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8020定律"

作者&投稿:宗圣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谁知道8020法则,其内容是什么?~

8020法则即为二八定律。
其内容是: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部分,也就是说大约占20%;而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重要性远不及那20%。
二八定律可以解决的问题有:时间管理问题、重点客户问题、财富分配问题、资源分配问题、核心产品问题、关键人才问题、核心利润问题、个人幸福问题等等。
举例说明二八定律:
1、外汇市场中有80%的投资者只想着怎么赚钱,仅有20%的投资者考虑到赔钱时的应变策略。但结果是只有那20%投资者能长期盈利,而80%投资者却常常赔钱。
2、高明的投资者用80%的时间学习研究,积累经验,分析趋势,用20%时间实际操作。盲目的投资者用80%的时间实盘操作,缺少理性思考,其余20%时间只能用于后悔。
3、20%盈利的投资者掌握了市场中80%、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而80%赔钱的投资者则因为各种原因只是草率地通过少量媒体掌握20%、并不一定准确的信息。

扩展资料:
二八定律的应用:
1、企业运用:二八定律建立以风险为导向内部控制框架。
2、生活运用:能帮助人们改变行为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的20%的事情上。
3、投资应用:成功的投资者用20%的时间参与单边行情,用80%的时间休息,失败的投资者用80%的时间参与震荡整理行情,用20%的时间休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八定律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80/20法则)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的基础上的。这个原理是由十九世纪末期与二十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所提出的。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通常一个企业80%利润来自他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从而推而广之。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它说,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

  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

  20%的人享受了世界上80%的爱情,甚至办掉了全世界80%的离婚手续。这20%的人总在爱和被爱,而余下的 80%的人只好寻寻觅觅,苦苦追求。

  20%的人经历人生80%的大喜大悲,体验80%的精彩和跌宕,而80%的人更多地在COPY平淡的日子。

  20%的人可以实现80%的心愿,而80%的人只能实现20%的心愿。

  20%的人可以实现80%的好处,留下可怜的20%让那80%的人打破头颅地抢作一团。

  就是请吃一顿饭,都是20%的客人吃了80%的好菜。不信你请一顿试试。

  我在上星期疲于奔命。除了对付自己的工作,还被迫做了很多分外的活儿。据说,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20%的人干了80%的活。

  我当即就想,为什么我总是站错队?

  在我想做20%的时候,我常常是那个80%,而好不容易熬到我想当80%的时候,我偏偏就不得不做20%!

  何其不幸,8020定律就是这样作用于一个人身上。这哪里是有没有绝对公平的问题,根本就是绝对的不公平啊!

  轮到自己的时候,8020定律通常是这样的——20%的人倒足80%的霉,或者80的人伸着脖子看着人家20%的好运气。空悲切!

  其实8020定律早被中国的另一句话表达过,那就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你曾经爱一个人爱到一百分。今天,你爱上另一个人,但是你已经不像从前。你已经无法再爱一个人爱到一百分了。一个人老了,或者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太多,见过的悲欢太多,已经无法回到一百分的阶段,八十分已经是极限。那些一百分的岁月,原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



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人一边。还发现某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而且,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不平衡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管理学家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纳出了一个简单的结果: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由此可以预测, 1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富为50%。管理学家看重的是这一结果体现的思想,即不平衡关系存在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正如里查德•科克有一个精彩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 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总之,“80/20效率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将“80/20效率法则”所内涵的理念和规律运用于组织人力资本管理活动之中,管理者必须明确人力资本使用的特殊性,以及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方式不同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使用权主体只能间接控制,无法直接支配。运用权主体具有永久的唯一性。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完全由载体个人劳动努力的供给决定。(王建民,2001.5;2001.12)
其次,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因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本要素需求的比例不断扩大,而且其中非人力资本要素的使用也完全取决于人力资本。
第三,人力资本完全可以通过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提高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一种“游戏规则”下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在另一种规则下却有可能成为闻名遐迩的栋梁之才。“游戏规则”就是制度,即规定或影响主体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制度是资本,是生产力的创造者。通过构建或创新管理制度,完全有可能提高组织中人力资本的生产力。
第四,“80/20效率法则”适用于人力资本管理。实践表明,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决定于少数(比如20%)关键性的人才。对一个股份制企业组织而言,从董事会的角度考虑,关键人才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1)CEO、CFO等高级的管理人员,
(2)开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重要部门经理或项目负责人;
(3)高级研究与开发(R&D)人员;
(4)具有创造发明高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技术、工艺及制度设计人员;
(5)其他极具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员工。
基于此,如何构建“80/20效率法则”的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制度就十分有意义。下面五项行动建议,供人力资本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也许可助一臂之力。
一、精挑细选,发现“关键少数”成员
所谓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实际上是要发现“关键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无影无踪,本来就难以“发现”,更何况是对特定组织具有关键作用的人力资本?为了找到合适人选,许多组织不仅要支付发现成本,而且还得冒因“招聘失败”而导致价值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所选人员职位越高,所付成本或所冒风险越大。招聘CEO、CFO等“最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委托专业“猎头公司(Head Hunter)”进行。为此需要付出的服务费可达所获人才年薪的25%,甚至35%。尽管费用不低,但对组织来说还是比亲自操作来得方便、保险、便宜。2002年6、7月间,国内媒体“爆炒”了“哈佛博士年薪百万落户民办高校”,不到三个月因怀疑“博士身份有假”及“沟通困难”等原因被解聘的新闻。假定校方(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和“哈佛博士(陈琳)”动机纯正,那么,这件事可以看作是“招聘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由此给双方带来的损失,要大于使用“猎头”服务的成本。CEO、CFO等以下层次“关键少数”,主要以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发现”为主。有多种方法与技术可供参考。申请表考察、测试、面谈是三种常见的方法。能力测试、操作技能测试、身体技能测试、人格测试、兴趣测试、成就测试、工作样本测试等,是常用的测试类型。招聘面谈需要经过准备、实施、评估三道程序。面谈的方法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等多种类型。
然而,即使经过了多道程序、使用了多种方法与技术精挑细选,也不能保证每次招聘均万无一失,更不能保证所甄选的员工日后个个称心如意。好在普遍实行试用期和短期合同聘用制度,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甄选失误的成本。保证“关键少数”的甄选质量,除了依赖正式规则,还需要注意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举例来说,像大才出自名校、选人用人唯名校是举,就是目前许多企业和事业组织深陷其中的误区。古语说得好:“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广开才路,招贤纳士,才是寻获“关键少数”的正确选择。
二、千锤百炼,打造核心成员团队
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关键少数”整合起来,从中选择核心成员,建立决策、管理、创新工作团队(teams)。
建立团队,就是要把“每个人的能力、经验、态度和价值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
团队结构具有紧密、完整、协调特征,通常可以产生大大优于离散个体或松散群体之和的效率或力量。因而,在日趋激烈和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团队正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主流的工作方式。
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内生与外生变量。但是,在决策、管理和创新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贯彻团队精神,落实团队工作机制,无论对于企业组织还是事业组织,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团队决策是第一步。“一言堂”、“家长制”、“一把手说了算”,是小农经济性质的决策方式。这种方式,不止流行于计划经济时期,时至今日,在竞争机制、价格制度和权力平衡结构尚未建立或不完善的国有垄断部门、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官僚化的“群众团体”中,甚至在一些学术团体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决策权高度集中,效率损失通常在所难免,资产流失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
明晰产权边界,建立权力结构平衡的决策团队,实行团队决策,是组织成功的最优选择。
同样,在生产要素交易、生产作业、产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团队工作方式的收益必然大于非团队方式。技术、工艺与产品创新,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在知识分类全面精细化和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配置优质人力资本,建立高效率研发(R&D)团队,强化合作博弈机制,是组织实现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锻炼培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不断调整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表面上看,是体现在产品开发、性能改进和生产成本节约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领先技术与工艺,但实际上,应该是创造、掌握和(或)运用技术与工艺的人,即组织中“关键少数”成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有自学习功能和使用的价值增值性。但是,人力资本的自学习活动,并不一定沿着组织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使用价值的增加也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保持、扩大或者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组织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组织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竞争力。
专用性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挑战性实际工作的“锻炼”和专用性技能的“培训”两条途径来获得。在锻炼与培训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皮格马力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的作用,即要相信、鼓励、支持、肯定受训员工。常对他们说:你行!你能做到!你一定会成功!事实证明,此法可以大大激励员工取得显著的培训绩效。
在锻炼与培训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成本—收益分析,争取收益最大化。如果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确定、边界明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实现有保证,就可以放任“马太效应”,即使强者更强;如果组织对于其所投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收益权实现没有十分把握,那么,就应该在强化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同时,注意采取分散投资策略,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锻炼与培训的机会集中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员工。因为人力资本质量越好、品位越高,越容易成为“猎头公司”的目标,流失的可能性越大。而一旦流失,将使组织的投资付诸东流。而且,还有可能发生泄露组织技术或商业秘密的情况,使组织蒙受更大损失。
投资“关键少数”成员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但需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权实现机制,防止人员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在目前的条件下,投资方与被投资方自愿选择,签约投资(与接受组织安排的出国进修、在职专向技能培训的成员事先签订合约),履约使用,违约赔偿,应该是组织维护收益权的最佳选择。
四、有效激励,强化“关键少数”成员的工作动力
按照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家的观点,组织通过市场交易招募到员工,是获得了在合约期内以一定代价使用员工人力资本的权利。获得了使用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人力资本,就能够享受到人力资本带来的效用。人力资本由唯一的主体(载体本人)直撩控制、具体操作,任何载体之外的权利主体(包括所有权主体),只能间接利用。要想比较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必须使得载体本人感受到有强度的激励,产生努力工作的动力。
激励根源于需要。当行为主体的需要未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理紧张,进而在身体内产生内驱力,去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目标一旦找到,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即告消除。然而,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旧的需要得到满足,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需要的层次越高,满足的难度越大,激励的因素越复杂。
“关键少数”成员的需要非同一般,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应该是达到最高和次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因此,只有提供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条件或机会,才可能产生有效激励。这些条件或机会主要包括:
(1)获得荣誉、提升地位、受到尊重;
(2)分享决策权、管理权;
(3)进修、提高业务水平;
(4)确定的、令人满意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5)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五、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关键少数”成员团队
对组织中的“关键少数”成员和由“关键少数”成员构成的团队,要实行动态管理,即实行优胜劣汰制度。
保持组织员工的流动性十分必要。有二位美国学者,从理论上对员工流动的必要性作了较有说服力解释。一位是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他提出了“场论”,认为个人的工作绩效B,是个人的能力和条件P,以及个人所处环境E(个人的“场”)的函数:B=f(P,E)。个人与环境之间一般总有一个从相互“适应”到“不适应”的发展过程。由于个人无法左右环境,环境通常也不会因为少数个人而发生改变,因此,当适应程度下降至不适应程度时,新的环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最佳选择。另一位是卡兹(Katz)。他在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寿命学说”。他发现,1.5~5年是科研组织的最佳年龄区。期间,科研人员之间信息沟通水平最高,成果最多。之前,“新面孔”之间交流有限;之后,“老相识”之间“老话”连篇。信息沟通水平下降,组织成果必然减少。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人员流动。数年流动一次,一生流动7~ 8次是合理选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绩效考核为依据,对“关键少数”成员群体和核心成员团队实行末位淘汰制或者按比例(比如5%~10%)淘汰制,同时,不断发现、引进优秀成员。这是维持组织人力资本活力,并进而保持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人一边。还发现某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而且,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不平衡模式会重复出现,具有可预测性。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管理学家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纳出了一个简单的结果: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由此可以预测, 10%的人所拥有的财富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富为50%。管理学家看重的是这一结果体现的思想,即不平衡关系存在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正如里查德•科克有一个精彩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 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总之,“80/20效率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将“80/20效率法则”所内涵的理念和规律运用于组织人力资本管理活动之中,管理者必须明确人力资本使用的特殊性,以及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人力资本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方式不同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使用权主体只能间接控制,无法直接支配。运用权主体具有永久的唯一性。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完全由载体个人劳动努力的供给决定。(王建民,2001.5;2001.12)
其次,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仅因为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本要素需求的比例不断扩大,而且其中非人力资本要素的使用也完全取决于人力资本。
第三,人力资本完全可以通过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提高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一种“游戏规则”下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在另一种规则下却有可能成为闻名遐迩的栋梁之才。“游戏规则”就是制度,即规定或影响主体行为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制度是资本,是生产力的创造者。通过构建或创新管理制度,完全有可能提高组织中人力资本的生产力。
第四,“80/20效率法则”适用于人力资本管理。实践表明,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决定于少数(比如20%)关键性的人才。对一个股份制企业组织而言,从董事会的角度考虑,关键人才一般包括以下人员:
(1)CEO、CFO等高级的管理人员,
(2)开发、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重要部门经理或项目负责人;
(3)高级研究与开发(R&D)人员;
(4)具有创造发明高级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技术、工艺及制度设计人员;
(5)其他极具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员工。
基于此,如何构建“80/20效率法则”的组织人力资本管理制度就十分有意义。下面五项行动建议,供人力资本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也许可助一臂之力。
一、精挑细选,发现“关键少数”成员
所谓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实际上是要发现“关键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无色无味、无形无态、无影无踪,本来就难以“发现”,更何况是对特定组织具有关键作用的人力资本?为了找到合适人选,许多组织不仅要支付发现成本,而且还得冒因“招聘失败”而导致价值损失的风险。一般而言,所选人员职位越高,所付成本或所冒风险越大。招聘CEO、CFO等“最关键”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委托专业“猎头公司(Head Hunter)”进行。为此需要付出的服务费可达所获人才年薪的25%,甚至35%。尽管费用不低,但对组织来说还是比亲自操作来得方便、保险、便宜。2002年6、7月间,国内媒体“爆炒”了“哈佛博士年薪百万落户民办高校”,不到三个月因怀疑“博士身份有假”及“沟通困难”等原因被解聘的新闻。假定校方(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和“哈佛博士(陈琳)”动机纯正,那么,这件事可以看作是“招聘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由此给双方带来的损失,要大于使用“猎头”服务的成本。CEO、CFO等以下层次“关键少数”,主要以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发现”为主。有多种方法与技术可供参考。申请表考察、测试、面谈是三种常见的方法。能力测试、操作技能测试、身体技能测试、人格测试、兴趣测试、成就测试、工作样本测试等,是常用的测试类型。招聘面谈需要经过准备、实施、评估三道程序。面谈的方法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等多种类型。
然而,即使经过了多道程序、使用了多种方法与技术精挑细选,也不能保证每次招聘均万无一失,更不能保证所甄选的员工日后个个称心如意。好在普遍实行试用期和短期合同聘用制度,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甄选失误的成本。保证“关键少数”的甄选质量,除了依赖正式规则,还需要注意避免认识上的误区。举例来说,像大才出自名校、选人用人唯名校是举,就是目前许多企业和事业组织深陷其中的误区。古语说得好:“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广开才路,招贤纳士,才是寻获“关键少数”的正确选择。
二、千锤百炼,打造核心成员团队
发现“关键少数”成员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关键少数”整合起来,从中选择核心成员,建立决策、管理、创新工作团队(teams)。
建立团队,就是要把“每个人的能力、经验、态度和价值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
团队结构具有紧密、完整、协调特征,通常可以产生大大优于离散个体或松散群体之和的效率或力量。因而,在日趋激烈和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团队正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主流的工作方式。
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内生与外生变量。但是,在决策、管理和创新三个最重要的环节贯彻团队精神,落实团队工作机制,无论对于企业组织还是事业组织,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团队决策是第一步。“一言堂”、“家长制”、“一把手说了算”,是小农经济性质的决策方式。这种方式,不止流行于计划经济时期,时至今日,在竞争机制、价格制度和权力平衡结构尚未建立或不完善的国有垄断部门、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官僚化的“群众团体”中,甚至在一些学术团体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决策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决策权高度集中,效率损失通常在所难免,资产流失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
明晰产权边界,建立权力结构平衡的决策团队,实行团队决策,是组织成功的最优选择。
同样,在生产要素交易、生产作业、产品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环节,团队工作方式的收益必然大于非团队方式。技术、工艺与产品创新,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在知识分类全面精细化和劳动分工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配置优质人力资本,建立高效率研发(R&D)团队,强化合作博弈机制,是组织实现创新的必然选择。
三、锻炼培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的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必要条件。竞争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不断调整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表面上看,是体现在产品开发、性能改进和生产成本节约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领先技术与工艺,但实际上,应该是创造、掌握和(或)运用技术与工艺的人,即组织中“关键少数”成员所具有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有自学习功能和使用的价值增值性。但是,人力资本的自学习活动,并不一定沿着组织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使用价值的增加也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保持、扩大或者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组织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关键少数”成员组织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竞争力。
专用性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挑战性实际工作的“锻炼”和专用性技能的“培训”两条途径来获得。在锻炼与培训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皮格马力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的作用,即要相信、鼓励、支持、肯定受训员工。常对他们说:你行!你能做到!你一定会成功!事实证明,此法可以大大激励员工取得显著的培训绩效。
在锻炼与培训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成本—收益分析,争取收益最大化。如果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确定、边界明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实现有保证,就可以放任“马太效应”,即使强者更强;如果组织对于其所投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收益权实现没有十分把握,那么,就应该在强化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同时,注意采取分散投资策略,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锻炼与培训的机会集中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员工。因为人力资本质量越好、品位越高,越容易成为“猎头公司”的目标,流失的可能性越大。而一旦流失,将使组织的投资付诸东流。而且,还有可能发生泄露组织技术或商业秘密的情况,使组织蒙受更大损失。
投资“关键少数”成员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但需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权实现机制,防止人员流失所带来的损失。在目前的条件下,投资方与被投资方自愿选择,签约投资(与接受组织安排的出国进修、在职专向技能培训的成员事先签订合约),履约使用,违约赔偿,应该是组织维护收益权的最佳选择。
四、有效激励,强化“关键少数”成员的工作动力
按照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家的观点,组织通过市场交易招募到员工,是获得了在合约期内以一定代价使用员工人力资本的权利。获得了使用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人力资本,就能够享受到人力资本带来的效用。人力资本由唯一的主体(载体本人)直撩控制、具体操作,任何载体之外的权利主体(包括所有权主体),只能间接利用。要想比较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必须使得载体本人感受到有强度的激励,产生努力工作的动力。
激励根源于需要。当行为主体的需要未满足时,就会出现心理紧张,进而在身体内产生内驱力,去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目标一旦找到,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即告消除。然而,人的需要是无限的,旧的需要得到满足,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需要的层次越高,满足的难度越大,激励的因素越复杂。
“关键少数”成员的需要非同一般,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应该是达到最高和次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因此,只有提供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条件或机会,才可能产生有效激励。这些条件或机会主要包括:
(1)获得荣誉、提升地位、受到尊重;
(2)分享决策权、管理权;
(3)进修、提高业务水平;
(4)确定的、令人满意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5)发挥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五、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关键少数”成员团队
对组织中的“关键少数”成员和由“关键少数”成员构成的团队,要实行动态管理,即实行优胜劣汰制度。
保持组织员工的流动性十分必要。有二位美国学者,从理论上对员工流动的必要性作了较有说服力解释。一位是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他提出了“场论”,认为个人的工作绩效B,是个人的能力和条件P,以及个人所处环境E(个人的“场”)的函数:B=f(P,E)。个人与环境之间一般总有一个从相互“适应”到“不适应”的发展过程。由于个人无法左右环境,环境通常也不会因为少数个人而发生改变,因此,当适应程度下降至不适应程度时,新的环境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最佳选择。另一位是卡兹(Katz)。他在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寿命学说”。他发现,1.5~5年是科研组织的最佳年龄区。期间,科研人员之间信息沟通水平最高,成果最多。之前,“新面孔”之间交流有限;之后,“老相识”之间“老话”连篇。信息沟通水平下降,组织成果必然减少。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人员流动。数年流动一次,一生流动7~ 8次是合理选择。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绩效考核为依据,对“关键少数”成员群体和核心成员团队实行末位淘汰制或者按比例(比如5%~10%)淘汰制,同时,不断发现、引进优秀成员。这是维持组织人力资本活力,并进而保持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帮忙解释一下
①皑:白。②皎:洁白。③两意:犹“二心”,与下文“一心”相对。④决绝:断绝。决,一作“诀”。⑤斗:酒器。⑥明旦:明日。⑦躞蹀(×ièdié泻蝶):小步徘徊貌。御沟:指环绕宫墙或流经宫苑的渠水。⑧凄凄:悲伤貌。⑨袅袅:柔弱貌。⑩簁簁(shT湿):余冠英以为犹“漇漇”,形容鱼尾象濡湿的羽毛。在...

谁能为我详细的解释一下什么是同性恋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Herek,1989;1994,第3页)。 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

解释一下啥意思
这首诗是唐末诗僧贯休(832-912)的作品,表现了作者面对大千世界的迷茫之情。茫茫复茫茫,满眼皆埃尘。面前都是迷迷茫茫的景象。莫言白发多,茎茎是愁筋。因为迷茫,所以发愁,所以生出白发。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利用对比讽刺世人:没有当官的时候苦苦作伪,作了官以后不仁不义。浅深与高低,...

急求:解释一下
泽雷随:推车靠涯之卦 随者顺也,已能顺物,故有推车靠涯之象。夫推车靠涯者,乃是一人推车行于泥中,费尽气力忽然来到涯前,行于人道,渐觉松快,占此卦者,步步登高之兆。 “象曰”泥里步踏这几年,推车靠涯在眼前,目下就该再使力,推上涯去发财源。 昔日袁文进讨饭,夜间宿庙,...

解释一下。
释义: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

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汐 xī:晚潮,海水晚上的涨落称汐,白天为潮。汐雨,晚上的浪花如雨;雨汐,晚上的雨如浪花。这词本身的意义。汐雨做网名还是很有诗意的,字面也很美,谐音还有“夕雨”--- 夜雨的意思。

解释一下这首诗
”这里的“怯摇落”与 《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 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浮香绕曲岸 ”,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 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 。“圆 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 ,花与 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

解释一下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 ( yù qín gù zòng )解 释 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出 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无如作者要作这等欲擒故纵的文章,令读者猜一猜。”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

有谁能帮我解释一下
持志养气,其中的“志”,是指人生志向或抱负,气,指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坚持远大志向,涵养渊深气度。反求诸己,是儒家的经典修身观点,指凡事应多自我反省,从自身因素上找原因找问题,而不是推责、怨天尤人。动心隐性,应为“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解释一下这首古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

浚县19770728140: 解释一下"8020定律" -
后冰二维: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它说,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 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说,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 20%的人享受了...

浚县19770728140: 8020法则说明了什么问题? -
后冰二维:[答案]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原理是由十九世纪末期...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正在运用这一原理来研究、解释相关的课题.例如,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

浚县19770728140: 何为8020法则别说定义式的 照搬的不给你分杂理解的呢 -
后冰二维:[答案] 在不同的地方可以不太一样的解释: 比如说,社会80%的财富在20%的人手里 考试80%的重点在书20%的内容里 …………

浚县19770728140: 他们都是boboku有个8020原理,到底说的是什么 -
后冰二维: 所谓的“8020法则”指的是boboku的袜子纱线中80%采用的是新疆优质长绒棉,20%采用的是甲壳素纤维

浚县19770728140: 什么是80/20法则? -
后冰二维: 80/20的法则- - 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改变命运的黄金法则 理查德·考茨 80/20的法则(补注:此法则是有意大利经...

浚县19770728140: 2080法则又叫什么?骐骥老师帮我解答一下好吗? -
后冰二维: 2080法则简介:2080法则又称“马特莱法则”、“二八法则”,是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企业法则.2080法则是指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2080法则原理2080法则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

浚县19770728140: 请问什么是二八定则 -
后冰二维: 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再这百分之二十中再分为大部分财富都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或者说:在一家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源于百分之二十人的贡献……二八法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浚县19770728140: 所谓的八二定律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运用这个定律的方法? -
后冰二维: 是二八定律吧,我卖弄一下啊.就是多数事情或问题都存在二八现象,比如: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80%的收入来源于20%的客户,80%的问题来自20%原因......

浚县19770728140: 什么是双10定律 -
后冰二维: 我来补充 家庭保险规划的“双十定律”论及风险,保险当然是不能不谈的工具.若你不幸突然离开人世,可能会让你亲人的生活发生问题,例如房贷尚未还清,或者家庭的另一半没有工作.那么你应该要投保寿险,但是买多少保额,负担多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