鲁庄公成为了愚昧、无能的代名词。

  然而,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用平面镜来反射,因为平面镜的反射原理,让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人物形象其中的一面。我们要学会用多棱镜折射的原理来观察历史人物的形象,还原历史,要让人物回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中。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客观地来评价历史人物了。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1、放下尊严,虚心纳谏:

  《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偏偏这个时候,曹刿,一介武夫(书本中注释为武士),执意进见。此时的鲁庄公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原因有二:一是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二是鲁庄公已经“将战”,迎战是铁定的了。但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而拒绝接见。不仅接见,而且有问必答。面对曹刿提出的“何以战”,鲁庄公能以实回答,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两个迎战条件连遭否定后,鲁庄公并没有气恼。经过一番思索后,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终于得到了曹刿的肯定。鲁庄公能放下尊严,虚心纳谏,最终使得鲁国奠定了取胜的基础: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

  2、尽职尽责,知人善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了鲁庄公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身为一国之君,鲁庄公当然懂得江山社稷靠的是老百姓,所以即使日理万机,也不忘体恤民情,为老百姓做实事。君有爱民之心,民则有拥君之举。面对外强的入侵,鲁国人民绝不会袖手旁观,坐以待毙。只要鲁庄公一声令下,鲁国定会全民皆兵,那么再强大的敌人也只能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再看看战争过程中的鲁庄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我们看到鲁庄公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同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也就是告诉我们,鲁庄公和曹刿并肩作战。这还不是因为曹刿战前的建议让鲁庄公刮目相看,他才有参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的资格,可见鲁庄公知人善用。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鲁庄公的宽容与支持,曹刿无论怎样有才有志,也得不到施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呀!

  3、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鲁国上下是一片欢腾,惟独鲁庄公仍在回忆整个战争过程:为什么曹刿要在“齐人三鼓”之后,曰:“可矣(击鼓)”?为什么曹刿要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曰:“可矣(追击)”?为什么……无数个疑团,实在让鲁庄公不解。是不懂装懂,与民同庆呢,还是不耻下问,弄个水落石出呢?聪明的鲁庄公选择了后者。曹刿一番“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使鲁庄公幡然醒悟,原来是这样,战争真是太深奥了。退一步想,鲁国已经取得了胜利,鲁庄公有这个必要去追问取胜的原因吗?大可不必。又有谁去询问鲁庄公知不知道鲁国取胜的原因?谁也不敢。但鲁庄公认真求实,不怕暴露自己的短处,通过曹刿的分析,鲁庄公无疑获益匪浅。假使他日又有敌人侵犯,那么曹刿的这些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不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吗?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鲁庄公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实践之中完善自我。

  长勺之战早已过去。每当人们谈及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时,每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曹刿时,每当人们以“鄙”和“未能远谋”来武断地评判鲁庄公时,我总想为一代明君鸣不平。学会用多棱镜看历史人物,还原历史,让人物在当时当地的环境中活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鲁庄公非“鄙”非“未能远谋”。相反,统帅弱鲁战胜强齐,创造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才是真正的缔造者。

  拓展阅读

  鲁庄公(前706年10月5日―前662年8月11日),姬姓,名同,为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桓公与其正妻文姜所生嫡长子。

  前694年,鲁桓公携文姜出访齐国,鲁桓公发现妻子文姜与其兄长齐襄公私通而斥责文姜,最终齐襄公派人将妹夫鲁桓公杀死,鲁桓公长子姬同继任鲁国国君,是为鲁庄公,在位时间为前693年—前662年。

  前686年,弑君自立的公孙无知(齐前废公)被国人杀死,鲁庄公因支持流亡在鲁国的公子纠继任齐国国君,从而与在莒国流亡而抢先回国即位的公子小白(齐桓公)结怨,次年,齐、鲁干时之战,鲁国战败,鲁庄公被迫处死公子纠,并将管仲押回齐国。

  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从而带领鲁军击败齐国。左传经典篇目《曹刿论战》即记载此事。

  前681年,齐、鲁柯之会,多次战败而失地的鲁国将军曹沫(疑是曹刿)在盟会上挟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所占鲁国土地,齐鲁签订盟约,自此,鲁庄公在位时期,齐鲁关系相对和睦。

  鲁庄公有三位兄弟庆父、叔牙、季友,他们的后代在鲁国政坛世代承袭执政之位,势力逐渐大过国君,控制鲁国,被称作三桓(即三支为鲁桓公后代的家族)。




曹刿论战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鲁庄公
《曹刿论战》运用反衬手法,以鲁庄公表现出的“肉食者鄙”,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略,远见卓识.鲁庄公: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慌张鲁莽.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鲁庄公认为用小恩小惠收就可以收买人心,真心拜佛就可以得到神灵庇佑,而且凭此就可以来作战,反应了鲁庄公目光短浅,正是其鄙的表现。曹刿认为“肉食者鄙”,而且他的作战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而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值得肯定的地方有哪些?
2、鲁庄公有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者的圣明。长勺之战胜利结束后,庄公能“问其故”,这证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的一面。但他不掩饰自己的无知,不羞于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除了具有谦逊的胸怀之外,更需要有一种战胜虚伪的勇气。二、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有那些优点
鲁庄公的优点有四:1.平日能善待臣下,把衣食分给臣下,不会独自享用.2.对神灵诚信,祭品数目,不敢虚报.3.对百姓尽心,尽力按实情处理大诉讼.4.能纳贤听谏,他接纳曹刿的意见,也肯向他虚心请教.

曹刿论战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所作。原文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

从曹刿论战一文中可以看出鲁庄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冒进,不懂行军作战.但知人善任,勤政爱民,不懂就问,善于听从别人的建议。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是什么?
曹刿:爱国,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作战时能准确地把握战机,从容镇定地作出决策。鲁庄公:激躁冒进,不懂行军作战。但知人善任,勤政爱民,不懂就问,是个明君。 请采纳。谢谢。

《曹刿论战》鲁庄公的形象,急!!!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

在《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有什么功劳
鲁庄公是鲁国非常有作为的国君。在齐强鲁弱的境况下,面对当时强大的齐桓公,依然能保持其作为国君的尊严。前684年春天的长勺之战,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并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鲁庄公十三年,鲁庄公会齐桓公于柯,曹沫劫持了齐桓公,逼他退还齐侵占鲁的土地,齐桓公...

太湖县19818833810: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
点侵阿贝: 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

太湖县19818833810: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
点侵阿贝:[答案] 总的来说是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善于纳谏,体恤百姓,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的明君,识别人才.不足之处是,性格有点急躁

太湖县19818833810: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是什么? -
点侵阿贝:[答案] 曹刿:爱国,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作战时能准确地把握战机,从容镇定地作出决策.鲁庄公:激躁冒进,不懂行军作战.但知人善任,勤政爱民,不懂就问,是个明君.

太湖县19818833810: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并说出从什么地方看出 -
点侵阿贝: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

太湖县19818833810: 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明君还是昏君? -
点侵阿贝: 《曹刿论战》中作者通过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去着意刻画曹刿的形象,就文学作品而言,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肉食者鄙”中的“肉食者”含庄公吗?笔者认为庄公未必“鄙”.理由有四:其一:庄公能接贤纳谏,有明主之风范.当时没有常...

太湖县19818833810: 《曹刿论战》中主要写了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说说他们各自性格特点,并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的 -
点侵阿贝:[答案] 鲁庄公: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慌张鲁莽. 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

太湖县19818833810: 《曹刿论战》鲁庄公的形象,急!!!!! -
点侵阿贝: 曹刿: 爱国,有勇有谋,深谋远虑,有政治远见,从容镇定,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军事家、政治家. 庄公: 目光短浅,鲁莽,急躁冒进,草率,军事上无知妄动但能够察纳雅言的国君.

太湖县19818833810: 曹刿论战中说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的 理由是(结合原文回答) -
点侵阿贝: 1、曹刿请见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所不能察,必以情”.说明庄公为作战也做了准备. 2、原文简介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

太湖县19818833810: 谁帮我写篇 曹刿论战 的人物形象 600字лл! -
点侵阿贝:[答案] 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1、放下尊严,虚心纳谏:《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

太湖县19818833810: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他们两个各是什么样的人? -
点侵阿贝:[答案] 曹刿,即曹沫,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鲍叔牙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