拶刑 怎么念?

作者&投稿:乔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讨论居多的总是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文学还真不多见!
个人观点:
1、文学将神话故事进行系统化和美化,从赞美中客观的反映出现实中人类美好的的道德和伦理观。把神话故事艺术化、系统化,为之后的宗教产生起到了梳理的作用。
2、西方最早的诗歌多数都是赞美英雄的事迹,其中最不可缺的就是神灵的祝福,表达人类对勇武的崇尚,因此在人类生存中加深对神灵的敬畏,对信仰的建立起到推动作用。
3、西方文艺复兴后的诗歌、小说多是凄美的爱情故事,虽其中也不缺乏神灵的祝福,但表达的是人性对美的和自由的向往,也因此人类开始逐渐走出满是神灵的世界,对中世纪宗教哲学的没落和终结也是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的。
4、华夏主导的东方文化下的诗词多是对自然、人性的歌颂赞美,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谦畏。对道教的建立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5、在百家归一、儒教独尊的时候,诗词的主流逐渐向反映文人内心的抗争和对心中抱负的表达,相对下黄老道学逐渐淡出了政治之外,也算是对道家没落起到了一些作用。
6、到元代之后逐渐兴起了戏曲、小说,其中多数不乏为神话故事的色彩。对中国的宗教复兴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力。

总的来说人类最早的思维活动依托的是自然而引申出来的神话故事。而文学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所以文学能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为社会的上层学问,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联相互推动的作用。宗教神话为人类向往美德的标准,而文学又把这种美德进行艺术形式的传播。但随着文学思维的进步多元化,人类自然会逐渐走出满是神话的故事中。宗教与哲学的分离、宗教与理性不相容的境况诞生,人类把生活和信仰分别对待的方式,这其中文学传播的作用功不可没

拶刑读音:zǎn xíng

拶zǎn,声母是z,韵母是ǎn,声调是三声。

刑xíng,声母是x,韵母是íng,声调是二声。

拶刑释义: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

一、拶释义:压紧。

二、刑释义:

1、对犯罪的处罚:刑罚。

2、特指对犯人的体罚:刑讯。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刑天[xíng tiān] 

神话人物。

2、酷刑[kù xíng] 

残暴狠毒的刑罚。

3、判刑[pàn xíng] 

判处刑罚。

4、缓刑[huǎn xíng] 

按法律规定暂不执行刑罚,给予一定的考验期,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犯罪人接受考验的刑罚宣告制度。

5、主刑[zhǔ xíng] 

可以独立用于犯罪人的刑罚。



拶刑读音zǎn xíng,拶的声母为z,韵母为an,声调为三声;刑的声母为x,韵母为ing,声调为二声。古代对犯人施用的一种酷刑。

出处:明朝末年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把申春君严刑拷打, 蔺氏亦加拶指,都抵赖不得,一一招了。”

译文:对申春君严刑拷打,蔺相如也施以压指,所有的都抵赖不了,一个个都招了。

例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革命之趋势一》:“ 清律重刑讯,所用刑具有笞杖、枷锁、手杻、脚镣、夹棍、拶指、压膝、问板等。”

扩展资料

拶刑近义词:拶指

拼音:zǎn zhǐ,释义: 用拶子夹手指夹手指的刑具。旧时一种酷刑,用绳子穿五根小木棍,套着手指,用力收紧。

出处:明朝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当下两个伏侍一个,套上拶指,只雇檠起来,拶的平安疼痛难忍。

译文:当时两个人收拾一个,套上碾压指,只把人架起来,碾压的疼痛难以忍受。



拶刑,拼音zǎn xíng。

拶,声母为z,韵母为an,声调为第三声。

刑,声母为x,韵母为ing,声调为第二声。

拶刑是古代对犯人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的刑罚, 故又称拶指(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是旧时的一种酷刑),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

扩展资料:

其他酷刑:

1、刑舂:古代对妇女犯罪施用的一种刑罚。在施以黥、劓等肉刑后押送官府或边境军营,服晒谷、舂米之劳役。

2、杖刑:隋唐以来五刑之一。宋明清三代规定妇人犯了奸罪,必须“去衣受杖”,除造成皮肉之苦外,并达到凌辱之效。

3、幽闭:对女犯施行的宫刑,开始于秦汉。即使用木槌击妇人腹部,人为地造成子宫脱垂,是对犯罪者实施的一种酷刑。



拼音:zǎn xíng。

1、发音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z+an=zan,x+ing=xing,韵母an、ing发音时较响亮,声母z、和x发音较轻快。

2、声调的标法:标音调时,有a标a,没a标o或e,i和u在一起时标在最后一个。那么拶【zan】音调标在韵母a上,变成zǎn;刑【xing】音调标在i上,变成 xíng。

拶刑是古代对犯人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的刑罚, 故又称拶指(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是旧时的一种酷刑),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

将手指夹在竹棍或木棍之间收紧,手的神经密布而且感官敏锐,细小的疼痛会被放大,女性的身体承受不住严刑拷打,但是拶刑可以在伤害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的疼痛效果,从而招供,而且女性的手很巧,很重要,因此对手的伤害对于女性来讲是毁灭性的。

扩展资料

封建社会女性5大酷刑:

1、刑舂

古代对妇女犯罪施用的一种刑罚。在施以黥、劓等肉刑后押送官府或边境军营,服晒谷、舂米之劳役。

2、拶刑

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头的刑罚,故又称拶指,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

3、杖刑

隋唐以来五刑之一。宋明清三代规定妇人犯了奸罪,必须“去衣受杖”,除造成皮肉之苦外,并达到凌辱之效。

4、骑木驴这种刑具是专为因奸情杀夫的女人设置的,当然也包含与奸情有关的直接责任人。在宋、元期间,通用的木驴原型,通常是一面圆长型的木板,下面安装有四条支撑的驴腿或滚轮,如同一张普通的条凳。

5、幽闭

对女犯施行的宫刑,开始于秦汉。即使用木槌击妇人腹部,人为地造成子宫脱垂,是对犯罪者实施的一种酷刑。



拶刑 读音[ zǎn xíng ] 

释义:

    拶刑是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的刑罚, 故又称拶指(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是旧时的一种酷刑),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古语有云“十指痛归心”,而且正是因为古代女子的手很巧,如果把女子的手弄伤了或弄残了,会对女子的伤害很大。拶指旧时夹手指的刑具。

    拶 zǎn基本字义

    1.压紧:~子。~指(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是旧时的一种酷刑[2]  )。

    1. 施拶刑,使劲压或挤 

    2. 好生与我拶起来!——《金瓶梅》

    2.又如:拶鞫(用拶刑逼讯)

    词组:

    1.拶指 zǎnzhǐ

    (1) [squeezing a person's fingers between sticks]:用拶子夹手指

    就用严刑拷他,讨拶来拨指。——《二刻拍案惊奇》

    (2) [torture instrument]:拶夹。夹手指的刑具

    2. 拶子 zǎnzi

    [sticks for squeezing fingers] 旧时夹手指的刑具。




上杭县15114905365: 拶``念什么? -
鲍宇利培: 拶 [zā, zǎn] 一种酷刑,使用木棍或类似物体夹犯人的手指或脚趾,通常在木棍中穿洞并用线连之,将受刑人的手、足放入棍中间,在两边用力收紧绳子.拶刑多用于女犯人,很容易导致双手残废.因古代女子缠足,故而很少对女性双足施用拶刑.

上杭县15114905365: 旯这个字怎么念? -
鲍宇利培: 旯读音是lá ,具体写法如下:旯,拼音lá,〔旮~〕见“旮”. 释义: ◎ 〔旮~〕见“旮”. 旮旮旯旯儿 找遍了旮旮旯旯儿也没有找到丢失的东西. 旮旯 从山旮旯来的孩子 又如:背旮旯 旮旯儿 每一个旮旯儿都打扫干净了 解扣松裙,在炕旮旯里换上.――《儿女英雄传》 炕旮旯儿 旮gā ①角落:墙~旯子.屋~旯儿. ②偏僻的地方:岩~旯子.河~旯儿. 组词:旮旯 旯旮 遥旮旯 旮旯头 墙旮旯 旮旯儿 旮旯角 犄旮旯 山旮旯.

上杭县15114905365: 逯这个字怎么读这个字的读音,含义 -
鲍宇利培: 逯读音作lù,有的也读作lǜ(姓氏),一般指逯姓 逯姓是传统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404位.因封邑而得姓,出处有二,一是源于嬴姓,二是源于芈姓. 逯的释义:1.任意地行走.2.姓.

上杭县15114905365: 疋部首读什么音 -
鲍宇利培: 疋 读音:[pǐ][yǎ][shū] 部首:疋 五笔:NHI 释义: [ pǐ ] 同“匹”. [ yǎ ] 古同“雅”,《尔雅》亦作《尔疋》. [ shū ] 脚. 中意stp保温工程的回答,请采纳.

上杭县15114905365: 骓这个字念什么 -
鲍宇利培: 骓 拼 音 zhuī部 首 马 笔 画 11 五 行 火 繁 体 骓 五 笔 CWY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青白杂色的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名〉 毛色苍白相杂的马 骓,马苍黑杂毛也.从马,隹声.——《说文》 苍白杂毛骓.——《尔雅·释畜》 有骓有駓.——《诗·鲁颂·駉》 三青马三骓.——《山海经·大荒东经》 骏马名骓.——《汉书·项籍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姓 相关组词 骓马 乌骓 神骓 斑骓 骏骓 楚骓 望云骓 项别骓 踢雪乌骓

上杭县15114905365: 壡字怎么读 -
鲍宇利培: 壡 拼音:ruì ,ruǐ 部首:土,部外笔画:16,总笔画:19 繁体部首:又,部外笔画:17,总笔画:19 五笔86&98:HPGF 仓颉:YUEG 笔顺编号:2145134342511154121 四角号码:27614 UniCode: CJK 统一汉字 U+58E1 基本字义: 壡 ruǐ(第三声) 古同“睿” .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字部】 壡 【玉篇】古文睿字.注详又部十四画.明冲敬太子载壡.建议,下次凡能打出来的字,百度百科就好了.

上杭县15114905365: 《蕌》这个字怎么拼…怎么读 -
鲍宇利培: 蕌 【拼音】:[lěi] 【字义】:1.古同“藟”.

上杭县15114905365: 揠这个字怎么读 -
鲍宇利培: 拼音: yà简体部首: 扌 解释: 拔:~苗助长(zhǎng )(亦称“拔苗助长”).

上杭县15114905365: 酃这个是什么字,怎么读啊 -
鲍宇利培: 酃—百度词典 酃 【拼音】:[líng] 【字义】:1.〔~县〕地名,在中国湖南省.详细字义 〈名〉 1. 古县名.酃县 [Ling county] 2. 在湖南省东部、井冈山西侧、湘江支流,邻接江西省 3. 汉代县名.在今湖南衡阳县东 4. 湖名 [Ling lake].在今湖南省衡阳市东 5. 酒名 [Ling wine].如:酃酒(古代名酒名);酃渌(美酒名)

上杭县15114905365: "箪" 这个字怎样读 -
鲍宇利培: 箪 [dān] 部首: 竹 五笔: TUJF 笔画: 14 繁体: 箪 [释义] 古代盛饭的圆竹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