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

作者&投稿:戴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动物血清的作用.血清作用,血清有什么作用,血清~

解毒血清
为什么要用马作为解毒血清的供体呢?这是不是不人道呢?我们都知道,只要是生物,都会为了保护自己(中毒时)而产生抗体,但是产生的速度并不快,所以都会使用较大型的动物来制造血清,不然等你要制造出足以抵抗的抗体,你早就挂掉了。在使用马来制作血清时,是渐渐的加重毒液的量,不能一次打很多,要是那样,马也是会撑不住的....,当然也有用牛的

血清疗法的发明在20世纪初期曾引起过巨大的轰动。由于应用白喉和破伤风杆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伤风杆菌毒素,血清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方法。这项方法的发明人,德国医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荣获了1901年首次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他“在血清疗法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应用于白喉方面。”并认为“他以这一项工作开辟了医学科学领域中的一条新路,从而给医生们一种和疾病与死亡作斗争的胜利武器。”
冯·贝林本来是一名军医,他在从事医疗工作的同时参加了一些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在1883~1889年曾发现碘仿虽不能杀死细菌,但能中和细菌所释放的毒素。军方发现他有研究才能,于是让他改作科学研究工作。1889年,他来到德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科赫的研究所从事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这也使他有机会和当时一些杰出的同行接触,如由于提出“侧链说”和发明"606"而誉满全球的医学家艾利希、1883年确定白喉杆菌是白喉的病原体,并对白喉杆菌的细菌学做了大量工作的吕弗莱、1888~1890年证明引起白喉发病的是白喉杆菌的毒素而不是杆菌本身的鲁克斯和耶辛等。
应当指出的是,贝林的许多工作是和日本微生物学家北里柴三郎(1852~1931)年一起完成的。在科赫研究所,贝林结识了北里柴三郎。这位日本学者精通中国古代医学。他和贝林共同探讨,结为好友。他们设想,病菌能产生毒素,毒害人和动物,那么就一定会有一种能攻毒的抗毒素。这种思路据说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以毒攻毒”原理的启发。另一方面,李斯特在当时因为解决了消毒问题而使外科手术得以顺利进行,贝林受到李斯特这一重大成就的启示,试图找到一种体内,“消毒剂”以便将侵人体内的细菌毒素无害化。与此同时,伯利格和佛朗格尔的成果对他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白喉杆菌培养物中制备出一种“毒素性白蛋白”物质,以适当量给豚鼠注射,可保护其不受白喉的感染。为检验这一假想,他们采用给动物注射破伤风杆菌来寻找体内是否能产生抗毒物质的实验。在经过了300多次试验后,他们最终发现,把曾经感染过破伤风杆菌而依然存活的动物的血清,注射给刚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动物,可以预防破伤风病症的发作。这一事实成功地指出,耐受过破伤风的动物血清中有着对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为此,贝林成为免疫学血清治疗法的创始人。
1880年,贝林继续用以毒攻毒的原理去消除白喉杆菌毒素。白喉杆菌为染色不匀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侵入人体咽部黏膜后,在表层组织繁殖形成菌落。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外毒素对细胞有强烈的毒性作用,使咽部组织产生炎症、坏死与渗出。渗出物质及坏死上皮细胞及细菌凝结成本病所特有的灰白色假膜,假膜范围越大,毒素吸收越多,病情越重。毒素人血产生全身中毒性病变(如心肌炎)、周围神经髓鞘变性、肾脏间质性病变和肝脏脂肪变性等。贝林将白喉杆菌注射到豚鼠身上,使它们患白喉病,然后注射不同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大量豚鼠死亡,仅有两只豚鼠活了下来。紧接着,他注射比前一次剂量更大的白喉杆菌,没有发现豚鼠不正常反应。他又把从白喉杆菌中分离出来的剧毒白喉毒素注射到这两只豚鼠身上,结果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从这些实验结果中不难发现,在这两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体内,确实产生了一种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从而使它们的心脏不再受白喉毒素的麻痹。为了证明这种白喉抗毒素存在于耐受白喉杆菌的动物血清里,贝林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他选出一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和一只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从它们身上抽取一定数量的血,并分别分离出血清。将这些血清混合白喉毒素后分别注射到另两只正常的豚鼠上,出现的结果是一只存活,另一只死亡。
为了从动物身上取得更多含有白喉抗毒素的血清,贝林在许多动物身上进行了反复试验,最后在羊身上找到了大量含抗毒素的血清。
尽管破伤风抗毒素血清不能挽救患破伤风的病人,但是,动物的白喉抗毒素血清能不能用来治疗白喉呢?贝林并未放弃这种想法。他和北里柴三郎进行了试验,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在他们的论文发表后仅一年多的时间,柏林的盖斯林在1891年圣诞节之夜就用白喉抗毒素血清,第一次救活了病孩。据柏林的一家医院的报告,病死率从48%降到13%,以后又有继续下降。由于白喉是当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血清治疗”这项独特的成就,轰动了全世界。为此,贝林与一位法国医生分获法国医学院的奖金,贝林和北里柴三郎的研究也作出了理论上的贡献。他们为免疫动物血清中这种物质创造了“抗毒素”的名称,即把它注射给正常动物时,就能使该动物获得免疫力。以后,根据他们的建议,某类抗体这一更普通的概念出现了。
1901年,由于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疾病方面的功绩,他获得了第一次设立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当时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清疗法给当时对传染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出现之前,医生们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指望用血清疗法治疗其他传染病。这也成为冯·贝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原因。虽然冯·贝林当时的资历和声望都比科赫与艾利希低,但他获得诺贝尔奖却比他的老师(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结核杆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早。
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疗为征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重要依据。但是,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设计出了测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并且解决了大量生产白喉抗毒素的技术问题后,血清治疗才成了对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血浆
  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是血液的重要组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血浆的化学成分中,水分占90~92%,溶质以血浆蛋白为主。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质的功能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液缓冲体系,参与维持血液酸碱平衡;运输营养和代谢物质,血浆蛋白质为亲水胶体,许多难溶于水的物质与其结合变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营养功能,血浆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质或氧化分解供应能量;参与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浆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正负离子总量相等,保持电中性。这些离子在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地变动,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质、脂肪和激素等的浓度最易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情况的影响,而无机盐浓度的变动范围较小。血浆的理化特性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首要表现。

  血浆总渗透压313毫渗量/升,相当于7个大气压(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其中胶体渗透压不超过1.5毫渗量/升(25毫米汞柱),其余为晶体渗透压。pH7.35~7.47。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为1.6~2.4。
  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以改变形状,通过后仍恢复原形。正常红细胞形态如图所示。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介质。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500万/mm3,女性为420万/mm3。红细胞数目可随外界条件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高原居民和新生儿可达600万/mm3以上。从事体育运动而经常锻炼的人红细胞数量也较多。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12~15g/100ml,女性为11~13g/100ml。

  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血红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其中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缘故。该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在氧分压低时,又与氧解离,释放出O2,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见呼吸章)。血红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称高铁血红蛋白,则丧失携带O2的能力。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血红蛋白与CO结合,因而丧失运输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称为CO(或煤气)中毒。血红蛋白在CO2的运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

  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85%、0.8%……0.3%NaCl溶液),在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开始破裂,即上层液体呈微红色,当红细胞在0.35%或更低的NaCl溶液中,则全部红细胞都破裂。临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为正常人体红细胞的脆性(也称抵抗力)范围。如果红细胞放在高于0.45%/NaCl溶液中时即出现破裂,表明红细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时才出现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2.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维持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之故,因为同性电荷相斥,红细胞不易聚集,从而呈现出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如果血浆中带正电荷的蛋白质增加,其被红细胞吸附后,使之表面电荷量减少,这样就会促进红细胞的聚集和叠连,使总的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少,摩擦力减小,血沉加快。血沉的快慢主要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白细胞
  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由于白血球的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种癌症称为“白血病”。

  尽管巴斯德己证明了免疫能人和动物免患某些疾病,但人们对免疫起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埃利·梅奇尼科夫通过研究机体如何抵抗疾病的侵袭,回答了这个问题。

  梅奇尼科夫提出人体的血液中存在着特殊的细胞,能够进攻由外界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他把这种细胞称为“吞噬细胞”,意思是“吃东西的细胞”,并证明了这些大白细胞能消灭细菌,当人体受到感染后,这些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

  左图:这张电镜照片显示了一个人体白细胞(蓝色)、其细胞核(橙色)以及受到进攻和包围的细菌(红色)。当细菌或颗粒受到包围或吸收后,它就不再对人体造成损害。

  除了识别出许多的细菌,罗伯特·科赫也识别出一种小一些的白细胞,称为“淋巴细胞”。他还发现经过免疫的动物大白细胞和那些未经免疫的相比,功能更强。人们逐渐弄清了,是多种类型的细胞协调工作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数种白细胞,它们沿血管壁运动。如果遇到细菌或其他固体颗粒,白细胞就会游过包围细菌,逐渐把它们消灭掉。有时细菌也会破坏白细胞,但在它们引起人们生病之前,大多数的入侵细菌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击溃。
  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 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纲有纺锤细胞起凝血作用,鱼纲开始有特定的血栓细胞。两栖、爬行和鸟纲动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细胞,血栓细胞是有细胞核的梭形成椭圆形细胞,功能与血小板相似。无脊椎动物没有专一的血栓细胞,如软体动物的变形细胞兼有防御和创伤治愈作用。甲壳动物只有一种血细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中被清除。

  形态结构 循环血中正常状态的血小板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叫做循环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径约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体积7立方微米。血小板虽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此外,内部还有散在分布的颗粒成分。血小板一旦与创伤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个伪足,变成树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颗粒随即释放,血小板之间融合,成为粘性变形血小板。树突型血小板如及时消除其刺激因素还能变成循环型血小板,粘性变形的血小板则为不可逆转的改变。血小板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膜是附着或镶嵌有蛋白质双分子层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种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与粘附作用有关,糖蛋白Ⅱb/Ⅲa与聚集作用有关,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体。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浆蛋白、凝血因子和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有关分子组成的血浆层(血小板的外覆被)。血小板胞浆中有两种管道系统:与表面相连的开放管道系统和致密管系统。前者是血小板膜内陷在胞浆中形成的错综分布的管道系统,管道的膜与血小板膜相连续,管道膜内表面也有与血小板膜一样的外覆层,通过此管道系统,血浆可以进入血小板内部,从而扩大了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由于存在这套与表面相连的发达的管道系统,使血小板形成与海绵相似的结构;后者即致密管系统的管道细而短,与外界不通,相当内质网。血小板周缘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几层平行作环状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处还有较密的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它们与血小板的形态的维持及变形运动有关。血小板内散在着两种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α颗粒内容物是中等电子密度,有的颗粒中央还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芯。α颗粒中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第4因子、组织蛋白酶A、组织蛋白酶D、酸性水解酶等。致密颗粒内容物电子密度极高,含有5-羟色胺、ADP、ATP、钙离子、肾上腺素、抗血纤维蛋白酶、焦磷酸等。另外,在血小板中还存在有线粒体、糖原颗粒等。

  生理功能 血栓形成和溶解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随着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的止血作用。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物质则可加强损伤部位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当血管损伤部位血栓形成,血液停止流失以后需要防止血栓的无限增大,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血管阻塞。此时,由血小板所产生的5-羟色胺等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作用,使其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形成,进而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本身也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与纤维蛋白溶酶原,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参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的再溶解。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起作用 血液在血管中迅速流动有时会损伤血管壁,血小板可从流动状态转而附在内皮细胞表面,两者之间的细胞膜消失,细胞质相互融合,从而使内皮细胞得到修复。

  血小板粘附、释放及聚集的机制 血小板表面有许多不同受体,这些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即被激活。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内皮下组织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暴露,两者中有一9肽结构的活性部位。从这一活性部位通过VWF因子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糖蛋白1b连接,实现了血小板与损伤部位的粘附。血小板激活后,环状的微管向内凹曲。血小板出现放射状的突起,其中出现与其长轴一致的微丝、微管。颗粒向血小板中心部集中,并靠近与表面相连的管道系统。血小板由循环型变为树突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血涂片上所见的血小板,如分为中央的颗粒区与周缘的透明区,就是处于这一阶段的特征。

  粘附的血小板开始释放其内容物,随着血小板形态的变化,血小板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进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2等。血小板颗粒内含物的释放不是同时进行的。由致密颗粒释放ADP、5-羟色胺的反应出现得快。α颗粒则随其内含物不同,释放迟早不同;含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等成分的α颗粒先释放,含酸性水解酶的颗粒(相当于溶酶体)后释放。释放是需能过程。膜上的钙泵将Ca2+泵入血小板内,激活ATP酶,最后引起血小板收缩,导致血小板内颗粒的释放。

  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如加入ADP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释放的ADP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可以出现两个聚集波。胶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诱导血小板释放ADP后引起。聚集发生的机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径,致密颗粒途径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径,已知不少因素如Ca2+和纤维蛋白原都与血小板的聚集有关。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而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哺乳动物血小板存在着种属间的差异。如兔血小板致密颗粒中,除5-羟色胺外还含有组胺,人的血小板对致聚剂ADP、凝血酶等均无反应。兔、大鼠、小鼠、猪、羊、马对肾上腺素无反应。在5-羟色胺含量、对聚集抑制剂的反应性等方面也有种属差异。

血清是什么?



人体的血液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组成,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是有形成分,血清是血液中的无形成分。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等有形成分,血清为去除纤维蛋白原后的无形成分,颜色微黄,透亮。
血清的基本成分是水,水中溶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溶有人体代谢产物。血清中有抗体,这是被称作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质。

你说的应该称抗毒血清。
因制作时是将蛇毒、病原菌产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免子、马血管内,每日慢慢加大注射量,一定时间后,因该动物体内产生抗体,经检测,达到一定效价后,就可以抽血。血液分离血清后再经提纯,就成了抗毒血清。
如蛇、白喉、破伤风、狂犬病抗毒血清等都是如此制备,用来治疗相应毒素反应。
该生物制剂是异种血清,对人会有过敏反应,注射前均要做皮试。阴性可注射,阳性必需作脱敏疗法才行。

血清

血清(blood serum)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血液凝固的本质是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呈细丝状,互相交织成网,网罗大量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块。血凝后30分钟~1小时,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回缩变硬,挤出清澈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参与血凝的凝血因子,但又增添了凝血过程中由血小板释放的少量物质。

★★★★★★★★★★★★★★★★★呵呵★我的答案不是上面几位专业人事说的一样.....我说说他的作用:有的时候中毒比如被蛇咬伤 在医院医生就会给你打抗毒血清有很大作用的 其实我对医学不了解很多.那次我被蛇要了就是血清救了我一命 要不我还能在种里说话..呵呵血清是什么都被以上几位专业人事说清楚拉...


请问清朝八旗各是哪八旗?各有什么区别?
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滚将自己所领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领之一,旗内无主,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么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

清朝的官的级别是怎么排的?各有什么权利职能?
官员的服饰.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这里把各品穿戴. 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顶戴.蟒袍.补服.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

中医说的清热都有什么内容啊?具体都是说些什么的?
由阴虚而生的内热,称为虚热,宜用养阴以清热。养阴有滋养肺阴.肝阴.肾阴和养血.滋液等多种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应用。在热病伤阴阶段,也可参合养阴清热法。另有气虚而致的发热,宜用甘温补气药治疗,不属清热范围。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

清朝和后金究竟有什么关系?
皇太极便直接在盛京称帝了,同时还将“大金”改为“大清”,这也就是清朝的来历。由于清朝的诞生完全是建立在强大的后金势力上,而且后金势力的创建者努尔哈赤也是清朝建立者皇太极的父亲,所以清朝建立以后,努尔哈赤也得到了“清太祖”的庙号。

甲醇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
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略有酒精气味。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熔点-97.8℃,沸点64.5℃,闪点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 1.11,蒸气压 13.33KPa(100mmHg 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6~36.5 % ,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

我看见清清的小河有什么的鱼和什么的虾
1、我看见清清的小河里有大大的鱼儿和小小的虾。2、我看见清清的小河里有活泼可爱的鱼儿和活蹦乱跳的虾。3、我看见清清的小河里有游动的鱼儿和小小的虾。4、我看见清清的小河里有黑色的鱼儿和金黄色的虾。5、我看见清清的小河里有可爱的鱼儿和青色的虾。

笔记本清灰对笔记本有什么好处?
1、能够让散热更好,灰尘在笔记本内部的积累,会导致笔记本内部硬件的快速升温,从而散热性下降。2、清灰还能让硬件发挥最大的性能,因为笔记本一但升温,为了保护内部硬件不受高温的损伤,笔记本自动会降低性能,使热量快速散去。3、清灰还能使笔记本内部硬件的寿命延长,如果长年的累积,加上高温的烘烤,...

家里发现一种纯棕色小虫是什么东西?
这两天我发现我们屋子里出现了一种纯棕色的小虫,其他房间却并没有发现这种虫子。它们的体型非常小,大约只有1毫米大小,呈圆形。请问这种虫子究竟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彻底清除它们呢?首先,这种小虫子可能是书虱,它们通常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并以霉菌为食。书虱的身体颜色可能是棕色,也可能...

清朝皇族和宗室有什么区别?
宗室是指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的后世子孙,也就是努尔哈赤及兄弟们的后裔,包括塔克世系、努尔哈赤系、皇太极系、福临系、玄烨系、胤稹系、弘历系、颙琰系、旻宁系、奕泞系、载淳系、载泥系、溥仪系。2、范围不同 清朝皇族区分为宗室、觉罗。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起算,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孙...

清朝后宫都有什么规矩?
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

萨嘎县17317864907: 血液中的血清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 -
丁蔡金乌: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在百度百科中查到的

萨嘎县17317864907: 血液中的血清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 -
丁蔡金乌: 是一种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主要参与人体的物资运输和新陈代谢

萨嘎县17317864907: 血清是什么东西? -
丁蔡金乌: 人体的血液由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组成,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是有形成分,血清是血液中的无形成分.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等有形成分,血清为去除纤维蛋白原后的无形成分,颜色微黄,透亮. 血清的基本...

萨嘎县17317864907: 今天体检身体看到血液里有那么多血清,血清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血管血清多的人代表什么, -
丁蔡金乌: 病情分析: 您好,看了叙述,体检的时候看到血液里面那么多血清,请问是怎么看到的? 指导意见: 是抽血化验的时候在试管内看到的吗?血液中除了血细胞、蛋白、无机盐等,剩下的就是血清了,有一多半的.

萨嘎县17317864907: 感冒全身酸痛拉肚子呈黑色状 - 感冒 - 复禾健康
丁蔡金乌: ●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物、脂类物质、核酸衍生物等,是细胞... 如内皮细胞、骨髓样细胞可以释放蛋白酶,血清中含有抗蛋白酶成分,起到中和作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