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多则惑 少则得 有什么道理

作者&投稿:杜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则得,多则惑"有什么内涵?~


风云先生 少则得,多则惑

取得少的人比较能得到满足,想获得更多反而会自我迷失。

我认为是让你选择的机会多了,你就会不知道该要什么;

而没有什么让你选择,你只能得到你面前的东西.

通俗点来说,你坐公交车,空位多你会困惑,想做那里舒服;而只有一个位置,你会毫不犹豫冲过去坐下来

多则惑 少则得出自《老子》

扩展资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道德经的精髓

道德经的精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无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因人而改变。

而道德经全本其他的都是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规律的存在。顺应道的规律,老子以生死、阴阳、盛衰、强弱、刚柔……等来解释和认识道的平衡。故而 道法自然



  “多则惑,少则得”语出自老子。
  道理: 让你选择的机会多了,你就会不知道该要什么;而没有什么让你选择,你只能得到你面前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要求的多了就迷惑了,反之,若是要求的少了才能专心的得到。
  拓展如下:
  懂得“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并运用于教育实践,能使我们的教育少一份贪婪,多一份从容,让我们更容易接近教育目标。作为一个老师,不妨从“少讲几句话,把课堂交给学生”和“少布置些作业,把课外还给学生”做起,效果不会比所谓“管得严”“抓得实”差。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和我一起来践行这一教育理念。

道理:让你选择的机会多了,你就会不知道该要什么;而没有什么让你选择,你只能得到你面前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要求的多了就迷惑了,反之,若是要求的少了才能专心的得到。
拓展资料:
“多则惑,少则得”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懂得“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并运用于教育实践,能使我们的教育少一份贪婪,多一份从容,让我们更容易接近教育目标。作为一个老师,不妨从“少讲几句话,把课堂交给学生”和“少布置些作业,把课外还给学生”做起,效果不会比所谓“管得严”“抓得实”差。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和我一起来践行这一教育理念。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我认为是让你选择的机会多了,你就会不知道该要什么;而没有什么让你选择,你只能得到你面前的东西.你多公交车,空位多你会困惑,想做那里舒服;而只有一个位置,你会毫不犹豫冲过去坐下来.再着摆在你面前的菜谱-菜太多,你有困惑了,吃什么呢?

要求的多了就迷惑了,要求的少了才能专心的得到。


乌海市18418455503: "少则得,多则惑"有什么内涵? -
赫鸣补脾:[答案]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为要注意把握道或宏观,宏观及道即是一,圣人是指会应用这套方法的人,他们均是以把握宏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抱一是指把握了宏观;少则得,多则惑是指宏观是万物的共性,共性只是万物共同具备...

乌海市18418455503: 谁能解释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赫鸣补脾:[答案]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理 “曲则全”.懂...

乌海市18418455503: 少则得,多则惑是什么意思? -
赫鸣补脾: 何谓少则得多则惑 本文谈的是当代哲学和哲学争论的问题,哲学何为的问题,可能晦涩一点,意思应当还是明白的.我只是在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少则得多则惑,给出了四个要素——少、得、多、惑.少和多相反,得和惑相对,少和得相成,...

乌海市18418455503: 少则得,多则惑是什么意思? -
赫鸣补脾: 少则得多则惑,给出了四个要素——少、得、多、惑.少和多相反,得和惑相对,少和得相成,多和惑相生. 少则得多则惑所言何事? 少则得多则惑是论“为学之方”,“为学”不是纯“知”的,实...

乌海市1841845550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什么意思 -
赫鸣补脾: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低洼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曲则全 弯曲则能保全.例如,树枝在大风下弯曲,从而避免折断得以保全.树枝之所以弯曲,是因为无力抗衡劲风,如...

乌海市18418455503: 老子道德经中,“委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告诉我们什么 -
赫鸣补脾: 这些所说的都是自然的简易道理.其中这些都是道,也就是自然的表现,说明道为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 比如狭小空间中屈服着就可以保持全形,不做这样的屈服就不能在这样的小空间中立足;经过矫正、挤压的树干反而更加直健;底下的地方可以积聚;因为有着朴素陈旧所以才会产生更新,因为知道少所以才会懂得积攒,因为欲望太多所以才会迷惑……这些从小了说是自然和生活中的小道理,放大了说就变成人生的大规矩. 道、自然的规律,在任何时候、任地方、任何何状态都可以体现出来,得道、见道的人,可以随时发现这些规律而获得身心的自在,抱守真一,自可应对万物.

乌海市18418455503: 有关少则得,多则惑的感悟 -
赫鸣补脾:[答案] 我想,这句话的原意是想说:当一个人需之甚少的时候,那么他被物质束缚的地方便会相应地减少,从而他的心便会愈加的自由与轻松.这么说来,虽然看上去他是没有拥有什么,没有得到什么,实则却恰恰相反,因为内在的自由是外在的拥有无法替...

乌海市18418455503: 老子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赫鸣补脾:[答案]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理“曲...

乌海市1841845550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何解`? -
赫鸣补脾: 所谓“曲则全”实际是当作“曲则同”.那么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第十一章所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一个人只要做到“虚心”,那么自然就能开怀悦纳,自然而然就能做包容一切.当一个人能包容一切时,也可以说...

乌海市18418455503: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少则得,多则惑.》何解? -
赫鸣补脾: 曲则全:屈就一时反可以保全大局 例“勾践卧辛偿胆可灭吴“ 枉则直:做人要能屈 才可以作到真正的正直 洼则盈:不贪心 循序渐进 步步为营 积少成多 例“薄利多销” 少则得:与上一句同理 多则惑:事情多想了 有时反而让人难以决策 就与“繁杂”的来意一样 这十五个字出自《道德经》.你可以去看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