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以长安为都,不以洛阳为都?

作者&投稿:空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唐朝以后不再作为国都?~

近几年,古装题材影视剧在荧屏上大行其道。由连奕名执导,董哲编剧,张涵予、秦俊杰、李雪健、韩栋、舒畅、姚星彤等主演的大型历史电视剧《天下长安》,以其精良的制作、恢弘的叙事手法,讲述了隋末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到定都长安,并创造贞观盛世的宏大故事,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

连年战乱将长安破坏得如同废墟唐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但唐朝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各种战争,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更是陷入连年战乱之中。


750年7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763年,吐蕃20万大军趁虚而入,第二次攻陷长安;783年泾原镇士卒发起兵变,再次攻陷长安;880年,黄巢农民军又一次攻陷长安……而到了唐朝末期,叛军进入长安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每一次失陷敌手,对于长安来说就是遭受一次浩劫。晚唐诗人韦庄,曾经在诗歌中描绘过长安城破败不堪的样子:“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
在另一名晚唐诗人郑谷眼中,长安犹如一个末世:“秋光不见旧亭台,四顾荒凉瓦砾堆。火力不能销地力,乱前黄菊眼前开。”
这样就够了吗?并没有。904年,唐朝权臣朱温用武力将唐昭宗逼迁到洛阳,随后将其杀死。朱温为了彻底毁灭唐朝,下令将整个长安城进行拆除、捣毁,有价值的东西则被转移到洛阳,长安居民全部驱逐赶走。此后,曾经繁华兴旺的长安就真的成了一片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对长安进行重建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没有哪个王朝的统治者愿意这么做。

宋朝不以长安洛阳为都宋太祖也有他的苦衷。因为当时国防线早经残破,燕云失地未复,他不得不养兵。养兵要粮食,而当时的军粮,也已经要全靠长江流域给养。古代所谓大河中原地带,早 在唐末五代残破不堪,经济全赖南方支持。由扬州往北有一条运河,这不是元以后的运河,而是从扬州往北沿今陇海线西达开封 的,这是隋炀帝以来的所谓通济渠。米粮到了开封,若要再往洛阳运,那时汴渠已坏。若靠陆 路运输,更艰难,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宋代开国,承接五代一般长期混乱黑暗残破的局面,没有力量把军粮再运洛阳去,长安一片荒凉,更不用提。为要节省一点粮运费用,所以迁就建都在开封。宋太祖当时也讲过,将来国家太平,国都还是要西迁的。

古代都城的选择受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对长安的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和军事地理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长安具备建都的优越地理条件。

一、长安形成古都的自然地理因素

古代中国作为以农立国的国家,在选择都城时自然地理条件往往首先受到重视。在都城选址的自然地理诸要素中,地理位置的选择甚为重要。《管子·乘马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古代统治者之所以往往把都城都选择在“广川之上”或“大山之下”,是因为他们从有利于控制全国的角度着眼的。从这一点上来说,长安是适宜于古代建都的地方。从我国的地理大势来看,总体说来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这样长安的地理态势都显得较为高亢,有“俯瞰”中原的味道,因而古人对建都长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在评价关中时说:“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陛下人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捬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按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摭其背也。”可见,长安具备“广川之上”的地理条件。

水资源条件是建都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占代,人们选择城邑时都毫无例外靠近河流。这是因为近河地区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而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又适于原始农业耕作,因而是人们理想的居所。《管子·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在这个意义上说,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又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需要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水资源条件方面,古都长安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西安府志》卷5记载:“长安之地,潏、滈经其南,泾、渭逵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潦(即涝河)合其右。”在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这些河流分别流经都城长安的东境、西境、南境和北境,把长安城围在中心,这为长安的用水提供了便利条件。秦、汉、隋、唐各朝在营建长安城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八水绕长安”的有利条件,有计划地分别从城东、城南和城西开凿了许多人工渠道,如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漕渠、黄渠以及横穿长安城的水渠等,引水入城,不仅有计划地解决了都城的用水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环境,给古都长安城平添了几分姿色、几分魅力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平原,也是古都形成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从气候上看,虽然历史时期的气候每隔400—800年间有冷暖波动,摆动范围为1~20C,基本上没有影响长安处于暖温带、温带这样的格局,所以处于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区的长安,夏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便于人类的活动。从土壤状况看,“秦川”上部的黄土、次生黄土等覆盖物是由横贯中部的渭河及其支流冲积、淤积而成,这种土壤优点极多,甚是肥沃,这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长安形成古都的经济地理因素

经济地理因素在古都形成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说,选择都城就必须考虑经济地理的优劣。在经济地理条件上,长安具有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川原,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致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说:“关中自汗、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到了唐代,关中的土壤仍是全国最为肥沃的。《新唐书》卷53《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可见,长安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这为古都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地物产的富饶与否,对古都的形成也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因为物产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关中地区不仅土壤肥沃,农田水利发达,农业经济高度发展,而且物产丰富,又处于东西方的交通大道上,因而极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汉代张良在论立国都时说:“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颜师古注曰:“财物所聚谓之府。言关中之地物产饶多,可备赡给,故称天府也。”而东方朔更是一语道破:“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雒以西,厥壤肥饶。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印足也。又有秔稻梨粟桑麻竹箭之饶,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故酆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元代骆天骧在评价关中时说:“长安,厥壤肥饶,四面险固,被山带河,外有洪河之险,西有汉中、巴、蜀,北有代马之利,所谓天府陆海之地也。”这样的物产配以便利的交通,为古都长安成为商业都会和手工业中心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长安形成古都的军事地理因素

历代王朝或政权在选择都城时,对于军事地理因素也都十分重视,必须考虑地理上的安全。从关中的军事地理来看,长安具备了“山川以为固”的优越条件。它三面环山,东临黄河天险,山川形胜十分险要,“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是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方。关中地区的南面是巍峨高耸、重峦叠嶂的秦岭,西起宝鸡,东达潼关;西、北两面是由蜿蜒起伏的北山山脉组成,如陇山、岍山、岐山、梁山、九峻山、嵯峨山、紫金山、尧山、黄龙山等,西起于陇县,东达于黄河,自西北而东北,布列而峙。在这些险阻中,又有函谷关、潼关、临晋关、蛲关、武关、大散关、陇关、萧关等关口要隘,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展”。所以说,“秦,形胜之国,阻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同时,关中地区扼东西交通要冲,在关中地区立足,既可以防御或组织出击主要来自西北地区各游牧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以屏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地区,又可以居高临下,控制中原。

通过对长安都城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军事地理因素是历代王朝或政权选择都城必须重视的基础条件,对都城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都城所在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制约都城的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城的选择与迁移是客观条件使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人文地理现象。

楼主有个问题你误会了,在古代中国有个定律,那就是“经济中心会随着政治中心转移”。
也就是说古代哪里是政治中心,哪里就繁华。唐朝长安洛阳都很繁华,长安和洛阳都做过唐朝的首都,一般称洛阳为东都洛阳,主要还是长安,洛阳有点陪都的意思。

唐朝初期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长安为政治中心,洛阳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回来唐朝也曾经将政治中心也迁都洛阳。在整个唐朝历史中,一会迁都洛阳,一会还都长安,反反复复。 迁都主要受政治斗争,农业收成和君主人为的享乐主义而定。 不过从舒适程度上来说,洛阳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农业的发达似乎更受皇帝的喜爱,但是有时候由于权利斗争和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不得不定都长安。总之在唐朝,长安和洛阳都是非常重要的城市,不分轻重,地位相等。

我说简单直观一点吧,因为一是唐高祖李渊本身是关陇贵族,出生在长安,对长安熟悉有感情;二是可以继承长安的隋朝都城大兴城,使太极宫可以直接利用做皇宫;而当时东都洛阳经历太多战事,破坏严重,而且洛阳长期由反唐的割据势力王世充统治,政治上极端不可靠,不利于战后迅速恢复。

由于洛阳当时比较衰落了 当时王世充占据洛阳很长时间 李世民攻打了很久 城池破败 百业颓废 重新建设比较难 长安处于当时唐势力的后方 比较安定 没有经受太大的破坏

唐朝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有两个都的呀,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新唐书·高宗纪》:“〔显庆二年十二月〕丁卯以洛阳宫为东都。”当时洛阳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玄宗、昭宗、哀帝都在洛阳生活的。只是洛阳是隋朝的古都,为了避讳所以比不西都长安繁华。


为什么唐朝将长安选定为都城
这个集团以关中为根本,东向和高家争夺天下,历经险阻最后终于获胜。杨坚也是关陇集团的一份子。他是宇文家的岳父,夺了女婿的天下,但他依靠的还是关陇集团的力量。既然需要人家的支持,杨坚当然就不敢随便离开关中,只能定都长安。但是事情到了他儿子隋炀帝的时候,起了变化。他离开了关中,让人造了一个新首都洛阳,又派...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唐长安城初名京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称西京(俗称长安城,亦曰京城),唐肃宗元年(756年)称上都。此外,唐长安城在唐代也被称为:上京、天都、上都、天京。隋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规划布局最为规范化的一座都城。其营建制度规划布局的特点是规模空前、创设皇城、三城...

唐代为什么定都于长安?
唐朝定都长安: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 唐朝的都城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严谨的考量,综合了政治、历史、气候、地理等多个关键因素。在历史的舞台上,长安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深远的历史积淀,成为帝国基业的稳固基石。首先,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因其险峻的地势,被誉为“四塞之国,金城千里”。秦岭、陇山...

中国隋唐时期最大的都城长安,是如今的什么地方?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

历史上将长安定为首都的有那些朝代
西魏 535年-557年 文帝 元宝炬 长安 (今陕西西安)北周 557年-581年 孝闵帝 宇文觉 长安 (今陕西西安)隋朝 581年-618年 隋文帝 杨坚 长安.大兴 (今陕西西安)唐朝 618年-907年 唐高祖 李渊 长安 (今陕西西安)前赵 304年-329年 匈奴刘渊 长安 (今陕西西安)...

唐朝的都城是什么
632年,唐朝在长安设立洛阳宫。637年二月,唐太宗东巡洛阳,直到638年二月返回长安。此后,太宗又两次巡视洛阳,分别在641年二月和644年十一月,每次都返回长安。657年二月,唐高宗东巡洛阳,于十二月将洛阳升格为东都,直到658年二月返回长安。659年十月,高宗再次巡视洛阳,直到660年四月返回长安。665年...

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还是洛阳城呢?
唐高宗与则天皇后执政时,他们经常迁居洛阳,然而他们的迁徙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的,因为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已经无法养活整个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了。在西汉,由于官制相对简单,养官成本小,政府在关中地区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源。但到了唐代,事情发生了变化。唐太宗时期,内外官员的定额是...

汉唐首都都是长安,为何唐朝长安要比汉朝长安出名?
整体为都城的时间比唐朝短得多。其次,唐长安城的规模也比两汉时大得多,无论城市面积和人口数量前者都远远超出后者。其三,唐朝比汉朝的对外交往更频繁,唐人的心态也更为开放包容,所以他们的都城也是一座真正的国际大都市 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力,这就是它更出名的原因。

唐朝到底有几个都城?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其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献记载长安的西市附近集居了许多中亚和西亚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邻的崇红坊,还设有波斯教寺。当时这一带为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中心。洛阳方面,唐武德四年...

说出唐朝建立的3要素,以长安为都城的封建王朝还有哪些??
14长安:隋都,26年;15. 长安:唐都,266 年;16长安:齐(黄巢)都,4 年;17长安:大顺(李白成)都,2 年。上列17朝建都历时为1077年。(四)十六朝说 西安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

渑池县13659485313: 唐朝为什么不建都洛阳
锁解欣力: 因为长安是地理要地最古是兵家必专之地,古代称关中,足有地理优越.繁荣昌盛又有“十三朝”古都的美称.北魏分裂后,西魏的都城在长安,西魏灭亡后,北周的都城也在长安.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隋末大乱,李唐政权入关,攻占长安.遂在长安立隋恭帝.而炀帝被迫以洛阳为都,后经事变,洛阳几经陷落,长年经历战争洗礼..而长安却因为是关中腹地,因此更加富饶,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代唐改国号为周,洛阳为神都.长安称西都.

渑池县13659485313: 唐朝为什么迁都洛阳,又回到长安又迁都洛阳? -
锁解欣力: 唐朝第一次迁都至洛阳,是因为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改“唐”为“周”,定都在洛阳,名义上不算迁都,而应该是“定都”.但是武则天的登基并没有造成朝廷太大的动荡,并且“武周”只存在了一世,所以很多人觉得武则天就是唐代的皇帝...

渑池县13659485313: 唐朝定都长安的原因
锁解欣力: 隋朝就在那儿定都的.因为李渊是乘乱占领长安的,其余的全国土地,大部分还在各个地方政权手里,他手里的地盘还很少.他还拥立了隋朝的小皇帝一年.国都也就留在了长安.等到全国统一,差不多到了贞观年间,考虑到迁都,劳民伤财,对于处在战争恢复期的唐王朝不利.并且隋朝留下的宫殿都还保存完整,长安又是有名的帝王之都,所以就定都长安了.同时,老根据地太原成为陪都,后来洛阳成为东都.

渑池县13659485313: 长安和洛阳在唐朝以前经常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为什么在唐朝后都没看到哪个朝代的都城是长安或者洛阳呢? -
锁解欣力: 长安和洛阳在唐朝以前经常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为什么在唐朝后都没看到哪个朝代的都城是长安或者洛阳呢?原因:1,黄土高原被过度开发,人口泛滥,且陕西土地的承载能力超过了实际能力;2,南方持续开发,物产已超过关中平原;3,所以唐后都城是南北移动;

渑池县13659485313: 为什么在唐以后都没有王朝定都在长安或洛阳了? -
锁解欣力: 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导致北方的政治经济生活不稳定.北宋在汴京(今开封)灭亡后,新的帝王仓皇出逃到南方的杭州地区,在那里定都,从此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最终超越了北方,而政治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不过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超越的,相信洛阳,西安将来还会有机会.

渑池县13659485313: “京”与“都”哪个地位高 -
锁解欣力: 关于“京”与“都”,京(都)号相同,但地位差别很大,有几个朝代可以作为代表: 一是宋朝(明朝),首都开封又称东京(北京),而陪都洛阳称为西京(南京),同样都有京号,但地位差别很大. 二是元朝,元朝统治者建立了三个都城...

渑池县13659485313: 看了日月凌空,唐朝首都是洛阳,难道不是长安?? -
锁解欣力: 洛阳是大城市,类似于现在的上海.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高宗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以住洛阳为主,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称制后,于光宅元年(684年)迁都洛阳.她掌权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将东都改为神都,历时15年.唐玄宗开元之治29年,以洛阳为都城10年.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唐哀宗于公元907年被朱温废掉.

渑池县13659485313: 古代的长安为什么不被唐以后的朝代当做都城 -
锁解欣力: 【安史之乱后,长安破坏严重加之当时需要,不得不转移都城,后安定下来就没必要在改迁,而且并没有如一楼所说经济中心南移,那时还是在北方,只是南方出现了一些比较繁荣的地方,比如成都和杭州,京杭大运河就是在隋炀帝时修建的,但北方那时作为一个老牌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是没有改变的】

渑池县13659485313: 唐朝的国都是长安还是洛阳? -
锁解欣力: 长安 就是现在的西安 洛阳是大城市,在武则天的时候做过类似陪都的城市.但不是国都

渑池县13659485313: 关于大唐国都的变迁
锁解欣力: 自西周开始,就有“两京制度”即陪都制度,后来历代王朝都效仿周的“两京制度”.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洛阳相当于陪都. 太宗的时候大修洛阳城,高宗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