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作者&投稿:地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安徽歙县的徽州古城,有一座纪念馆,坐落在中和街,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

这座纪念馆建于1984年,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一进大门,宏伟典雅,风格独特的瞻仰厅展现于你的眼前。迎面大屏风上是陶行知亲笔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

在屏风背面是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绕过屏风,走进厅堂,在厅堂的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正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在厅堂,屹立着陶行知雕像,他坐在石头上,和光满面,体态安详且端正。看着他的面容,我感受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希冀。

我随着他的目光望去,恍惚之间,穿越百年,回到了100年前的中国。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6岁时,他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

邻村的一位秀才看见,看到一位唇红齿白的小孩对着对联,看一眼描一笔,认认真真的样子。便起了爱才之心,免费为其开蒙。

14年那年,在亲友的资助下,他进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他在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开始,他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于是,17岁的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但入学仅三天,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未入教的学生,他愤而退学。一个中国人,岂能任由外人摆布。

隔一年,他考入了南京汇文书院。

1914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他写的毕业论文中,他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建,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那时的他,已经立志要成为一名教育家,要让更多的人摆脱愚昧,要让人民站起来,让国家站起来。

毕业后他赴美留学。从西方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师夷长技以资东。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他作为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

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为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那时之中华,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在现在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位大学老师,没有一定的留学经历是很难留下来的,对于很多名校,留学更是一道硬杠杠。在当年,一名留学生更是如钻石一般珍贵。

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成为人上之人;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

而他却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他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有八九住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

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他移居到南京郊区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他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茅屋礼堂,取名叫“犁宫”,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另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

在教育上,他革新了教学的方式,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他认为新的教育应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这样,教育的地点不只是在一个小屋,他站立的地方也不只是三尺讲堂。

他走进父老乡亲的身边,他走进家家户户中,他在田野上,他在牛棚边。只要有他在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课堂。

他一个人在努力着,他的这个梦想的芽破土而出,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是的,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他为祖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的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一年,他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所写下的四个苍劲大字——万世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说,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贵族的方向渐渐拉近,而经过一番彻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当我回过神,看着先生殷切而又坚定的目光,我多想告诉他,如今的中国,孩子们欢歌笑语,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海晏河清。

时间飞逝,转眼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6年。

但我们从未忘记先生。先生的精神如火,如光。经过时光的洗练,更加明亮辉煌。它不仅照亮了中国,还将照亮了这个世界。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陶行知,他是人民的导师,他的一辈子给我们讲一件事,就是——为人师者,还可以活成这样一般大写的模样!


有关陶行知的资料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陶行知的诗赏析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 泰戈尔 学习陶行知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

“陶行知”写的诗有哪些?
1.《自勉并勉同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自勉并勉同志》是陶行知的一首教育诗。此诗写于1924年3月15日。当时作者已留学回国,他要自勉并勉同志,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报效社会。2.《一文钱》公家一文钱,百姓一...

陶行知纪念馆重庆合川陶行知纪念馆
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的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古圣寺内,这座寺原名虎声寺,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后因发现明隆庆年间文物而更名古圣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和咸丰元年(1851年)均有重建。寺内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1939年7月,教育家陶行知在...

孔子和陶行知谁好?
包括三字经,所以在孔子在历史的地位,其他地方不敢说,但是在文化思想上是无人可以代替的。而陶行知被毛泽东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且郭沫若称他: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泰戈尔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徽州古城」是一个什么景点,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和游览建议?
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纪念馆就位于徽州古城内部。纪念馆大门面向东方,用青色水磨砖砌,门外两旁放置兽环石鼓,门厅正中有陶行知像。后进是展厅,陈列了很多陶行知生平介绍还有相关文献和实物。作为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团子是非常佩服陶行知先生的,大家到了徽州古城,来参观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被誉为什么?
陶行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学家,先后在许多著名学府担任教授,但是民国时代的教授、学者层出不穷,陶行知与他们相同但是也不同,陶行知选择的无疑使教育者中一条劫难的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把西方的理论,...

陶行知的行-知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啊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为深远,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今日仍大放光芒。郭沫若曾赞曰:「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最初因赞成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后在实践中...

陶行知纪念馆南京晓庄陶行知纪念馆
位于南京北郊晓庄的劳山脚下,矗立着一座纪念我国现代教育家、爱国学者陶行知的行知园。这座园子曾是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旧址,现为展示陶行知生平和教育思想的重要场所。其中,陶行知纪念馆是园内的核心建筑,坐落在中央门外晓庄村吉祥庵20号,它是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博物馆,常年举办关于陶行知的展览,由...

荐《如何做最好的教师》
一位在那个年代就有如此心胸眼界的人物,不亏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郭沫若先生也赞誉“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在他的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这不正是印证当代教育所要改革的方向吗?...

崇信县15668536561: 赞扬陶行知的诗 速度 急!! -
敖拜前列: 1、当代大文豪郭沫若曾赞扬陶行知:“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2、董必武给陶行知写的挽诗“哭陶行知先生” 哭陶行知先生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方圆中规矩,教育愈陶钧. 栋折吾将压,山颓道未伸.此生安仰止,无复可归仁.

崇信县15668536561: 攻辩:逆境比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谁能帮一下!``辩论赛的~~我方是正方!~~ -
敖拜前列:[答案] 观点阐述 我方认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是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 逆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两千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崇信县15668536561: 珍惜时间的阅读答案 -
敖拜前列: 两千年前,一位哲人立于河边,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想起逝去的时间与事物,发出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叹:逝者如斯夫. 人生百年,几多春秋.向前看,仿佛时间悠悠无边;猛回首,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时间是最平凡的,也是最珍贵的....

崇信县15668536561: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面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 人称为 -
敖拜前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

崇信县15668536561: 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五个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简介 -
敖拜前列: 【思想家】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

崇信县15668536561: 要一篇关于《读论语有感》的文章 -
敖拜前列: 读《(论语)十则》有感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崇信县15668536561: 孔子的个人资料及作品 -
敖拜前列: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

崇信县15668536561: 四书是什么意思?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
敖拜前列:[答案] 四书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目录 释义 简介 内容范围《大学... 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