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将领洪承畴的问题,大家帮忙!

作者&投稿:诺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明朝将领洪承畴被俘后,真的是被清朝的庄妃(即以后的孝庄太后)成功劝降的吗~

按照惯例,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极住的清宁宫,与庄妃所住宫室在一个院落,庄妃的一举一动其他嫔妃也能看得到。
民间传说:“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这自然是丑化洪承畴的。实际上,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庄妃说降洪承畴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庄妃聪明贤慧,为皇太极出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倒还是有可能的。 庄妃即孝庄皇太后在清朝历史上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帮助年仅六岁的福临战胜多尔衮等强大对手登上帝位,又帮助康熙消灭了鳌拜。在清朝入关之前,庄妃最具传奇的传说就是她劝降了曾誓死不降的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
在夜深人静之时,洪承畴卧在床上,这时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妇走到面前,轻声软语地叫声“大人”,然后表示了对洪承畴誓死如归气节的仰慕。洪承畴立刻感觉到被人关心的温暖,世上竟有这样了解他的美女,不禁想到自己统率千军万马的威风和家中的娇妻美妾,求死之心立即动摇。
民间传说中,这位美女就是庄妃皇后,这些都是野史中的传说,没有史书为证。
据历史记载,皇太极亲自到三关庙看望洪承畴,并亲手将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畴身上,洪承畴于是跪地称臣。

大清朝统一了中国,中国汉人都成了清朝的子民,难道说所有汉人都是汉奸不成。当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我们把清朝的一些卖国贼叫“汉奸”,那么这个汉奸是怎么定义的。汉奸我认为是背叛了汉民族的贼子,而洪承畴只是背叛了对他并不是特别信任和重视,扣留了自己亲人的明政府,他并没有背叛自己的民族,相反正是有了洪承畴等一些汉族将领的保护,才使得大部分汉人免遭屠杀和凌辱,所以:洪承畴不是汉奸。

只能说崇祯看人有误 而皇太极手段高明

洪承畴是大明祟祯皇帝的肱股之臣,文武兼备,谋略过人,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洪承畴被俘后,清·太宗为今后逐鹿中原计,一心争取洪承畴归顺,以“满汉之人均属一体”的政策笼络他,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到盛京(沈阳);同时,皇太极命斩一同被俘的巡抚邱民仰等人,以威吓洪承畴。

到得盛京,太宗派满汉文武官员 轮流劝降,均遭拒绝;清将发怒,举九刀威胁,他“延颈承刃”,始终不屈。洪承畴住大庙而科头跣足,肆意漫骂。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得知洪承畴好色,每日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没效果。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大汉奸、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资深汉奸的专业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当夜,皇太极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携人参汤到洪承畴的居所。见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小博尔济吉特氏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美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洪承畴只觉下腹燥热难当,忍不住便胡天胡地起来。

隔日(五月四日),戴了绿帽子的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清史稿》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博尔济吉特氏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象根本没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死心踏地为清效劳。

洪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权重,口碑也不错,既为皇帝倚重,也受同僚和部下的推崇爱戴。松山兵败,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痛悼,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

洪承畴家世及其生平事迹——兼论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今良山村)人。
英都地处南安西部,与中国茶都安溪县城接壤。该镇居住着近6万洪氏族人,另有3万余人旅居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等地区,是南安著名侨乡之一。
英都洪氏先世族贤,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子弟,因而人才辈出,科甲蝉联。据《翁山谱志》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16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经府试、院试秀才570人。任朝廷官员21人,省司官员14人,州府官员37人,县邑官员44人。其中,洪庭桂祖孙四代十进士,洪承畴父子双进士,洪科捷父子一搏双翰林,更为世人称颂。英都五世家庙东西轩大门楹联:“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宪台方伯大夫第,布政司徒侯爵家”。英都自古被誉为“人文荟萃之乡,藏龙卧虎之地”。
洪承畴的家世
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明朝中期痒生。因子孙贵,赠中宪大夫,累赠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曾祖母林氏,累赠恭人、一品夫人。子三:长有观,次有秩,三有助。
祖父洪有秩,字懋庸,贡生。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祖母戴氏,在丈夫去世后生下遗腹子幼迹公。旌表节孝,累赠夫人。子三:长承畹,次承畴,三承畯。
洪承畴发妻李氏,偏室刘氏。子一:士铭(李出)。
儿子:洪士铭,字日升,号畏轩。清顺治乙未科殿试二甲三十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正卿。儿媳林氏。子一:奕沔。
孙子:洪奕沔,字朝宗,秀才。清廷和硕亲王女婿———额附。
洪承畴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事实上都没有做过高官,是因为子孙官位显赫,恩及父母、祖上,封赠并非实职。
洪承畴的生平事迹
一、青少年时代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畴就是出生在丰州锦田村外祖父傅员外家。闽南的风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风水龙脉被人夺走。外祖父母对此并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却不高兴,所以洪承畴刚满月,母亲就抱他回英都老家。洪母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这是洪承畴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在水沟馆读书期间,洪承畴除完成学业外,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借书阅读。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二、跻身仕途,明末重臣
万历43年(1615年),洪承畴23岁时,考中19名举人。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三、援锦抗清,松山被俘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四、审时度势,背明降清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五、文韬武略,开清功臣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
顺治十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管粮饷。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昆明还京。
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病逝,终年73岁。墓葬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
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洪承畴
历史毕竟是历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绝不允许杜撰或篡改。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才能站得住脚,违背这个原则,对历史人物作不公正的评价,早晚是要被翻案。王宏志著《洪承畴传》于1997年5月再版时,她特意在封底加上这样一段话:“降清始末内幕,开清第一功,忠臣乎?奸臣乎?历史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结论”。就是强调史实最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出衡量古代文学遗产是否值得肯定的标准:“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这个原则和标准同样适用于评价洪承畴。
一、根据唯物史观,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是否有贡献来看,洪承畴对人民有益,对社会和国家有功。
“生平事迹”已作简介,洪承畴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再者,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招降福建郑芝龙,减少战争损失和生灵涂炭。经略西南王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综上所述,洪承畴有惠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功于国家,应予充分肯定。

四、审时度势,背明降清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五、文韬武略,开清功臣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
顺治十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管粮饷。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昆明还京。
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病逝,终年73岁。墓葬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
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洪承畴
历史毕竟是历史,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绝不允许杜撰或篡改。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客观评价,才能站得住脚,违背这个原则,对历史人物作不公正的评价,早晚是要被翻案。王宏志著《洪承畴传》于1997年5月再版时,她特意在封底加上这样一段话:“降清始末内幕,开清第一功,忠臣乎?奸臣乎?历史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结论”。就是强调史实最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提出衡量古代文学遗产是否值得肯定的标准:“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这个原则和标准同样适用于评价洪承畴。
一、根据唯物史观,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历史上对中华民族是否有贡献来看,洪承畴对人民有益,对社会和国家有功。
“生平事迹”已作简介,洪承畴随多尔衮入京时,针对以往清兵到处烧杀掠夺的野蛮行径,提出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务”,同时免除三饷。进军江南和云贵,又减少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疏请朝廷赈济边民。这就是洪承畴“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政绩。再者,他借助入内院佐理机务,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制订一系列安邦定国的重要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等。招抚江南时,贯以“以抚为主”的方针,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以及豫、鄂、湘四十余寨。招降福建郑芝龙,减少战争损失和生灵涂炭。经略西南王省,实行“以战为守”,“广示招徕”,“开垦田亩”等政策,迅速绶靖南疆,实现国家统一。综上所述,洪承畴有惠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功于国家,应予充分肯定。

第一、政治。
第二、带兵。
第三、心肠。
洪承畴还是相当得崇祯皇帝器重的。松锦之战连曹变蛟、吴三桂这些王牌总兵都归属他指挥可见信任程度。
最初这个人能闯出来,全靠心狠。
杀农民军毫无人性可言,不投降者杀,投降者亦杀...
品心而论投降事小,例如祖大寿也投降了,但是终生没有祸害国家。
洪承畴之所以坏,就坏在身为大明旧臣,受国恩多年、读圣贤一生,而能恬不知耻的祸害国家、屠戮同胞...这就不仅仅是败类了,后人说他“大汉奸”一点不为过。
要知道当年的松锦之战,都快被打成光杆司令了,后来还是收下叛变投降把他交出去的,这种状况下,洪承畴投降与否,原本也是无话可说。毕竟尽力而为了,事不成,也是无可如何。大家何来怨恨他之说。
可是自多尔衮时代就不同了,清廷大大的重用洪承畴,消灭南明大半的战役这个主儿都是冲在第一线指挥。
假如洪承畴还有一点良心可言,又怎么会不遗余力的祸害南明小朝廷。
人格、人性完全丧失干净,彻头彻尾的人渣、无耻败类、不是太监的大汉奸。

先纠正一个错误,洪承畴不是将领,而是文官
明思宗崇祯时,流寇大起。时年,洪承畴三十七岁,任参政。韩城遭民军王左桂围攻,杨鹤调洪承畴救援,洪承畴带数百由家丁、仆人、伙夫拼凑的军队,首赴沙场,以卓越指挥解围韩城,斩杀五百余人。此后两个月里,所部号称“洪兵”,连战连捷。
洪承畴是最早提出清军入关后首要任务就是剿灭农民叛军,其后,他本人为此不遗余力,献计多尔衮。随多尔衮南下,闻李自成已陷北京,明亡。洪承畴建议“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多尔衮用之,终杀败大顺军。洪承畴建言将目标对准大顺军,招纳故明遗臣,很快清廷稳定三省之地,定鼎北京。入关后,顺治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并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洪承畴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承畴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宣导儒家学说,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文可安邦,武可定国。(汉人)只可惜不受明

朝廷所重用。大势所趋;皇太极以礼待之,被迫

降清。

对于明朝来说,是带兵打仗的本事
对于清朝来说,除了带兵,还有就是收服人心的本事


知道明洪承畴是怎么样一个人吗,谢谢
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义军于崇祯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

明朝最惨的失败是哪一场,关外重镇全失,主要是谁的投降更可惜?_百度...
明朝将领洪承畴的投降最为致命。明朝良将洪承畴的投降为明朝的将领们,官员们开了一个坏头,以至于之后有许多官员争相投降于皇太极。在明朝末年,几乎已经找不到一个良将可以统筹大局,除了洪承畴令皇太极有几分惧怕。当洪承畴带领明朝1\/3的兵力留守,等待明朝主力部队救援之时,崇祯帝居然愚蠢的放弃了这1\/3...

洪承畴简介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历史上洪承畴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时洪承畴已降清,其弟深恶痛绝,于是在该处建立此庙,而庙中的许远两个手指头正指着洪承畴家的大门。 乾隆帝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贰臣传》,但因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 (二)肯定说 明朝忠臣的产生,正如黄宗羲所说,最大冲动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但是同时,东林党运动也引发激...

历史上洪承畴是叛徒吗?
历史上的洪承畴是叛徒。洪承畴于明朝而言是叛徒,是大大的汉奸。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后来被清军俘虏,最后投降了清朝。于清朝而言,则是了不起的忠臣。他降清以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

洪承畴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

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最后的结果是胜还是是败?
松锦大战 吴三桂 松锦大战吴三桂作为总兵统领部将和统帅洪承畴一起防守明朝北部防线,战功卓著,并被朝廷屡次嘉奖。战争早期吴三桂多次献计并率部与清军殊死战斗,保持了对峙的局面,为战事初期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吴三桂画像 作为明朝将领,吴三桂在统兵用计方面超乎常人的能力,能够屡次从清军部署中探...

范浩正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159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他自幼聪明好学,经过科举考试,于崇祯年间成为进士,逐渐崭露头角。在朝廷中,他晋升至兵部尚书,并被封为崇高的蓟辽总督,崇祯皇帝对他寄予厚望,视他为挽救朝廷...

洪承畴被捉是崇祯瞎指挥还是洪承畴非皇太极对手?
留下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包围在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全部被歼。洪承畴和一大批被围的明朝将领被俘。随后粮尽援绝的锦州也被迫投降。这一仗,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最后的主力,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说此战为清朝定鼎之战。二、明朝此战失败的原因。这一仗,是双方的...

给一些赞美忠臣的对联5分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这是很有名的一副对子,本来是明朝将领洪承畴吹嘘自己对皇帝忠诚的。后来他投降了清朝,于是有人在上下联后各加一字,成了对他极其辛辣的讽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富宁县17787062905: 洪承畴是明朝的叛徒吗 -
蒸米尼立: 乾隆的贰臣传里前三名就有洪承畴~很简单的说带兵打仗的将领没有战死沙场却投降了敌人这能是什么呢?(或者说十二万明军的失败皆因他指挥失误,和狂妄自大)话又说回来其实洪承畴投降还算是有情可原,(起码比孔有德之类的要强得多!)并非主动投靠,确实是形势所逼!即使洪承畴不投降也挽救不了明朝灭亡的事实!

富宁县17787062905: 请大概介绍一下明末降清的洪承畴的生平
蒸米尼立: 洪承畴的生平事迹 一、 青少年时代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

富宁县17787062905: 明末清初名将洪承畴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 -
蒸米尼立: 是吧. 松锦大战投降,后来帮助清朝,镇压明朝的抵抗力量.算是汉 奸吧.当然,从清朝的角度则不同,他帮助完善了清朝的制度.

富宁县17787062905: 洪承畴是汉奸吗 -
蒸米尼立: 这个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现在这种荒唐的史观下.说什么清朝代替明朝只是人民内部矛盾.他们不是外国人而是一个国家的人.那么以这种观点.洪承畴不过是帮助了另一方而已.在人民内部矛盾中没有站在原先的队伍里面而已.汉奸就当不上了.本来满汉一家.谁做统治者又有什么关系.那么帮谁都一样.

富宁县17787062905: 明末名将洪承畴投降是怎么回事?是孝庄还是皇太极感化了他? -
蒸米尼立: 要说感化,是皇太极,皇太极用军事证明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洪承畴看清了事实,在明朝他是大名的支柱,但他明白,大名命数已尽. 洪承畴被称作千古贰臣,无论在哪一方时,都证明了他的才能. 愿你快乐

富宁县17787062905: 明末清初洪承畴是忠还是奸 -
蒸米尼立: 他也算是为明朝尽职了.转战十余年,为明朝平定内忧外患也立了不少功劳.松山之战洪承畴是在绝境之下才投降满清的.比起范文程、佟养性、吴三桂这些主动当狗的极品汉奸来说,洪承畴那批迫不得已投降的文官武将还算好的了.不过汉奸就是汉奸,历史只注重结果.任何一个汉奸都有所谓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卖国贼的本质.我认为,不管现在56个民族是一家什么的,洪承畴是汉人的汉奸这是毫无疑问的

富宁县17787062905: 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这三个人有什么异同吗? -
蒸米尼立:[答案] 三人的相同点: 1、三人都是明朝末年掌握军权的一方大员,最后都投靠清廷; 2、三人都在辽东抗击过清军; 3、三人都在清朝入关后担任官职; 三人的不同点: 1、出生不同: 洪承畴是进士出身,后又担任一方大员,可谓是文武双全; 祖大寿只...

富宁县17787062905: 洪承畴当时不投降清兵时说了句决不投降名言,后来投降清政府被认痛骂的名言是什么 -
蒸米尼立: 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狭龊士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应该说的是这事情吧?

富宁县17787062905: 明末时的将领袁崇焕和洪承畴谁的官衔大?
蒸米尼立: 应该是一样大的.当时最为清太宗皇太极看重的明朝大将就是这两个要么杀之要么必然招入麾下的厉害角色.

富宁县17787062905: 为什么吴三桂、洪承畴、郑芝龙的命运如此不同? -
蒸米尼立: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讲.第一方面,他们投降的时候背景不同.洪承畴是第一个投降的,当时清朝在东北兴起不久,要极力拉拢汉人.洪承畴很有能力这个不假,但是清朝更看重的是他在明朝的高官身份,洪承畴投降,能够吸引更多的高官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