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大改革运动的积极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佛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晚清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清末时期,中国改革失败的根源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具体如下:
1、改革阻力: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在中央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守旧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实行。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实施。
2、经济条件: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经济基础相当脆弱,不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必然失败。
3、群众基础:没有发动广大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4、社会背景:清政府的改革都是在“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采取的“自救”措施。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国商鞅变法;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
东晋末的刘裕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唐代永贞革新;
后周世宗改革;
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明朝嘉靖前期张璁改革(嘉靖革新);
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以及新政;
民国的币制改革:;
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
中国90年代以来启动新一轮改革;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
改革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当时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 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

 戊戌变法失败的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四,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晚清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清末新政。三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若以富国强兵的目标衡量,可以说都以失败告终,也没能挽救清王朝的灭亡。

一、洋务运动:片面改革

第一,军事改革偏重武器。第二,经济改革偏重官办。第三,教育改革未建体系。洋务运动之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是学西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传统的经世观念有一定关系。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经世致用理念使部分官员较快突破不能用夷变夏的思想樊篱,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开启学西方大门的内在动力,但是经世致用理念却也容易使洋务派官员和他们的理论家们过于急功近利,洋枪洋炮厉害便学洋枪洋炮,却不愿深究优良武器和强大军事力量背后的东西;而且其学西洋的动力一般只限于强国御侮,如果没有强国御侮的需求,那么学洋枪洋炮、机器制造等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不必要的了。

二、维新变法:急于求成

因为急于求成,维新人士没有努力去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不仅慈禧太后,对其他官员和社会势力,也应该尽量减少阻力和打击面,争取更多的人对改革的支持至少是默认。因为急于求成,光绪帝和维新派在百日维新期间,发布了一道又一道改革诏令,却不管能否真正实行。改革必须有先有后,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以及可能引起的权力阶层的反弹。改革措施不能太急,不能在短时间什么都做。维新派急于求成,他们设想改革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十年之后便可以与列强并驾齐驱,这都是书生的主观想象。维新党人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远远不足,措施太急,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

三、清末新政:双重失误

第一,改革措施无主次。第二,负担加重导致民众不满。第三,改革缺乏坚强领导,可以说是由最不适合主持改革的人主持改革。第四,不懂妥协,不懂得调整关系。一方面改革急迫,不分主次,一方面不会调整各方关系,所以,取得很大成就的清末新政反倒加快了清王朝的灭亡。



从清末年开始,维持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的基础条件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侵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及新式学堂的创办,特别是科举制本身的衰败及最后被废除,原来作为社会中间层的最主要部分----士绅-地主集团,开始沿着四个方向分化:一部分转变为近代工商业者,一部分转变为近代知识分子,一部分转变为新式军人,还有一部分仍然留在农村的,后者大多成为乡绅。这实际上意味着维系中国传统社会两千余年的“国家-民间精英- 民众”三层结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开始解体了。 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解体,同时在更深的层次是社会结构的解体,即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失去了自组织的能力。此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缺乏能够稳定社会基本制度框架的社会力量,社会制度缺乏内在的稳定因素。最终结果,就是频繁的社会动荡。加之帝国主义的入侵,社会正常发展的条件丧失殆尽


简答洋务运动改革的内容
一、洋务运动的内容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晚清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尝试,其历史意义在于:1. 爱国进步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是中国首次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运动,旨在挽救民族危机,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维新派积极倡导废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这些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进步主张。2. 促进经济发展:变法...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国际视野的拓展:** 维新运动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其改革思想和实践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东亚邻国如日本和韩国产生了影响,促进了该地区现代化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关于维新运动的进一步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 维新运动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和社会问题严重。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大改革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改革。第一,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有影响的改革。秦国从一个大家看不起的蛮夷之国,一下子变成了唯一拥有统一中国的实力的强国。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其政策却被继承下来。秦国的文化落后,于是大批引进外国人才。以致于其后一百多年的政府首脑--丞相,基本都是外国...

清末新政具体作用如何,为什么没能够挽回大清王朝?
引言: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运动,自变革开始这场运动就得到了全国各个地方的支持。但是由于在这场改革之后,爆发了辛亥革命,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其实清末新政对整个中国时局的影响大大被低估和误解了,虽然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朝的统治,但是变革对整个政治...

清朝的改革失败,为何最终还是要靠革命推翻?
清朝的改革没有触及社会根本矛盾必然失败,推翻封建主义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清政府腐朽无能懦弱落后的真面目为人所熟知,清朝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也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改革,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都是希望能够为清朝找出一条光明之路,不过这些改革都没有认清...

1950年我国开展的三大运动不包括
2、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政治运动,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3、土地改革运动: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是一项基本任务。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纲领,领导了土地改革。1950年我国的三大运动意义是:1、抗美援朝运动:抗美援朝战争...

清政府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宪政运动的?有什么积极意义?
这样,从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措施来看,它标志着清政府倡导的主要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的洋务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主要学习“用”发展到“体”“用”兼学的新阶段。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学习西方,认识西方的一个质的飞跃,中国学习西方终于从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发展了。 顺便谈一谈与本文有关的洋务运动的分期...

19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三大改革运动是指什么
③影响: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一方面,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或被赶往更为偏远、荒凉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广大地区得到开发,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内战原因: ①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形式(制度)的矛盾 A、两种经济形式: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 )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旨在推行政治改革的运动。当时的中国面临外侮和内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清朝政治体制内外的弊端暴露无遗。戊戌维新运动的发起者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国家体制,实现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制约,以促进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进步。2...

北林区17516037165: 晚晴一系列改革留下的启示是什么 -
仉转息百:[答案] 楼主问晚清的改革 那么我在这里就先列举几个重大改革!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在我看来,他们都有起码最基本的2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 相同点:1是结果,最终都失败了,2是程度,都不够彻底! 不同点:手段不同,前两个改革作为...

北林区17516037165: 历史:比较清末3次改革
仉转息百: 洋务运动: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为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

北林区17516037165: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
仉转息百:[答案]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简述戊戌变...

北林区17516037165: 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得失和启示是什?晚清政治体制改革的得失和启示是
仉转息百: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从狭义上讲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从广义上讲... 的主要政治制度改革 20世纪初期,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晚清政府...

北林区17516037165: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仉转息百: (1)新政的改革措施缺乏通盘的审慎考虑新政一开始,清政府就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大量变革,没有考虑到改革的轻重缓急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有的改革甚至没有配套设施相适应.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改革彼此抵制的现象.预备立宪时期...

北林区17516037165: 如何评价中国向现代社会过渡评价清末三次改革 -
仉转息百: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新政、戊戌变法和清新政作为近代史上三次改革事件依次出现.从三次新的主要内容来看,它们均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

北林区17516037165: 如何评价晚清政府的改革 -
仉转息百: 三大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旨在抵抗外敌入侵,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奖励实业、移风易俗、改革财政,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林区17516037165: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
仉转息百:[答案]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专制腐败的清朝政府对外闭关锁国,卑躬屈膝,对内横征暴敛,残酷镇压,内忧外患使晚清政府统治地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挽危救亡,清廷内一部分封疆大吏出于“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

北林区17516037165: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异同比较清政府的3次自救运动,如题,200字以上的采纳哦 -
仉转息百:[答案]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 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 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1.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

北林区17516037165: 清末新政改革的意义 -
仉转息百: (1)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变迁前期的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六部分工的制度模式.后期预备立宪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具备了三权分立,而且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到宣布《十九信条》,中国政治制度在形式上也由二元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