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粘(nian)氏的起源及主要居住地???

作者&投稿:夷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谁知道“苗”氏的来源,和现在最大的居住地在那?~

在baidu百科里有!
就不多帖了。

这些家族谱均记载,福建粘姓的祖先名叫博温察儿,元代时曾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于 元朝末年浮海南游,到达了福建晋江的浔江浔海居住。这里在元代产海盐,设有浔渼场。因此,粘姓家谱族谱多题有浔江、浔海、浔渼字样。博温察儿的坟墓尚存,在今石狮市永宁镇杨丹村(石狮市原属晋江,1987年从晋江 市析出)。博温察儿是福建、台湾粘氏的共同始祖。

  粘姓人比较少,然而内聚力很强。在福建和台湾均设有粘氏宗亲会、粘氏宗祠,定期地举行 祭祖活动,并编纂家谱、族谱。粘姓人大多务农、务渔、务商,其中有少数人成为实业家, 在台湾有一部分粘姓人进入政界,充当下级公务员,还有的人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在福建 的粘姓人,在户口上均填为满族(以前由于历史原因曾报为汉族),在台湾的粘姓人则自称是 女真族。�
  由于多次赴台,我曾与台湾的粘姓人有所接触,又曾到福建实地调察了解粘姓人的情况,因 而 看到了粘姓的家谱和族谱达8种之多。这只是粘姓家谱族谱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有些粘姓 人不肯向外人出示其家谱族谱,寻找工作相当困难,没有粘姓名人的协助是难以进行的。�

  这些家族谱编修的时间有早有晚,最早的族谱始修于明代后期,其后又不断增修。有的家谱 修纂于清代和民国年间,个别的家谱是近年所修。家谱族谱的篇幅不同,有的长达10余万字 ,有的只有1万多字。这些谱书主要是记载粘姓的世系、居住地、祖茔所在,同时也对某些 人的事迹作了记述。�

  这些家族谱均记载,福建粘姓的祖先名叫博温察儿,元代时曾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于 元朝末年浮海南游,到达了福建晋江的浔江浔海居住。这里在元代产海盐,设有浔渼场。因此,粘姓家谱族谱多题有浔江、浔海、浔渼字样。博温察儿的坟墓尚存,在今石狮市永宁镇杨丹村(石狮市原属晋江,1987年从晋江 市析出)。博温察儿是福建、台湾粘氏的共同始祖。
  �
  博温察儿的事迹,史书无传。家谱称:“博温察儿,南合公之子也。知河中府,旧谱遭倭乱 散失,政绩事迹莫考,闻之故老,谓公因世乱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晋江永宁杨丹。” 南合,《元史》卷一六四有传,附于粘合重山之后,传称南合“子博温察儿,知河中府”( 中华 校点本3467页)。南合之父为粘合重山,原为金朝贵族,金末为质于蒙古。金亡以后,协助 成 吉思汗略地有功,后为中书左丞相,协助右丞相耶律楚材“建官立法,任贤使能,与夫分郡 邑,定课赋,通漕运,足国用”(校点本3466页),死于太宗窝阔台在位期间,赠太尉,封魏 国公,谥忠武。
  �
  粘合氏即粘割氏,又作粘葛氏、粘哥氏。在《金史》中,有粘哥荆山、粘葛奴申、粘割韩奴 、粘割贞、粘割斡特剌等十余人,说明粘割氏是女真人中的重要姓氏。女真人的姓氏有白号 之姓与黑号之姓的区别,据《金史·百官志》,粘割氏属于黑号之姓。清人何桂撰《金史姓 氏考》,遗漏了此姓。陈述先生撰《金史拾补五种》,于《金史氏族表》内指出:“《辽史 》 三六属国军有粘八葛,又卷七0属国表寿昌三年二月,粘八葛酋长 请复旧地。此粘割氏,或即其后裔也。”若此,则粘割氏是女真人中出现比较早的一个姓氏 。�

  粘氏族谱之修纂,始于明代。有粘灿者,字懋昭,又字中美,号涤楼,生于成化八年(1472) ,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晚年辞官后修纂粘氏族谱。“方成而 未传布,洪潦泛溢,书斋遭陷,谱稿亦被溺,因有一二遗失。”明隆庆二年(1568),粘锺德 将遗失的部分补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粘锺星、粘洪楠叔侄 又加以补修。其后,粘本盛、粘士麟于清初又加以增广。粘本盛于顺治八年(1651),“宦游 北直,访得武邑、邢台、临汾、洪洞诸派宗支”。康熙四年(1665),命其子士麟“辑修武邑 世系,合一册”。上述族谱皆已佚失(包括武邑粘氏在内),据后来粘琼林在《浔海粘氏家谱 》所言:“晋江之博温察儿,武邑之春童,邢台之木达木可,三派以三公为分居启祖可也。 ”�

  武邑、邢台在河北省,临汾、洪洞在山西省,这是北方粘氏所居住的地方,可称北方粘氏; 福建、台湾之粘氏,可称南方粘氏。北方粘氏不限于冀、晋二省,在山东省也有粘氏族人。 据定居哈尔滨的粘领弟(女)告诉我,她原籍是山东省莱阳县高格庄公社东大策村。山东省的 粘氏,是由河北迁移而来,还是独立的一个族支?由于缺乏研究,尚不明了。不过它说明粘氏在北方的分布范围也很大,不次于南方粘氏。�

  粘氏属于金代女真人粘割氏的后裔,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不过粘氏家族谱中,都一致 的把远祖追溯到金代宗室贵族粘罕(完颜宗翰),把粘罕列为粘氏的一世祖。这个问题比较复 杂,粘割氏属于黑号之姓,完颜氏属于白号之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氏。或许粘姓人把“ 粘割氏”误作“粘氏”了,亦未可知。在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以前,只可作为存疑,待深入 研究以后,才能有准确的说法。
  �
  尽管如此,粘姓15000人的存在,却向我们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女真人的后裔至今仍然存在 。金朝的皇族完颜氏,在北京有许多后裔,现在均改为王氏。清代的麟庆(著有《鸿雪因缘 图记》)和崇实、崇厚,都是皇族完颜氏,属于金世宗旁支之后,有确凿的证据(详拙著《皇 裔沉浮》,学苑出版社2002年)。非皇族的完颜氏,在安徽、甘肃、河南也存在,采取聚居 方式以自卫。粘氏的存在,使我们对女真人后裔又增加了新的信息,这是耐人思考的一个重 要问题


请问"粘贴"的"粘"读nian还是读zhan?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粘贴 拼音 zhān tiē 出处 《巧团圆·途分》读音 “粘贴”一词的正确读音是[zhān tiē],许多人习惯错误的读成[nián tiē]。释义 粘: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粘( 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粘贴 如:粘连zhānlián:[指纸] 在温度、湿度和压力影响下粘...

粘在一起的拼音
“粘在一起”读音是: [ zhān ài yī qǐ ]。1、此处的“粘”为动词,因此读作zhān;指黏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用胶水或糨糊等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如糖粘牙;粘贴(用黏性的东西使纸张等附着在别的东西上);粘连(粘在一起)。2、当“粘”读作nián时,词性是...

粘米粉读zhan还是nian
nian。根据查询字典得知,粘米粉中的粘读nian。粘米粉是用禾本科植物稻的种子(大米)磨成的粉,又叫大米粉或籼米粉,是多种食品的原料,是各种大米中糯性最低的品种,有着糯米粉不可代替的作用。

粘多音字拼音组词
粘字的拼音是zhān,作为姓氏时候拼音为Nián。组词有:冬粘、动粘、瞅粘、失粘、粘滞、粘液、粘性、粘糊、粘贴、沾粘、粘度、粘带、粘合、粘补、粘滑、粘涩。粘虫、粘据、粘儿、粘涂、粘附、粘踪、粘鸡、粘稠、粘聚、粘糕、粘菌、粘结、粘湿、粘竿、粘缠、粘连、粘膜、粘叶、粘着、粘赘、...

粘字组词(nian)第二声
粘稠 nián chóu 粘合 nián hé 粘糊 nián hū 粘结 nián jié 粘滞 nián zhì 粘液 nián yè 粘附 nián fù 粘膜 nián mó 粘性 nián xìng 粘着 nián zhuó

黏、粘、沾、蘸四个字该如何区分?
汉语中有些字同音同意而写法不同,这就是异体字。比如:黏、粘、沾、蘸。先来说一下最容易念错的两个字“黏”和“粘”。现在,按照规范的用法,“黏”只读nian,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某种物体具有把一种东西粘(zhan)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例如:这东西很黏。瓶子里是一种黏液,具有黏性。而“粘...

粘的两个拼音还还组词
2.粘土 [nián tǔ]一种广泛分布的胶态无光泽有粘性的土,潮湿时是可塑的,焙烧后是坚硬的,其主要组成是分解了的火成岩与变质岩,其基本组成是高岭土与其他含氢的铝土矿物。3.粘滞性 [nián zhì xìng]粘滞状态;特指流体或半流体的物理性质,它可使流体或半流体发展或保持一定量的与流速有关...

粘的组词
粘 [nián]1. 同“黏”。2. 姓。[zhān]1. 黏的东西互相附着连结在一起:糖~牙。2. 用胶水或糨糊把一种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贴。~连。~接。组词 沾粘、瞅粘、、粘贴、粘土、粘膜、粘合、粘液、粘糊、粘性、粘滞、粘缠、粘粘糊糊 、粘合剂 ...

胶粘制品中的"粘"字应该读"沾"还是"年"
粘字有时候读年有时候读沾,但是在胶粘制品中读zhan 例如:粘贴不是读niantie而是读zhantie

粘贴是念nian贴还是念zhan贴?
当然是 zhan tie.读做nian时是形容次,表示他的一个属性。说他很粘。读做zhan 时是一个动词,表示一个动作行为。所以当然是zhan tie,因为你动手了吗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谁知道粘(nian)氏的起源及主要居住地??? -
海万复方: 粘姓人比较少,然而内聚力很强.在福建和台湾均设有粘氏宗亲会、粘氏宗祠,定期地举行 祭祖活动,并编纂家谱、族谱.粘姓人大多务农、务渔、务商,其中有少数人成为实业家, 在台湾有一部分粘姓人进入政界,充当下级公务员,还有的人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在福建 的粘姓人,在户口上均填为满族(以前由于历史原因曾报为汉族),在台湾的粘姓人则自称是 女真族.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谁知道邝氏的由来? -
海万复方: 邝(Kuàng 邝)姓源出有三:1、出自古邝国之后人,以国名为氏.据《路史》载:“古邝国后有邝氏.”古代邝国的后人,有以国名为姓,称为邝氏.2、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有人了解'檀'姓的起源和发展吗 -
海万复方: 檀姓 Surname. 一、姓氏源流 檀(T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殷商时期的檀伯达之后,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大臣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檀伯达之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檀氏. 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通志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有谁知道倪氏的起源呢?以及他的发展 -
海万复方: 倪 (百家姓典故) 倪郳同出一源 宋后名人辈出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组成的,如果“倪”、“郳”这两个字用以表示姓氏,意义却是相通的,两个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倪氏和郳氏的这段渊源,历来的史书都记载得十分清楚.譬如...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有谁知道缪氏的来源? -
海万复方: 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希荣,谥号为“缪”(同“母”).读音为“妙”.缪(miào)姓源出于嬴姓,是春秋时秦国的秦魏公之后.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古代“缪”、“穆”二字同音通用,所以秦穆公又常常被写作秦缪公.他的庶子以其谥号为姓,称为缪氏.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谁知道关于“尼”姓的来源、 历史、 族谱等等? -
海万复方: 简明满族姓氏全录》中记载:【尼佳氏】Nigiya Hala【尼马察氏】Nimac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此二姓世居乌尔锡河、沈阳、尼马察(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第,乃八旗镶蓝旗姓氏,后入关,改汉字姓尼.杰出人物有清太祖时都统兼议政大臣【尼唐阿】.这应该是尼姓的来源.尼姓在各地散落,多以村庄形式存在,人数不多,也符合少数民族内迁后聚居的特点.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有谁知道,百家姓中邵的来源
海万复方: 邵姓的起源 邵姓古作召姓,是周代召公的后代.据史书记载,召公名?](音读shi 式),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周公的同胞兄弟.他在周朝初年被封于燕,因故留在朝廷...

阿合奇县13651903037: 有谁知道”尼”这个姓的来历 请说具体一点好吗 -
海万复方: 尼姓是从满族姓氏中衍化而来的.从《简明满族姓氏全录(中)》中查知,尼姓乃从满族姓氏尼马察氏、尼奇哩氏、尼锡哩氏、尼珠珲氏等改为汉字姓氏而来.(见参考资料网站) 该网站还称,尼姓原为尼佳氏、尼玛察氏、尼麻车氏,与倪姓起源相同. 参考资料:http://manchu.yezaifei.net/xings/xs2.php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