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孔庙里孟子在曾参外面

作者&投稿:穆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何孔庙里孟子在曾参外面~

因为曾参是孔子的弟子,辈分比孟子大。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孔子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_,也没有再娶。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_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_看到孩子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舜在侍奉他的父亲瞽瞍(ɡǔsǒu)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弟子们恍然大悟,曾参感叹地说:“我真是犯了大错呀!”于是就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孔庙以四位最杰出的孔门弟子颜渊、曾参、子思、孟轲配享,称为‘四配‘,但四人进入配享的时间有先后。
最早得到配享殊荣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习称颜渊,与其父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心向学;又有‘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能力。孔子以德行、言语、文学三个科目评价学生,德行以颜回为首。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又说,颜回死了以后,‘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颜回终身不仕,一直追随孔子,亲如父子,‘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所以,后人把他看作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春二月,齐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这是以颜渊配享孔子之始。

  第二位进入配享行列的是曾参。曾参,字舆,也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与父亲曾点也都先后师从过孔子。曾子是著名的孝子,主张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唐人皮日休说‘曾参之孝感天地,动鬼神,自汉至隋不过乎‘(《宗圣志》卷七)。曾子又是一位刚毅超群的人,‘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避,君子视死如归!‘(《春秋繁露·竹林》)‘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孔子·泰伯》)等名言都出自曾子之口。所著《大学》为《四书》之一,被誉为‘儒学纲领‘、‘入德之门‘。唐睿宗太极元年(公元712年),释奠以曾参配,是为曾参列入配享之始。

  第三位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子思子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还提出了‘君轻民贵‘、‘性善论‘等颇具影响的观点,他的心性学说,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所著《孟子》七篇,在宋代列入《十三经》和《四书》,影响至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孟子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最后一位是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幼年丧父,故一直与孔子一起生活。成年后曾为鲁穆公师,在学术上很有建树,后人曾将他的二十三篇二十三篇汇编为《子思子》一书,可惜除《中庸》一篇因被收入《礼记》而得以流传至今外,其余均亡佚于隋唐之际。《中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居有重要位置,韩愈认为其重要性与《易经》、《孟子》等同。程颢、程颐视之为‘孔门传授心法‘之作。朱熹将其列入《四书》,从此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之一。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子思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如果说‘四配‘是祭孔时陪祭的第一等级,那么‘十二哲‘就是其第二个等级了。据《论语·先进》,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评定他的学生的优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因此,这十人被公认为孔子的好学生。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诏令国学祭祀孔子时,以这十人为‘十哲‘配享。

  孔孟之后,儒学最杰出的功臣是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南建(今福建南平)尤溪县。朱熹是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于学无所不窥,经史、文学、释道,乃至自然科学,无不精研。在贯通百家的基础上发展了宋代理学,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所撰《四书集注》,水平超绝,故被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官定文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熹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并提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鉴于朱熹对儒学的杰出贡献,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增补朱熹为第十一哲。

  乾隆三年(1738),清人又增补有若为第十二哲。有若的事迹,文献记载很少,后人对他了解不多。但有两件事很值得注意,一是《论语·学而》录有三段有若的言论,而且孔门中唯有有若与曾参两人称‘子‘;此外,孔子死时,鲁哀公诔之;有若死时,鲁悼公吊之;可见有若在孔门的声望。二是《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子夏、子张、子游等认为有若的言行、气质与孔子相像,算用侍奉孔子之礼事来侍奉他。孔门弟子对于有若的推许,也由此可知。因此,南宋咸淳三年,因颜回升为‘四哲‘,拟从孔门弟子中递升一人进入十哲,儒臣多推有若,最后祭酒上书力诋,只得递升子张入十哲。直到乾隆三年,有若终于成为第十二哲

  五、先贤、先儒从祀

  在孔庙中从祀,但级别又低于四配、十二贤的,称为‘先贤‘、‘先儒‘。

  先贤主要是指孔门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门七十二弟子。此后,习惯上将七十二弟子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但不祭祀。唐开元八年(720),以十哲配祀,其他弟子从祀。南宋理宗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今日孔庙所见从祀的先贤共有七十九人,供奉于大成殿两侧东西庑的北端,除孔门弟子外,还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子产、遽伯玉,以及上面提到的五位宋代理学大师。

  先儒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最早推出这一举措的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太宗下诏,每年太学祭祀时,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二十二位为《春秋》、《诗》、《书》、《礼》、《易》等作过出色的注释的学者,作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传注之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又将荀况、扬雄、韩愈等三位在儒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列入从祀的名单。此后,从祀先儒的名单不断增加,最后达七十七人,供奉于两庑的南端。与四配、十二哲不同的是,从祀的先贤、先儒,都只有牌位,没有塑像。
孔庙中的受祭者,包括了历代学术精英,奉祭者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此外还包括像诸葛亮、韩琦、李纲、文天祥、陆秀夫、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有名节、卓行者,站在这群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名人面前,不能不在多方面受到激励和教育。这是它的正面意义之所在。

因为曾参是孔子的弟子,辈分比孟子大。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孔子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孔子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可见曾子的孝心孝行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突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中。 又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_,也没有再娶。还有一次,曾参与父亲曾_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_看到孩子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乐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孔子很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就请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舜在侍奉他的父亲瞽瞍(ɡǔsǒu)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如果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弟子们恍然大悟,曾参感叹地说:“我真是犯了大错呀!”于是就很诚恳地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孟子因为什么作品才确立了在儒家的地位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

为什么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
在朱熹的影响之下,孟子在民间和学界渐渐坐稳了“亚圣”这把交椅。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代表官方为孔子选定了四位配祀者,他们分别为兖国复圣公颜回、?国宗圣公曾参、沂国述圣公子思、邹国亚圣公孟子。自此以后,孟子正式取代颜回成为“亚圣”,而颜回则又拥有了新的尊称--“复圣”。 孟子思想中的思辨性、理...

孔子最著名的两个弟子叫什么?
子路(弟子中辈分最高) 子贡 颜回 子我 仲公 子游 子骞 伯牛 有若(有子) 卜商(子夏)... 曾参(曾子) 孟子 荀子属于后世传承孔子教诲的重要人物孔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2.孟子---公孙丑和乐正子其门人众,达者十六,曰乐正子、曰万章、曰公孙丑、曰公都子、曰咸丘蒙、曰陈臻、曰屋卢子...

有没有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小故事?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出生于邹城市北凫村,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于国家统治之中,造福于百姓,他在战乱时,周游各国。孟子到齐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于是他离开了齐国。孟子53岁时来到了...

有关古代诚信的故事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

孔子.孟子的资料和有名的故事,典故 以及他们的名句
弟子: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样,有着不顺畅的政治经历,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

(孔子、孟子、老子、曾子)的时间排列顺序?
3、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4、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

孟子的著作有哪些?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孔孟小档案)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

鸠江区18346317861: 朱元璋为什么把孟子撤出孔庙?
钮贤板蓝: 朱元璋即位之后,十分尊敬孔子,但是对孟子的态度却大不相同.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要从文庙里撤出孟子的牌位,让孟子不再“配享”,但是遭到了 一些大臣们的反...

鸠江区18346317861: 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仁政民贵君轻是谁提出的)
钮贤板蓝: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孟子曾一度被请出孔庙,其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当初总结过的一条为政原则.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

鸠江区18346317861: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呢?
钮贤板蓝: 正如佛堂里不仅仅供奉如来佛祖,还有地藏王、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等,孔庙里也不 仅仅只是供奉孔夫子,还有四位儒家大人物,称为四配.四配仅次于孔子,又称四...

鸠江区18346317861: 孔庙里有哪四个人和孔子在一起祭拜? -
钮贤板蓝: 孔庙孔子像在中间,两旁是曾子,孟子,颜子和孔伋

鸠江区18346317861: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把孟子从孔庙中赶出去,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钮贤板蓝: 因为孟子提倡民为贵 君为轻...还说皇帝残暴的话 老百姓可以杀掉皇帝重新换一个...朱元璋不能容忍这种"反动"的言论...

鸠江区18346317861: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曾经把孟子从孔子庙中赶出去 -
钮贤板蓝: 因为朱元璋非常痛恨孟子说得一句话: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对于从社会地层爬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鸠江区18346317861: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把孟子从孔庙里赶了出去,其原因是什么呢? -
钮贤板蓝: 先秦儒家和董仲舒的儒术有根本性的差别,在于董把先秦儒家的权利义务的相对性的弃舍强调君权的绝对,而这决不是孔孟所意.明太祖从孔庙中驱逐孟子就是因此.

鸠江区18346317861: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
钮贤板蓝: 唯我独尊的朱元璋没有办法贬低孔子,便把目光盯在其他儒家人物身上.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览《孟子》,当他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时,不禁勃然大怒,骂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并对诸大臣说,如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当时所有大臣均不敢表示异议,只有刑部尚书钱唐不怕得罪皇帝,他再次挺身而出,抗疏入谏,他说:“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当时朝中大臣都为钱唐捏了一把汗.满腔怒火的朱元璋本想拿钱唐开刀,但见他态度诚恳,坚毅不屈,便放了他一马.

鸠江区18346317861: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钮贤板蓝: 因为孟子的学说是中国民主思想的滥觞.孟子提出了天民思想,即以民为天,以民为本.尤其是他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明朝时期,专制皇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孟子的这些思想与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思想不符,触怒朱元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