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峤中秋月 诗人怎样的感慨?

作者&投稿:东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中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忧伤与感慨。
《中秋月》是诗人苏轼记述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的一首感怀小诗。诗中,诗人记述了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诗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人开篇两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虽未不直接从月光下笔,但表达的却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 也即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这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在其后的诗句由景入情,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只是诗尾句笔锋陡转“明月明年何处看”,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诗人这一问,凸增别情难堪。
从《中秋月》全诗结构看,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离忧和别情。因此,全诗既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忧伤与感慨。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好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中秋夜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注释
1.圆魄:指中秋圆月 。
2.安知:哪里知道。
3.雨兼风:急风和暴雨
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创作背景
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初唐诗人李峤的《中秋月》共两首五绝,不知你问的是哪首?


柘荣县18714975042: 中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木学福卡: 《中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忧伤与感慨. 《中秋月》是诗人苏轼记述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的一首感怀小诗.诗中,诗人记述了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

柘荣县18714975042: 李峤的《中秋月》(其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木学福卡: 译文: 明亮的圆月悬挂在高高的天空,人们都说各地看到的月亮相同.他们怎么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没有阴天下雨,也没有刮风?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精品之作.主要内容是说国家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看到的月亮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因为各地的天气情况不可能都一样,会有刮风和阴天、下雨的地方,那里看到的月亮就不会相同.作者的这种认识,实际是在暗示: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盯户驰鞠佻角宠携触毛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同时暗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启发人们,不管看待什么事物,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全面考虑,要避免机械的,片面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此诗想象自然,富有哲理,含儿不露,余意深长……

柘荣县18714975042: 李峤[中秋月]的解释 -
木学福卡: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

柘荣县18714975042: 古诗中秋夜唐代作者李峤 -
木学福卡: 《中秋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柘荣县18714975042: 唐诗.李峤.中秋月之二的详细意义 -
木学福卡: 1、译文 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 2、原文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3、作者简介 李峤(644年-713年),男,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20岁时,擢进士第,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迁长安.后,累官监察御史.

柘荣县18714975042: 朗读唐朝李峤作的中秋月 -
木学福卡: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注释1.圆魄:指中秋圆月.2.安知:哪里知道.译文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赏析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

柘荣县18714975042: 面对着中秋月,诗人最初的感受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材料在下中秋的月亮总是那么惆怅似一洼秋水的悲凉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借你纤纤的手... -
木学福卡:[答案] 秋天是一个萧瑟的季节啊,又到了月圆团圆的时候,所以会有这样子的心情吧

柘荣县18714975042: 唐朝诗人李峤写的中秋月其二的译文 -
木学福卡: 秋月 唐 李峤 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 不有雨兼风?意思是:皎洁的中秋圆月升上了天空,人人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天气晴好月光普照.你怎么知道在千里之外也会是这样,说不定那里是又刮大风又下雨呢!诗人对古代的一种习惯看法提出了疑问.古代认为,中秋这天,是阴是晴,普天之下,万里之内,都是相同的.可诗人却认为,这里天晴,安知千里之外不刮风下雨呢.诗人的这种看法,是完全符合现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地方天晴,几十几百里路外就在下雨,这是常见的事,中秋节这天,也不会例外.只是古人消息不灵通,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不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罢了.

柘荣县18714975042: 《秋月》中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木学福卡: 是程颢的诗吗?在这首《秋月》中, 象征的艺术手法 “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实写照.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柘荣县18714975042: 李峤[中秋月]的解释 -
木学福卡:[答案] 初唐诗人李峤写的两首五绝《中秋月》,构思和别人不同,他没有咏叹中秋圆月的美好,而是由月亮引出了一些奇妙的遐想.(一)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