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判断句教案

作者&投稿:竺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初一语文古文教案(备课)

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骸叭粘醭龃笕绯蹈牵?),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

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

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

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

(3)。

2. 初一语文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3. 请问初中语文古文中什么是判断句 麻烦详细点说明

省略句: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一、省略主语。(例句中括号内为省略的成分,下同,不另注)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例2:(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二、省略谓语。

例1: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三、省略宾语。

例1: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例2: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四、省略介词后宾语。例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曹刿论战》)例2: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左忠毅公逸事》)五、省略介词。

例1: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鸿门宴》)例2:及史公下厂狱,史朝夕(于)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




文言文中判断句的翻译或讲解
一、……者,……也。这是古汉语里最典型的判断句式,它相当于现代汉语“……是……”。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苏轼《石钟山记》)——那噌吰的声音,象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钟声啊。3.楚左尹...

文言文 1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中的判断句是哪一句?
1。水则载舟2。君王施政如水载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其真正含义就是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安天下也。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急民之所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3。“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4。“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如下:1、“……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也”例如:张良者,悉达光明也。3、“……者也”例如:四人者,庐陵欧阳修也。4、“……也”例如:夫战,勇气也。5、“……,……”例如:刘备,天下枭雄。6、无标志,但在叙述时用“乃”、“即”...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是一种重要的句式,通过名词或代词作为谓语对主语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价。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文言文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一.“„„,„„也”的格式。如:①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周密《观潮》)(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③此帝王之资也。(《...

文言文断句技巧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二、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

古文,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一、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二、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是什么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有哪些
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是什么?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6、“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

文言文判断句式类型
文言文判断句式类型参考如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的是被动句,句子成分省略的是省略句,为了强调、突出词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是倒装句。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

吉林市19751967597: 初一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倒装句 3.省略句 4.固定句把句子写出来(要初一的哦)拜托啦!我不会 -
主采达克:[答案] 判断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蜀鄙二僧》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倒装句:吾欲辱之,何以也?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省略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婴,齐之习...

吉林市19751967597: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主采达克: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

吉林市19751967597: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练习 -
主采达克: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主要通过句式、标志词也判断.二、判断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是”在文言文中多做指示代词“这”)来表判断,...

吉林市19751967597: 《陋室铭》中主要有三种文言句式:1.判断句2.倒装句3.省略句,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1.何陋之有(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
主采达克:[答案] 1.何陋之有(倒装句)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吉林市19751967597: 初中生如何学好语文文言文 文言文拿高分的方法 -
主采达克: 文言文拿高分的方法一 1、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文言文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句中“辟”与“避”字形相似,读音相...

吉林市19751967597: 文言文中如何判断一句话是不是判断句 -
主采达克: 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

吉林市19751967597: 初中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
主采达克: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能正确理解浅显文言文.虽说是浅显文言文,可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很大难度.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攻破这一重难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

吉林市19751967597: 初一语文第十课 -
主采达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吉林市19751967597: 请问初中语文古文中什么是判断句 麻烦详细点说明 -
主采达克: “……者……也”“……也”这种古文句型就是判断句,判断某种东西是什么,翻译成“……是……”.比如说“环滁皆山也”就是判断句,翻页成“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峰”,判断出了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些山.懂了么?

吉林市19751967597: 怎样才能学好初一的语文的文言文 -
主采达克: 大致分为这几步:1.加点字解释(重点词,常用词);2.句式识别、理解(判断句,倒装句);3.古今异义词(解释句子时会出错);4.一词多义(便于理解句意).当然,通假字也是很重要的,它决定着字的读音,书写时要特别注意,一般通假字注释中都有解释,划出来重点记. 语文文言文就像英语,加点字(单词)就是基础,一般课外文言文考试的字词解释都是课内学过的. 有些零零散散的练习需要划节奏或者断句,这种就是语感的问题了,基本上主语和动词之间一划是最容易识别的,剩下的就要靠平时多读课内文言文,理解后就大致知道什么是什么词性,就跟诗歌一样划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