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 文言文虚词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人教版语文八下26-28课文言文虚词集合~

这里有: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933503.html

《与朱元思书》
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送东阳马生序》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 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衾:被子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五柳先生传》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3、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6、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
《马说》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虽:即使
8、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9、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小石潭记》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行:走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乃记之而去 乃:就 去:离开。
《岳阳楼记》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明年:第二年。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临:面对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 心旷神怡 怡:愉快。
《醉翁亭记》
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于:从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总是。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暝:昏暗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茂盛,繁茂。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为。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初。
5.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
6. 柔梢披风 披:分散。
7. 毛羽鳞鬣之间 鳞: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
8. 夫能不以游堕事 堕:耽误。
9. 麦田浅鬣寸许 鬣:像兽颈上的长毛一样。
10.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
11.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之”

(一)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
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二)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
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三)动词
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1文言虚词总结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乎: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你"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6.【且】
(一)用作连词。
1.并列或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3.让步关系,尚且,还。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其置也若弃(《种树郭橐驼传》)
(二)用作代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三)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当其欣于所欲(《兰亭集序》)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哪里,怎么。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2.【以】
(一)介词
1.拿,用,凭着,凭,靠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
2.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牧羊》)
3.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4.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3.【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2.趁着,趁此。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3.通过,经由。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牧羊》)
(二)连词。 于是,就;因而。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三)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4.【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2.向,对,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被。
受制于人
4.比。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4.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6.【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4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三)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龙里县13123307662: 八下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其,以,为,然,则,乃,而,也,者各列一句帮忙分析这些词的用法 每个用法一个列举句子 (要八下的句子) -
除促安宫:[答案] 已改,八年级下文言文的 之 益慕圣贤之道 其 俟其欣悦 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为 或异两者之为 然 然则北通巫峡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乃 乃记之而去 而 隶而从者 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者 似与游者相乐

龙里县13123307662: 初中之前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文虚词是那些? -
除促安宫:[答案] 而、何、乃、其、若、为、焉、以、因、于、则、之、乎、且、所、也、与、者(前12个重要)最重要的是“以”、“为”.

龙里县13123307662: 请教几个初二文言文虚词,“以”“为”“而”“乃”“可”,要有解释和例句,例句是初二下学期课文中的.尽量是初二下学期的有关内容,还要与《小石潭... -
除促安宫:[答案]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龙里县13123307662: 八下 文言文虚词用法 -
除促安宫: 已改,希望你满意 八年级下文言文的 之 益慕圣贤之道 其 俟其欣悦 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为 或异两者之为 然 然则北通巫峡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乃 乃记之而去 而 隶而从者 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者 似与游者相乐

龙里县13123307662: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 -
除促安宫: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希望可以帮到你!

龙里县13123307662: 什么是文言虚词? -
除促安宫:[答案] 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们中学阶段不作深入研究,作者就此简单的讲一下比较常见的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代词...

龙里县13123307662: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
除促安宫:[答案]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龙里县13123307662: 文言文中虚词的分类及解释请各位高手对文言文中哪些词可作为虚词,并且将它们的意思解释出来 -
除促安宫:[答案]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

龙里县13123307662: 归纳梳理 文言文虚词 -
除促安宫: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

龙里县13123307662: 初中常考的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
除促安宫: 1.之 ①动词,去、到、往.如: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如: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