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行的关系

作者&投稿:卞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知与行,知指的就是你自己学到的道理,然后行指的就是你是否能把自己学道德道理做出来、把它展现出来。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合理的掌控自己知行之间的分配与关系,如果一个人只是知道而不去行出来,那么也一定是白费功夫。那么如果一个人只去行而不知,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我们现在对于知行的关系还不是非常的清晰,在孔子的时候,他就已经说出了知与行的重要性,那我们就结合孔子所说的话,去探究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孔子所表达的就是他对于仁行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啊人们的心从刚生出来就是厌恶烧杀抢掠的,以及做那些不正当的事,也就是违心事,为什么会是为心事呢,就是因为人们的心天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仁是天生的,而那些不断做坏事的人,就是没有遵从自己的那颗仁心,也就是他们将良心抛之脑后。所以我们要不断警醒自己,擦亮自己的心,先学会做人,才能再去学习。结合到知与行就是说只有你先去用行动擦亮自己的内心,不让自己作出谴责良心的事情,才能静下来去学习

然而,子夏对于知行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言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他呀,认为一个人对于贤者的学习热情就如他喜好美色一般对于孝敬父母付出了自己最大努力,也能忠于位于自己之上的君王和朋友之间的交互也能带有诚信,虽然说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她在做,但是这也并不能说他并不在学。为什么子夏会说他并不是不在学呢?因为他一定会在他这良好的行为中学到更多的道理,这就是一个知的过程。行中有知,这是子夏的观点。

孔子曾经对宰予的行感到非常的愤怒,因为宰予竟然在白天里睡大觉 孔子批评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认为,宰予这样的行为简直就如腐朽的木头不可再被雕刻被磨满粪土的墙再也不可以修漆,然而,孔子也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因为宰予毕竟是孔子门下的徒弟翟羽心中也一定是知道他要朝向的方向的,但是他却做不到,所以孔子认为行比知更难。正是宰予的这一行为,使原来“听其言而信其行”的孔子变得“听其言而观其行”

后来,《中庸》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这一句话中,博学、审问、慎思和明辨都指的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学习的过程,然后,在后面就落到了笃行,笃行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照着你所学的道理把它一一行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段话中更注重的是先学明白,不要盲目的行。也就是先知后行,如果你想要知行合一,那么知一定更重要。

说到知行合一,那么你们一定会想到王阳明,王阳明就是知行合一的代表那么,它对于知与行的关系又有怎样的见解呢?他曾说“知是知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知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的这一句话把知与行结合的非常紧密,每一段都是在强调知与行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行一定是连在一起,只有你知道了才能行、只有你行出来了才能证明你知道了,所以王阳明说如果你单单对我说一个知那么行的,那么行面我也一定是有的。所以知与行不分家,他们才能合一

从开始的论述到现在都在讲解行与知的关系,有时候行会更难,有时候只会更先,最终我们还是要把它们合在一起,因为毕竟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少了其中一个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没有意义没有方向的。知行合一这么高的境界,我当然是达不到的,现在我就是知道的更多,但是行的更少,还是败在了我的懒惰性上,所以正如孔子所说,行确实比知更难,所以我要加倍努力去做出我的行动


知和行的关系
行在先,知在后。知指的就是你自己学到的道理,然后行指的就是你是否能把自己学道德道理做出来、把它展现出来。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合理的掌控自己知行之间的分配与关系,如果一个人只是知道而不去行出来,那么也一定是白费功夫。那么如果一个人只去行而不知,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们现...

简述知与行的关系
知与行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学与做的关系,跟哲学上的认识与实践一样,是辩证统一的。儒家的知行观与现代的实践观相近。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本为一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可以指导行,行可以检验知。知可以从行中来,在行中得到丰富;行受到知的指导,又可以促进知。...

知和行,有什么关系?什么叫知行合一啊?
知和行的关系如下: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

简答题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怎样论述知行关系
第一,行先于知,由行致知。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大都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第二,知之明也,因知进行。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还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第三,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第四,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知行关系主要是指什么?
知行关系主要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活动的关系。它们可以从几个不同方面说明:首先,“知行之体本来如是”,既然人心及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是万事万物的主宰,那么知与行便都统一在心和良知的基础上,“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也就是“不假外求”而先天固有的...

知和行的辩证关系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和实践要相统一,“知”与“行”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一体相连、不可分离,“知”是基础、前提,是出发点,“行”是重点、关键,是实际成效、是最终检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

中国古代的知行关系
①“知易行难”说,提出者为《尚书•说命上》; ②“知轻行重’’说,提出者为战国时代的苟子; ③“知先行后”说,提出者为宋代程颐,朱熹继承了这一主张; ④“知行合一”说,代表人物王阳明; ⑤“行先知后”说,提出者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一种唯物主义...

知行关系的深刻含义
知行关系的应用:1、在教育领域中,知行关系表现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知识是教育的基础,但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比如,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测量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2、在商业领域中,知行关系表现为策划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全集》译:在知行关系上,认知是行为的开始,行为是认知的完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朱熹认为知与行是两回事,知先行后;王阳明则认为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即,学习一开始,行动就在其中了,知行其实是一回事。他作了比喻,指出学孝必须侍奉...

王阳明关于“知行关系”是如何论述的?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解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说“知”“行”,认为就其本来意义而言,二者是合一的,但这个合一并不是指知行两者指涉同一对象,二者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强调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知与行的规定是相互包含的。“知行合一”正可以从“知”与“行...

孟州市18310691194: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内容怎样? -
张哄谓宜:[答案]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

孟州市18310691194: 王阳明,知行合一本意 -
张哄谓宜: “知”是认知、观点、想法.“行”是实施、行动.用今天的哲学术语即“理论”和“实践”.王阳明则认为“知”与“行”不应该有所区别,也不能分割为二.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里王阳明强调的是“真知”必须以“行”来体现,不行不足以谓之真知.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王阳明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举了不少例子,比如说:“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从求知这个角度言之,要想获得真知,也必须在实践中实习.

孟州市18310691194: “知行合一”有哪些哲学意义? -
张哄谓宜: 人要明白正确高尚的道义,要明白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而后人的意义在于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这就是知、行合一.既不是说知在其中是绝对,也不是说行在其中是主导.而是说知是行的必然前提,行是知的必然结果.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心正,是至善的关键.也就是需要培养、树立、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向、觉悟之路,而后才可以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自己的责任. 只要正见稳固,其他的行为才会成为正确的有效的,如果没有正确的见解思维,则一切行为都是无意义甚至有害的.

孟州市18310691194: 知行合一,的意思? -
张哄谓宜: “知行合一”,语出明人王阳明《传习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知识、智慧,指认知能力和理论能力;“行”,行动、行为,体现的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孟州市18310691194: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张哄谓宜: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

孟州市18310691194: 朱熹的理学讲究什么
张哄谓宜: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原人.三十一岁时正式拜李... 朱熹在认识论上,也注意到了知行的关系.朱熹思想有三个重要论点:其一,就知行的...

孟州市1831069119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评析 -
张哄谓宜: 意思是: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公冶长篇》.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子路听到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便唯恐又听到新的...

孟州市18310691194: 中国传统知行观有哪些句子
张哄谓宜: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希望弟子要“讷于言”,“敏于行”,少说多做.孔子-“学而知之孟子的“行有不慊於心,则馁” 宋儒程颐“人既有知见,岂有不能行?”《二程遗书·十七卷》,“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同上,十五卷)朱熹-的“知先行后”的学说

孟州市18310691194: 有谁能给我讲讲“知行合一”的含义和意义? -
张哄谓宜: 知道了就去做有想法就去实现 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在王明阳未提出知行合一的时候 普遍的有两种说法 知难行易 和 知易行难 而不只知行本为一体 有知才能行 行动后更能印证自己的 知 良知和行为同样重要,要让良知去指挥行为,让行为去证明良知.知道这样是对的,就要这样去做,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就不能去做.原先以为是对的,后来发现错了,就要立刻停止改正,不能让良知与行为违背,而要始终――知行合一.

孟州市18310691194: 王阳明有哪些思想? -
张哄谓宜:[答案]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