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扳倒强秦的最后一次机会是长平之战,为何会失败?

作者&投稿:禽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分析,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会失败?~

长平之战如果赵国信任廉颇,一直用廉颇可能还能胜。但是廉颇的一盘大旗还没走完,就换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毁了廉颇辛苦布下的大局。直接就给秦军送人头了。我认为长平之战战败,还是因为赵国用人不当。接下来我从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方面来谈谈长平之战。

第一个方面,失天时,廉颇布下的大局,无非就是等秦军疲劳放松警惕的时候,杀他一个措手不及。可是赵王是个傻子啊,不懂得走一步想着后面几步怎么走,别人会出什么招数。赵王看廉颇战败了还不出去迎敌,以为他不信,于是换了赵括,这就失去了天时。

第二个方面,失去了地利,廉颇不出去迎战秦军是因为占了地理优势。其实有些地形在古代的战争当中是天然屏障,例如险峻的华山、黄山,还有自然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这时候廉颇是有地形优势,就没有主动出击。等待秦军攻下了两个城池以后,再自己折腾,等秦军疲软的时候再一举战胜。但是赵括来了相当于全盘推翻了廉颇的计划,并没有扬长避短,而是主动出击,相当于以自己的短处去打秦军的长处,自然失去了地利。

第三个方面,失去了人和,赵国开始战败的时候是想议和的,虽然有大臣反对建议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打秦国,但是秦国利用此事宣传议和,这样自然就没有国家帮助赵国了。所以说有些事情一定要嘴巴严实,不要把尚未确定的消息搞得满城皆知,如果有其他国家帮助赵国,或许还有取胜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对此事的看法,个人见解,望采纳,

一、原因: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
1、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
2、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
3、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
4、其四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歼;
5、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6、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在战役前期,老将廉颇的战役指挥上,不和秦军锋芒硬拼,但是赵国论国力,和军事实力来看都弱于秦国,廉颇这样做只是尽量拖延,打消耗战,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军有生力量,迫使长途跋涉至此的秦军疲惫。但是被秦国离间,被奸臣进谗,还是和赵国本土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
7、后期赵国决策层换上了赵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但是无论赵国在人数,士兵素质,综合国力,武器装备上都弱于秦国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赵国惨败全军覆没的下场。其实当时的情况消耗战和速战速决对赵国来说都不太适合,因为两军对阵主要还是拼综合国力。赵国不能利用外交手段力促魏楚两国援赵,反而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之下,派使赴秦侥幸求和,战和摇摆不定,实乃又一大败笔。在赵军被围之初,赵括如若趁赵军兵力雄厚,士气尚在之际,组织全军皆尽全力,拼死突围,从理论上讲,赵军突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至少可以有部分部队突出重围,不至于被秦军全歼。赵括在军事指挥上,贻误战机,致使大军全军覆没。
二、历史事件: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的迷雾总是会让人看不清楚时局。

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时而结好,时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那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就是对此最完美的诠释。

诸侯国之间时而合纵,时而连横,也就是眼前的利益发生了变化,但不可置否的是,连横也好,合纵也罢,主导诸侯关系的是秦国的对外政策。

秦国对山东六国虎视眈眈的时候,它们会暂时抱团,以抗强秦,但如果秦国对周边邻国放了友好相处的烟雾弹时,这些诸侯又会争先恐后的结好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证明。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统一华夏的欲望已经张贴在了脸上,唯一还能阻挡秦国脚步的是赵国,为了实现秦国几代君主的夙愿,秦赵之间爆发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大决战,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不只是一次机会,还是一场危局,可以说长平之战是山东六国联合起来扳倒强秦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些诸侯没把握住。

长平之战不仅仅只是秦赵之间的一场战争,它还决定了战国时局,赵国胜则六国存,秦国胜则六国灭,既然关乎六国存亡,那么当赵军被围时,其余诸侯为何无人来救?

引发秦赵决战的韩国嗑起了瓜子。

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韩国的上党郡,本来这块地已经成为了秦国嘴边的肥肉,但是韩国郡守冯亭却把这块地送给了赵国,秦国辛辛苦苦又是占领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韩国野王,劳民伤财不说,却让赵国捡了一个便宜。

秦国能不生气嘛,这就好比自己种了一个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时候,却被别人摘去吃了,搁谁谁都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教训赵国,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按理来说,韩国这时候应该出兵帮助赵国一把,毕竟三晋同源,毕竟是因为自己家的土地打起来的,最起码要有个态度啊,但是韩国却一点要救援赵国的意思都没有。

看着秦赵之间的决战,韩国就好似看电影一般,嗑着瓜子,不闻不问,偶尔蹦出一句,你们该打打,我就看看不说话,韩国不出兵援赵可能仅仅是因为被秦国打怕了,觉得事不关己自当高高挂起。

楚国被秦国一句话吓跑了。

听闻赵军40余万被困长平的时候,楚国有那么一阵冲动,要去支援赵国,以雪被秦国打压欺凌的耻辱,但这也只是一阵冲动,因为这短暂的冲动,随即就被秦国的一句话浇灭了。

这句话说的是,你来救赵国那我就退兵打你,你要是不救,那我继续打赵国


其实楚国不救赵国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楚国现在的政府是亲秦派,公元前264年,楚顷襄王死,其子楚考烈王继位,春申君黄歇为令尹,这两人早些年都在秦国当人质,并且春申君极其擅长祸水东引,现在秦国不攻打楚国了,这是这两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楚考烈王为了表示和秦国友好关系,刚继位就割让了一块地送给秦国,好不容易用土地换来的和平,楚国当然也不会救赵国。

齐国坚持和平独处政策50余年。

我们接着把目光转移到当时富裕的齐国身上,赵国最希望就是得到齐国的支撑,《战国策·齐策》中记载:赵无以食,请粟于齐,齐国借给赵国了吗,当然没有,史料记载:齐不听。

赵国的四十余万大军被困长平,邯郸送往长平的粮食也都被秦军抢了去,这些人临死的时候,都想吃一顿饱饭,但是只是幻想,赵国没有支援撕不开秦国的包围,齐国又不借粮食,这些人的命早已被安排好了,包括赵括在内,都只有死。


那么齐国为什么不肯帮助赵国呢,这是因为范雎远交进攻的威力,齐国长期被秦国的糖衣炮弹洗礼着,在被秦始皇灭国之前的近半个世纪从来没和秦国打过仗,也拒绝参加各类合纵抗秦的活动,齐国的最后一任齐王还和嬴政结拜成为了兄弟,但结果却被嬴政赶出了齐都,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时候的齐国没有明白人吗,当然不是,有个谋士就给齐王讲了唇亡齿寒的故事,但是齐王只是摇着头说了两个字”不借“,自此齐国也不会救援赵国了。

魏国想做实际上并不会存在的渔翁。

我们接着说三晋同源的魏国,看着周围人都不救,按理来说魏国不能袖手旁观了吧,趁着这机会怎么着也该从秦国那里捞点便宜才行啊,但令人失望了。

因为魏国群臣商议的结果是:

秦伐赵,与魏便,

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秦国攻打赵国,可是对魏国有好处的,还是等到战争的结果出来再说比较好,假如秦国打赢了,我们就继续叫秦国大哥,假如赵国嬴了,我们就给秦国一脚

(原文记载为:秦国不胜赵则乘胜而击之,胜赵则服焉)。

这就是分明就是想当渔翁吗,但是秦国真的会让这个渔翁存在吗,当然不会,能在秦国面前当渔翁的诸侯国,在战国几乎没有,有了这个结果,魏国抱着渔翁得利的心态,自然不会去救赵国。


此时魏国的丞相是孔斌,他是孔子的六世孙,看着这群魏国贵族商议出来的结果,当真无奈,随即发出了”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的叹息,没多久孔斌也就从魏国辞职不干了。

燕赵矛盾重重刚打完仗是不会施以援手的。

这时候战国七雄中似乎只有一个燕国没说了,燕国本身实力就不强,又经过和齐国长年战争,国力更是衰弱,想要救援也没能力,另外前段时间燕国和赵国也打了仗,面对赵国被打,燕国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指望它去救赵国也没可能了。

韩、魏、楚、齐、燕都对秦赵这场大决战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无论他们出于什么心态不救援赵国,都不重要了,因为此后的嬴政会让他们品尝这种滋味。

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时局,当赵军被围时,其余诸侯为何无人来救?他们中虽然都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但还是怕会惹恼秦国,招来祸患,毕竟如果可以选择灭亡的时间,这些诸侯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迟些灭亡,而不会想着该怎么强盛起来。

长平之战是山东六国扳倒强秦的最后一次机会,但这些诸侯没把握住,这次战争秦赵两国几乎都是倾全国之兵,这时候如果魏国、楚国、亦或者韩国能看透时局,随意进攻秦国任何一个重镇,都会轻松拿下并且能解了赵国之危。


只是这些诸侯国都对这次机遇视而不见,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几十万青壮年士兵,此后,再无能力阻挡秦国东出的铁蹄,你可能会说,赵国此后还会有一个李牧,但即将倾倒的大厦,已经不是一个名将能支撑的了。

长平之战中秦国的胜利也仅仅堪称惨胜,这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如果其余诸侯国能看清时局,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说不准秦国又要被打回函谷关以西了,这次机会丧失之后,六国再也没有任何机会能打败强秦了,只是历史不能假设。



因为六国心不齐。打倒秦国只能依靠六国联盟,但六个国家各怀心思,并不能一致抗秦。

主要是赵括只是纸上谈兵,而他又碰见了战神白起,两个主帅不是一个级别,赵括根本斗不过白起,所以长平之战才会失败。


国难当头,赵王为何还要杀了战神李牧?
李牧,服务于赵幽缪王时代,是继廉颇、庞煖之后的最后一位赵国名将。他对骑兵的使用能力可开一代先河,其用兵能力必在王翦之上,或在白起之上。 虽然这个时候的赵国,在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之后早已日薄西山,但是对于强秦的咄咄攻势,李牧仍然凭借着他强悍的用兵能力,率领着赵国军队两次击败敌军,守护了赵国...

战国时期最恨铁不成钢的诸侯国,五次抗秦却跑了两次?
5次合纵抗秦,2次主动逃跑,楚国是六国中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诸侯国,山东诸侯这5次的合纵攻秦,其中第一次第五次,楚国表现最不像话。第一次:公孙衍合纵攻秦。公元前318年,被张仪逼走离开秦国的公孙衍,为了报复张仪,积极奔走在山东诸侯国之间,细说强秦的威胁,首次提出合纵抗秦的理念,这让...

5次合纵抗秦,2次主动逃跑,它是六国中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诸侯国?
第一次:公孙衍合纵攻秦。公元前318年,被张仪逼走离开秦国的公孙衍,为了报复张仪,积极奔走在山东诸侯国之间,细说强秦的威胁,首次提出合纵抗秦的理念,这让秦国为之震颤,也让山东诸侯国为之兴奋。于是在公孙衍的积极奔走下,由楚国作为纵约长,由魏国、楚国、赵国、韩国、燕国,另外还有一个义渠国...

什么是三国?所谓的三国时期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
然而又过了不久,秦帝国内乱,六国旧贵族趁机纷纷起事,推翻强秦。最后项羽践位天子,复辟分封制,大封诸侯,旋即被诸侯刘邦所取代,是为汉王朝。汉王朝起初仍...但如此一来,地方势力必然坐大,坐大则必然威胁中央。商君曰: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这里的民,指的就是地方势力。可见,地方的崛起,...

请问秦国统一六国的先后顺序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评价一下秦国六世,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哪个在秦统一六国的...
第一,秦孝公:秦孝公是奠定基础的人,经过变法,成功的将秦国从灭国的边缘拉回来,保住了秦国,并且在其手上强大起来,二十余年,从差点被魏兼并到扬眉吐气的称雄与六国,从“悲秦”到被称为“强秦”,一生呕心沥血的为强国而奋斗,属于被累死的那种,其贡献应该是最大的;\\x0d\\x0a第二,秦昭...

秦灭六国后,各国国王最终结局如何?
赵国在当时是一个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前期完全可以凭一己之力硬刚秦国,只可惜后来慢慢走了下坡路。公元前229年,赵国境内遭遇天灾时秦国趁火打劫,长平一战,四十万赵军士卒被坑杀,赵国由此一蹶不振。后来赵国又出昏招,居然听信谗言处死大将李牧,失去了最后一根顶梁柱。自毁长城的赵国很快便被强秦所...

济西之战简介:齐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济西之战后46年,公元前238开始,秦国开始大举进攻诸侯国,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六国。 济西之战的结果是燕国大败齐国,但是最终结果不是“强燕”,而是“强秦”了,秦国在济西之战后,国力强盛,所向披靡,直到统一六国。 济西之战背景 济西之战爆发于公元前284年,燕、赵、韩、秦、魏五国联兵攻打齐国,关于济西之...

商鞅为什么死的很惨?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那么好的人才资源,为什么会亡国?
甚至拒绝商鞅这样的人才。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卫惠王活了很久,可能有一点上天要杀卫的感觉。起初,魏国经常欺负邻国。 战争总是要花钱的。 频繁的战争自然会花费不少,打了就赔钱。 然而,周边诸国逐渐强大,纷纷前来为魏报仇。 这时候,卫自然是承受不住了,逐渐衰弱,最终灭亡。

仁怀市19352579598: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是在哪次战役之后( ) A牧野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
伯蒋复方: 当然是C 历史上 的 长平之战 是 秦与赵的 对决,此战之后 秦声威大震 其余六国 完全被其 声势所压,合众不起 根本没有 智勇双全的 将领去 抵抗秦军,六国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联合不起来了 .

仁怀市19352579598: 历史 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法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什么? -
伯蒋复方: 长平之战吧,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统天下的局势已经确定,东方六国再也无力独自抵御秦军,灭亡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仁怀市19352579598: 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
伯蒋复方: 您好!这道题应该选D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仁怀市19352579598: 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园强火攻势的战役是 -
伯蒋复方: 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亡过半,即双方死亡百万左右.是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

仁怀市19352579598: 长平之战的规模和意义,有人知道吗? -
伯蒋复方: 长平之战,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战况之激烈,根据史书不保守记载,秦赵两国投入近百万的兵力交战于赵国长平,最后秦败赵,赵国失去了唯一一次能战胜秦国的机会,赵被破后,山东六国中已无人能战胜秦国,后依次被秦灭,第一个统一的华夏大地出现

仁怀市19352579598: 秦统一六国的决定性战役是?
伯蒋复方: 长平之战 ,清除了最后一个武力强国的实力.

仁怀市19352579598: 什么之战东方六国无力抵抗秦的进攻 -
伯蒋复方: 长平之战之后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赵国战败后,六国在无力与秦国相抗衡只有被动挨打

仁怀市19352579598: 秦统一六国中的决定性战役是 ;使... -
伯蒋复方: 长平之战 巨鹿之战 此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秦兴亡相关战役的记忆.决定秦统一六国的战役是长平之战,此役之后其他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之后庞大的秦统一帝国建立起来,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战役是巨鹿之战,巨鹿之战使秦军主力大败,之后刘邦入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据题意,秦统一六国中的决定性战役是 长平之战 ;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 巨鹿之战 .

仁怀市19352579598: 长平之战对秦,赵两国有什么影响? -
伯蒋复方: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万大军,无力再与秦国抗衡.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削弱了东方强国-赵国的有生力量,扫除了秦灭亡六国的一大障碍,加速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仁怀市19352579598: 客观说下长平之后东方六国真的没机会抵抗秦国了吗 -
伯蒋复方: 不是,长平之战后主要强国都被秦国斩落马下,但是只要六国齐心应该还是可以联合对抗秦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