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东亚模式”?

作者&投稿:才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东亚模式”??~

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4、金融自由化,以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为代表。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


  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期,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始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种情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情况类似。由此,理论界和工商界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技术依赖”困境。有关专家分析了拉美发展模式不同阶段的增长驱动及其“技术依赖”形成原因,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一、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化

  拉美发展模式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其资源驱动型增长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结束后,拉美国家普遍接受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拉美地大物博,以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是天经地义的。就内部因素而言,以下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来自欧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为初级产品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第二,除了新开垦的土地以外,教会和印地安人拥有的大片土地也被用来种植农产品;第三,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第四,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了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第五,科技的进步使初级产品部门受益匪浅。

  2. 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二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且战争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得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认识到了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必要性,那么二战的爆发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幼稚工业”加以高度保护。(2)向“幼稚工业”提供刺激性优惠。(3)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国家资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并在一些“战略性”部门和私人投资者无力进入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直接兴建国有企业,或在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后,将其改造为国有企业。(4)大力吸引外资。(5)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6)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货和先进技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拉美国家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货和技术。

  3. 后进口替代(新自由)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广泛传播,东亚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并成功起飞的示范效应使拉美开始实施“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自由化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有: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私有化;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拉美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不断加强。而且,在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引进技术尚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有利干预和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但实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后,这些干预和保护不复存在,拉美的科技发展对外依赖越发严重。自由化市场经济以及对外资的严重依赖的一个结果就是与大多数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不同。在拉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在1980年以后的20年间一直都在下降,而农业以及矿业、能源等资源密集型工业的产值则明显增加。

  二、拉美“技术依赖”的特征与成因

  尽管经历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拉美国家始终没有改变其“技术依赖”的局面。19世纪初,拉美国家依靠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的初级产品部门。20世纪30至50年代后,伴随着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实施,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先进技术进入拉美制造业,拉美几乎所有部门的先进技术均依赖进口。90年代实施的新自由改革开放使该地区成为FDI青睐的投资场所,但东道国并没有获得跨国公司的关键技术。这意味着拉美国家期望的“以资源换技术”和“以市场换技术”都没有成为现实。

  20世纪90年代,主要拉美国家曾经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两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拉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均十分有限。整个90年代,拉美的专利自足率都呈下降趋势,专利授权量上升主要靠非居民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拉动的。同期,从发明系数指标来看,除墨西哥该指标有所上升外,其他拉美国家基本上没有变化。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多数拉美国家的自主创新处于毫无活力的停滞状态。拉美“技术依赖”形成的原因在于:

  1. 本土研发努力不足。第一,研发投入总量不足。2001年,拉美的研发投入是115亿美元,占全球投入的1.6%,仅多于大洋洲。北美的总支出是拉美地区的20倍;欧洲和亚洲是拉美地区的18倍。同年,拉美国家的研发支出约占GDP的0.61%,其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2.2%)、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2.5%)、欧共体(1.9%)。

  第二,研发结构不合理。拉美的R&D集中在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西的研发总支出的55%用于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33%用于服务业部门,只有12%用于制造业部门。80年代末,阿根廷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研发开支仅占4%,而用于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支出占64%,用于服务业部门的支出占33%。这一特征无疑与拉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

  第三,拉美研发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公共部门。拉美国家的公共部门是研发的主要投资者和承担者,私人部门在研发中的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小。拉美研发总开支的约70-80%来自政府,其中大多数资金流入大学,私人的研发支出在25-30%左右。拉美国家追求的创新模式基本上遵循“自上而下”模式,即:创新是由政府各部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不是由企业自发进行。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四,导致拉美国家研发不足的原因还有拉美国家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状态难以使其将大量资源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研发活动。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以及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拉美国家的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和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忽视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此外,受伊比利亚天主教传统文化的影响,拉美国家普遍重文轻理,重消费轻投资。

  2. FDI(跨国公司)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大量涌入拉美,到90年代末,FDI净流入量达到创纪录的800多亿美元。跨国公司成为FDI的主角。跨国公司在拉美的战略目标主要有四类:(1)开采自然资源。(2)占领东道国市场。(3)寻求高效益。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培训当地的劳动力,增加东道国的制成品出口,并向民族企业转移一定量的简单技术。然而,由于寻求效益的跨国公司主要分布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因此其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而且还容易使东道国严重依赖进口,因为许多产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必须由跨国公司从国外进口。(4)获取技术资产。为利用拉美在某些领域所具有的技术领先优势,跨国公司常与拉美民族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由跨国公司提供资金和部分技术,东道国企业则提供关键技术或辅助技术。

  应该说,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跨国公司的利润汇出加剧了拉美国家的资金短缺,一些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并不显著。跨国公司进入拉美后有时也会转让一些技术,在与此相关的基础设施中进行一些投资,并能协助东道国将一些技术实现“商业化”或“产业化”。但总的说来,以获取技术资产为目标的跨国公司并不多,因此对提升拉美科技水平的积极影响较为有限。

  三、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若干启示

  1. 必须处理好引进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任何一个开放型经济都能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创新。这些途径包括进口机械设备和投入、购买许可证或专利、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等。在国内,企业和公共部门开展的研发活动也能带来创新。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创新不能相互取代。换言之,仅仅依靠进口技术是不够的。为了有效地使用国外技术,必须在国内企业的层面上增强消化能力。只有使国外技术与国内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外商直接投资会继续大量进入中国,同时,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因此,必须在扩大引进外资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本国市场,实现创新。

  2.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和技术政策的作用,有效利用技术杠杆(OEM/ODM)和学习,大力提高中国产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完成,尤其是重要的基础性、长期性和前瞻性战略领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和政策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政府应当具有长期规划和稳定的发展战略与思路,设计有效、协调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框架,并进行持续投入,引导本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微观层面,政府通过政策运用鼓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以及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促进本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产业竞争力。

  3. 可以总结的一国或地区的发展模式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并在长期可以转变。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依赖”可能是在某一发展阶段形成的局面。拉美的经验则表明,“技术依赖”可能成为长期困扰一国经济增长的困境。这意味导致社会文化、政治体制、金融市场等许多因素将共同影响一国科技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稳定开放资本市场、实施汇率控制对于中国当前和未来科技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对“东亚模式”的解释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5、“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制度是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强调了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即政府要想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制定一套保证高速增长的制度安排,若想行之有效,要求政府高度理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是相当脆弱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东亚模式”必然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制度模式”的说法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成功的制度因素而已,其核心还在于权威政府。因为,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大规模地调动生产资源用于经济增长目标。因此,“东亚模式”可以表述为一种制度模式,但最根本的是“强政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的集权政府。

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
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
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4、金融自由化,以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为代表。

---政府主导出口导向,高储蓄,高投资

东亚地区的整体经济保持了近4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它按照“日本—四小龙—东盟—中国”的产业转移顺序,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多层次赶超的格局。这种发展格局被称为“雁行模式”。头雁日本的技术进步是东亚其他国家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日本产业的不断升级为四小龙、东盟和中国的依次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东亚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等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独特道路。

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所产生的东亚模式中,绝大部分国家都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而且取得了实际的效果。因而东亚的政府被称之为“强政府”。“强政府”的核心内涵是“强人”统治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措施。

在战后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欠发达,经济领域弱于政治领域,政治权利高于经济权利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亚洲的政治权利往往代表的是集体的、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且这种集体的、整体的利益就现状而言,还远远不是有人所说的那种“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总和”。

强调依靠集体的力量建设富强的国家,使亚洲现代化在手段和目标两个方面同西方现代化有所区别。在现实中,公众对政府、团体所持有的强烈的信赖感和忠诚心,以及将对组织、社会和国家的贡献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行为,对战后亚洲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而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仍然停留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人对“东亚模式”提出了疑问,焦点是政府的干预问题。一时间强政府弱政府大政府小政府纷争四起。

所谓“小政府”,不是弱政府,更不是不要政府。小政府的含义是指政府机构要精干,政府干预要规范,而不是指政府职能越小越好。事实上,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尽管批评政府的声音颇强,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趋势不是一般地否定政府的职能,而是对其所承担的职能进行调整,有些干预太多或直接承担太多的,将会减少,但有些太弱的将会加强。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调整过程,也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一致要求。

现代化进程本身也对“集体至上”的力量和模式提出了挑战。

80年代以来亚洲所谓的“转向个体角色”,并不就意味着角色结构从此由偏向集体转向偏向个人,而是向(集体个人)“双赢”的良性角色关系转化。

在地区内部,东亚地区内投资与贸易活动的拉大,相对降低了东亚对区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有利于地区贸易的稳定,为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基础。东亚内的各经济体大多规模较小,只有通过协调才有可能抵御市场过大的波动。而原来过分依赖区外市场时,东亚因没有合作与协调的机制作为稳定发展的保障,只能被动而单独地应付外部来的冲击。


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什么?
1、经济结构:税收(包括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增幅度超过GDP的增幅度,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工资的增幅却越来越少,人们无钱消费(相对税收增幅来说),这反映出经济结构的问题。2、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一样,即“东亚模式”:大量的投资使得生产能力...

亚洲四小龙是哪四个
亚洲四小龙是韩国、台湾省、香港和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四个地区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70年代以前,亚洲四小龙以农业和轻...

东亚模式的引子
面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在战后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东亚模式”提出了质疑,引起广泛的争论。虽然危机已经过去,但如何看待“东亚模式”仍是当前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与“东亚模式”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现代体制”的目标模式、物质基础以及面临的挑战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市场经济“现代体制”旨在通过公平、透明和高效的市场规则,激发个体和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与此同时,本书还深入研究了“东亚模式”这一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东亚模式之所以成功,...

亚洲四小龙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 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印度是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
首先,发展有一般规律,即发展的三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 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实际上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通用的,普遍来说就是东亚模式,中国现在所走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日本,韩国,台湾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引进境外的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而东亚模式的精髓就在于吸收创新,将引进的技术...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各自什么特点?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

简述东亚发展经验和中国模式,并举例简要说明
通过将“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需要实现工业化,需要先进技术和外国投资,从这一方面看,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存在相似点。但是,中国的实践仍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从而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区分开来。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财富分配、外部竞争力的构建、...

东亚模式对“东亚模式”的再思考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东亚国家以后发的优势紧随欧美,通过学习和借鉴,如“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东亚国家的文化逐渐融合了西方文明元素。然而,这个过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西方资本主义的引入淡化了传统的文化观念,财富与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过了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价值。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政权更迭,但实际上,...

东亚模式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分析目录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东亚模式中的政府主导作用。东亚模式以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政府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一章中,我们探讨了东亚模式及其政府主导机制。东亚模式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显著的社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典范。政府在这一过程中...

当雄县15749818096: 东亚模式 - 搜狗百科
成寿氯雷: 当然还有日本韩国,估计指日本多点,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中介体系,大概还包括裙带关系

当雄县15749818096: 亚洲经济死小龙经济特点的异同是什么?
成寿氯雷: 亚洲四小龙经济特点的异同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

当雄县15749818096: 亚洲是指谁四小龙,何时定的名字 -
成寿氯雷: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

当雄县15749818096: 亚洲四小龙分别是什么
成寿氯雷: 亚洲四小龙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当雄县15749818096: 什么是雁形模式
成寿氯雷: 1956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他在考察日本出口产品发展的生命周期时发现,净出口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的状态”,既表现为出口产品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该国产品逐渐取得出口竞争优势,然后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日本在创造出新产品竞争优势的过程.1984年,另一位日本经济学者阿部用雁型模式解释亚太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赶超的过程.一些学者将东南亚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所形成的阶梯型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概括为“东亚模式”.

当雄县15749818096: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企业?如何干预企业?
成寿氯雷: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出现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 那么,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亚一些国...

当雄县15749818096: 世界上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到底有哪些? -
成寿氯雷: 当今倡导全球经济一体化,本来是个很好的事情,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武断霸道采取保护主义,连世贸组织也奈何不了他.我想,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种现象会逐步改观.

当雄县15749818096: 什么是雁形模式 -
成寿氯雷: 类似一个大雁张开翅膀一样 可以包围敌人 很有气势 回答完毕

当雄县15749818096: 亚洲四小龙是哪四 -
成寿氯雷: 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