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学无常师,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什么?

作者&投稿:单于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十则中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是什么和什么~

《论语十则》选取的内容中,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但是,本人认为,孔子的这两句话不仅是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而且同时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他人的长处。

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几句关于做人的语句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子曰:“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学无常师,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论语十二章中对真理追求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中对真理追求的句子如下: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1、从政治角度来看,《论语》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孔子...

论语十二章中表现人生境界的语句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中表现人生境界的语句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赏析 《论语》是...

《论语》十二章的语言特点举例说明
11 《论语》十二章 本文通过师徒的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坚守贞操的思想品德。原文与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以及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还有讲的是为人态度。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

论语十二章中坚定信念的句子
6、讲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句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7、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或《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或应该虚心...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对比阅读题类文
(2)、《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断反省其中就有这么一则:吾日三省吾身: ——?——?——? (3)、学习要经常巩固,这样才能有所长进,《论语十二章》中就有这样一句说得很好:子曰: —— ,可以为师矣。 (4)、《论语十二章》中强调我们学习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 (5)、子曰:“吾十有...

论语十二章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特色: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启发:要重视品德修养,要有高尚的品德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的emmmm)

论语十二章中的典故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三十而立、择善而从、不舍昼夜、一日三省等等。1、温故知新 【意思】意思是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

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指明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指明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你对论语十二章,哪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往往是不容易做到的。 成绩出来了,我此时手中拿着成绩单,脑子里一片空白,怎么回如此的差呢?通过反省,找到原因,对提高我们的成绩非常重要。从长远角度讲通过反省,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差距,汲取教训,它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运用新领悟的知识,取得...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中说求学应该谦虚这句只是 -
朱东鸿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导人们求学要谦虚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中表达要虚心的向别人学习的是哪句话 -
朱东鸿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从论语十二章中,能看出孔子的哪些思想 -
朱东鸿邦: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中表示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这一意思的名言 -
朱东鸿邦: 《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高中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朱东鸿邦: 《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读书有哪些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
朱东鸿邦: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说说温故而知新...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 》理解填空
朱东鸿邦: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治学之道的句子 -
朱东鸿邦: 《论语十二章》关于学习问题的内容并不少,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当是《为政》中记载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述而》中记载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三段内容. 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够通过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认识和判断新的事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对于学习与思考相互关系的最好说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不必多说了,学习别人身上好的东西是难能可贵、值得倾佩的.

青云谱区13652302400: 《论语十二章》原文 - 译文 - 简析
朱东鸿邦: 《论语十二章》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