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

作者&投稿:台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什么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反映出的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拓展资料: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维决定成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思:从正面看山峰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山峰像耸立的山峰,山峰的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这句诗描绘了山峰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的不同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山峰的赞美之情。这句诗也告诉我们,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要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全诗如下: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的解释如下: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句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一、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三、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

扩展资料: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中国古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所描绘的景物。这句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山脉的形状和高度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哲理和境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表达了山脉的起伏变化和高度的不同。这可以理解为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有时顺利如山峰峭立,有时曲折如岭峦连绵。人们在追求梦想、面对人生选择时,可能经历起伏不定的过程,需要有决心和勇气去攀登高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表达了距离和高度的差异。在人生道路上,各个阶段和不同的环境可能存在差异,人们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也各有不同。有时候,离目标越来越近,就意味着成功的希望越来越大;而有时候,摆在面前的困难和挑战可能使人感到远离目标,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这句诗意味着人生的旅程充满了变化和挑战,每个人都会面对不同的境遇和困难。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难以预料和不同之处是自然而然的,我们需要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应对,不断努力向前迈进。无论是山脉的变化还是人生的起伏,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个人的成长。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的哲理有如下:
(1)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2)我们看到的都是幻象,不是事物的本真。
(3)因此需要我们有探究事物本真的精神,同时也要有接受不同幻象的豁达心态。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谢谢.急用!!! -
子丰琪头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 -
子丰琪头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通过对山上景物视角的变化而产生景物变化的描写,写出了人在看某个事情时应多方面思考,不能只看事物的一面,这样太片面,因为事物都是多面性的,凡事有利就有弊!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什么哲理 -
子丰琪头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反映的哲理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其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以及知识构成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揭示了什么人生哲理 -
子丰琪头孢: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的思想是什么许多人思考问题,常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子丰琪头孢:[答案] 各不相同,就如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看法和观点不同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怎样翻译? -
子丰琪头孢: 1、解释: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2、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含义: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说明了人们应该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角度.

宁河县18490993805: 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
子丰琪头孢: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

宁河县18490993805: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的现象是 - _ - . -
子丰琪头孢:[答案]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的现象是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故答案为: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不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看成岭侧成峰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反映的哲理是()横看?
子丰琪头孢: 应该是答案B. A结论不对. C太具体化了. D具有较大的迷惑性.

宁河县18490993805: 横吞成峪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 -
子丰琪头孢: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原文:题西林壁 [作者]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②各不同:各不相同.【译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道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