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清朝与清朝末年的军队编排,以及军衔制、军装的样式?

作者&投稿:冉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想请大家介绍清朝军队的组织和构成,因为看到电视剧中很多清朝兵士穿的军装并非八旗样式。~

八旗士兵应该是守在宫外的

清朝末年新建陆军的军衔制度
新建陆军建立军衔制度开始于1904年12月清政府批准练兵处和兵部的“另定新军官制”方案,到1911年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军衔制度同过去清军的等级制度相比,在等级设置上的变化是,改变了过去武职阶品一列到底的叙位方式,而采取了区等分级的形式,即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军士和兵各分三级,加额外军官,共汁六等十六级。
各级的名称如下;
军官:上等第一级,大将军、将军、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
中等第—级,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
次等第—级,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额外军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 正兵、—等兵、二等兵
清政府首次采用的军衔称号是沿用了八旗的官名,稍加整理而成的。
都统,是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军事长官,满名为“固山额真”,顺治十七年(1660年),借用古代官称定汉名为都统。 ‘
参领,满名称“甲喇额真”,明万历四十三年(1515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于固山额真之下设置的—级官职。八旗还有“协领”的官称,为驻防骑兵将领的名称。
军校,八旗步军营有“步军校”,圆明园内三旗有“护军校”,从八品武职中有“副军校”等。
上士、中士、下士衔称,系采用夏商周三代之官号。
清末军衔的再一个特点是,在军官之外另设有军佐官衔。练兵处和兵部在呈报《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摘要章程》的奏折中说:“军官之外,经理饷械,医务法律等官员,是曰军佐;所司事务重要且繁,必各有专门之学,始能胜任;与军官事同一体,其品秩官阶亦应相似,惟于官名之首,冠以同字,以尔区别。”
清朝规定,军佐按专专业分为十一类;军佐衔最多的设三等八级,最少的仅设一等二级。光绪二十一年首次规定,军佐衔称与同级军官相同,只是在军官衔称前冠一个同字,如“同副都统”、“同正军校”等。宣统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为在衔称前加专业名称,如“军需副都统”、“马医正参领”等。
军佐官衔设置范围及其等级如下:
军需、军医、制械官,设副都统以下三等八级;
马医、测绘、军法官,设正参领以下二等六级;
书记宫,设副参领以下二等五级;
稽查、军乐队官,设正军校以下一等三级;
司书生、司号官,设副军校以下一等二级。
中国古代自出现禄秩阶品以来,什么职配什么衔(阶品),都有一定的规矩。唐宋时期,职务和阶品之间允许有一定的幅度,并规定了反映这种幅度的术语。衔高职低者称“行”某浆职,衔低职高者称“守”某某职。宋代还规定,如果衔低于职务两级以上,则称“试”某某职,职衔相当者则直接称呼职务。
外国军队在职务与军衔的关系亡也有一定规定,欧美国家称职务军衔,前苏联称编制军衔。清末实行军衔制后,沿用和继承了外军与我国古代的传统,对职务和军衔的关系作了明确规定。
《清史稿•职官志》记载:
正都统,职任总统官(相当后来的军长)
副都统,职任统制官(镇指挥官);
协都统,职仟统领官(协指挥官);
正参领,职任统带官(标指挥官);
副参领,职任一等参谋官;
协参领,职任管带官(营指挥官),
正军校,职任督队官(相当连长)
副军校,职任排长:
协军校,职任司务长。
清政府开始对职与衔的搭配规定,要求十分严格,叫做“以官配职,俾参差”。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难以实现职衔完全一致,遂于宣统二年修改为,一般情况下要“以相当之官,任相当之职”,“但遇军职需材一时无适当人选,克副厥职,则或大于军职一级,或小于军职一级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无论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级为限,不得更有逾越。”
大将军和将军衔,与正都统均属上等第一级,是对积有勋劳之正都统的一种赏赐,属于荣誉性质的头衔,在同军职的对应关系上,与正都统没有明显区别。
清军官制改革以前,统治阶级重文轻武。甲午吃了败仗,更激起一些武臣的不满,纷纷指责以往“议定官制,编纂志书,多出于文臣之手,其意在乎重文轻武。殊不知国家设立武职,原欲其折冲捍御,其责不轻于文臣”。故改革官制的宗旨之一,应是“矫人情积轻之习,使文武渐归同科”。宣统元年10月,军咨处向朝廷奏定了《陆军军官军佐官职品目比照文官补官等差表》,实际上是文武官员的等级对照表,规定了武官的品级与文官的对应关系。
下面是这个规定:
大将军、将军,格同大学土,正一品;
正都统,格同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从一品;
副都统,格同总督、巡抚兼陆军部恃郎,正二品;
协都统,格同巡抚、布政使,从二品;
正参领,格同按察使,正三品;
副参领,格同盐运使,从三品;
协参领,格同道员,正四品,
正军校,格同直隶知州,正五品;
副军校.格同通判,正六品;
协军校,格同知县,正七品,
额外军官,格同县丞,正八品;
上士,格同训导,从八品;
中士,桔同县主薄,正九名;
下士,格同巡检,从九品。
这个“品目比照表”,如果用现在的职衔衡量,即是准尉与副县长等同,少尉与县长等同,中尉与副州长等同,上尉与州长等同。这样大的悬殊不是哪个部门随意规定的,而是经过朝廷批准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典。不过,它是在纠正重文轻武积习情况下的产物,物极必反,矫枉过正。
清代原来的武职阶品,只有文武之别,尊卑之分;虽然当时已有步马等简单的专业兵种分工,却没有专业勤务之说。实行军衔制后,对各种正参领以下军官和所有的军佐、军士,均在衔称之前冠以专业勤务名称,如“步队正参领”、“军需协都统”、“工程队下士”等,并用肩章、领章、袖章的不同底色加以区分,以明确每个军人的专业职守。
宣统元年规定的军官、军佐和军士的兵种和专业勤务种类如下:
副都统、协都统,包括军需、军医和制械等二种专业勤务;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包括警察队、步队、马队、炮队、工程队、轴重队、军需、军医、司药、马医、制械、测绘等十二种兵种和专业勤务;
协军校,除同上述十二种外,另有军乐协军校,共十三种兵种和专业勤务;
额外军官,包括警、步、马、炮、工、辎、测绘、军乐队司务长、技士长等兵种和专业勤务十种;
军士,包括警、步、马、炮、工、辎等一般军士和蹄铁、鞍技、枪支、木技、锻冶、会计、缝技、靴技、调护、测绘、军乐等兵种和专业勒务,上士、中士有十九种,下士有二十九种。
军兵种和专业勤务名称及标汇的出现,标志着部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为人才的定向培养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军衔制度除了在纵的方面区分军人的等级以外,在横的方面还要区分军人的专业勤务,这是旧的阶品制度所没有的特点。专业勤务既然列为军衔制度的内容,它理所当然地就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同军衔等级不能随意升降一样,专业勤务之间也不能任意变换,这一点清政府也是有明确规定的。他们规定,专业之间除下列两种情况可以“酌量转改”以外,一般是不准转改的。一是陆军其他兵种之军校官(尉官),具有警察学识者,二是司药官具有军医学识者,可“对品”转改。这个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连步兵和骑兵之间、骑兵和辎重兵之间都不许互改。
清军官制改革以前,官员升迁无一定规制,一般是靠上司“豫保”,“咨部注册”,然后“凭签掣缺”。结果是有的“豫保之初,年力本强,数年后渐已衰老,骑射生疏,营伍废弛”,到老也得不到升迁。这些人大概是“后台”不硬,而“后台”硬的则提升很快,“以兵丁积功保至提、镇记名者,殆数难计”。实行军衔制后,废除了“豫保”、“保举”等制度,改为按资历劳绩晋升。宣统二年颁布的《陆军补官试行章程》中,“升补”一章专门规定,军官军佐“除特旨录用、钦遵办理外,均须循级而升,不得超越升补”,并规定了晋升年限:
副都统升正都统,不规定年限,“恭候特简”,即由皇帝特旨迭升。协都统以下至协军校各级军官军佐,升补期限一律为二年。
章程还规定,战时升补,年限减半。在国际战争中著有功勋的官员,准许破格升迁,不受年限的限制。还规定,军官军佐休职、停职期间,不计算升补年资。
章程规定,升补办法分“序升”和“拔升”两种。序升系“挨次升补”,就是将衔龄巳满期限的官员名单,按顺序排队,上阶出缺后依次升补。拔升系从衔龄满期的名单中择优升补。正军校以上官佐升补,一律为拔升;由副军校升正军校,序升、拔升各半,即一半论资排辈,一半择优选升;由协军校升副军校,序升三分之二,拔升三分之一。
清朝的军衔称“升补”,而不叫“晋升”,是有其实际含义的。所谓升补者,升官补缺也。就是按编制定额,只有上一级出现缺额,下一级才能晋升,缺几个补几个,而不是凡衔龄满期者都可以晋升。这个规定对控制官员定额,防止机构臃肿,消除冗官之弊端,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我国古代对官额的限制是很严格的,“官员”一词就是由“官有员数”而来。《唐律》中把“官有员数”列为“职制”之首,规定“署置过限一人”,打一百大板,过限四人判刑一年,过限七人,判刑一年半,过限十人判刑二年。
中国古代官员“七十致仕”之规,历代相因。直到光绪三十年的《陆军营制饷章》问世,才对沿袭两干多年不问官职高低而一律七十岁退休的成规,提出挑战。《陆军营制饷章》中“退休制略”一节明确提出“军营最贵朝气,最忌暮气”,因此,兵丁要“更番训练”,军官要按时退休。退休年龄要根据职务确定。因为“官秩愈小,则职务愈劳。至于都守千把(即都司、守备、千总、把总),上承命令,下赖指挥,按日督操,更非精力稍衰者所能胜任”。于是,开始对各级军官规定了五个不同等级的退休年龄:提镇不限龄,副将六十五岁,参将、游击六十岁,都司、守备五十五岁,千总、把总五十岁,到龄“皆令退休矣”。宣统二年,对官佐的最高服役限龄作了修订,并写入《陆军任职试行章程》。规定常备军官军佐的服役年龄为:
正都统,六十五岁;
副都统,六十二岁,
协都统,五十八岁;
正参领,五十五岁;
副参领,五十二岁;
办参领,五十岁;
正军校,四十八岁;
副军校、协军校,四十五岁。
章程还规定,凡正都统荣获大将军、将军称号者,以及奉皇帝特旨留用者,不受上述年龄的限制。其余官佐满规定年龄后,一律退为后备役。服后备役的年限一律为六年。服满后备役后退休。但是凡获得军衔的军官军佐,“终身保有官阶,享受份内之待遇”。这个规定表明官职不是终身制,一旦到了规定年龄,就得交出职位,但官衔却可终身保有。这是实行军衔制度国家的一般通例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礼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币)、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警*卫*团。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解放初期的大区书记。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书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相当于副军长。

  参将:相当于师长。

  游击:相当于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相当于营级。

  把总:相当于正连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清朝督抚同为地方大员,又称封疆大吏。区别如下。

  总督各辖区或领域(比如河道总督、东河总督、粮场总督等),两广、湖广是辖区不同。

  总督

  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加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清代总督例兼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衔。全国共设总督八人,清末加设东三省总督,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世称“制台”、“制军”。为正一品大员,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清代共设有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两广、云贵、四川八大总督。其中直隶总督直接负责京师安全,地位比其他总督更重要;两江总督掌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军政大权;湖广总督掌湖北、湖南两省军政大权;闽浙总督掌福建、浙江两省军政大权;两广总督掌广东、广西两省军政大权;云贵总督掌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陕甘总督掌陕西、甘肃两省军政大权;四川总督掌四川一省军政大权。

  巡抚

  为从一品大员,主管一省的军政大权,一般受总督节制。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衔。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员。本省关税、漕政等也总归巡抚掌管。若有用兵,则督理粮饷。每年乡试,例由巡抚督试,武科则由巡抚主考。各省巡抚也如总督,都自有直属军营,名为“抚标”。巡抚又多兼提督衔,节制本省各镇总兵。其职权稍次于总督,无总督之省,则更是独当一面,所以巡抚与总督同是地方大员。

  此外,顺便介绍一下:

  清朝的官制,省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称巡抚,又叫封疆大吏。按清朝官制,每省设巡抚一人,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辖三省或两省,也有只辖一省的总督,如直隶总督、四川总督,该总督也就兼管巡抚事,一般不再另设巡抚。巡抚尊称“抚台”。总督侧重于管军事,因此称“制军”,也叫“制台”,又有“帅” 的称号。巡抚不能称“帅”。总督所驻之处是总督衙门,又称“督院”,或简称院,或院上。巡抚所驻之地称抚院,或抚衙。

  巡抚和总督地位虽高,但刚开始只是一种临时设置的差使,从名义上讲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应算布政使,全称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其职责相当于如今的省长兼管民政和财务,好象古时候的一方之伯,因此称“方伯”,他也好象天子的屏藩,因此又称“藩台”。当巡抚和总督成为固定职务后,布政使的地位就降低了,成为巡抚和总督的僚属。

  一省之中还有专管司法的提法使或称按察使,全称为“按察使司按察使”,“按察”相当于古之“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臬台的地位仅在藩台之下,藩台和臬台合称“二司”。说某省的“三大宪”就是指的抚台、藩台和臬台。

  总督、巡抚的僚属还有专管教育的提学使,又叫学政;专管盐政的盐运使等等。他们虽与布政使、按察使同属“各司”,但地位却比藩台和臬台要低。

  司之下设“道”,如粮道、盐茶道、兵备道、川东道等等。清朝的官员分九品,总督为一品,巡抚二品或从一品,司三品或从二品,道四品,道的地位恰是处在承上启下的一级上。道又称“道台”,因相当于宋时的观察使,所以也称“观察”。

  综上所述,清朝的省级官员只有三人:巡抚(总督)、布政使、按察使,这是可以称为“三大宪”的重要官员。提学使和盐运使等等,只能算“副省级 ”。一省之中有幸能够进入省级和副省级的官员应在10名以内,最多不会超过15名。至于司以下设的道,只能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不能归于省级之列。

  清朝官职

  清朝官职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从就是跟从,副的意思,比如从六品比正六品低一级。清朝官服,顶戴花翎,都根据这套官品级别来确定和办认。

  清朝没有宰相或丞相的官称,皇帝之下统管文武朝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做大学士,也足见满清朝廷对于任政府总理一职的人选,有多么高的学识要求,不是政治可*的亲信就能提拔。后来清廷又设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的官称,都是跟大学士一样的权职。这几个总理级官员,加上先帝的老师们,是正一品官职,正一品顶戴花翎。当朝皇帝的老师,六部尚书(部长),各大行政区总督,武官里的将军,都统,提督,则是从一品。

  当朝皇太子的老师,各省总督,六部院侍郎(副部长),属正二品。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是从二品。六部以下九寺(正司级)的寺卿,各省按察使,是正三品。各寺副职,各省盐运使,是从三品。各省道员(厅级),属正四品。省以下行政区为府,知府是从四品。各府的副职,直隶(京津地区)知州,是正五品。六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是从五品,州是府以下行政区。六部主事,各省通判,属正六品。翰林院修撰,直隶州同(副职),是从六品。翰林院编修,外县知县,是正七品,所以有七品芝麻官的说法。进士及第,通常都从正七品开始授职,做翰林院编修之类。国子监博士等,是从七品。外县副职,县教谕等是正八品。再下从八品,正从九品,就不入流了。(舒)

  满清制度,各地县官(县长)并不是由上级地方官府任命的。所有县官都必须是考中了进士,然后由中央朝廷任命而后外放的。新科进士,正七品授职,县官跟翰林院编修一级。听起来,好像翰林院编修比县官大了许多,也许因为是在中央朝廷里任职吧,其实县官的权势比翰林院编修可大得多了。

  大学士——清朝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自雍正八年起其品级定为正一品。这就使得大学士成为清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品列文官之首。大学士的副职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乾隆四年始有,其品级为从一品。其下又有内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品级为从二品。

首先,八旗制度是清军部队长期以来的编制,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当时没有军衔,只有武官官职
详细如下:

提督: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副将:副军长。

参将:师长。

游击:副师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千总:营级。

把总:正连级。

外委千总:副连级。

外委把总:正排级。

额外外委:副排级。

到了清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当年强大的“八旗军”,由于松弛、纨绔、腐化,逐渐推出了历史舞台,清廷组建“新陆军”之后,部队的编制也开始部分和西方军队靠拢,以结束其长久以来部队调动缓慢、机动性差的弊端。
编制与一战时的日本部队和普法战争时期的普鲁士军队(也是就德国,当时威廉一世还没有统一德意志)比较相似。
当时也出现了军衔,只是和现在的名称大不相同。

都是本人自己手打的哦

我有,但是没发上来,简单介绍几个吧

营 等于现在的营

标 等于现在的团

大营 等于现在的集团军

团练所 武装部


清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政治方面,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达到了顶点。官员贪污受贿成风,国家财政被大量中饱私囊。政府机构臃肿低效,无法有效应对内忧外患。此外,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各种革命和起义活动此起彼伏。在民生方面,清朝末年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经济困顿和政治腐败,许多人连基本...

有谁知道清朝的详细历史?
满清统治者对内:采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制造文字狱,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拒绝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这些政策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和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其统治时期内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国家极度贫弱。清朝后期,它成为了,英,法等殖民国家侵略扩张的新...

清朝末年发生了哪些社会大事?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清朝末年发生的三大事:有甲午战争、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

清朝末年的情况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请问谁知道清朝末年有个姓白的太监头目的历史
你说的应该是安德海或者刘诚印,没有什么姓白的。他最早获慈禧信赖。后来,慈禧派他南行采买物品,船到山东,巡抚丁宝桢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为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他咔嚓了。因为慈安太后还活着,跟慈禧一起垂帘听政,慈禧虽然心疼,但也没敢报复。安德海也算...

有谁知道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及其嫔妃在清朝灭亡乃至后来的命运?
在伪满洲国垮台后结婚。皇后婉容因为文绣的出走,被溥仪冷落,于是和侍卫偷情,生下女婴,被溥仪打入冷宫,后来由于常年吸毒死亡。溥仪后来还封了两个贵人,都是汉姓,但好像是包衣(划为满人的汉人,其实充当奴才),一个在伪满洲国垮台后背着末代皇妃的黑锅回娘家了,一个在溥仪入狱后与之离婚。

清朝末年有哪些社会大事?
清代后期军阀的产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地方获得财权而导致。鸦片战争之前,地方财政完全由户部调拨,每年总督把用度上报,户部批文给地方,然后才能使用,没有户部的批文,地方大员一分钱也没有(当然是有小金库的,但不能张扬)。鸦片战争之后,要赔偿2000万,中央由于财政困难,拿不出这么多,于是就把任务...

有谁知道关于清朝的历史
对于清朝历史,提到研究,不能只对清朝历史正史,清朝历史野史、逸闻,清朝历史人物、清朝历史事件其实都值得看。本站清朝历史的内容分为三部分:清朝历史研究、清朝历史野史、清朝历史随笔,可以为你提供不同角度的清朝历史。其它还有很多的清朝历史相关内容,比如清朝历史人物、事件、图片,清朝历史网站链接等...

清朝末年百姓在做什么?为何百姓并不维护清朝统治?
校易搜全知道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在很多人看来,清朝末期受到了来自列强的侵略,那么身为被侵略的一方,自然应该起来反抗才对,但是从历史书中看到的反抗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清政府本身,换句话说百姓对此的反应似乎并不强烈,而真实的情况是,百姓不仅不反对,反而还很希望看到列强的入侵,这听起来似乎很...

清朝末年签订都有什么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国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十一国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不平等...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朝的军衔? - 各种名称?相当现在军队何级别?
员克金振: 早期的清朝,驻扎在地方的军队的主要是提督;总兵; 总兵下面有参将/裨将/副将/标统/把总等... 八旗军则有 都统/协统等,每个都统下面统帅若干营. 各营都属平级单位,...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初与清末军事制度的状况,...
员克金振: 清初是八旗制,以满族的士兵为主,后来又加入汉八旗,蒙八企,是一种兵农和一的制度.清末,八旗兵豪无战力,又操练新军.培养地方乡勇,有名的有湘军淮军.希望对你有帮助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朝怎么就有川军滇军贵军了
员克金振: 1、练军有以省为番号的. 李鸿章的淮军引进部分西式操练方法,装备洋枪洋炮,战斗力在中国最强. 所以清廷在同治年间下旨,各省仿照淮军和湘军体制改造八旗和绿营,组建“练军”或“防军”. 各省自己编练的练军或防军多以省名为番号,我知道的有:川军、楚军、黔军、甘军、吉军、湘军,等. 也有不以省名为番号的,如:毅军、武毅军等. 2、新军的非正式名号. 20世纪初,清朝为平衡北洋军势力,允许各省组建新式陆军. 各省的新军虽然有朝廷颁布的“第*镇”、“第*协”等统一番号,但朝野仍习惯按省籍称呼,如:川军、鄂军、滇军、桂军等.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末洋务运动,组建了哪三支近代海军? -
员克金振: 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末民初军界的统领是什么军衔 -
员克金振: 清末军衔制最高军衔是“正都统”,后又增设“大将军”“将军”名号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文件中最高军衔是“大将校”很快又改称“大将军” 后北洋政府最高军衔是“上将”

田阳县18967712670: 谁再详细说下清末清军的武器配备,何时清军武器全部近代化的?主要说
员克金振: 冲锋枪1915年才发明,1911年当然不可能有了. 中法战争清军战斗部队已经全部使用火器,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所有清军武器已全部换装火器.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末改革兵制
员克金振: 使用近代西方训练制度,改习洋操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末绿营战斗力为何如此低下? -
员克金振: 清末绿营兵 一、饷薄、待遇低. 绿营兵马兵月饷二两、战兵月饷一两五钱、守兵月饷一两,米俸一律每月三斗.两百年没有加过工资,这段时间米价又在涨,雍正时每石一两,乾隆中期每石一两五钱、乾隆末期每石二两,并且饷银经常被克扣...

田阳县18967712670: 清朝末期,湘军和淮军哪个厉害?湘军和淮军作为满清后期的陆军主力,
员克金振: 请记住:自清中后期起的近、现代中国军队的名言“无湘不成军”,国共两军中的湘籍将领有多少?我军少将以上直至元帅湘人多少?还有一句名言:洋人要灭我中华,除非湖南人死绝!湖南人就是中国的普鲁士人!(知道这是谁说的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