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十面埋伏」请问这是什么乐器?

作者&投稿:卜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面埋伏>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十面埋伏》是琵琶演奏的。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是琵琶演奏的。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晃铃,汉译“铃杆”,以其制作方式而名之。又称铜铃、响铃。满、达斡尔、蒙古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轰勿。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各地。�

  晃铃,满语“轰务”(Hongwu),亦称“铜铃”、“神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 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只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铃,光亮如托立,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
  晃铃的具体形制在本世纪初的一些地方志书中,就有记载。按《呼兰府志》所记的晃铃,其形制为“以木为之,长二尺有半,杆首缀铜铃数枚”。《依兰县志》记载的晃铃,其形制为“以柞木细棍二根作成,长三尺,每棍梢系铜铃五”。可见,晃铃是由两大部分组成:铃杆、铃铛。这种形制的晃铃,至今仍然在满族民间的萨满跳神活动中流行。
  1.铃杆,木制。富察哈拉晃铃的铃杆长96cm,上粗下细,直径1.5-2cm。吴扎哈拉晃铃的铃杆较短,长66.5cm,直径4cm。木料常用松木、桦木、柞木等。
  2.铃铛,铸铜制。球状、中空,内含若干弹丸。富察哈拉晃铃的铃铛大小不等,大铃直径3.8cm,厚4cm;小铃直径3.2cm,厚2.5cm。铃分两组用一根皮绳拴结在桦木杆子上端,一组由3个铃铛组成(一大两小);另一组由4个铃铛组成(一大三小)。铃身铸有饕餮花纹。吴扎哈拉晃铃(见图8)的铃铛不分大小,直径4cm,厚3cm。铃分两组用铁环镶嵌在杆子上端,每组由2个铃铛组成,并加进一个小铁环;铁环由一根锻成四棱形的铁条弯制而成。演奏时,铁环与铜铃碰撞而响。
  晃铃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腰铃配合演奏。它有两种基本的使用方式,一是将铃铛拴结在铃杆上,用手执木杆摇晃作响;另是将铃铛从铃杆上取下来直接用手摇动作响。其演奏方法,或用手摇铃杆作响,称“晃铃”,这是它的基本奏法;或用手执杆顿地作响,称“顿铃”;或用手掌击铃杆使之振动作响,称“振铃”。《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和《中国乐器》中,将两种不同使用方式的晃铃分列为两个独立的辞条:“萨满铃”和“轰勿”。按其所释之义,“萨满铃”的形制与本文所释晃铃的第一种使用方式(将铃铛拴结在铃杆上演奏)相同,而“轰勿”的形制则与本文所释晃铃的第二种使用方式(将铃铛从铃杆上解下来演奏)相同。据笔者考证,无论是史志的记载(如《呼兰府志》、《依兰县志》等史志的记述)还是田野作业所见(如宁古塔富察哈拉等萨满的晃铃),满族萨满跳神使用的“轰勿”,都是由铃”与“杆”两大部分构成的乐器。所以,上述两书中的所谓“萨满铃”应是“轰勿”,即本文所释的晃铃;而该书中所谓的“轰勿”,实际上只是它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倘若特指“轰勿”这件萨满乐器,则是错误的。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称之为“铃杆”、“神铃”。所谓“神”是无形的,但在萨满的视界中,又是有形的---用音响“造型”。因而,许多神只都是带着神铃下界的,即铃的声响象征神的降临,如吉林石姓萨满请下“玛克吉瞒尼”时,这位神灵“手提着神铃,光亮如托立,摇晃着戏耍着,金色神铃,诵唱着神歌进来了。”

  演奏时,奏者可执一束或双手各执一束晃铃上下、前后或左右摇奏。用于民间隆重集会、器乐合奏或萨满歌舞伴奏。达斡尔族和蒙古族表演萨满歌舞时,将铜铃分别缀于萨满服上,舞者边跳边唱,铜铃也随之有节奏地哗哗作响。有时铜铃与缀在萨满服上的铜镜相碰,音色格外脆亮。

  满、达斡尔、蒙古等族摇击体鸣乐器。满语称轰勿。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各地。

一楼高手

琵琶吧。

晃铃,汉译“铃杆”,满语称轰勿。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各地。


北流市18594604685: 十面埋伏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
芒定可欣: A琵琶

北流市18594604685: 《十面埋伏》、《百鸟朝凤》、《高山流水》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求求各位英雄好汉帮帮忙,小女子我急用啊! -
芒定可欣:[答案] 《十面埋伏》——琵琶 《百鸟朝凤》——唢呐 《高山流水》——古琴 绝对是每种乐器的代表作.还有如二胡的《二泉印月》、古筝《渔舟唱晚》、京胡《将军令》等等.

北流市18594604685: 十面埋伏是什么乐器演的 -
芒定可欣: 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

北流市18594604685: <十面埋伏>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
芒定可欣: 琵琶 《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高山流水》、《广陵散》 、《平沙落雁》、《梅花三弄》 、《夕阳萧鼓》 《春雨》《龙船》《天鹅》

北流市18594604685: 十面埋伏 所用的乐器是? -
芒定可欣: 是用琵琶,又称批把,有说是刘细君发明的,汉公主,就象昭君那样和亲.

北流市18594604685: 十面埋伏主要由那种乐器演奏? -
芒定可欣: 琵琶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名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忽而快,忽而慢;忽而强,忽而弱.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

北流市18594604685: 姑苏行和十面埋伏分别是哪个乐器演奏的 -
芒定可欣: 《姑苏行》是笛子演奏 《十面埋伏》是琵琶演奏的

北流市18594604685: <<百鸟朝凤>>,<<二泉映月>>,<<十面埋伏>>各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
芒定可欣: 《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 《二泉映月》二胡 《十面埋伏》琵琶《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它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

北流市18594604685: 电影《十面埋伏》中插曲《佳人歌》里用的是二胡还是中胡? -
芒定可欣: 是用二胡奏的.二胡的音质很正,而中胡的音质类似于马头琴的音质. 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外定弦的音高与弦的张力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