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得到了怎样的一种艺术经验?

作者&投稿:不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余家有茅屋二间 郑板桥的到了怎样的一种艺术经验~

首先是文意:我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着竹子.
根据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该文的作者是不慕荣利,气节高尚的人,因为他住在"茅房"这样的破房子里,可以表现出他贫穷但是安贫乐道(如果不是的话那他早该牢骚满腹了).而竹子对于古人来说,包括现在,其本身的寓意就是"气节高尚",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思想转接,也是种文学常识,建议你在上课的时候对文学常识不要忽视,它们对于你的语文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劲绝伦”。
最重要的是胸有成竹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为人疏宕洒脱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
  后因帮助县民胜讼及办理赈济有惠政,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罢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他擅长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风格独特,被评论家称赞为「古秀独绝」。
  能诗文,诗近香山、放翁,他的《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品,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所写《家书》和《道情》,自然坦率,为世所称。绘画方面,为扬州八怪」之一。着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常常会因为某个地方某个人事物而感受到不同的体悟 因而获得不一样的艺术经验 以下是他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可以做参考
  焦画告白:
  郑板桥会做诗,会写字,又会画画,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都称他是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子、兰花、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既有精神,又有寓意,再用他那忽大忽小,亦隶亦草、乱石铺街的字题上几句诗,盖上一力鲜红的图章,真叫人越看越爱,赞不绝口。
  郑板桥是兴化水乡人,先年居住扬州,同他的八怪」朋友终日在一起做诗作赋,写字论画,平时的生活,就靠写字画画卖钱。因为他字好诗好画好,买的人就多,日子也过得不错,算个小康之家了。
  一天,他听说镇江江心里有座焦山,山上风景优美,又栽了许多竹子。郑板桥心想:住在扬州,人来人往的太多,不能安安静静读点书,焦山上幽静,正是作画读书的好地方。再说,焦山上竹子又多,我平生最爱画竹,不加就到焦山上住下来。
  不久,他就过江到了焦山上。他绕看山转了一圈,最后看中了后山的别峰庵,于是,他就跟庵里的方丈商量借住下来。
  这个别蜂庵,建在后山顶上,只有几间年久失修、漏风漏雨的破屋,又没有一条好路上去,爬高爬低很吃力,庵里只有一个老和尚,他既是方丈,又兼打杂,忙里忙外不得闲。山上又没有一囗井,虽然焦山四周是滔滔大江,水多的是,可是要一桶一桶从江边挑上来,真是够辛苦的了。
  郑板桥住到别峰庵,先帮助老和尚挑了满满一缸水,又把房屋打扫乾净,煳好窗子,摆下文房四宝,左看右看,倒也觉得幽静、雅致,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写下一寸对联贴在门外: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老和尚看到这个白面书生,不摆架子,说话和气,又很勤劳,心里很高兴,对他也就更加尽心招待。
  住定下来,郑板桥每天在庵前庵后看看江景,逛逛竹林,赛如神仙过的日子。他看呀!逛呀!一有体会,便跑到书房里,摊开纸,画起一幅幅的竹石。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再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别具一格的书法,好看极了。郑板桥把一些得意的画挂在墙上,自已欣赏欣赏,琢磨琢磨。
  庵里的这位老和尚,也识得字画,看到郑板桥的画画得如此之好,连声夸赞:画得好!画得好!」
  郑板桥听到老和尚夸赞,总是非常谦逊地说:大师父望勿见笑,多多赐教!」
  郑板桥会画画的消息很快被山下各家小庵的当家和尚知道了,一个个亲自来看,没有哪个不翘起大拇指称好的,于是乎,个个向他索画。
  有的人一时索不到画,就左说右说,先借一幅回去挂挂。这些和尚把郑板桥的画索回去,被那些来游山玩水借住庵房的大官富商看见了,个个眼馋得很,就向和尚要了去,和尚向郑板桥要画分文不花,可大官富商向和尚要画,和尚就借此多化些缘了,大官富商反正有钱,只要画好,多花三两五两,十两八两银子也不在乎。
  后来,这些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巨商大贾知道作画的人原来就住在别峰庵里,就自己买了纸,叫小庵的当家和尚引他们上别峰庵请郑板桥画画,还要题款,写上他们的字号。
  郑板桥因为这些人是和尚引见的,也不好意思拒绝,就画上几张,随便打发了一些。大官也好,富商也好,总是笑嘻嘻空口道声谢,舌头打个滚,白白拿去了字画。
  郑板桥写字画画,贴了工夫,笔墨不谈,人家别峰庵的老和尚还要贴茶贴水,好处没得,添了不少麻烦,郑板桥实在过意不去。谁知道这些大官富商贪得无厌,胃口越来越大,先是要画一幅小条山水,或老一幅扇面,随后又要他昼大幅中堂。一丈纸,三斗墨,把个郑板桥画得喘不过气来。
  画了一个时侯,郑板桥实在应接不暇,非常苦恼。心想我可不能这样有求必应啊!以后不管什麽人来要画,一概不理,回他个乾乾净净。回了三个五个,别人就不好意思再来缠住索画了。可是又一想:这也不是个好办法。
  你郑板桥要麽回扬州,不回扬州住在这别峰庵就不要想清闲,你不画,他们会缠你,弄得你六神不安。我看这庵里的老和尚这麽清苦,待我又加此之好,我何不趁此帮帮他哩!
  想好主意,郑板桥就将自己的想法同老和尚加此这般地商量了一下,老和尚当然求之不得,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又有人挟着纸上山来了,以往庵门总是大敞四开的,可这回庵门却紧紧关着。来人定神一看,原来门上贴了一张大纸,上面写了几行字:
  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
  只当秋风过耳边。
  来人读了这几行字,才晓得郑板桥写字、画画要钱了。有些吝蔷鬼舍不得花钱,只好瞪看眼睛扫兴而归;舍得花钱的,就同老和尚接头,一手交钱,一手交画。卖画的收入,郑板桥分文不要,都赠给老和尚了。
  从此以后,要画的人就少多了,郑板桥也就清闲多了,能腾出工夫读书练字画了。老和尚得了不少钱,别峰庵也就收拾得乾乾净净,整整齐齐,像个样子了。 (摘自 艺林书画趣谭)


郑板桥六分半书的故事
妻子被惊醒,不满地问:“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体上练呢?”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郑板桥从妻子的话中得到了意外的启发。从此,他力辟蹊径、融会贯通,在吸取各大书法所长的基础上,努力熔铸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济世悯怀郑板桥
多管齐下的救灾措施,使数万百姓得以幸存。除赈灾之外,板桥还经常资助寒门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潍县任职期间,他曾深夜外出巡查,发现一间茅屋传来琅琅读书声,深受感动,后得知屋主韩梦周经济窘迫仍孜孜求学,于是出薪水对其资助,使韩梦周得以考中进士,成为理学名家。恤灾善举使郑板桥得到百姓爱戴,...

郑板桥的生平简介
而在画上他的造诣更高,郑板桥尤其擅长画竹子,非常传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而现代人对于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也是相当认可的。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所以人称板桥先生。郑燮祖籍苏州,1736年进士。在郑板桥做官前后,他都是居住在扬州,以书画为生。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

郑板桥当官时遇到贪官上任时是怎么做的呢?
是一个草包,所以郑板桥写下了一首诗,诗大概的意思是有钱买不了一根竹子,有很多钱也得不到一盆好看的花,缺了枝少了叶也不会得到多少结果,不要假装斯文。原诗是藏头诗暗指有才缺德,姚有才知道了这几个字的意思之后差点气晕。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板桥诵书原文及翻译
文中人物故事: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

清朝画家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是怎么死的?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致士之后,便一直居住在扬州,依然靠卖画维持生计。经过多年的学习酝酿,郑板桥的书画达到了巅峰,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画不止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追捧,曾经有一江西程姓商人,以1000两白银求其画作。按照当时的市价换算,1000两可买15万石大米。就是...

郑板桥在寺院方丈的不同待遇感悟到什么?
板桥在寺院方丈得到的是不同的待遇,开始他不了解郑满桥是谁的时候是。查,后来是上茶,请上茶,一步一步表示了对他的尊重。

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

板桥诵书 得到了那几个有效的读书方法
我小的时候跟随我的父亲,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我。但是我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探求古人创造的深奥学问,酣畅地表现我的没有全部显示出来的性格、才能。人...

板桥居士,..书有弗记者乎?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不是擅长记忆,只是善于吟诵罢了。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

凤山县15189263608: 余家有茅屋二间 郑板桥的到了怎样的一种艺术经验 -
尘柯盐酸: 首先是文意:我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着竹子.根据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该文的作者是不慕荣利,气节高尚的人,因为他住在"茅房"这样的破房子里,可以表现出他贫穷但是安贫乐道(如果不是的话那他早该牢骚满腹了).而竹子对于古人来说,包括现在,其本身的寓意就是"气节高尚",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思想转接,也是种文学常识,建议你在上课的时候对文学常识不要忽视,它们对于你的语文文言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凤山县15189263608: 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艺术转换理论. -
尘柯盐酸: 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审美意象的雏形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眼中之竹...

凤山县15189263608: 郑板桥独创板桥体,带给自己的是什么 -
尘柯盐酸: 有人说板桥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板桥体有以下特点:1、六分半书,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书法自成一格,给人之感就如同乱石铺路;2、传统底蕴,他对于“二王”以及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对篆隶和魏碑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对古人法帖的学习,是取神遗貌,决不求形似;3、推陈出新,打破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主要是楷书、隶书相互参用,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4、诗画融合,郑板桥的书法创作,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此类作品以诗、书、画合璧的形式出现,书法艺术与诗、画融为一体,又显示出独特的美.

凤山县15189263608: 郑板桥画竹为何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
尘柯盐酸: 因为他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竹能做到胸有成竹.

凤山县15189263608: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的理解?郑板桥总结画竹的经验,明确提出画竹的创作过程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 -
尘柯盐酸:[答案] 眼中之竹: 你首先对于你画的东西你要去观察,看都没有看过,光想象的东西和实际还是有偏差的! 胸中之竹: 看到的东西,你要去消化去理解它.明天它的纹理等.在心中构想出你所要画出的东西的情况. 手中之竹: 看到,想到.但是你画不出来也是...

凤山县15189263608: 郑板桥画竹的方法和别的画家有何不同 -
尘柯盐酸: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兰竹,他画竹的经验给我们写作许多启示.删繁就简提炼精髓.郑板桥晚年时画的《竹石图》,全幅画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翠色欲流.他自己为这幅画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

凤山县15189263608: 郑板桥的书法怎么样的? -
尘柯盐酸: 1、郑板桥的书法特点.他的书法,楷书学《瘗鹤铭》、黄山谷、二王,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

凤山县15189263608: 郑板桥是如何练就“乱石铺街体”自成一家的? -
尘柯盐酸: 惟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

凤山县15189263608: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郑板桥曾提到他 -
尘柯盐酸: D画家看竹是以美学知识去欣赏它,获取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感受就是“画意” ,也就是“胸中之竹”,这是人们从不同角度作出的不同反映,并非理性认识,故①不选.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反映,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故③说法错误.

凤山县15189263608: 郑板桥认为,文章应该简练、有创意,他写了一副著名的对联“ .”表达了这个意思 -
尘柯盐酸: 你说的对联是这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斋里挂着的一副对联,同时也是他艺术创作的一种心得.郑板桥则主张要以创造性的思维,自辟新路,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格调——就像二月之花,一朵鲜花的盛开,便可以引来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副对联中,郑板桥总结出“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两个创作规律,而前者又成为后人常用的成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