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的故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者&投稿:步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人,清朝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以“禁烟”闻名于世,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是他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父亲是当地的教书先生,林则徐是他的次子。林父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父亲就将他带到私塾中教他识字。父亲精心培养天资聪慧的林则徐,认为儿子长大一定会有大成就。林则徐八岁时,在学堂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从小看大,这孩子年龄幼小,心中却格局很大,格局大的人,必有所成。

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一次遇到林则徐,见他文思敏捷,非同凡响,认为此子必成大器,于是留上了心。事实证明,这个知县很有眼光。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举人。在揭晓成绩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大模的女儿郑淑卿为妻。

嘉庆十一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任内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招他为自己的幕僚,并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传授给林则徐。嘉庆十四年镇压海盗时也带林则徐一同前往,让林则徐在参与中得到历练。年底,张师诚还推荐林则徐的父亲担任了乐正书院的主持,使林家经济状况得以改观。

嘉庆十六年,26 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

林则徐在翰林院七年。他于嘉庆十九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龚自珍、魏源等人,并成为他们的领袖。

嘉庆二十一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父亲特地致信给他,嘱咐林则徐要慎选人才。林则徐任考官期间,公正严肃,博得好名声。

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了大水灾。林则徐向嘉庆帝上书,指责琦善无能。

林则徐不畏权势,为官清廉,刚正果敢,想做事、能做事,却有一些官僚对他猜忌、冷嘲热讽、甚至痛恨,不免制造事端,林则徐对官场感到厌倦。后来父亲病危,林则徐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而去。

林则徐父母非常反对林则徐辞官,而且林则徐辞了官,回到家乡也没有别的什么技能可赖以生存,只好不情愿地再想办法回到官场去。道光帝知道林则徐是个人才,特地召见夸赏他,破格让林则徐复职。有了道光帝的喜欢和信任,林则徐的人生开会说开挂了。

道光三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任内他很有作为,整顿吏治,改革审判程序,并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他并认为江苏之风气败怀,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道光十年任湖北布政使,随后又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为了治理黄河,林则徐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道光十七年,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夏季河水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无一处漫口。

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处禁烟。

林则徐查找各家烟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进入中国。

外商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林则徐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最终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众多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约237万余斤,近2万箱。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鸦片。

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大快人心,林则徐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闻名中外。

禁烟行动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帝看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不久,林则徐55岁生日,道光帝亲笔书写了“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但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也给赤胆忠心的林则徐带来了灾难。林则徐后来因此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的流放生活。

禁烟不久,林则徐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了。

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了珠江口,开始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攻占定海,随后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

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接连降到林则徐头上。琦善当然不会错过这陷害和打击报复林则徐的机会。他险恶的声称,英国不满的就只是林则徐一个人,只要朝廷惩治了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

这时候的林则徐,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荣辱,还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希望朝廷坚决继续开展禁烟运动、驱逐洋人、收缴鸦片。但是腐朽无能、惧怕洋人的道光帝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是先前赏识赞扬林则徐的他了。道光翻脸不认人,居然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林则徐愤怒,却无能为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严办,并由新任钦差大臣琦善对他进行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当地海防建设。不久,将军奕山在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肯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革去林则徐职务,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

被投降派诬陷的林则徐,踏上西去的戍途。在与家人告别时,林则徐满腔愤怒地写下了著名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这是林则徐炽烈爱国情感的淋漓表达,是忠君为国的民族英雄壮怀激烈、感天动地的博大情怀的写照。

1850年11月,历经坎坷的六十六岁的林则徐,指天三呼“星斗南”,与世长辞。

林则徐是“ 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的人 。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以及与侵略者的斗争中,深深意识到国人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通过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侵略。

林则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他建议朝廷制炮造船;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为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林则徐叫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林则徐一生从政40年,历官13省,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个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他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 无一事不认真”。

虽然林则徐挽救不了清王朝灭亡的命运,但他殚精竭虑地干成的每一件事,都给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林则徐每任一职 ,每做一事,从无敷衍马虎。

美国学者所著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称赞林则徐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在《香港史》中谈到,林则徐的禁烟行动,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英国人完全出乎意料,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美国华裔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说,林则徐以他的勤奋、改进政府工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全力为民谋利的信念而著称。

林则徐从政之余,喜欢藏书,书法也非常好。潜心搜罗前朝及当代各类书籍。藏书楼有“七十二峰楼”、“云左山房”,专用贮书,积三十余楹。贬谪伊犁时,以大车7辆,载书20箧。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让我们重读林则徐的这首诗,感受他的博大情怀。



出自清代诗人林则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意为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死也豁得出去。

这是林则徐的名言,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说出了这样的话,表达林则徐的爱国精神。

这是他的故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脊梁,当之无愧!




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是什么意思
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语出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意思是死生由命,成败在天,若是有利于国家社稷,怎敢因为个人的荣辱而不竭尽全力。1838年,林则徐奉命北上京师,经过五次召对后,道光皇帝让他彻底查办广东的鸦片,并破格"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

一代明臣林则徐,都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光绪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

关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许,岂以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震撼人心之千古绝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中留下的。全诗如下: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指苏东坡被捕后,获准回家与妻子儿女...

苟利国家生死以作者是谁
苟利国家生死以原诗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二 清代: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释义: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句是什么?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其二】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创作背景: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苟利...

苟利国家生死以作者是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841年,由于投降派的陷害,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经陕西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虽然他蒙受冤屈,但报国之志并未稍减,依然表示:即使被谪贬...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
。3、原文: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关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许,岂以祸福避趋之
这句话出自清朝林则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 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赶上黄河决口,他治水有方,早就闻名,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王鼎满望功成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

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译文,速啊!~~~
表达了他忧民之心,报国之情。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842年,当时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所作。原文是: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高港区19168006633: 他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他虎门销烟结束后的第二天——6月26日,这一天如今已经被联合国定为... -
自段杏雪:[选项] A. 道光帝 B. 关天培 C. 林则徐 D. 葛云飞

高港区19168006633: 林则徐英雄故事的读后感不要长的,尽量100字以下50字以上 -
自段杏雪:[答案] 在几十个英雄事迹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虎门销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林则徐写过这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诗句的意思是说: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敢于出生入死,绝不为了个人的祸福得失考虑.诗句显示出了林...

高港区19168006633: 苟利国家生与死 说的是谁?与他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影响? -
自段杏雪:[答案] 这两句是对偶.律诗要求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这两句是“岂”对“苟”,“因祸福”对“利国家”,“避趋之”对“生死以”.“生死以”是“以生死”的倒装,这是为了和“避趋之”对偶.对仗的要求是名词对名词,动词...

高港区19168006633: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什么意思? -
自段杏雪:[答案] 不能因为个人的祸福而置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当时清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很多人都明哲保身,林则徐认为国家的命运需要个人不计生死,体现了林则徐的爱国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高港区19168006633: 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物有哪些?最好附上事例除了范仲淹 -
自段杏雪:[答案] 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而死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

高港区19168006633: 近代英雄人物事迹500字 -
自段杏雪:[答案]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 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从伊犁...

高港区19168006633: 关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许,岂以祸福避趋之 ..关于这个内容的故事 或者涉及的内容. -
自段杏雪:[答案] 这句话出自清朝林则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赶上黄河决口,他治水有方,早就闻名,奉旨总办河务的是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

高港区19168006633: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自段杏雪:[答案] 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的意思是: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 温总理在上任之初以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彰显他作为领导人的毅力和决心. 道光二...

高港区1916800663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哪位民族英雄留下的名言( ) -
自段杏雪:[选项] A. 邓世昌 B. 林则徐 C. 左宗棠 D. 关天培

高港区19168006633: 林则徐的典型事例,能从他身上学到的 -
自段杏雪:[答案] 开眼看世界,不因循守旧的勇敢精神,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的忧国忧民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甘愿为国捐躯的精神.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