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平介绍、故事

作者&投稿:艾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老子的生平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称“老子”的原因: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扩展资料:
1、主要著作《道德经》:
现在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宝典《道德经》而来,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道德经》就是一部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化的规律的道家哲学典籍。
《道德经》洋洋洒洒共5000余字,又被称为《老子》或者《道德真经》。
《道德经》有上下两册,上册37篇主要是道经,下册44篇则是德经,《道德经》的思想要义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术”。《道德经》被誉为影响中国社会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经》中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来描述宇宙的变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2、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名聃,一说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者。曾任东周王朝守藏室史,是管理图书文献的史官。中年时一度到鲁国避难,与孔子相交。后来周王朝发生内讧,老子因而离开东周王朝,西出函谷关,归隐而去,不知所终。
老子以史官所特有的博学多识和深切的历史意识,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著书言道德之意,即后世所传之《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现在通行的《老子》共5000余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又将《老子》称为《道德经》。
因为《道德经》,老子便成了道家的开山之祖,被列为中国古代圣人之一。他的地位崇高,大唐帝国的太宗李世民都自认是他的后代。

老子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生于东周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后并入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据《史记》记载,老子是婚生子。

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列御寇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称“老庄”,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九十余岁或一百岁。李聃被尊为道家与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扩展资料

1、老子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2、老子主要著作《道德经》:

现在道家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宝典《道德经》而来,道就是自然客观规律,《道德经》就是一部用“道”来解释万物演化的规律的道家哲学典籍。

《道德经》洋洋洒洒共5000余字,又被称为《老子》或者《道德真经》。

《道德经》有上下两册,上册37篇主要是道经,下册44篇则是德经,《道德经》的思想要义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术”。《道德经》被誉为影响中国社会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经》中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道”来描述宇宙的变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老子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生于东周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后并入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据《史记》记载,老子是婚生子。
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列御寇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称“老庄”,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九十余岁或一百岁。李聃被尊为道家与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编辑本段]一、老子简介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二、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从古至今有很多种翻译,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来比较艰难。
  [编辑本段]三、老子哲学
  1、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太极阴阳2、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3、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
  4、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编辑本段]四、老子故里
  老子故里在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河南鹿邑县是老子的诞生、成长及青年弘学之地、道家之源、李姓之根,涡阳明道宫是道教祖明道宫庭。
  2001年,鹿邑太清宫、老君台、明道宫一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鹿邑县老子故里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据文献记载,自东汉以来,唐、宋、金、元历代帝王都到老子诞生地鹿邑太清宫修建大规模建筑进行祭祀。
  [编辑本段]五、老子新说
  老子文产生于中国春秋末期,史经周景王变法、战国纷争、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对老子“绝其道”,其诸多版本仍然传抄、传印了2500多年!这个历史奇迹用汉武帝下属司马迁《史记》解释说:是老子见周朝将亡,隐居到边关,为关尹写的五千余言道德文章。这,难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诸多古籍都没流传下来,而一位所谓的“古代图书馆长”在边关写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传文全国、流传百世?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肯定是掩盖了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经过对先汉史料的逻辑考证,认为历史上周朝春秋末期所谓的“王子朝之乱”实际是“单穆公之乱”!“王子朝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它的主要矛头就是针对老子文和景王变法,并因此引发了一场以单穆公为首“亲下以谋上”的反变法派对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为首的官道理论变法派的大屠杀和中国两千多年的理性黑暗,这在先秦的《左传》《国语》等史科中均有记载。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来政策钦定的“令德”,因为这一年《左传》记载:鲁大夫闵子马公开攻击周朝不学周礼,歪曲老子改革周礼的“无学”理论是“不学”。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无射钟的律文,因为这一年《国语》中记载单穆公反对景王铸无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钟),他攻击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过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离民之器二焉,国其危哉”!也因为钟上的律文无先后之分,造成了帛书抄本“德经”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经”在先的差别。正因为以上的原因,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才称老子文是“老子贵虚静而重变法”,说单穆公政变是“亲下以谋上”,说老子文是《周书》,留传下了春秋末期各国的不同抄本。
  老于文是春秋末周朝变法的纲领、中华的《义经》,由于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单穆公才得手勾结晋国政变,实现了大贵族的霸道对追求为民作主的王室、旧臣和百工的野蛮残杀!至此,中国这头雄狮才沉睡了两千多年,周朝理想才成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国人的一种慰藉的梦幻。人民怀念他们,把他们称为中国的神,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认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历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来者,今可以借鉴经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重要工作。
  老子生于公元前 570年左右,约比孔子大二十岁,是他的老师。老聃是王族,《左传·定公四年》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家族世袭周朝司空之职。《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封季载于冉。”冉即聃,因此季载又君称聃季——聃国的君主,老聃就是这一事实的继承人,因此又官称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阳子。老是对文王老儿子聃季族的族称,老子本名老阳子,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学家),官称老聃或老君,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泽——聃国彭地(开封一带),后人又称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一半的贬义反称,无先汉依据。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单氏取周”后离周去秦问祖归宗,死于秦国。
  老子骑青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道德经》,在战国时韩非子称为《周书》,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时则直呼《老子》,《史记》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可见,对老子文最早的称谓,是韩非子的《周书》。周时,晋国师旷称此举为“修《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最近,安徽涡阳县郑店村考古发掘出老子在楚国时居地,有关尹墓和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有春秋时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
  依据这些线索,我们很容易找到《周书》——老子文与两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铸无射”钟的关系:因为当时各诸侯国抄写铸在圆钟上的《周书》顺序和六书文字不同,造成流传到现在的汉墓帛书《德经》先于《道经》而其它传本《道经》先于《德经》,以及文字等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无解。
  老子的社会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他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
  [编辑本段]六、老子故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2、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7.htm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故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视不理,后患无穷!谁愿为我拔此要塞?”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愿往!”平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表示忧虑,对平王说:“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老佐据理说道:“鱼石,蛀书之虫也;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老子故里”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2、聪颖少年
3、入周求学
4、孔子问礼
5、高论生死
6、函谷著书
7、点化阳子居
8、论养生经
9、再授孔丘
10、老子出关
11、圣人辞世

写《老子》的老子应在孔子之后,世传的孔子曾求教的老聃不是《老子》的作者。


祥子的经历概括100字
介绍拉车-介绍祥子生平及理想及买车-获得车子兴奋-战乱和人一起去郊外拉车被兵抓走-到山沟里去逃脱遇到骆驼-带着骆驼艰难行走终于回到城里-想找财主卖骆驼但是价钱不理想然而只得答应-带着钱生病吃豆腐回城-来到刘四爷和虎妞家里受到招待-发奋挣钱不顾外人眼光-刘四爷不适但是虎妞疼惜祥子-祥子去杨宅拉...

郯子生平故事
郯子,出生在一个朴素的农民家庭,身为独子,他的父母却并不溺爱,而是严格教育,从小培养他的道德情操和良好习惯。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郯子成长为一个勤劳且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开始承担起赡养双亲的重任。尽管生活艰辛,他却充满信心,无论白天耕作,夜晚读书,始终不渝。然而,命运无情,26岁时,父母...

20个简短的古代名人故事
1.孔子讲学弟子: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不仅教导弟子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 2.孟子仁政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3.屈原爱国诗人: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等名篇,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忠诚。 4.勾践卧薪尝胆:勾践在遭受失败后,卧薪尝胆,最终...

郯子的生平故事
郯子用剩下的钱为父母预备好了口粮,然后背上一袋干粮和几双草鞋,腰里挂着银瓶,肩上扛着鹿皮,辞别了年迈的爹娘,辞别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冒着蒙蒙细雨上路了。一路之上,郯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久就来到了野鹿出没的草原上。为了躲避猛兽,郯子只能在树上过夜,几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令人欣喜的是他很快就发现...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婴是嫡长子,按例被立为太子;三儿子韩咎也是嫡出子。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二儿子韩虮虱是妃子所生,但是却深受韩襄王喜爱。不过,后来韩虮虱流落楚国民间,娶了民女生下了韩非。韩非从小就口吃,而且性格内向,平时也是少言寡语。尽管如此,韩非的才能非常高,在十岁的时候,韩非的父亲才告诉了他...

海明威作者生平简介200字左右
海明威作者生平简介: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1920年,...

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
莎士比亚人物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 教育 ,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

秦始皇的生平故事介绍(2)
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扶苏为子不孝,让他自杀,不得违抗。在得到扶苏自杀的消息以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命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 秦陵之谜 秦始皇...

清朝著名大臣龚自珍生平事迹简介
龚自珍简介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的生平简介 鲁迅1881年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大家族,七岁开始结束启蒙 教育 ,十二岁在三味书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并对艺术和课外书籍有着很大的 兴趣 。然而,十三岁那年,鲁迅的祖父深陷科场案子被关进监狱,加上父亲病重去世,家道中落,这些经让他看清了社会的冷暖。1898年,鲁迅...

通化县18882892992: 老子生平事迹 -
钟俗干舒: 1、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

通化县18882892992: 有关于老子的简介和故事 -
钟俗干舒: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 今安徽涡阳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朱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

通化县18882892992: 一百字左右的老子简介 -
钟俗干舒: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1]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2] .

通化县18882892992: 老子简介哪有 -
钟俗干舒: 老子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通化县18882892992: 老子简介 -
钟俗干舒: 老子简介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传说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

通化县18882892992: 老子生平是什么样的?
钟俗干舒: 老子,春秋时陈国人(因春秋末年陈国为楚国所吞并,所以有的书籍记载为楚国人),生平资料极为稀少,生卒年亦不详,一般认为比孔子年长约20年.据《史记•老子韩...

通化县18882892992: 关于老子的历史故事 -
钟俗干舒: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

通化县18882892992: 老子是谁 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什么 -
钟俗干舒: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也有一说出生地在亳州蒙城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通化县18882892992: 介绍“老子的故事”600字 -
钟俗干舒: 有一位老人叫常摐的生病了,他大约也是一位道德高人,或者是老子的师父.老子就去看病,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 常摐听到老子问起,便说:“你就是不问我,我也会要告诉你一些话的.” ...

通化县18882892992: 老子的资料(生平简介) -
钟俗干舒: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 .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