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都没回家的三位专家民族的脊梁是谁?

作者&投稿:邴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外地打工的我,家里的好几个亲人去世,我都没回家,这是不是太不孝了啊?~

不仅仅是不孝,简直就是混蛋!
今后,你咋还有脸回家?咋面对其他亲人?

这几年,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井喷时代,众多新武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熟悉军事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一款武器的研制,从最初提出设想到论证设计,再到研发制造,最后实验定型装备部队,这个过程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装备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制了。但出于保密的需要,很多背后默默奉献的军工人的功绩直到现在才曝光,这些军工人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氢弹之父――于敏


共和国的天才专家——于敏

在目前公认的5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中,只有中国保持了氢弹的战备状态。由于氢弹高昂的维护成本,在苏联解体后美俄等国就拆毁了所有氢弹,目前只有中国维持着全球仅有的30枚氢弹的战备状态。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氢弹的日常战备,主要得益于于敏院士的巨大贡献。当初各国在研发氢弹时,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设计氢弹的内部结构。美国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集中了全国最顶级的专家再加上最先进的设备,最终设计出了T-U构形的氢弹,前后花了7年零3个月才研制成功。而英国借鉴了美国的T-U构形,花了4年零7个月研制成功,苏联则通过秘密手段,据说是克克勃窃取了T-U构形的机密,最终花了6年零3个月研制成功。


▲于敏构型

而中国只花了2年零8个月就成功研制出氢弹,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于敏通过数学计算在草稿纸上算出了氢弹的构形,这个构形被称为“于敏构形”,它比美国用计算机算出的T-U构形,爆炸效率更高,造价和维护成本都比较低廉,所以中国的氢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因此才能在全球唯一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不得不说于敏是一位天才级别的专家,他对中国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当上世纪60年代,当美苏的核潜艇下水后,共和国的领导人就高瞻远瞩的决定要发展核潜艇,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核潜艇考研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更是对一个民族决心和智慧的考验。在当年新中国国防工业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这是个极大难题,我们当时对核潜艇的认识只存在于“核潜艇”三个字上,至于其长什么样、内部结构、武器系统完全一无所知。后来通过特殊渠道从香港弄到了一个核潜艇的玩具模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就从这样一个玩具开始。


▲1954年美国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

在总师黄旭华带领下,中国从1970年到1981年,先后克服了核潜艇水滴外形设计、艇用核反应堆研制、弹道导弹水下发射等无数技术难题,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和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使中国跨入了核潜艇俱乐部的大门,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敢对中国威胁使用核武器,因为我们有了真正的二次核打击能力。

在核潜艇研制的30多年时间内,黄旭华教授一次都没回过家,就连父母去世都不知道,直到2013年,黄旭华的功绩才被曝光,在谈到父母去世不在身边时,黄旭华教授老泪纵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黄旭华教授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在1964年新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后,西方就对中国冷嘲热讽,说我们是有弹无枪。诚然如果光有原子弹而没有可靠的运载手段,战略打击能力只能停留在原子弹的纸面威力上。在新中国刚刚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时,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在核潜艇还没研制成功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战略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来发射,以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可靠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弹道导弹发射。但在中国导弹技术刚刚起步的情况下就要进行两弹结合,困难重重。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5年时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的钱学森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西北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完成了两弹结合实验,使中国终于具备可靠的战略打击能力。并且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导弹技术人才,他们如今已经成为了共和国导弹事业的顶梁柱,因此钱学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正是有了像于敏、黄旭华、钱学森这样的民族脊梁的支撑,才有了如今强盛的中国,谢谢你们的付出,请放心,下一代军工人会接过你们的事业,并为最终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

他们真的不愧为人民的脊梁。




今天我的妈妈去世了,我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因为我在外地学习,回来...
你平时听你妈妈话,对你妈妈很好孝顺,今天你妈妈去世时你在外地学习回来晚了,不算不孝,不必纠结,人老病死正常,节哀,往后曰子你妈妈希望你照顾好自已,身体健康,认真努力勤奋学习,工作,你妈妈在九泉之下放心,知道你是孝顺孩子。

母亲刚去世,有什么禁忌吗?
逝者下葬之后,送葬的人要绕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则忌回头观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随活人回家。七、服丧期间忌讳走亲访友 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

21岁,母亲癌症去世三年,每天都想她,我该怎么办?
上帝安排,无一例外,难道你要与上帝较劲吗?放心吧!亲!尝你喜欢的美食,好好的谈场恋爱,爱你身边的亲人,当然还有你妈妈,但是可不能把你爱只放在去世妈妈身上,她一定承受不了,因为你己冷落了身边爱你的人,妈妈会受指责的,知道不?亲爱的孩子,来,把爱分享开来,你会很幸福的!加油!!

有的家庭父母去世之后,兄弟姐妹就基本不来往了,对此你怎么看?_百度知 ...
即使是在外地工作,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不管是离得有多远,礼节上都要回家看望父母,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的时候和父母的生日时,就算千里迢迢也要回家的。这样父母就成了兄弟姐妹之间往来的关系纽带,纽带在关系就一直存在。父母不在了,儿女不用再尽孝道,便各忙各的事情去了。在节假日的时候,就...

母亲节:献给母亲的古诗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一自然现象被中国人赋予了孝道的光辉,乌鸦也成了凝结孝道精神的符号。一只乌鸦失去了母亲,在夜里悲哀地啼叫。如泣如诉,深深打动了诗人。而有些人还不如乌鸦,比如春秋时期的吴起,吴起为了追求功名,母亲去世都不回家...

“三年丧假”:古代皇帝和官员如何利用“丁忧”制度?
多数时候,丁忧是指父母去世,官员就要回家奔丧并守孝三年。 三年之丧有多重要 父母去世,在不同的人类社会里都是大伤心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尤其严重。孔子和学生宰予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儒家眼里丧事的地位。 宰予说,为父母守丧,要三年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这会...

母亲去世时,某些亲戚没有来吊唁,现在这人家有事该去吗?
年头出门年尾才归家,有的两三年还不回,就怕来回路费花销,现在钱实在不好挣。你母亲去世了,按理说,做为亲戚是要亲自前来参加吊唁。只是身不由己啊,身处他乡,或工作太忙,为一个吊唁来回往返;再出门去否?在外的本就不好找;说不准,只为这事回家一趟,本年度打工也就荒废了。思忖再三,...

外地打工的我,家里的好几个亲人去世,我都没回家,这是不是太不孝了啊...
不仅仅是不孝,简直就是混蛋!今后,你咋还有脸回家?咋面对其他亲人?

母亲去世两周,同城女儿没有发现,婚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怎么才能照料他们...
一、定期联系第一就是多看望、多联系。在这个新闻里面就是因为女儿长时间不和母亲联系,才会导致母亲去世两个星期都没有被人发现。所以我们如果要孝顺父母、照料他们的话,就要多跟他们联系,一个星期最少要打2~3次的电话,每周回来看望他们一次,如果距离较远的话,可以一个月回来一次。但是一周2~3...

我是远嫁的,我的奶奶过世了不回去参加葬礼合适吗?
我奶奶在去年快过年去世的。阳历2019年1月初几。我前一个星期,带着我三个孩子,来到温州我老公这边,准备在这边过年,刚到温州一个星期的一天早上,我哥哥打电话给我说我奶奶去世了,告诉我一声。我爸爸说你带着三个孩子跑来跑去特别麻烦,你就不用回来,。我说什么都要回去,我告诉我老公,我老公...

成华区18086997509: 北大博士后王永强:消失20年不顾父母死活,如今过得怎么样? -
经谭优普: 2019年年末,江苏常州73岁老人郭巧娣在病危时口中念着他20年未见的儿子,想着见最后一面,后来媒体找到了这个儿子,原来他是北大博士后,现在也是定居美国,面对采访,他也是用“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几个字表达了他深深的无奈. 大...

成华区18086997509: 怎样证明穆斯林死后是否进入了天堂或下了地狱?
经谭优普: 死后是否进入了天堂或下了地狱?有什么特征或迹象吗? 无论什么教,无论有教无教,无论什么民族,上天入地的特征或迹象是一样的. 上天(天界):终前预知时至(知道自己何时离世);临终神志清醒、快乐、安详、无任何贪恋、嘱咐莫悲伤、从容安排后事;终时全身凉透后,面门最后凉;终后身体柔软,面貌快乐、安详如生. 入地:临终神志昏聩、昏迷不醒,或出各种哀嚎,或被审问对辩状,或时清醒、时糊涂,清醒时表现极为贪婪;终时全身凉透后,脚心最后凉;终后身体僵硬,面貌狰狞.

成华区18086997509: 2. 在“是否开除阿强”的案例中,开除阿强对公司有哪些益处 - 上学吧普...
经谭优普: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千字文》据传历史上,钟繇、周兴嗣、萧子范等都各写有《千字文》,而流传至今的只有《王羲之临钟繇千文》和《周兴嗣次韵王羲之千字》.萧子范撰《千字文》在《梁书》本传上虽有记载,在《旧唐书·经籍志》后不再有著录,大约是亡佚了.

成华区18086997509: 锱铢必较揭司马光请客“抠门儿”的那些趣事
经谭优普: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 亲朋好友在一块儿聚餐,要把没吃完的饭菜裹起来带回家;父母去世,儿女在墓前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