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投稿:达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学与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佛学之精深博大,论理体系之完整究竟,诚为人类文化精华之所在,其对宇宙人生真理之了澈,贯世出世法为一体,实诠哲学理则之极致,而其指论智德之实践,则又处处融汇于吾人生命群体之日常生活中,故远非一般迷信鬼神,徒托空言者之可比,然常人因对之多乏深刻理解,故有视其为仅能存在于知识贫乏之古代社会中,因于人类对自然现象之震撼迷惑,而在宗教情绪与生活之演化中,所形成之一种宗教神学,其与纯论理之哲学,实无所贯通,殊乃一大误解,盖论哲学之目地、价值及功用,在求明析宇宙人生之究竟,而导人类存立于真知至善之境,故其非但批判于文化,且有指导文化之功用,是以论理如不究竟,甚或有所偏失,则虽只一人一家之说,亦往往足以贻误社会人群;今日人类社会之物质文明,故已进入原子太空时代,生活方式亦由原始劳动,进入机械化、自动化之阶段,但在精神方面,则又因为多数人对人生理事之不澈,局于断常偏执之错见,致沈溺于功利自私之深渊,逐物忘心,德性堕落,此实乃二十世纪人类之一大悲剧,而何以导致此人文发展中,智德之不能平衡,吾人实有对人类之知识问题,重新加以反省检讨之必要,而在哲学上迄今仍所未能究竟之根本问题,如宇宙本体之真相,生命理体之究竟,知识能力之扩展等,在佛学上,则早有明确具体之解决,并已有古今千万人之所实证,然而今日之哲学与科学方面,仍未尽将佛学中之全部真理,予以融通运用,此更为人文发展中,一最大损失,故将佛学哲学科学知识之融合应用,以拯救人类社会之陋失、开拓光大人文发展之理路、导人生于真知至善平等自在之理地,实为当世之要务也,笔者孤陋无学,非对某种世学有何成见,存心褒贬,因有感于斯,是乃略抒管见,以供读者指正。
  一、对哲学知识之研讨
  人类之所以能别于禽兽,组成社会,创造文化,以人为之目地法则,适应改变自然界之因缘制限以善遂其生者,在其自身具有心性上之觉知能力,故论人类知识之所以能成立,主要在能知方面具此心能,其次始为所知方面事物之显现,以意识分别其因果存在中之质量、关系、时空变易等之理奥,故所知之理量,必为能知所决定,而世人在此业果感报之根身器界中,是否真已将其心性之本能全予发挥运用,以创建其正确普遍完整之知识,以供人生之需求,则仍未尽也,古今诸多哲人,于受本身心识能力制限之故,是以其知解,始终只局限于根尘和合妄识变现之现象界,而未能洞澈真如实相之理体,故其论宇宙之本体,则唯心唯物,一元多元之争,历二千余年而未解,在知识论中,理性说、经验说等亦莫衷一是,致使人对社会人生见解处理,陷入一片纷乱中,故常人对人生意义价值究竟为何?多感茫然无所择从之慨!诚堪悲悯之至:谈哲学问题,一般多以为西方哲学较有理序,故即略引西哲数人之学说观之,即可见佛学之穷理究竟矣;在希腊之哲学思想中,首先以哲学解释宇宙之本体者,为泰利士,(Thales.640—548B.C.)以为水乃宇宙之本质,以后接踵之有人认为系大气,又有人言为火,为水火土气,至德谟克利图斯,(Democritus.460—357.B.C.),又以聚离变动之原子释之,苏格拉底(Socrates.460—399.B.C.)对宇宙本体则持存而不究之怀疑态度,然其有言:「余所知者仅一事,乃一无所知。」其对宇宙智德之诠扬,亦仅成为哲学上人本主义之先导;而柏拉图,(Plato.427—347.B.C.),以理念为中心之学,以理念为实有之存在,乃永在变易中万物之理型,亦只乃对苏格拉底之学,作进一步之探求而已;亚里斯多德(Aristotles.384—322.B.C.),虽集希腊哲学之大成,但其以为宇宙乃由质料与形式渗混而成,以为万物之生成有四因,即质料因、形式因、效力因、终极因,此种多因论,又何达因果平等之知,而其全部理则,亦只能作不了义世法之诠解耳,然自亚氏死后,直至中古时期,西方已无第一流有创见之哲学家,多只不过咀嚼模仿前人之思想而已,而经院学派之哲学,立宇宙之第一因归之于一神,是使西方人智能之泉更雕寒矣,以上所引者,故可以当时西方社会,在人文科学各方面之积累体验,尚属幼稚,对人类之知识能力及宇宙人生之探究,尚未能加以反省深入,故虽大哲学家,在论理上仍难免有贸然独断以偏概全之失,即又以近代哲人之知解观之,如理性之代表人物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虽倡以理性推理之说,以窥宇宙之真相,而其所言:「我思故我在」之哲学名言,亦只落唯识学中,第六意识见分之理诠,故其究理,偏止于心物对待之二元;而康德(Kant.1724—1804.)所集创之直观上之时空,悟性上之十二范畴,(量之观念之普遍、特殊、单独;质上观念之肯定、否定、限制;关系观念方面之确然、假定、选择;姿态观念上之疑问、确说、必然。),理性上之三理念,(即藉理性之作用,而以理念为格式,以求统一悟性之所认识。)亦未超心色识用之理限,故彼亦以为人类之所能知者,只为万物之假相,至万物之真相,其称之为「物之自身」者,则不可知;黑格尔(Hegel.1770—1831.),以心色变易之因缘动因为中心,创立正反合矛盾统一之辩证法,其对宇宙理体之极究,亦只能以所谓「绝对精神」之理念了之;而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则又认为意志乃一切生物之本源,亦为罪恶之渊薮,生命越进化,苦恼亦越增,但意志究属为何?彼亦无以究竟,故成为一极端悲观之哲人;其次如经验派之洛克(Locke.1632—1704.)等之学说,以为知识中之理则,乃由经验而来,则全堕根尘识用之网中矣,另有以罗素(B.Russell.1872—)为代表之新实在论者之哲学,不过在知觉中承认物质之存在,在思想中承认逻辑之存在,其要点以为论知识,该向外求,不应反身自省,故以为现象界,仅系一连串之事素而已,其知解离心性本觉大用之理事一如理体远矣!至于近代唯物论者之学说,如霍布士(Hobbes.1588—1679.),其机械之运动说,何尔巴哈(Holbach.1723—1789.)之物质与运动说,布什纳(Buchner.1824—1899.)之力与物统一说,皆只是视为常识上或自然科学上之见解,以心为物,因果颠倒,断常偏执之失大矣,他如马克思(K.Marx.1818—1883.)以矛盾为中心之辩证唯物论,则更不足将其视为哲学一谈矣,罗素曾言:「西方之文明,将不免随其文明所生之战乱同归于尽。」此语竟出自当代西方之大哲学家之口,殊足令一般世人深省,由以上西方诸位哲人之知解中,可得一明确之认识,即无论哲学上之形式论理,辩证论理,实验论理,其理解皆不出佛学中,八识变用之理量范畴,如以之为已究竟人生之理奥则仍未也,故以今日之人类知识贫乏尚有待知力之解放,以扩展其领域,则未为言之过早也。
  二、佛学对宇宙人生之究竟
  一般宗教思想之产生发展,故有其历史社会之缘素,以作其教化因缘之统合。但佛学之中心义理,全系由释迦牟尼佛,以其亲所悟证宇宙人生之真理,而宣化于世间者,故其圣言量,乃顿超人文知识之积累,究竟了义之理则,此为佛学异于其它宗教思想与哲学之特点所在。其所论及宇宙生命实相理体之真如奥义部份,因非未明心见性之常人心识量,所能达其理奥,本文暂不申论。其次之融通于世间法者,如心物一元,体用如如之本体论,唯识变现,缘生无性之知识论,内明本觉,体全用中之方法论,众生平等,物我一体之社会观,生死一如,无我为人之人生观,慈悲普度,智德合一之道德观,解行相应,理事一如之实践论…等,皆为剖示宇宙指导人生之理则。而佛学从根本上,即揭弃一般宗教玄学之虚无主义,及独断迷信之教条主义;以佛性本来平等,是以众生皆可成佛,真如本际三身四智之性德功用自在,非乌托邦之玄想故,人皆可得实证。为非令人迷信鬼神,崇拜偶像故,信解行证,其六度万行,皆有具体之科学实践方法。佛出人世间,不离世间觉,全知、全能、永恒、自在,身心性德之理量同于虚空,空有一如,法法平等,处处化人间为极乐,拔众于苦海,焉能谓佛学与现实人生脱节。其无我为人,舍身救世,无相布施之菩萨行,更为促进人类助与社会进化之精神动力,是故如人皆能以佛学为生活实践之旨归,则人生社会,自趋于和乐善生之大同世界矣!故论知识之真理标准,唯佛学足当之也。
  三、禅学对人类知力之解救
  佛学中之禅学,亦可视为全体生命智力解救之学,旨在使每一生命之个体,均自愚痴沉沦中解脱,同证无上正等正觉之理体,其在理事上,又诠全部佛学世学之理奥,故又非语言文字之可诠述。今仅于其无量义中,略谈其一,盖欲解决人类在知识方法上,所受能知方而知力之制限,禅学中悟证之「内明直觉」,实乃最精简直捷之科学方法。但其与哲学家所提倡之理性直觉诡异,盖所谓理性直觉,仍只以意识功用之理念,作为推理判断之主题;而「内明直觉」,则为转识成智之功用,使心性智德之本能,全予发挥大用。盖心体本净,量同虚空,知穷万法;心之不明,为惑所蔽,如镜去尘,照物即真矣!内明初觉,则洞达现象界因缘事理;内明二转,则六根互用,直达本体界生命之真如理体;内明三转,则心色一如,平等自在;内明同转,心性能用与宇宙之理量合一矣!然则一觉已尽,又何言门,此乃理虽顿悟,事须渐修之方便也。有人或致误会,以为此乃不科学之玄谈,佛学乃哲学之哲学,亦乃科学之科学。对佛学稍具常识之人,皆知在佛学经论中,甚多自然科学之先验,而深证者则更可窥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理奥尽诠其中。而对「内明直觉」之修学,由起行至证用,即仅论其皮毛之表德功能方法等,与今日之生理学、原子学、电学等科学皆可相资印证。某教授(非佛教徒)曾以古今学佛之人甚多,而证道者却日少,思惟方法太难,且非人皆可行可证,以疑问于笔者,事实上本简而易行,人皆可证,只在信行之诚笃与方法之当否而已。至于有关「内明直觉」修行之理径,五十一年八月份及十一月份之台湾佛教月刊中,笔者曾有「谈禅」及「谈唯心识定之修行理路」二文论及。但以笔者之体验,在理则上虽一,而方法上则又应依修学者之主客观因缘条件而决定。佛法本应缘宣化,八万四千以至无量法门本无一法之可执也。今日人类之追求知识,正同一群以巾蒙面之人,迷困于森林之中,摸索、困惑、争辩不休,欲辨明外境之究竟,以求出离善遂其生而不可得,只知向外一步步之摸索前进而不知向内自求,去面巾相,其愚执何甚!谚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心性之功能乃一切知识本源之根本工具。「内明直觉」正乃扯去人类知力所为制阻之面巾之法。其修之法,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男女老少,在家出家,行住坐卧,皆可修行。一旦悟证,则能尽心性之用,亦即穷万物之理矣!与宇宙合一之大自在理体,本来如是;至将佛学哲学科学之知识,予以彻底之融合运用,以济人类之困厄,则更急待社会人士之共同努力也。

有区别的。
1、宗教的实践
佛教与哲学都是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种种问题的思惟探求,唯哲学缺乏宗教的实践。因此,佛教与哲学虽存在着兼容性,但对人生的探讨不同。

2、根本问题
哲学所要探讨的根本问题,即是宇宙人生的本原。在西方传统哲学里,认为“存在”的本原,往上可追溯到唯一的真实存在,即是上帝,此上帝创造并主宰整个世界。
然而佛教并不承认有一个主宰者存在,万物也不是真实的存在,万物非由上帝所主宰,而是“法尔如是”的因缘所生法,是无常无我,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性存在,非绝对独一的存在论。
3、本质
佛教早期的瑜伽行派及后期的唯识宗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是由人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这是佛教对本质与现象的认识论。西方哲学则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本质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性质;现象则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4、思想
哲学的目的不仅限于理论的辩说,而且要能力行实践。佛教以宗教的立场而言,具有赋予生命终极关怀的意义,以人生的离苦为目标。因此,佛教哲学的人生目的即是涅槃。而西方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探讨,偏重于真理知识的追求,未能提供实质的修行法门,所以在目标上与佛教不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哲学

在近代中国佛教,比较深入阐述佛法、宗教、哲学三者的关系,首推太虚大师。他在这方面的著作很多,对佛法与宗教关系的著作,有《我之宗教观》、《宗教观》、《宗教构成之原素》、《我之佛教观》、《佛学与科学及宗教之异同》、《无神论》、《破神执论》、《天神教之人界以上根据》、《佛教化的世界宗教学术观》、《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等,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佛法与宗教的关系及区别十分关注,而且思想十分丰富。
首先,他对宗教的定义、起因、本质、构成要素、差别等次及未来都有系统的阐述。对于宗教的定义,他在《我之宗教观》上说:

今且就流行之宗教一名,下一定义,现在所谓宗教,本之中国原来之语意,应可但称为教--如中国言儒、释、道三教等。教即宗教,故佛教及耶教等皆为宗教。而教皆有自心修证及教化他人者之两方面,个人自心修证之实际曰宗,而本之以教化他人者曰宗教。……则宗教者,有内心修证之经验为宗本而施设之教化也。〔17〕

太虚大师吸收了近代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哲学家威廉·詹姆士从个人内心体验对宗教的理解,这样他不但把佛教、基督教和回教是宗教,而且“即如中国孔、老,亦有其特殊之内心体验,断断乎非未尝修证人之见闻觉知所能征验者”,这实际上把儒家、道家也看作是宗教。〔18〕而且,他认为宗教与一般的哲学、科学不同在于“以其所施之教有超常之内心经验为宗本故”,这与美国的宗教经验学派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于宗教起因,太虚大师归纳为四种:一、由偶感奇幻神秘之灵境,因为梦境、幻境及某种“心理变态”而引起的神奇“灵境”,这是“诸灵魂教”的产生原因;二、由造作者及主宰者之推想,因为宇宙万有如此繁密严整,于是便设想必有“唯一之主宰”,这种“假想”再同“内心灵感”联合起来,这是“耶、回、婆罗门等之天神教”的产生原因;三、由对于人世不满及图超登之满足,希望“除所苦而臻所乐”以“求超脱以遐登乎满足之域”,这是佛教的“大乘教及小乘教”产生的原因;四、由人生意欲无限价值永存之要求,“视人世如牢狱,感人生之空虚,於此须了解人生之真相——本来面目——究竟如何,此理不关於诸宗教及诸哲学,而大乘佛教亦由之而起——唐宗密原人论亦明此义。”这是大乘佛教的产生原因。〔19〕太虚大师的这四个起因,可以说都是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对于宗教本质,太虚大师归纳为四点:第一,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这是通过修持,而获得“超过通常人见闻觉知之上而自得其不可思议之证验”,如佛教的“三昧”、耶教的“圣灵感通”,这些都不是“学理上研究之可得”的“自心信修”的不可思议之证验;第二,开示超常证验及趋入门路之教训,也就是“必宗本其自心之超常证验以开化他人,著为教训,令皆悟入”;第三,表现超常证验或方便应化灵迹,“方便应化”以“表现超常证验”,或“种种灵奇神通”而使人钦慕;第四,引导及规范其徒众之仪制,就是为了“引导”教徒信众而制定的各种“相好庄严之仪式”以及“应守之规范”。另外,他还指出宗教有“为损或为益于人心世道之旁效”,这就是多数宗教是有益于人世,另外还有“害人之邪教”。〔20〕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宗教本质的认识,仅仅是宗教的一些特征,仅是心理上的,而忽视心理因素背后的更深层的社会因素。这当然也是因为他受了威廉·詹姆士心理哲学观念影响的结果。
对于宗教构成的要素,太虚大师在《宗教构成之原素》一文中也归纳为四点:第一,“超于平常理智”的“心灵上之非常经验”,这是各种宗教如基督教、回教、佛教及中国的儒、道都有;第二,“大悲愿力”,因为“觉察宇宙万物与乎世界人类,皆可得达超出尘俗之非常灵知经验,以同享彻底之安宁快乐。但观世人皆未自臻此境,于是大悲哀悯之心生焉”;第三,“通达事理之知识”;第四,为适合时机之德行,即“适合时代需要之道德行为”。在这四种要素中,以“非常之灵知经验”最“切要”、最“根本”,而且“佛法於此非常灵知之经验,最有精当而不偏颇、严密而不疏懈之说明。要之,此非常灵知,乃为宗教经验,而通达其中事理以评判论断之者,则为宗教哲学。佛教之精华,即在于此!”〔21〕太虚大师的这四种要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他强调“非常灵知之经验”,是受到心理哲学的影响;而且他强调佛教高于其他宗教,是因为佛教本身宗教哲学的精当、严密,这是确实的,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佛教大师的护教立场。
太虚大师还对各种宗教划分不同等次:一、鬼灵教,是“最低限度之宗教”,这种宗教“大多以祸福耸动于人,其奉行崇拜者,多为迷信盲从无知识之人”,“日本之多神教,中国之道教,及现时流行之同善社、道院等”就是属于鬼灵教;二、天神教,高过鬼灵教之上,“如印度有崇拜梵天之婆罗门教,耶教、回教之信上帝真宰”,因为他们“推想宇宙万有有造作主宰者为唯一真神,而否认种种鬼灵者”也。三、自心教,这是“依自心信修所获之超常证验,认定惟是自心之心境,否认种种鬼灵及惟一无二能造作主宰宇宙万有的造作主宰者。”自心教又分为四种∶一、静虑教∶即重禅那,如宋明理学亦重静虑,“虽尚属人天教,已非仅有理论上推究之世间一切学说相比拟也”;二、存我教,如印度数论派与耆那教等,“依前静虑更加其哲学之理想,计以自我之独存为解脱,要将宇宙消归於无影无响,而神我遂得解脱而永久存在”;三、无我教,即佛教的小乘,否认其所存之我而主张无我;四、正觉教,即大乘佛教,“于宇宙万有世出世法,皆能正确了知其本来如是之真性实相,犹如大圆明镜清净光,更无无明障蔽。发起求此正觉之心,即无上菩提心;此心情与无情悉皆平等,惟须由众生而至成佛,乃成正觉而得圆满”。 〔22〕下面,我们将其文的表格列出:
┌鬼灵教
│天神教————————人天教
宗教差等┤ ┌静虑教
│ │存我教————外道教
└自心教┤无我教 小乘
└正觉教 大乘 佛教
从太虚大师对宗教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宗教”概念十分宽泛,包括各种鬼神信仰、无神教及宋明理学。同时,他不仅将佛教(包含大乘和小乘)置于一切宗教之上,更将大乘置于小乘佛教之上。这反映出他并不认为佛教因与其他各种宗教有别而不属于宗教,而只是认为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是最高的宗教。〔23〕但是,他将宋明理学归入静虑教,而又说“属人天教”,这有逻辑上的混乱。
太虚大师在佛法与宗教、哲学的关系上,他提出佛法是宗教而又不是宗教,是哲学又不是哲学。他在《甚么是佛学》一文中说:

佛学在文化上,占最高底地位,它究竟是哲学呢、宗教呢、科学呢?甲说是哲学,乙说是科学,丙说是宗教,议论纷纭,是皆不懂佛学而下武断的言论,为向来未决之悬案。就哲学之出发点说,或为宗教之演进,凭空想像的解释人生宇宙;或为科学的发达,根据“心理”“生理”或“物理”学来说明人生宇宙∶哲学虽与佛学同一说明人生宇宙,而实与佛学不同。佛学之出发点,由与修养所成圆觉的智慧,观人生宇宙万有真理了如指掌,为了悟他而有所说明;所以佛学虽可称哲学而又不同哲学。且佛学不过以解说为初步的工作,他的目的在实行所成的事实,如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变娑婆秽土而为极乐是。如三民主义能团结全国人心,领导国民革命,是有宗教之作用的;佛学的功用,在开人天眼目共趋觉路,亦自然有伟大的宗教团结力。但虽是宗教,却没有其他宗教所崇拜的神,或神话迷信,故又可说不是宗教。〔24〕

他将佛法置于一切宗教、哲学及科学之上,来佛法来统摄各种文化,他列表如下:
┌宗教—┬————文学—┐
佛学┤ ├—哲学├美术
└科学—┴————工艺—┘
关于佛法与哲学的关系,太虚大师在《论哲学》、《佛法是否哲学》、《西洋、中国、印度哲学的概观》、《佛法与哲学》、《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佛学与宗教哲学及科学哲学》等文中加以阐述,从而开掘佛教中的哲学理论,寻求佛教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长点。1928年,太虚大师访问英国时,在与罗素的一次会面中,太虚大师指出罗素的哲学,“颇多与佛学同点。”“若中立特体为各各独立存在之非因缘所生法,则近于佛学中小乘一切有部之实有法。若亦为因缘所生法,则近于大乘缘生性空之法。”〔25〕太虚大师认为佛法比一般哲学思想,无论是西方的、中国的,还是印度的,要优胜得多,他在《佛法与哲学》一文中说:

在哲学上,要知宇宙真相本体之出发点,与佛学之求正觉法界不无相同,但哲学家卒难确知宇宙之真相本体,或计之为一元、多元、无元等,思维筹度,遽执为当!不知此摸背言床、抚胸言地之徒,或差胜於捏尾言绳者之一筹,而所见较广则有之;然以此瞎子之所摸得者,较彼明眼人之亲见全象,活动自如,仍迥然不同也。何以故?皆不出错觉之一途故。〔26〕

太虚大师认为在探究“宇宙真相本体”的出发点上,一般哲学与佛学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因为哲学家们的“错觉”,所以终究无法弄清宇宙的真相。同时,他认为佛法中的“真如”,就是哲学家们所渴望了知的“宇宙万有的真相及本体”,但是亲证“真如”,必须按照佛教的修持方法以“反观自心”。所以,他对佛法与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佛法是“从觉化迷”,哲学是“在迷执觉”。
太虚大师在提倡佛法高于哲学的同时,又承认佛学思想中具有与哲学相近之处。他在《唯物唯心唯生哲学与佛学》一文中,认为佛法中的“法性无生”思想与唯物论、“法相缘生”与唯心、法界妙生与唯生非常相似。〔27〕虽然这样的比附非常勉强,但是他毕竟承认佛法中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可以包融含摄各种哲学。
所以,他在章太炎、蒋维乔等人积极推动佛学哲学化,和杨文会、欧阳竟无等人坚决主张佛法非哲学的同时,表现了一代大师的鲜明态度,无疑具有扬二者之长而克二者之短的合理性。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992

“以哲学代宗教”这一命题准确地反映了冯友兰本人的相关思想。他认为,哲学就是高于宗教。如果人们了解哲学,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必要理会宗教,因为在他看来,宗教自身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而哲学却没有这样的缺陷。他的结论就是“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下面,我们要分析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
理解冯友兰这一命题的关键是“哲学”这一概念。我们都知道科学具有普遍的意义。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容在全世界几乎都是相同的。但哲学思想却不一样。可以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各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这些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可能具有不同的哲学思想。我们至今似乎还没有发现得到全世界认同的哲学思想体系。所以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命题中的“哲学”是有其特殊的含义的。那么他提出这一哲学思想的背景是什么呢?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的讲演。听讲的对象是美国学生。要使不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外国学生理解中国哲学,当然首先要使他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根据这样的想法,《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一章题为“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章的第一节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回答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问题必然要涉及中国哲学的特点。在外国人的眼中,似乎中国人一向都不那么重视宗教,不以宗教为生活中最为迷人的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国家或民族都以宗教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于是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是个例外?冯友兰认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的先天的欲望,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这就是说,如果其他文化的核心是宗教,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这就是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当然此处所说的哲学指的是中国哲学,所以我们理解“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的论域也当然是在中国哲学的范围之内。中国哲学的这种地位就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功用。冯友兰正确地指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的这一功用其实就是宗教在其他文化所起的功用。
要注意的是冯友兰此处所说的哲学决不仅仅限于儒学,而同时也应该包括道家和佛学。在他看来儒学显然是一种哲学是不成问题的,但它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宗教感兴趣得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释、道在冯友兰看来都应该是哲学,而不是宗教,它们都有着提高人的境界的功用,都能满足人们追求超乎道德价值的价值的欲望或要求。冯友兰在此处所说的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而不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所以把冯友兰所说的哲学仅仅局限于儒学是不符合他的原意的。正因为中国哲学中的儒释道都是哲学且都能满足中国人的人生境界,所以冯友兰才能说,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否则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
根据冯友兰的说法,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看法是中国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中国人是“按照哲学去生活”,“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只有哲学才能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这样的最高境界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样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第二通向这一最高境界的途径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二点。冯友兰指出,根据中国哲学,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圣人。成为圣人大可不必离开世界,超脱世界。他认为,圣人既入世而又出世。一个人如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也在行动上完成了这个统一,那么他就是圣人。其实,这第二点对我们理解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第一点,即究竟什么才是最高境界。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涉及到冯友兰对宗教的看法。我们先暂且不论他对宗教的看法正确与否,而来看看他是究竟怎样来看宗教的。
冯友兰指出,“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根据这样的理解,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更为重视的当然是哲学,而不是什么仪式、清规戒律这些外在的东西。所以在他看来,宗教的核心的东西不应该是仪式、组织、迷信等东西,而是哲学。更具体说就是,在他看来,宗教中的哲学思想要高于仪式等外在的东西。他明确地这样说过:“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所以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有教养的中国人来说,通向最高境界的途径也就不应该是宗教,而应该是哲学。这是他提出“以哲学代宗教”的第一个理由。
提出“以哲学代宗教”的第二个理由是,冯友兰指出,“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境界。而宗教与哲学不一样,宗教虽然也有提高人的境界的功用,但是它也同时向人们提供积极的关于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宗教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的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冯友兰看来,由于宗教提供关于实际的信息,又由于宗教混杂着迷信和想象,所以宗教远不如哲学来得纯粹。
第三个,也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冯友兰认为宗教所提供的境界不如哲学的。我们都知道冯友兰有四境界说,他把人的境界分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毫无疑问,天地境界是人可能具有的最高境界。冯友兰认为,此种境界不是不能达到的。怎么达到呢?他指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得学会从大全、理及道体的观点来看事物“从此等新的观点以看事物,正如斯宾诺莎所谓从永恒的形式的观点,以看事物。人能从此种新的观点以看事物,则一切事物对于他皆有一种新底意义此种新意义,使人有一种新境界,此种新境界,即我们所谓天地境界。”这里所谓的大全、理、道体等观念是冯友兰“新理学”的主要观念。换一种说法,就是冯友兰的新理学是达到天地境界的最佳途径或方式。
在他看来,这样的最高境界不是凭借宗教所能达到的。他这样明确地说道:要达到天地境界需要人对这些观念的完全的觉解。但他又认为,“完全的觉解,是不容易有底。但不完全底觉解,却是比较容易有底。即平常人对于他与宇宙底关系,亦非全无觉解。这些不完全底觉解,表现为人的宗教底思想。”可见,对这些观念的完全觉解只有通过哲学或冯友兰的新理学才能达到。而不完全的觉解却表现为宗教。为什么呢?
冯友兰指出,多数的宗教都认为有超人的力量或上帝为他们的崇拜对象。但他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人对于宇宙只有模糊的胡乱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观念。而且宗教所谓的天国或天堂,在冯友兰看来,也是因为人对于理世界只有模糊的混乱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观念。再比如创世的观念,冯友兰也指出,是人对于道体只有模糊的混乱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观念。
这种混乱模糊的知识或观念,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图画式的思想。“用图画式底思想,去想这个什么,他们即想它为神为帝,为天国,为天堂。在他们图画式底思想中,他们所想象底神帝等所有底性质,大部分是从人所有底性质,类推而来。……诸如此类,总而言之,所谓上帝者,不过是人的人格的无限底放大。所谓天堂者,不过是这个世界的理想化。这都是人以人的观点,用图画式底思想,以想象那个什么’,所得底结果。”
这样混乱的模糊的知识或图画式的思想,如果用冯友兰评价形上学的话说就是“拖泥带水”。“拖泥带水”的形上学不是好的形上学,那么“拖泥带水”的宗教所能达到的境界也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冯友兰指出:“人由宗教所得底境界,只是近乎此所谓天地境界。严格地说,其境界还是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低于天地境界,所以宗教的境界也就相应地低于哲学所能达到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所谓哲学主要是指形上学。而形上学可以分为好的形上学和坏的形上学。坏的形上学的命题“拖泥带水”。他认为历史上的大部分形上学都有“拖泥带水”的毛病,或者说有“图画式的思想”,所以维也纳学派拒斥形上学是有道理的。但他同时又指出,他自己的形上学不在被拒斥之列。因为他自己的形上学的命题是既“空”且“灵”的。“空是空虚,灵是灵活。与空相对是实,与灵相对是死。
历史底命题,是实而且是死的。因为一个历史底命题,所说者是一件已定底事实,亦止于此已事实。” 根据这样的看法,我们可知,在冯友兰看来,宗教关于上帝、天堂、天国、创世说等等说法就是类似于历史的命题,由于提供了实际的信息,所以宗教的命题不是空的而是实的,所以也就是“拖泥带水”的。由于不是空的,所以宗教的命题也不可能是灵的。
而“真正底形上学,必须是一片空灵。”“形上学底命题,是空且灵底。形上学底命题,对于实际,无所肯定,至少是甚少肯定,所以是空底。其命题对于一切事实,无不适用,所以是灵底。” 冯友兰认为,他自己的“新理学”的命题是既空且灵的命题。所以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或形上学体系是真正的哲学或真正的形上学。只有这样的形上学思想体系才能使人进入天地境界。而宗教则不能。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一形上学的命题成为空且灵呢?冯友兰指出,借助于逻辑分析方法。以逻辑分析方法讲形上学,就是对于经验作“逻辑底释义”。“所谓‘逻辑底’,意思说‘实质底’。……所谓‘形式底’意思是说‘没有内容底’,是‘空底’。”命题空,才能是灵的。这就是说,哲学通过逻辑分析方法使人达到空且灵的目的或境界。这也就是说,哲学通过知的方法或觉解的途径才能把握理、大全或道体这些哲学观念。“人有这些哲学底观念,他即可以知天。知天然后可以事天,乐天,最后至于同天。” 宗教不是使人知,而是要使人信仰。这倒是使我们想起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看法。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部分。“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艺术、宗教和哲学。在他看来,这三者的内容是相同的,其对象都是“绝对精神”。但它们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艺术是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宗教是以表象的形式表现,哲学则是以概念的形式表现。他认为概念的表现形式要高于直观的和表象的,所以哲学业绩自然要高于艺术和宗教。虽然哲学要高于宗教,但黑格尔并不认为哲学必须要代替宗教。
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冯友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以哲学代宗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历史事实。但这样的历史事实似乎也仅仅局限于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圈内。而且如果真正要以空且灵的标准来要求的话,那么也就似乎只有为数有限的人才能真正通过哲学享受到宗教的洪福。而对于广大的群众来说,以哲学代宗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冯友兰的这一看法,缺乏社会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宗教既有神圣性,也同时具有群众性。热爱哲学,继而学习、研究哲学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人的执著追求。一般人的思想“拖泥带水”,具有图画式的思想,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历史的事实。而且将来也必然是如此的。暂且不论冯友兰对宗教的看法有无学理的基础,即便退一步说,他的看法是正确的,以哲学代宗教的说法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哲学是不可能代替宗教的。所以我的看法是,对于有很高学养的知识分子来说,哲学要高于宗教。即便如此,哲学也不可能会代替宗教。所以冯友兰的“以哲学代宗教”的看法不具有普遍的意义。还是罗素说的好,哲学和宗教应该各司其职。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一种学问。
参考资料:中州学刊2003年第四期

你说的好像是探讨知识,其实佛学是让人修行心性的指导,不是哲学,不是给人增长知识,满足好奇心理,是非常非常严肃的,当哲学研究,是人在败坏佛法,哲学是人的学问,佛法是神传给人的,不同的正教,不同种族,有不同的经书,都是指导修行回升的,去耶稣天国也好,去释迦的世界也好,目的是相似的

哲学不能了生死,见地不圆满,但较世间其它的科学可以说是高明了!中国的道教不应算做哲学,西方的哲学不能和中国的道教相提并论,他们不配,因为中国的道教有很深的内涵,能使人离苦得乐!
佛学是真正能使人解脱的最圆满的教学,比其它的宗教说的都明了,当你真正去研究的时候你就会明白!
佛,道,儒,还有其它的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不能说是哲学,是哲学不可为比的,哲学就是研究一辈子也不会使你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会使你离苦得乐!

一个唯心一个唯物


哲学与科学区别
一、对象不同: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二、方式不同: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联系: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素材,...

哲学与科学区别是什么
区别: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则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最一般的规律,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联系: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

科学和哲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与古代哲学类似,中医学“气分阴阳”理论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在气为人体调控之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之气的调控之道,即气是如何推动、调节、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变化的,以及遵从的规律是什么;即生之本,本于阴阳,而阴阳之和,本于阴阳二气。古代哲学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化的辨证思想精华在中医学得到充分合理的...

哲学和心理学的区别
1、目标不一样 哲学:哲学是为了探寻世界的规律,让人类更好的生存,让世间万物更好的相处。心理学:心理学是为了研究人类的心理,从而能更好的解决人与人群的心理问题。2、研究的层面不一样 哲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

哲学和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目标不一样 哲学:哲学是为了探寻世界的规律,让人类更好的生存,让世间万物更好的相处。心理学:心理学是为了研究人类的心理,从而能更好的解决人与人群的心理问题。2、研究的层面不一样 哲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iknow-pic.cdn.bcebos.com\/279759ee3d6d55fbb93d5...

社会学和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1、从对象上看,哲学研究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的特殊规律。2、从层次上来看,哲学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3、从作用上来看,哲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相对而言则比较具体。4、从关系上来看,是指导与被...

社会学与哲学有什么区别?
社会学和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上存在一些区别。下面是对社会学和哲学的区别的简要解释:研究对象:社会学关注于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它关注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而哲学关注于宇宙、人类思维、存在等基本问题...

哲学和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
审美趣味的阶级差异就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区隔”,它揭示了不同社会集团和阶层的文化偏爱和喜好。 科学的作品要求其语言的明晰性、准确性和非歧义,而诗歌语言反其道而行之。它力求保持自身的含混和多义,以此来保持艺术语言的新鲜活力。 智慧很难像知识那样传授,它更多地需要内心觉悟,需要更深入的反省和体认。

学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宗教学是什
学就是指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吧。哲学是专门研究一些科学无法研究的最平常最基本的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建立在一种有规律和规则的猜想基础上的。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等类似的问题,看似无聊,细思则意义深远的问题。或者一些道德,礼仪,思想等方面的也包括在内。宗教学大概与哲学类似...

文学和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一、含义的区别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哲学(英语:Philosophy,...

屏山县19862215240: 哲学与佛学的区别? -
梁尹盐酸: 哲学与佛学的区别: 哲学:在学术界里,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单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实在、逻辑、知识、道德、美学、语言及意识等概念. 佛学: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 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屏山县19862215240: 佛学和哲学,有什么区别 -
梁尹盐酸: 简单地说,禅的意思是静虑,冥想.禅宗经常用在给定的单词的结合是一个佛教的做法.静坐,实现了佛教的宗教经验的情况下,终于得到启示,通过冥想.后来禅宗的禅的意义已经改变,似乎是指佛教的智慧的.冥想是不是只是这种做法. 理念,如人参话头研究性质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了解如何生成的,怎么会这么一些问题.大两者之间的差别. 我要问房东一般是哲学和佛教哲学的区别,对不对?禅是一种实践,一点点的哲学思辨的色彩,但不是哲学.哲学是求智慧,而禅悟,终于解放.

屏山县19862215240: ★佛学与哲学的区别 ★ -
梁尹盐酸: 佛主张无心无我无佛 哲更多在指引我们的人生1!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境界. 所谓哲学主要是指形上学.而形上学可以分为好的形上学和坏的形上学. 佛学之出...

屏山县19862215240: 请问哲学与佛学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
梁尹盐酸: 所谓哲学是思维上的知识.它可以指导人的行为,但并不是直接让你解脱的教授,而且有很多不同的思想未必正确.佛学看似有许多类似哲学的地方,比如唯识,中观.但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佛法是直接指引你解脱生死轮回的.好比化学实验指导书,你只要一步一步去做,必然有一步一步的现象.乃至于最后成佛.所以它不只是理论,更重要的是解脱生死的指导.如果你把它当做学问研究,那一辈子也得不到什么成就.就好比你捧着化学教材看,但是你不去做实验,那么书上的反应是不会凭空出现的一样

屏山县19862215240: 佛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
梁尹盐酸:[答案] 哲学期望通过自我来解决问题,佛学说佛可以解决问题.\x0d_______________\x0d我一直记得我的初中的数学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原话不记得,我只记得大概意思:凡是可以用数字描述的事物才是人真正的认识.还有曾经听过我并坚决相信的一句话...

屏山县19862215240: 佛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梁尹盐酸: 1.哲学是基于某个假定,对世界的系统解释.也就是说,哲学是一个人用语言构件起来的系统,试图解释一切.在哲学家眼中,思想高于一切.2.而佛学则超越语言系统...

屏山县19862215240: 佛教和哲学有什么区别?佛教有很多道理,听说很高深,它是不是哲学的一种? -
梁尹盐酸:[答案] 阿弥陀佛,佛教当中自然包含很多哲学.但是,哲学侧重的是思考与表达,或者说看一个人思维能力.但是佛教不同,虽然佛法也强调思考,但是更强调实际的修行.所以,佛门常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屏山县19862215240: 哲学和佛学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梁尹盐酸: 哲学不能禅明佛学,而佛学涵盖哲学更是科学的顶峰.佛学和道学并不矛盾

屏山县19862215240: 佛学和哲学有何相同与不同?
梁尹盐酸: 佛教知识论与西方知识论的若干比较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 作为佛学组成部分的集量论没必要与目前强势的西方哲学混在一起.但是六祖慧能大...

屏山县19862215240: 佛学是什么?和哲学一样吗谁告诉下???另外也帮忙介绍下唯?
梁尹盐酸: 哲学: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两者同时又是统一的,因为外在世界的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