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下国家”“夷夏之防”?

作者&投稿:寇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夷夏之防"指什么?~

「夷」、「蛮」、 「戎」、「狄」分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仅意味着少数民族方位的固定化,而且也意味着华夏中心观念的出现。与四方未开化民族相对的是居住在中心的文明之邦 「华夏」。把这种空间等级观念理论化的,就是上述的 「五服」或「九服」等「畿服」理论。「畿服」理论最终确立了「中心」与「周边」按照地理距离体现出的亲疏关系。这是一个呈现「同心圆」或「放射状」的包括中国内部和外部世界的等级秩序图谱。它已包含着「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的「夷夏」等级思想。《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十一月记载:「《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侯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唐朝狄仁杰也曾上表论说了这种关系:「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故东距沧海,西隔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21即使到了清朝,在《清文献通考》的总按语中也有说明:「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


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的突破


近代中国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传统技艺观则把儒学视为“本”,把艺事看作“末”,并且鄙视技艺,指为“奇技淫巧”,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两道严重思想障碍。洋务官员们对此有可喜的突破。

这种突破的重要特征是从不可以“师”夷,到必须“师”夷,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这种转变,首先是由时局的变化使然。在中外武力较量中,暴露了中国的衰弱和落后。“穷则变,变则通”是这种转变的经典依据。李鸿章说:“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再则是日本做出了有成效的榜样。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造厂“师习各艺”,又购买机器,在本国制习,取得了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的成效,使英国人不敢小看。“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

对这种转变,顽固守旧的官员具奏责难,洋务官员尖锐地作了驳斥。如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大臣奕忻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奏折说:“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裹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转因萌至其人,将来或可突过其人,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②在学习外国的态度上,洋务官员理直气壮奏请“师夷”、取法“泰西”,指出就是孔孟复生,也不能不谈洋务、不师夷。‘若(华学)尚不足以制敌,则取彼之长益我之短,择善而从,又何嫌乎?”①

“师夷长技”,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魏源就提出来了。可惜被搁置了20年。李鸿章等洋务官员重提时,林公、魏公已作古,时局更不堪问。李鸿章指出:“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掇,后患殆不忍言。”⑥可见,这时洋务官员深刻感到“师夷”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是洋务官员对“夷夏之防”观念的突破。

对传统技艺观的突破与“夷夏之防”观念的突破是相联系的。在中外强弱之势的比较中,洋务官员认识到,泰西各国所以强大,是由于他们重技艺,“专心一志”研究技艺,“不极其精不止”⑥。而且有专长的、有发明创造的受到奖励,得到专利,“获报甚厚”。“造艺能成就,名归之,利亦归之,故莫不争奇斗巧,以自求售。”。反观中国,“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⑥沈葆帧、丁日昌、李鸿章先后奏请在科举考试中增设算学科、特科,改革考试内容,把“器数之学”引入人才选拔的考试中,以此改变士于观念、“鼓励作新”,开启风气。奕沂主办的同文馆算学馆不顾守旧大臣的非议,决然招收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在职官员及非在职的举人、秀才等正途出身“儒者”入馆研习天文、算学。这些都是对传统技艺观的重要突破。

上述观念的突破,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引进的前提,有开通风气、启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http://www.new-class.cn/articles/jyzyz_lw/2005-11-30/6604_1.htm

贻笑大方是不是

天下国家,大概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夷夏之防,指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猜忌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什么意思_百度...
顾炎武原文是这样的“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摘自《亭林文集》中的《与友人论学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分别出自《论语》的《颜渊》和《子路》,都...

读名言警句,树爱国精神是有关“天下国家”的手抄报主题吗,理由是什么...
不算吧 这个太生硬了 天下国家更多应该会提到一些社会责任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

天下国家 这四个字用行书怎么写
天下国家 这四个字用行书写

天下国家手抄报内容是什么?
天下国家手抄报内容如下: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2、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3、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4、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

周公在上,故其事行。孔子在下,故其说长。什么意思?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天下国家用小篆怎么写?
天下国家用小篆写

责己者当当 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 故学至于不尤人 学之至也 怎么理解...
好像是张载正蒙里面的句子,比曾国藩的年代更早。我个人的理解是:一切家国天下之事没有通过道理不能解决的,因此通过学习而不只会去埋汰他人的时候,就算学问达到到至高境界了。

天下国家楷书怎么写
书写的时候,要横写平、竖写直、撇如横、捺如竖、折宜方、钓宜直、点如捺。多加练习就可以写好的。

关于天下国家的有关内容是什么?
1、我愿用我作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2、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的行动上。3、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4、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

有什么以天下国家的名著?
《明朝那些事儿》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夏夷之防是什么意思? -
嵇谦维百: “夏夷之辨”、“夏夷之防” 作为先秦华夏民族观的来核心历来被称为 “春秋大义” , 每当民族危机之时便被发扬光大. 也就源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与之对应的知一个概念叫 “夷” .中国自 古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夏夷之分,夏就道是中央、华夏.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什么是夷夏之防 -
嵇谦维百: 「夷」、「蛮」、 「戎」、「狄」分属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仅意味着少数民族方位的固定化,而且也意味着华夏中心观念的出现.与四方未开化民族相对的是居住在中心的文明之邦 「华夏」.把这种空间等级观念理论化的,就是上述...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什么是夷夏之辨 -
嵇谦维百: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什么是“夷夏观念”? -
嵇谦维百: 夏,指的是华夏民族,开始以炎黄部落为基础,后经过发展到了大禹,后来建立了夏.从此“夏”代表了整个民族,汉朝的汉武帝以后又称为汉族.夷,指的是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夷夏观念,是汉武帝建立汉文化圈后,也就是其他民族都向汉族学习,(包括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灭亡后崇祯这个年号在朝鲜还用了好几百年,可见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多大),所以产生了优越感,以天朝自居.比较歧视其他民族,就是夷夏观念.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夷夏之辨的实质是什么? -
嵇谦维百: 夷夏之辨,从本质而言,其实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而这种民族文化认同,却对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被打破,礼义文化则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汉代公羊学兴起后,从《公羊传》到董仲舒再到何休,都热衷于夷夏之辨,正是经过这种系统的阐发,遂使夷夏之辨成为汉代公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很好地服务于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需要.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和天下观 -
嵇谦维百: 总的来看,当夷夏矛盾异常尖锐之时,儒家强调“攘夷”,强调“华夷有别”,这充分表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一面;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强调“礼分华夷”、向往“天下一家”,又充分体现出儒家民族观具有包容性和...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天下国家是什么
嵇谦维百: 天下国家出自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里的《人有恒言,天下国家》.意思是我们今天面对利益,要求奉献,所以强调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要求修身为本,所以是先己 后人,推己及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什么意思历史练习册上的题,看都看不懂,是与鸦片战争有关的 -
嵇谦维百:[答案] 一开始看错了—— 外国人在北京烧杀抢掠,清政府的防卫完全崩溃 1860年8月,英法联军18000人,由北塘登陆,进占天津.9月,清军在北京通州 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失利.清咸丰帝、慈僖离京逃往承德.10月18日,英法联军 占领北京,抢劫焚...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夷夏之防”结束.这句话对吗? -
嵇谦维百: 正确,在清代两百六十多年里,夷夏之辨最初是明末遗民用来对付新朝的东西.而由此催发的文祸蔓延百年,则造成了刀锯迫视之下的夷夏之义既无可辨,又不能辨.所以在身历鼎革的一代遗民之后已是声响渐寂而渐去渐远.后来的朝旨和奏章里间有夷其人夷其事之说,但大半对应的都是高鼻深目的远人.因此大半皆意在指类,而非严辨义理.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古老的夷夏之辨在长久地退出了论述之后,因中西交冲又重新涨起,成为中国人的一个时代命题.西方人用战争和暴力为导引同中国人作交往,因此战争和暴力都唤出了夷夏之辨中蛰伏的义理.而曾经各分彼此的满人和汉人,这个时候也理所当然地共同筑成了夷视西人的一方.

东昌府区15043172668: 为什么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嵇谦维百: 1839年9月初,距“虎门销烟”已近三个月.三个月来,由于英方不甘就此停止贩卖鸦片,中英矛盾日益尖锐, 武装冲突一触即发.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身处“第一线”,对此感受更深,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名给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