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章

作者&投稿:万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秋雨散文诗~

《生命,是一树花开》
作者:余秋雨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
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
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
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
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
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
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
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时,不再那么迷惘。
是的,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所以放手;因为放手,所以沉默;因为一份懂得,所以安心着一个回眸。
也许,有风有雨的日子,才承载了生命的厚重;风轻云淡的日子,更适于静静领悟。
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
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
生命的旅途中,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
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
其实,不是不深情,是曾经情太深;不是不懂爱,是爱过知酒浓。
也许,生活的阡陌中,没有人改变得了纵横交错的曾经,只是,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那些痛过的、哭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不忍遗忘的、念念不忘的,都风干成了风景。
站在岁月之巅放牧心灵,山一程,水一程,红尘、沧桑、流年、清欢,一个人的夜晚,我们终于学会了:于一怀淡泊中,笑望两个人的白月光。
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不是吗?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云淡风轻。
有一种经年叫历尽沧桑,有一种远眺叫含泪微笑,有一种追求叫浅行静思,有一种美丽叫淡到极致。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我在等你》
余秋雨
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
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
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
我就是这样坦然,
你舍得伤,就伤。
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我,
我不会留你,我知道你有你的理由;
如果有一天,你说还爱我,
我会告诉你,其实我一直在等你;
如果有一天,我们擦肩而过,
我会停住脚步,凝视你远去的背影,
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
或许人一生可以爱很多次,
然而总有一个人,
可以让我们笑得最灿烂,
哭得最透彻,想得最深切。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
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
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
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
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
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
文学创作:《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君子之道》、《吾家小史》、《冰河》、《泥步修行》、《空岛》、《门孔》

散文精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余秋雨散文》

学术著作:《北大授课》、《极端之美》、《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 、《观众心理学》
余秋雨创作特点:
第一,余秋雨先生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一切能够用学术方式表达清楚的各种观念,他早已在几百万言的学术著作中说清楚。
因此,他写散文,是要呈现一种学术著作无法呈现的格调,那就是白先勇先生赞扬他的那句话:“诗化地思索天下”。他笔下蕴藏的“诗化”灵魂,是“给一系列精神悖论提供优美的仪式”。
第二,余秋雨先生写作散文前已经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
因此,他所选的写作题目,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千万读者的内心。即使讲历史、讲学问,也没有任何心理隔阂。这与一般的“名士散文”、“沙龙散文”、“小资散文”、“文艺散文”、“愤青散文”有极大的区别。
第三,余秋雨先生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创作,皈依的是欧洲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通俗象征主义”美学。诚如他在《冰河》的“自序”中所说:“为生命哲学披上通俗情节的外衣;为重构历史设计貌似历史的游戏”。
更大胆的是,《空岛》的表层是历史纪实和悬疑推理,而内层却是“意义的彼岸”。这种“通俗象征主义”表现了高超的创作智慧,成功地把艰深的哲理化解在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生动故事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余秋雨

文化苦旅-江南小镇
这是第三段
后面还有很多篇幅
去百度里搜一下就会有全篇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帖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他们去江南享受生活,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帖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
出自《文化苦旅》之《江南小镇》第三段。

《文化苦旅》

《江南小镇》文化苦旅
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
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
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都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见不过的人文
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文人
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
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
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
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
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
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
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
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
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
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
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
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入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
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
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
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
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
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
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帖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
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正
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

在庸常的忙碌中很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淡忘,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就会产
生一种莫名的诱惑而让人渴念。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我父亲被无由关押,
尚未结婚的叔叔在安徽含冤自尽,我作为长子,20来岁,如何撑持这个八口之家呢?
我所在的大学也是日夜风起云涌,既不得安生又逃避不开,只得让刚刚初中毕业的
大弟弟出海捕鱼,贴补家用。大弟弟每隔多少天后上岸总是先与我联系,怯生生地
询问家里情况有无继续恶化,然后才回家。家,家人还在,家的四壁还在,但在那
年月好像是完全暴露在露天中,时时准备遭受风雨的袭击和路人的轰逐。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又接到指令必须到军垦农场继续改造,去时先在吴江县
松陵镇整训一段时间。那些天,天天排队出操点名,接受长篇训话,一律睡地铺而
伙食又极其恶劣,大家内心明白,整训完以后就会立即把我们抛向一个污泥、沼泽
和汗臭相拌和的天地,而且绝无回归的时日。我们的地铺打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
从西边墙板的夹缝中偷眼望去,那里有一个安静的院落,小小一间屋子面对着河流,
屋里进出的显然是一对新婚夫妻,与我们差不多年龄。他们是这个镇上最普通的居
民,大概是哪家小店的营业员或会计吧,清闲得很,只要你望过去,他们总在,不
紧不慢地做着一天生活所必需、却又纯然属于自己的事情,时不时有几句不冷也不
热的对话,莞尔一笑。夫妻俩都头面干净,意态安详。当时,我和我的同伴实在被
这种最正常的小镇生活震动了。这里当然也碰到了文化大革命,但毕竟是小镇,又
兼民风柔婉,闹不出多大的事,折腾了一两下也就烟消去散,恢复成寻常生态。也
许这个镇里也有个把“李国香”之类,反正这对新婚夫妻不是,也不是受李国香们
注意的人物。唉,这样活着真好!这批筋疲力尽又不知前途的大学毕业生们向壁缝
投之以最殷切的艳羡。我当时曾警觉,自己的壮志和锐气都到哪儿去了,何以20来
岁便产生如此暮气的也隐之想?是的,那年在恶风狂浪中偷看一眼江南小镇的生活,
我在人生憬悟上一步走向了成年。

我躺在垫着稻草的地铺上,默想着100多年前英国学者托马斯·德·昆西(T.
De Quincey)写的一篇著名论文:《论(麦克白)中的敲门声》。昆西说,在莎士
比亚笔下,麦克白及其夫人借助于黑夜在城堡中杀人篡权,突然,城堡中响起了敲
门声。这敲门声使麦克白夫妇惊恐万状,也历来使所有的观众感到惊心动魄。原因
何在?昆西思考了很多年,结论是:清晨敲门,是正常生活的象征,它足以反衬出
黑夜中魔性和兽性的可怖,它又宣告着一种合乎人性的日常生活正有待于重建,而
正是这种反差让人由衷震撼。在那些黑夜里,我躺在地铺上,听到了江南小镇的敲
门声,笃笃笃,轻轻的,隐隐的,却声声入耳,灌注全身。
好多年过去了,生活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敲门声还时不时地
响起于心扉间。为此我常常喜欢找个江南小镇走走,但一走,这种敲门声就响得更
加清晰而催人了。
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
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
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
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如眼前一亮,我猛然看到了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所画的那幅名扬海外的
《故乡的回忆》。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
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
我打听到,陈逸飞取像的原型是江苏昆山县的周庄。陈返飞与我同龄而不同籍,但
与我同籍的台湾作家三毛到周庄后据说也热泪滚滚,说小时候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
看来,我也必须去一下这个地方。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
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区。在
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
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一条船一家人家,
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
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我们身
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
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
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碰到了别人随
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
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
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
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
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
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
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
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在岸边
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
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我们的船挤人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在前走。与城市里让
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须在
靠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我们走
路。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
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桩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径乐呵呵地忙
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即
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
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
取。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游者。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
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
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么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
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我去那天,不知哪家电影厂正在桥
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
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
村邑的番邦夷人。
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
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衢,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
的道理?遥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我们的船在一个不小的私家码头停下了,这个
码头属于一所挺有名的宅第,现在叫做“沈厅”,原是明代初年江南首富沈万山的
居所。
江南小镇历来有藏龙卧虎的本事,你看就这么些小河小桥竟安顿过一个富可敌
国的财神!沈万山的致富门径是值得经济史家们再仔细研究一阵的,不管怎么说,
他算得上那个时代既精于田产管理、又善于开发商业资本的经贸实践家。有人说他
主要得力于贸易,包括与海外的贸易,虽还没有极为充分的材料佐证,我却是比较
相信的。周庄虽小,却是贴近运河、长江和黄浦江,从这里出发的船只可以毫无阻
碍地借运河而通南北,借长江而通东西,就近又可席卷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和苏锡一
带,然后从长江口或杭州湾直通东南亚或更远的地方,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浏
河口就与它十分靠近。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出现个把沈万山是合乎情理
的。这大体也就是江南小慎的秉性所在了,它的厉害不在于它的排场,而在于充分
利用它的便利而悄然自重,自重了还不露声色,使得我们今天还闹不清沈万山的底
细。
系好船缆,拾级上岸,才抬头,却已进了沈厅大门。一层层走去,600多年前居
家礼仪如在目前。这儿是门厅,这儿是宾客随从人员伫留地,这儿是会容厅,这儿
是内宅,这儿是私家膳室……全部建筑呈纵深型推进状,结果,一个相当狭小的市
井门洞竟衍生出长长一串景深,既显现出江南商人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了家
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但是,就整体宅院论,还是算敛缩俭朴的,我想一个资产只及
沈万山一个零头的朝廷退职官员的宅第也许会比它神气一些。商人的盘算和官僚的
想法判然有别,尤其是在封建官僚机器的缝隙中求发展的元明之际的商人更是如此,
躲在江南小镇的一个小门庭里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正是他们的“大门槛”。可
以想见,当年沈宅门前大小船只的往来是极其频繁的,各种信息、报告、决断、指
令、契约、银票都从这里大进大出,但往来人丁大多神色隐秘,缄口不言、行色匆
匆。这里也许是见不到贸易货物的,真正的大贸易家不会把宅院当作仓库和转运站,
货物的贮存地和交割地很难打听得到,再有钱也是一介商人而已,没有兵了卫护,
没有官府庇荫,哪能大大咧咧地去张扬?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沈万山的心理历程,只知道这位在江南小镇如鱼得水的大商
贾后来在京都南京栽了大跟斗,他如此精明的思维能力毕竟只归属于经济人格而与
封建朝廷的官场人格处处牴牾,一撞上去就全盘散架。能不撞上去吗?又不能,一
个在没有正常商业环境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的商人总想与朝廷建立某种亲善关系,但
他不懂,建立这种关系要靠钱,又不能全靠钱,事情还有远比他的商人头脑想象的
更复杂更险恶的一面。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即应天府)后要像模像样地修
筑城墙,在筹募资金中被舆论公认为江南首富的沈万山自然首当其冲。沈万山满腹
心事地走出宅院大门上船了,船只穿出周庄的小桥小河向南京驶去。在南京,他爽
快地应承了筑造京城城墙三分之一(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全部费用,这当然是一
笔惊人的巨款,一时朝野震动。事情到此已有点危险,因为他面对的是朱元璋,但
他未曾自觉到,只懂得像在商业经营中那样趁热打铁,晕乎乎、乐颠颠地又拿出一
笔巨款要犒赏军队。这下朱元璋勃然大怒了,你算个什么东西,凭着有钱到朕的京
城里摆威风来了?军队是你犒赏得了的吗?于是下令杀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又改
旨为流放云南。
江南小镇的宅院慌乱了一阵之后陷入了长久的寂寞。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大
师沈万山没有能够回来,他长枷铁镣南行万里,最终客死戍所。他当然会在陌生的
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边
远的地方,怎么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沈万山也许至死都搞不大清究竟是什么逻辑让他受罪的。周庄的百姓也搞不清,
反而觉得沈万山怪,编一些更稀奇的故事流传百年。是的,一种对中国来说实在有
点超前的商业心态在当时是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结果倒是以其惨败为代价留下
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小镇,于是人们更加宁静无为了,不要大富,不要大
红,不要一时为某种异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产生焦灼的冲动,只让河水慢慢流,
船橹慢慢摇,也不想摇到太远的地方去。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加
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
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离周庄不远,却已归属于江苏
省的另一个县——吴江县,也就是我在20多年前听到麦克白式的敲门声的那个县。
因此,当我走近前去的时候,心情是颇有些紧张的,但我很明白,要找江南小镇的
风韵,同里不会使我失望,为那20多年前的启悟,为它所躲藏的闹中取静的地理位
置,也为我平日听到过的有关它的传闻。
就整体气魄论,同里比周庄大。也许是因为周庄讲究原封不动地保持苍老的原
貌吧,在现代人的脚下总未免显得有点局促。同里亮堂和挺展得多了,对古建筑的
保护和修缮似乎也更花力气。因此,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
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
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

浅诸波光云影,
小桥流水江村。

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
热闹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须在午餐后
走一趟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
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
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
镇的远近门户。
在同里镇随脚走走,很容易见到一些气象有点特别的建筑,仔细一看,墙上嵌
有牌子,标明这是崇本堂,这是嘉荫堂,这是耕乐堂,这是陈去病故居、探头进去,
有的被保护着专供参观,有的有住家,有的在修理,都不妨轻步踏入,没有人会阻
碍你。特别是那些有住家的宅院,你正有点踟蹰呢,住家一眼看出你是来访古的,
已是满面笑容。钱氏崇本堂和柳氏嘉荫堂占地都不大,一亩上下而已,却筑得紧凑
舒适。两堂均以梁掉窗棂间的精细雕刻著称,除了吉祥花卉图案外,还有传说故事、
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和场面的雕刻,据我所知已引起了国内古典艺术研究者们的重视。
耕乐堂年岁较老,有宅有园,占地也较大,整体结构匠心独具,精巧宜人,最早的
主人是明代的朱祥(耕乐),据说他曾协助巡抚修建了著名的苏州宝带桥,本应论
功授官,但他坚辞不就,请求在同里镇造一处宅园过太平日子。看看耕乐堂,谁都
会由衷地赞同朱祥的选择。
但是,也不能因此判定像同里这样的江南小镇只是无条件的消极退避之所。你
看,让朱祥督造宝带桥工程他不是欣然前往了吗?他要躲避的是做官,并不躲避国
计民生方面的正常选择。我们走进近代革命者、诗人学者陈去病(巢南)的居宅,
更明确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由于关注过南社的史料,对陈去病的事迹还算是有点
熟悉的。见到了他编《百尺楼丛书》的百尺楼,却未能找到他自撰的两副有名楹联:

平生服膺明季三儒之论,沧海归来,信手钞成正气集;
中年有契香山一老所作,白头老去,新居营就浩歌堂。
其人以骡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
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

这两副楹联表明,在同里镇三元街的这所宁静住宅里,也曾有热血涌动、浩气
充溢的年月。我知道就在这里,陈去病组织过雪耻学会,推行过梁启超的《新民丛
报》,还开展过同盟会同里支部的活动。秋瑾烈士在绍兴遇难后,她的密友徐自华
女士曾特地赶到这里来与陈去病商量如何处置后事。至少在当时,江浙一带的小镇
中每每隐潜着许多这样的决心以热血和生命换来民族生机的慷慨男女,他们的往来
和聚会构成了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中的著名事件,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
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生命线。
比陈去病小十几岁的柳亚子是更被人们熟知的人物,他当时的活动据点是家乡
黎里镇,与同里同属吴江县。陈去病坐船去黎里镇访问了柳亚子后感慨万千,写诗
道:

梨花村里叩重门
握手相看泪满痕
故国崎岖多碧血
美人幽咽碎芳魂
茫茫宙合将安适
耿耿心期抵尔论
此去壮图如可展
一鞭睛旭返中原!

这种气概与人们平素印象中的江南小镇风韵很不一样,但它实实在在是属于江
南小镇的,应该说是江南小镇的另一面。在我看来,江南小镇是既疏淡官场名利又
深明人世大义的,平日只是按兵不动罢了,其实就连在石桥边栏上闲坐着的老汉都
对社会时事具有洞幽悉微的评判能力,真是遇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江南小镇历来
都不木然。我想,像我这样的人也愿意卜居于这些小镇中而预料不会使自己全然枯
竭,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同里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著名的退思园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
过的中国古典园林中特别让我称心满意的几个中的一个。我相信,如果同里镇稍稍
靠近一点铁路或公路干道,退思国必将塞满旅游的人群。但从上海到这里毕竟很不
方便,从苏州过来近一些,然而苏州自己已有太多的园林,柔雅的苏州人也就不高
兴去坐长途车了。于是,一座大好的园林静悄悄地呆着,而我特别看中的正是这一
点。中国古典园林不管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有了静,全
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
不可寻找。在摩肩接踵的拥挤中游古典园林是很叫人伤心的事,如有一个偶然的机
会,或许是大雨刚歇,游客未至,或许是时值黄昏。庭院冷落,你有幸走在这样的
园林中就会觉得走进了一种境界,虚虚浮浮而又满目生气,几乎不相信自己往常曾
多次来过。在人口越来越多,一切私家的古典园林都一一变成公众游观处的现代,
我的这种审美嗜好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侈愿望了,但竟然有时也能满足。去年
冬天曾在上海远郊嘉定县小住了十几天,每天早晨和傍晚,当上海旅游者的班车尚
未到达或已经离开的时候,我会急急赶到秋霞圃去,舒舒坦坦地享受一番园林间物
我交融的本味。退思园根本没有上海的旅游班车抵达,能够遇到的游客大多是一些
镇上的退休老人,安静地在回廊低栏上坐着,看到我们面对某处景点有所迟疑时,
他们会用自我陶醉的缓慢语调来解释几句,然后又安静地坐下去。就这样,我们从
西首的大门进入,向着东面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观赏过来。总以为看完这一进就差
不多了,没想到一个月洞门又引出一个新的空间,而且一进比一进美,一层比一层
奇。心中早已绷着悬念,却又时时为意外发现而一次次惊叹,这让我想到中国古典
园林和古典戏曲在结构上的近似。难怪中国古代曲论家王骥德和李渔都把编剧与工
师营建宅院苑榭相提并论。
退思园已有100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大夫,
赐内阁学士,任凤颖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凤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地管过
现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弹劾,落职了,
于是回到家乡同里,请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立
即使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但我
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诚恳。
“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不宜
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根本容不下一丝愧赧。好在京城很远,
也管不到什么了。
任兰生是聪明的。“退思”云云就像找一个官场烂熟的题目招贴一下,赶紧把
安徽官任上搜括来的钱财幻化成一个偷不去抢不走、又无法用数字估价的居住地,
也不向外展示,只是一家子安安静静地住着。即使朝廷中还有觊觎者,一见他完全
是一派定居的样子,没有再到官场争逐的念头了,也就放下了心,以求彼此两忘。
我不知道任兰生在这个园子里是如何度过晚年的,是否再遇到过什么凶险,却总觉
得在这样一个地方哪怕住下几年也是令人羡慕的,更何况对园主来说这又是祖辈生
息的家乡。任兰生没有料到,这件看来纯然利己的事情实际上竟成了他毕生最大的
功业,历史因这座园林把他的名字记下了,而那些凌驾在他之上,或弹劾他而获胜
的衰衰诸公们却早就像尘埃一样飘散在时间的流水之中。
就这样,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安慰他们,劝他
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搞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
之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
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它们自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
在踏出退思园大门时我想,现今的中国文人几乎都没有能力靠一人之力建造这
样的归息之地了,但是哪怕在这样的小镇中觅得一个较简单的住所也好啊,为什么
非要挤在大都市里不可呢?我一直相信从事文化艺术与从事经济贸易、机械施工不
同,特别需要有一个真正安宁的环境深入运思、专注体悟,要不然很难成为名副其
实的大家。在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写什么都不妨,就是不宜进行宏篇巨著式的艺术创
造。日本有位艺术家每年要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隐居很长时间,只留出一小部分
时间在全世界转悠,手上夹着从小岛带出来的一大叠乐谱和文稿。江南小镇很可以
成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的小岛,有了这么一个个宁静的家院在身后,作家艺术家们
走在都市街道间的步子也会踏实一点,文坛中的烦心事也会减少大半。而且,由于
作家艺术家驻足其间,许多小镇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声望也会大大提高。如果说我们
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
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
的艺术灵魂。而这些智者,这些灵魂,现正在大都市的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
上的“倾轧”。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
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
充实。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
到那时,风景旅游和人物访谒会溶成一体,“梨花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
痕”的动人景象又会经常出现,整个华夏大地也就会铺展出文化坐标上的重峦叠蟑。

也许,我想得太多了。


描写秋雨的名家散文
描写秋雨的名家散文如下:第一篇:《秋雨》 ——林语堂。林语堂先生在这篇《秋雨》中写道:“秋雨,是世间最美丽的雨。”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的美妙之处,让读者感受到了雨水的清新和洗礼。他还将秋雨与人的内心情感联系在一起,让我们领略到了秋雨的情感表现和文学意义。第二篇:《秋雨》 ——...

张爱玲散文《秋雨》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大家不妨来看看我推送的张爱玲散文《秋雨》,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

川端康成《秋雨》赏析
秋雨 (日本\/川端康成)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

千里共良宵姚科昨晚一首诗秋雨
而我的心情似那秋雨温馨,一丝如扣的激情隐隐而至,宛如梦境,飘逸而潇洒。一场秋雨过后,空气清新多了,所有的污垢被风雨尽情地涤荡,哪曾经咆哮的江河,不再喧哗,以遏制后的温情,步入成熟和练达。啊,我终于知道:秋雨,撒下的是妙曼,汇聚的是博大。文章三《秋雨惹相思》文\/佚名 红尘如泥,而我,在最深的红尘里,与你...

秋雨优秀作文
秋雨优秀作文1 秋雨,带走了暑气,迎来了寒意。 它似乎不如春雨那般温柔细腻,也不如夏雨下得那般畅快淋漓,更没有冬雨那般骨子里透出的冷漠冰凉。 它下得如此随心所欲,雨点儿从空中轻盈地飘落下来,给人带来丝丝凉意,散发出秋的气息。 春雨和秋雨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如发丝、如牛毛,细密绵长。不过,春雨拥有着万物...

秋雨四年级作文
秋雨四年级作文1 坐在冰凉的教室中,深吸一口气,吐出一丝丝如烟的白气,就像这个阴雨绵绵的秋天。大半个秋天已经匆匆过去,可是如愁的细雨似乎留恋人间的浪漫,仍将瑟瑟的深秋泡在烟雨中。 秋天的雨,是凉丝丝的,带着淡淡的惆怅,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意境,带来了一种江南般的优美,如一位江南美人,打着把白底红花的小...

秋雨作文500字
秋雨作文500字1 秋天的雨是透着一股邪气的,天地间弥漫着如愁丝的雨时,万物都在静默。 最喜欢听见的就是下雨声了,从小到大,只要一听见雨声,郁闷的心情就会被它洗的无影无踪。打着伞站在雨中,就好像可以抚掉身上的尘埃,看它洗刷污浊的空气,同时滋润已经缺少了活力,快要麻木掉的心。若不是害怕感冒生病,这样的...

秋雨优秀作文
秋雨优秀作文1 辞去了夏天的炎热与干燥,迎来了秋天的凉爽与湿润。是的,秋天是个细雨连绵的季节。下面我要介绍的便是一成五彩绚丽的雨景。 清晨,我打开窗户,向外面望去。雨密密的斜织着,像一个个绣花针直直的射向地面。我闭上眼睛,任雨水轻拂我的脸颊。走在熟悉的小路上,是我不睁眼也能走到校园的那条小路。

秋雨优秀作文
秋雨优秀作文1 秋雨又在淅淅沥沥地下了。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下秋雨时走到树下偶会感到寒冷,不过大都是感到清新。 天又阴了下来。路上那些来不及避雨的行人们都想赶紧找个屋檐避避雨。 我行走在路上,任凭秋雨淋湿我的脸庞。偶然对那些同样被雨淋着的行人一笑而过。 向前望去,不远处就是我家,可我...

文章《秋雨》(张明源)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谈谈对本文的理解
原文: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整整一夜。晚上熄灯时,秋雨就像催眠曲一样,只有一点敲打残叶的轻微声音,节奏明快、清脆悦耳,使你迅速、惬意地进入梦乡;夜深人静时,秋雨好象觉得自己孤独,故意唤醒你听她滴答滴答的吟唱,恰如梦中隐隐约约的天籁之声。早晨起来的时候,雨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忽然心里冒出了几...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 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有哪些 -
莱翠抗骨:[答案] 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11课《道士塔》,是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该文初次被收入中学课本.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短篇散文.300字以内. -
莱翠抗骨: 无题——余秋雨 一声轻微的叹息 在第二个世界响起 血液配合着她急促的心跳 似海的喧嚣荡漾 一个声音高喊 睁开你潮湿的眼瞳 我已跋涉在路上 一缕缕金色是不是带来 他又一次悄然窥视你的笑颜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有哪些著名文章?
莱翠抗骨: 1.戏剧理论史稿 2.戏剧审美心理学 3.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4.艺术创造工程 5.笛声何处 散文集; 1.文化苦旅 2.山居笔记 3.霜冷长河 4.千年一叹 5.行者无疆 回忆录; 1.借我一生 选集: 1.余秋雨人生哲言 2.出走十五年 3.晨雨初听 4.余秋雨简要读本 5.心中之旅 6.中国之旅 7.非亚之旅 8.欧洲之旅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散文集摘抄 -
莱翠抗骨: 余秋雨散文集:阳关雪 1、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2、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有哪些好文章?
莱翠抗骨: 余秋雨人生哲言、山居笔记、文化苦旅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有哪些文章 -
莱翠抗骨: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借我一生.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作品 -
莱翠抗骨: 1.余秋雨·笛声何处 [余秋雨] 2.余秋雨:出走十五年 [余秋雨] 3.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 [余秋雨] 4.中国之旅: 跟随余秋雨的脚步 [余秋雨] 5.余秋雨文集 [余秋雨] 6.可怜的正本 [余秋雨] 7.狼山脚下 [余秋雨] 8.文化苦旅 [余秋雨] 9.江南小镇 [余秋雨] 10....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有什么散文集
莱翠抗骨: 余秋雨出版的散文集如下: 《文化苦旅》、《借我一生》(不是《给我一生》)、 《千年一叹》、《山居笔记》、《霜冷长河》 、《行者无疆》、《出走十五年》、《笛声何处》、《中国之旅》、《非亚之旅》、《欧洲之旅》、《心中之旅》、《晨雨初听》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的优美文章 -
莱翠抗骨: 文化苦旅 [余秋雨] 余秋雨自传:借我一生 [余秋雨] 千年庭院 [余秋雨] 书海茫茫 [余秋雨] 流放者的土地 [余秋雨] ……

宜丰县13869232094: 余秋雨的文章中的优美句子1到10个 -
莱翠抗骨:[答案] 1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3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