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两个中药的问题

作者&投稿:盈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煎中药的问题,求教!~

煎中药的步骤:
一,用清水浸泡中药1小时左右,(清水的量是关健,有个经验公式。1:3。也就是经常听说的三碗水煎成一碗水)
二。煎药时间大药是三十分钟,(指是是沸腾时间。)煎药时间长短。要看你服用的是什么药,要是治感冒。15分足够了,久煎反而没有药性了,要是补药,特别是药材里有象龟壳之类的就要先提前煎煮1小时到2小时在放别的药一起煎煮。一般医生会说,要是你不放心。就主动问下医生,
三。小火慢煎。药汤沸腾后,以小火慢煎最好,
四。如此反循环三次,即大功告成,(煎第二。三次时就不用清水泡一小时了,直接放水就可以)

其实我的做法就是一次把三次要的水放足,一次就煎成,25分钟即可
最后想说喝中药一次其实只喝100ml(2两)就可以了,

1.中药可以用温开水送服。但也有例外,如:补肾要要用淡盐汤送服,治疗热感的用薄荷汤送服等。
2。次日喝的2次都是复煎的,这样肯定会影响药效。应该:一个方子的药材,一次煎出2碗,然后混合,分成两份,每次喝一份,一天2次。如果觉得药材可惜的话,可以把两天的药渣,当作一服药使用。
3。长期用一个方子,都没换过,这样不好。中医讲究辩症施治,应根据身体症状的变化,适当调整方子。

  四气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序录》,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但宋代寇宗爽认为“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序例(《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气’字,恐后人误书,当改为‘性’字,于义方允”。提出将“气”改为“性”,故“四气”又称“四性”。明代李时珍则认为“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言气味,卒难改易,姑从旧尔”,主张仍以“气”相称为宜。

  中药寒、热、温、凉四者,或称为“气”,或称为“性”,古今兼而有之,同时并存,都是指药物固有的属性。

  四气的产生

  主要有二种学说:其一为禀受于天说。如李中梓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其后,缪仲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由四时季节气候的差异而引起的。

  其二为入腹知性说。徐大椿云:“入腹则知其性”。药性寒温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大凡能减轻或消除阳热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阴寒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同理,温热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寒性病证;寒凉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性病证。入腹知性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机体用药后的反应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寒温性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二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四气的不同内涵。禀受于天说揭示了药物的自然之气,入腹知性说揭示了药物的性能之气,后者是四气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

  四气的内容

  《神农本草经》认为,四气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四个方面。但该书在每药条下标注四气内容时,又涉及到大量的平性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五性焉,寒、热、温、凉、平”,十分明确地将“平”纳入药性的内容,颇为后世所推崇。

  所谓“平”,徐大椿解释为“中和之性,无偏杂之害”;缪希雍解释为“性禀冲和,无猛悍之气”。说明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事实上,平性是一个相对属性,绝对的平性是没有的。

  此外,性(气)还有一些其它的提法。如《圣济经》云:“寒、热、温、凉、收、散、缓、急,同谓之性”。《本草品汇精要》云:“性分寒、热、温、凉、收、散、缓、坚、软也”。《药品化义》将性分为寒、热、温、凉、清、浊、平。但通常所说的的性(气)主要是指寒、热、温、凉、平五个方面。

  四气的划分

  主要观点有四:一是五分法。李时珍提出五性分类法,认为“五性焉,寒、热、温、凉、平”。今人孙启明认为,平性是中药药性分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若以药性为母项,则寒、热、温、凉、平为五个子项。由于中药传统只接纳“寒、热、温、凉”四个子项,置“平性”于不顾,这就犯了概念划分不完全的逻辑错误;二是四分法。《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后世多遵从之;三是三分法。唐代《唐六书》提出“三性说”,曰“三性,谓寒、温、平”。孙启明认为,按照概念划分的“子项不相容”原则,四气中的各子项必须不相容。然而,寒与凉、温与热分别是同一性质的药性,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分别属于相容概念,这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由于中药药性分类只能容纳四气的寒性和热性,再加上平性,建立寒、热、平三性分类法,完全符合逻辑学的要求;四是二分法。笔者认为,二类分法中同样存在着“概念子项相容”的逻辑问题。因为绝对的平性药是没有的。就具体药物而言,仍有偏寒或偏热之不同,分属于寒、热二性。因此,建议将四气分为“寒性和热性”二大类更为适宜,简洁。

  四气的运用

  病证有寒热之分,药性有温凉之异。“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神农本草经》)。“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素问》),这是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决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其具体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辨证施用。寒热温凉四气是根据药物“入腹”后机体的客观反映来确定的,四气运用指征是疾病的“证”,而不是“症”。因此,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明确疾病的阴阳盛衰和寒温性质,具有针对性地选用寒性或热性药物,逆病情而治。尤其对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当明察秋毫,辨其真假,从其表象而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则属于反治法范畴。

  二要寒温并用。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等寒热错杂的证候更为多见。因此,有是证,当用是药,必须寒药与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诚如何梦瑶所云:“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就是寒温并用的典范。对于寒热(阴阳)格拒的病证,“药用反佐”。具体的用法是:用热药治寒病,少加寒药;用寒药治热病,少加热药,同气相求,顺其病气而无格拒,如白通加猪胆汁汤。

  三要择时应用。《素问》云:“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即在炎热的季节要避免使用热性药,在温暖的季节要避免使用温性药,在寒冷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寒性药,在清凉的季节要避免使用凉性药,这是根据四季气候变化选择用药的一般规律。进而指出“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顺从这个规律则相安无事,若违背这个规律就必然造成疾病。

第一:所谓的寒温凉热,是有科学依据的,并不玄。
比如热性的吃多了要流鼻血什么的都是连小孩都知道的
原理就在于对新陈代谢的掌控,热性的,提高你的新陈代谢,寒性的是降低
温性比热性作用低一点,凉性比寒性作用小一点。就是这样的

第二:清热和抗菌纯粹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清热是指上面说的凉性或者寒性的药,因为在某些时候,干燥,高温,饮食刺激等等的时候,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也就是俗称的上火。清热就是降低这种过于旺盛的新陈代谢
而抗菌,是针对引起病症的一般细菌,微生物之类的,作用在于提高对这些的免疫力。

还有就是,别说什么打假。。。对于一个东西,如果你不了解,就不能去否定。。。先认定了他是假的,然后来找关于他假的证据,这种作法本来就是错误的。。。你觉得不靠谱,是因为你不了解,觉得无法和你已知的认知联系起来,实际不是他假,而是你不懂

当人类无法了解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就说是外星人帮忙的,无法解释麦田怪圈也是外星人搞的。所以在无法了解一件事情之前请不要扣上不靠谱,不科学的帽子。但我在相关报道上了解到中药药性的相关数据库已经建立起来了。还有别把中药和西药混为一谈。

反驳什么中医存在几千自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拿中药和西药比它们各有千秋如你不信中医就不吃中药


关于中药的问题
1.两次的量加在一起,当然要分4次服用啦;2.必须温服,分早晚各一次,服时隔水炖热就可以了;3.这和煮粥一个道理。因为米是沉淀的,其量好掌握,而药有浮在水面的,就不好掌握了。教你一个简易的办法:你把药倒进砂锅里弄平整,就是在这平整的药面以上两节中指的位置,你在砂锅边做上记号...

请教 中药问题 ,高手来!!!
1.蔓荆子也叫蔓青子、荆子、万荆子等。2.白芥子就是颜色较白的芥菜子;黄色的叫黄芥子。3.生姜是指新鲜老姜,就是我们平时厨房里放的那种调料姜。生姜切片晒干以后叫干姜;粉碎成粉叫姜粉。

请教几个关于服用中药的问题
1.中药可以用温开水送服。但也有例外,如:补肾要要用淡盐汤送服,治疗热感的用薄荷汤送服等。2。次日喝的2次都是复煎的,这样肯定会影响药效。应该:一个方子的药材,一次煎出2碗,然后混合,分成两份,每次喝一份,一天2次。如果觉得药材可惜的话,可以把两天的药渣,当作一服药使用。3。长期...

请教中药三七粉的问题?在线等!急…急
补中益气丸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大意就是补脾胃,通过补气将因为阳气不足而下陷的器官举回原来的位置)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用量:10-15g每次,2-3次每日,用温开水或姜汤服下。此药主要是调和脾胃,所以服药期间最好不要吃辛辣刺激肠胃。药中含有人参所以最好不要吃白萝卜...

请教煎中药的问题
你问这个东西看来就是一点都不懂了 我倒是想反问问你,杀鱼的时候要不要先等它喝口水再杀啊 ?那样杀要新鲜一点?其实你不用打碎它,没必要也没用.壳质硬的中药用的是它的纤维素含量,在其中起到的是吸附,润化的作用,一般后下,就象蚝油里面加大蒜,去掉一部分的兴味,中药在熬的时候先用大火熬开,...

请教,中药薏米仁问题?
没想到薏米有那么大的功效 薏米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炒薏米健脾功效更好 你吃着不对就不要吃吗 自己施治 你最好还是让中医辨证一下 还是那句话 吃着不对就停啊 副作用应当没有 很微

中药问题,请教专家人士!
你要多煎一会,把水煎到一小碗为宜

有个中药的问题想跟请教一下,我因为痛经正在喝中药,可从第三天开始就...
不是说前面的医生技术不好,行内有句俗话“开药不过13,过了13医不占”你上面的药方有18味,若单单为了治疗一 个痛经,大可不必使用川芎,枳壳,白芍,延胡索,赤芍,丹参,红花,桃仁,郁金,醋香附,等行气活血药,特别是红花,桃仁,活血力大则为破血,而且整方也没有使用甘草来调和诸药,......

请问老师这中药方有问题吗?
分三次服用。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最好能够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用药方案。总之,如果您的朋友对这方子有疑虑,我建议他最好咨询开方的老中医师,了解方子的具体作用、禁忌和注意事项。同时,接受专业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方。

请教一个关于中药的问题
可以的 结合 中成药 保和丸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两种中药可以一起吃吗 -
璩桦九气: 你说的中成药还是汤药,中成药一般是可以的,虽然理论上讲究抓主证,先治疗主要问题,但临床上也不是不行,比如一种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是治疗骨伤的.如果是汤药就没必要了,可以请医生根据情况,将两个药方合并进行适当的加减就可以.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2个中医知识的问题!1.生津和祛湿矛盾吗?2.收敛和祛湿矛盾吗?
璩桦九气: 问得好!试作答如下: 1、生津和祛湿相矛盾.欲生津必患增湿,欲祛湿必有伤津之虞.生津而不增湿,祛湿而不伤津,此为组方上乘功夫. 2、收敛和祛湿同中有异.相同者燥也;不同者,祛湿不完全有涩也.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中药问题求教! -
璩桦九气: 一帖服用即可是什么意思?--- 一剂药,即是一付药 服用法:汤剂----水煎服 第一次用两碗水煮剩八分服用----第一次用两碗水煮,把两碗水分成十份,煎成八份 第二次用一碗水煮以文火〈小火〉剩六分服用,分二次服用---第二次还用此药加一碗水以文火煮,把一碗水分十份,煮成六份时,口服 嗯,口服时,是把两次煮的药汁倒一起搅均匀后,平均分两次口服. 第二次容易煮干锅,所以,强调小火煮.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煮中药的问题
璩桦九气: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常常煮中药的,从不会到会期间经过了好多年.第一,一般的中药的确是分两次煮的,为了更好地节约用药,煮两次是科学的,并且可以使药中的主要成份充分地溶解到汤中.为人所利用.一般现代的中药首次时只要半小时也就是三十分钟就可以了,不过,必需是在一大火煮沸了后就换成小火继续煮,以不药水不出锅为好.到时间后,关火,使汤水进到另外一个容器.再加水,继续大火煮开,换小火煮,这一次只要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可以了.第二,要把两次煮的药汤混合在一起后再使用,不能分开单独使用,那样,药效会差一点.第三,你所说的隔了那么久,其实并不久,完全可以喝,甚至于隔夜的药也可以喝.药的挥发和变质没有肉类与疏菜类来的那样快.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中药问题求教!
璩桦九气: 小菜肉,叫远志.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悸怔祌、健忘等症.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这两种中药一起吃有冲突吗 -
璩桦九气: 没有问题的 只要不是十八反 十九畏中的就可以啊 十八反 十九畏的一定不要一起服用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宜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可以同时吃两个中医开的药吗? -
璩桦九气: 不好,一定要吃的话隔2小时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请教问题]沙参和野蔷薇这两种中药的根部可以放一起泡酒吗?
璩桦九气: 中药十八反,诸参辛芍叛藜芦,沙参和野蔷薇应该可以同泡酒.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两剂不同的中药可以连着吃吗?
璩桦九气: 看什么药了.一个保胎一个打胎的你连服准出问题.

楚雄彝族自治州15230574794: 请教一下这两条中药药方的功效 -
璩桦九气: 这两个方子功效大同小异,都是以理气活血药组成,如果要用的话,一个就够了,不用两个都用.另外,这两个方子在药物组成上没有冲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