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简答

作者&投稿:察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都是儒家学派,孔孟儒学与董仲舒儒学的区别是什么?~

1、倾向不同
董仲舒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带有神学倾向,并且他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合理内容,宣扬加强了中央集权。
孔孟儒学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2、思想不同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

扩展资料:
董仲舒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他认为,严刑峻法,给统治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统治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有所变化。不过,这并不是说儒学在汉初社会中一点也没有起作用。儒学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方面,对汉初社会仍然是很有影响的。儒家所推崇的历史文献–––––“六经”的教授和研究,也是得到官方的肯定和重视的。荀子的学说在汉初儒家中影响很深,“六经”中的《诗》、《易》、《礼》、《乐》等学,都有荀学的传承。同时,荀子作为先秦诸子和儒家各派学说的集大成者,他那广采各家学说之长的学风,对汉初思想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学说中,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而更为突出的是,在他专攻的春秋公羊学中,充满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汉以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就清楚地指出了这一事实。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这是以后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重要根据。但必须指出的是,董仲舒这里所说的“孔子之术”,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子学说,也不是原始儒家学说,而是经过他和汉初其他儒家学者发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的,董仲舒心目中的“孔子之术”。

董仲舒对于儒学的发展不仅在于学理方面,而更在于他把儒学推向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方向。董仲舒研究的春秋公羊学,是一种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学说。公羊学认为,《春秋》经所载对于各类社会事件的判断和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具有某种法典的意义,可以作为当今社会(汉王朝)判断各类事件和评价人物的依据和范例。这也就是当时社会上相当流行的所谓“春秋断狱”说。由此,他们进一步又认为,《春秋》经中所说的“三统”、“三正”、“三世”等理论,都是为汉王朝的建立作论证的;而《春秋》经中所提到的各种礼义法度也都可以为汉王朝所效法。于是,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藉以揭示孔子作《春秋》之宏旨及其包含之微言大义。他认为,“《春秋》修本末之义,达变故之应,通生死之志,遂人道之极者也”。(《玉杯》)“《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见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不可不察也。”(《竹林》)所以,他引述子夏的话说:“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俞序》)董仲舒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如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就明确表示说:“余闻董生曰。”同时,他也竭力强调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史记》“太史公自序”)无怪乎当时就流传着所谓孔子作《春秋》“为汉帝制法”的说法。[3]

《春秋》被认为是孔子所作,而孔子所作的《春秋》又居然是为汉王朝制订礼义法度,那么孔子应当放在什么地位上呢?董仲舒与汉儒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称号:“素王”[4],即一位没有实际王位的王。这样,儒学就开始与当时实际的社会政治制度联系了起来。不过,这在董仲舒时代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直至东汉章帝时,由皇帝亲自主持召集大儒们举行了一次“白虎观”会议,会后由著名学者班固整理纂集,公布了一个官方文件:《白虎通德论》,这才真正完成了把儒家一部分主要学说转变为实际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律条,以及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从此以后,儒学已不再是单纯的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学说了,而是同时具有了一种社会制度方面的律条的作用。

与儒学政治制度化发展过程的同时,两汉时期也出现了一股把儒学宗教化的倾向。在董仲舒和当时流传的纬书中,不断地把“天”描绘成儒学中至高无上的神。如董仲舒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祭》),并且竭力宣扬天是有意志的,能与人相感应的,而王者是“承天意以从事”的等等一整套宗教神学理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自然也就成了教王。为了神化教主,在当时流传的大量纬书中,不仅把孔子说成是神的儿子,而且把他的相貌也描绘成与一般凡人极不相同的怪模样[5]。同样,为儒家所推崇的历代圣人,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在纬书中也统统被装扮成了与众不同的神。又,这些纬书都是以神话和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说来附会地阐释“六经”以及《论语》、《孝经》、“河图”、“洛书”等,这些也可以视作是配合当时儒学宗教化所需要的儒教经典。再有,由秦汉以来逐步完备起来的儒家礼仪制度(可参看《礼记》中的“冠义”、“婚义”、“乡饮酒义”、“聘义”、“祭义”等篇的内容),也为儒学的宗教化准备了仪式上的条件。从两汉儒学发展的历史看,儒学的宗教化是与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是同步进行的,前者是为使后者得以成立和巩固服务的。

儒学社会政治层面功能的形成和加强,同时也就减弱了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在原始儒学那里,它是通过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去启发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追求理想社会的自觉。所以,儒学对于士大夫们的修身养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是,当儒学的一些主要内容被政治制度化以后,它就成了不管你自觉与否,自愿与否,都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因而它的修养意义和作用就大大地被减弱了。这样,儒学制度化方面的成功,却成了它在道德修养功能方面走向衰危的契机。

到了汉末,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学礼教(名教),一方面成为束缚和压制人的自然感情的东西,一方面又成了那些伪君子沽名钓誉的工具,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玄学乘此流弊而起,调和名教与自然(性情)的矛盾,而其中又都强调以“自然”为本。并且在理论学说上,玄学也明确地提出了“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后汉纪》卷十二“袁宏曰”)。所以,自从玄学诞生以后,儒学尽管在政治制度层面仍然保持着它的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修养层面的功能,却已为玄学或道家(以及道教)所取代。东晋南北朝以后,以至于隋唐时期,佛教思想的影响又超过了玄学,在士大夫的思想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末的约七百年间,儒学只有那些体现为政治制度化方面的东西,在统治阶层的维护下继续起着作用。

尽管这一时期儒学文献方面的研究也并没有中断,但像唐孔颖达编纂的“五经正义”之类的著作,除延续汉儒和玄学家的观点外,并没有多少新意。所以,儒学在人们的思想修养方面,也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后人在评论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时,常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赵昚语,转引自刘谧著《三教平心论》卷上)这种说法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佛道的学说在人们的修身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远比儒学为大。

两汉时期儒学性格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儒学的两个层面的社会功能的消长等,是很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他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带有神学倾向,并且他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合理内容,宣扬加强了中央集权.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君权神授 维护皇帝权利 孔孟儒家思想主张 仁 礼 维护百姓和周王室

孔孟的思想主要是:仁、礼、序,为百姓。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在维护封建统治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和 五德轮替
孔子 礼制 实际上是奴隶制下的法制的另一种表现

董仲舒虽然是西汉大儒,但他同时也是三纲论的提出者。三纲论应该说只是他个人的理论,并非儒家传统思想。
三纲论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你可以理解一下,这和孔,孟的理论是有区别的。


春秋繁露的主要内容
(《王道》)这里的“一”,“元”和“天者万物之祖”的“天”,(《顺命》)实际上就是道家的“道”或“一”和“玄”。可见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这是确实无疑的 。董仲舒思想与黄老之学董仲舒思想以儒家为主,融合名法阴阳道,对先秦儒学加工改造,重新创造一个新的儒学体系,奠定了长期封建统治的...

西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简介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

跪求儒家创始人到清代的著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及其含义 还有各个朝代...
他主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劝导君王要以仁爱之心治天下,孟子承袭了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并称为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帝王普遍采用的治国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董仲舒所精心炮制的一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和“三统”(黑统、白统、赤...

跪求儒家创始人到清代的著名儒家思想家的观点及其含义 还有各个朝代...
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弟子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

儒家思想在汉、宋和明清之际三个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

懂仲舒生活战什么朝代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

浅析墨家思想对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影(2)
董仲舒政治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旗帜的,以儒家经典《春秋》引出大一统论,并把它升华到宇宙普遍原则的高度。《天人三策》云:“《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但政治权力一统论的实质内容却是出于墨家“尚同”说。《春秋繁露·竹林》云:“置王于春...

为什么说《春秋繁露》是儒家的汉代版?
总之,此书内容反映了作者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传本很多,主要有清《四库全中》本,光绪五年(187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本,附张驹贤《校正》十七卷,又有《四部备要》本及197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苏舆撰...

儒家文化的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

西汉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谁?
董仲舒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建议以“弱枝”或“小末”的方式严禁王侯大臣擅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流行于汉代的谶纬都是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董仲舒还把《公羊春秋》用于司法上,提出“《公羊》治狱”,即《〈公羊〉董仲舒治狱》...

秀屿区17851288317: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简答 -
安池尿促:[答案]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他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治,带有神学倾向,并且他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合理内容,宣扬加强了中央集权.

秀屿区17851288317: 董仲舒与先秦孔孟思想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
安池尿促:[答案]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先秦时期正是一个不同的政治势力争夺天下的时期,使得各家思想纷纷参与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同的的思想,而到了董仲舒时期是中央集权体制加强的时期,注定了只能有一种主...

秀屿区17851288317: 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与春秋孔子儒家文学有什么主要区别 -
安池尿促: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春秋时期孔子儒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内容比孔子的儒学更丰富更广博了.董仲舒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对孔子的儒学进了发展和补充.比如,董仲舒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

秀屿区17851288317: 孔孟儒学与董仲舒儒学的区别 -
安池尿促: 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国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孔孟:他们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要实行“仁政”,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人民,他们还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秀屿区17851288317: 董仲舒的新儒学于孔孟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
安池尿促: 增加了君权神授思想和天人合一等理论,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秀屿区17851288317: 孔子荀子孟子王充董仲舒关于儒学的看法和对比 -
安池尿促: 春秋时代的孔子继承周公之"礼",而创造性地补充以心性之"仁",完成了独具一格的儒家思想. 战国时代:孟子主要继承发展内在心性之"仁"这一方面,而补之以"性善"说;荀子主要继承发展社会规范之"礼"这一方面,而补之以"性恶"说. 汉代:西汉董仲舒以阴阳谶纬学说附会儒学,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实际上违反了儒学本质;东汉王充力扫天人感应之神学氛围,回归儒学之人本位,并发展了与荀子学相近的气本体儒学体系.

秀屿区17851288317: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
安池尿促: hello~你好,我的回答不一定准确哈~您参考一下吧~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孔子的儒家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董仲舒将儒教神圣化·宗教化,使其符合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为巩固国家统一奠定思想基础,实质上是外儒内法. 希望能帮到您,O(∩_∩)O~

秀屿区17851288317: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
安池尿促: 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皇帝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

秀屿区17851288317: 你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同孔孟相比,有何新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
安池尿促: 董仲舒的思想吸收了道家的“德治”理念和“天人”理念(道家是[平天齐物][齐物并天]-天人合一,而董仲舒改造成了“天人感应”) 且董仲舒多政治理念, 而孔子多伦理教条, 孟子的政治理念也较多,主要是农本经济理念

秀屿区17851288317: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和春秋战国的儒家思想有何异同 -
安池尿促: 董仲舒的儒家实际上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和战国的儒家有很大区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