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作者&投稿:衷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客家民俗:
1、做茶果
凡大时大节前,如春节、清明、中秋,家里的女性长辈便喜欢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馅”、“喜粄”、“印粄”等等。如今这个场景越来越少见,再到我们的下一辈,估计就只能从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现这个温馨的场面了。
2、婚庆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最繁琐,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门之前头顶“米筛”,寓意就是“米筛顶头千百眼,满屋哥叔做官回,满屋哥叔赚钱归”。别以为这是老土的做派,连乐坛天王陶喆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进门前也得顶着个“米筛”。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简称为“挂纸”。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两祭。祭祖一般是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这种情况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之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4、节日围餐
客家人喜欢热闹,尤其是亲戚之间的聚会颇多,因此我们小时候都曾有这样的记忆,大家到祠堂吃“围餐”。只要带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饭随便吃,浓浓的风土人情让人非常怀念。
5、新春上灯
年十二上灯,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灯谐音“丁”,即添丁的好兆头。春节后元宵前,凡是生了儿子的家庭都会购买灯笼点起来,如果在宗祠里有组织,还能到集体点灯,是为“上灯”。

扩展资料:
1、客家人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在辗转南迁过程中战生荒、求生存、图发达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识的积淀,客家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视彩头,或称兆头。
2、客家人经营的商店、厂场名称,普遍进用昌、隆、兴、利、秦、和、丰、发、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3、读书求出路,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风尚,许多小学名如启幼、育民、培益、文德、宣明、培英、四育、中兴,文锋等,都包含预祝成才成器的心愿、每年初开学那天,家长都要给读书的孩子吃上芹菜、葱子、蒜子、鸡肉、鸡蛋等,芹莱谐勤奋,葱子谐聪明,蒜子谐会算,鸡谐乖(健康),鸡蛋(又称鸡春)谐春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家风俗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据世界客属总会估算,全球的客家人接近一亿人。自秦朝开始迄今的二千多年中,客家人从河洛、中原出发,历经了六次大的迁徙,他们在南迁、融合和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遍布海内外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结合中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过年过节的生活习俗。
客家人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在辗转南迁过程中战生荒、求生存、图发达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识的积淀,客家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视彩头,或称兆头。
客家人经营的商店、厂场名称,普遍进用昌、隆、兴、利、秦、和、丰、发、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1.建房习俗

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3.“崇九”风俗

因“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婚姻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饼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偕九)肉,韭菜豆腐等。

在建新房子时,通常要挑选初九、十八日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上学启蒙都要食韭菜。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长长久久。连客家山歌也用“韭”喻“九”,如:“燕子衔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

4.出嫁带伞

客家人流传有一种习俗:女儿出嫁必备两把纸伞作为嫁妆,因繁体的伞字为伞,字中有多个人字组成,以伞送女出嫁,取其“多子多孙”的吉意。儿子16岁成年之际,父母也会送给他一对纸伞,因“纸”与“子”同音,且张开后呈圆形,以示他已成年,要开始自己的事业,预示其日后事事如意圆满。

5.送灯打甑盖

"送灯打甑盖"是赣南客家人富有特色的一项喜庆活动。它既是春节期间舞花灯、闹元宵的内容之一,又是客家婚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当年娶媳妇的人家,翌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九到十五),新媳妇娘家及族亲好友,都必须向新婚夫妇敬送一盏"麒麟送子灯",祝愿新媳妇早生贵子。而婆家除隆重接待宴请来宾贵客之外,当晚还必须举行赞唱玩闹"打甑盖"的活动。

参考资料

闽南网-客家人建房和迁居习俗的今昔之变

闽南网-客家人的“崇九”风俗

闽南网-客家女人出嫁带伞的习俗

闽南网-有趣的赣南客家婚俗:送灯打甑盖



1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 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3、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过年则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时间。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则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长统率叩拜祖神,否则被斥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鸡、一条鱼、一块肉“三牲”组成。把“三牲”摆于神牌前,然后点烛焚香下跪叩头拜祭,烧纸钱放鞭炮即告礼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须是斋品,多为年糕、年点、糖果三盘或五盘组成,其余礼仪相同。还有祭祖祠、扫祖墓,实质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较隆重,礼仪比较复杂。祭祖礼仪多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扫上祖墓时举行。祭祖要请吹鼓手吹打,要请礼生唱礼司仪,祭品则以宰后的整猪、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择五样)组成。要宣读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献”大礼。客家拜祖活动现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献花圈、花束、花篮,行鞠躬礼作为拜祭。
4、凑谷会

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

“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

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凑谷会”的互借形式,在客家农村有广大市场。当时以民间借贷形式,确实解决了农民办大事的问题,对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生产风俗:
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生活风俗: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
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且要点灯,说吉利话,一般要回自家吃饭;初二方可开怀痛饮,也是春节时期回娘家的日子。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清明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1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2 客家轿下酒风俗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3、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所以老

  3、客家的拜祖神活动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

  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

  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过年则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时间。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则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长统率叩拜祖神,否则被斥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鸡、一条鱼、一块肉“三牲”组成。把“三牲”摆于神牌前,然后点烛焚香下跪叩头拜祭,烧纸钱放鞭炮即告礼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须是斋品,多为年糕、年点、糖果三盘或五盘组成,其余礼仪相同。

  还有祭祖祠、扫祖墓,实质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较隆重,礼仪比较复杂。祭祖礼仪多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扫上祖墓时举行。祭祖要请吹鼓手吹打,要请礼生唱礼司仪,祭品则以宰后的整猪、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择五样)组成。要宣读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献”大礼。客家拜祖活动现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献花圈、花束、花篮,行鞠躬礼作为拜祭。

  4、凑谷会
  旧社会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较多的钱开支时,国家银行一般是不贷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妇、缴孩子读大学、建房屋、买田地、治丧等大事,只有靠民间的借贷来解决。其中有一种形式就是“凑谷会”。

  “凑谷会”首先由会首发起,一般凑十至十二人(户)左右参加。会首起会时,先得设盛宴招待会友。宴席请完后,每人担一石谷到会首家,这样会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办一件大事就不成问题了。

  第二年夏收后,会首又设宴请会友。宴席后,除会首外,其他会友要得第二轮的,则用“标”的方法进行,以“标”得最高额的得第二轮谷会。如得“标”的为利三斗谷,除会首应交一石谷外,其他会友只交七斗谷给得会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过会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给得会者,十多年还清。得尾会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参加“凑谷会”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来凑会,大家都是守信誉的。又因时间长,缓解了还谷的压力。就是有人凑几份谷入会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问题。加上每年都是以实物来往,不怕什么贬值。但个别遇特殊情况的也有烂会现象出现。

  “凑谷会”的互借形式,在客家农村有广大市场。当时以民间借贷形式,确实解决了农民办大事的问题,对活跃农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结束语】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风俗,这是当地文化发展而产生的结果。也是必然会发生的结果。
  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往往是当地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决定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强大,直至流传下来。


...了那三个例子?分别表现了客家人什么样的民俗文化?
1· 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体现了客家人的先辈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民俗文化 2· 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体现了他们人人平等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他们做事井然有序,好不混乱的民俗文化 3· 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

中国的民俗有哪些?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具体介绍如下: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

什么是客家人?还有请介绍一下他们的一些情况!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 (二) 客家人,这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

广东韶关景点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景点介绍
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以其大、古、奇的建筑物和讲不完的神奇故事,成为始兴县最神秘的古村落之一,建筑结构独特,建造坚固,雄浑古朴,凝重厚实,反映着当年客家文化的丰硕和经济富庶,在里面仿佛穿梭千年时空,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内,可以了解上至战国下至明清时期的古文化风貌,观赏...

苗族旅游攻略:探访苗族风情、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详解
苗族是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本文从探访苗族风情、品尝特色美食以及了解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苗族旅游攻略,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苗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一、探访苗族风情 苗族人民生活在中国南方山区,其传统文化来源于自然的宗教信仰和自足自力...

谁能给我详细介绍一下“客家人”以及“客家人”的历史背景和现在的分...
三是客家风俗习惯和民系族群自我意识的形成,客家先民定居三江地区以后,除保留传统的儒家文化外,还吸收其他南方土著民族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民俗和文化。客家概况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3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学生...

连城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体验
客家民俗文化有很多活动。文化是无价的。连城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积淀。连城是客家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话的复杂程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3万人口居然有34种方言,村与村之间有些语言无法交流,所以普通话很普及。连城县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家喻户晓,如古田游大龙、罗坊游古石、北团游大宗、...

客家民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
作者分别从环境,地位,作用,特点,结构,建筑这六个方面介绍了客家民居。资料拓展:《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这一课,让学生了解到了民居是人类生活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在我们中国960万平方公理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受各种文化、习俗以及...

客家民居的特点
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民风民俗 -
全狄头孢: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自古以来以重礼、讲礼貌著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会被人耻笑,甚至...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人风俗 民俗 -
全狄头孢: 客家文化概述 概述一: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习俗有哪些呢?
全狄头孢: 1、隔年饭 客家人会在除夕前的一天吃年饭,要拜神祭祀先人.而且要在隔年饭上摆... 3、点岁火 在除夕的时候,客家人会进行守岁,这是他们的习俗.所有的人家都要点...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人的风俗 -
全狄头孢: 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人的风俗有哪些?客家是不是有分地区,风俗也不同 -
全狄头孢:[答案] 是的,风俗有多种多样,地方不同有些小风俗也不同,但有些大的风俗各地客家都能保持统一,比如哭嫁、二次葬、中举后回村立旗杆石于祠堂前,以光宗耀祖激励后辈、……;有些地方还有一山不容二虎,一村不容二姓(除了女的)这风俗.这些在...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民俗有哪些?
全狄头孢:1、每到清明季节,客家人都会拿艾叶做艾糍吃, 2、客家人最主要的节日是过冬至,所谓的过冬大于年,其实指的就是客家的习俗.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人的习俗 -
全狄头孢: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有什么习俗??
全狄头孢: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孝南区19640138128: 你还了解哪些客家民俗?简要的写在下面,并与同学交流. 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与巩固》上的题 -
全狄头孢:[答案] 1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

孝南区19640138128: 客家人有什么风俗 -
全狄头孢: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人的礼节很多,很繁杂.待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驾“二郎脚”,扣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只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