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六国年表(出自《史记》)的译文

作者&投稿:始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国年表的译文~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各种谎言骗局蜂拥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比作戎狄。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有一种说法认为:“东方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最后成熟的地方。”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所以大禹在西羌勃兴,成汤在亳地崛起,周人建立王朝是因为有丰镐作根据地去讨伐殷商,秦国完成帝业是由于有雍州当大本营才日益强大,汉朝兴盛是从巴蜀汉中开始的。秦国已经统一天下,就焚烧《诗》、《书》,而各国国史被烧得更厉害,因为书中有讽刺讥笑秦国的地方。《诗》、《书》之所以重新流传于世,是因为收藏的人家很多,而各国国史专门收藏在周王室,因此一下子就全毁灭了。可惜呀!可惜呀!如今只有《秦纪》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关于变通和应急的对策也有大量可以采用的,为什么非上古不可呢?秦国夺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一般的读书人局限于平常听到的那点东西,看见秦朝高居皇帝宝座的时间很短促,不考察它本身发展的全过程,就都耻笑它,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真可悲呀!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总共二百七十年,借此显示出我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头绪来。后世若有君子,请来阅读它。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通纵 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 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 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雕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能力自测平台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后:然后

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敬祀

C、传曰:“法后王。” 传:传世的典籍

D、凡二百七十年,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 因:根据、依凭。

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以:因为

C、禹兴于西羌 于:从

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而:连词,表转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4、下列各组加点的字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 擅:独揽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相:任丞相

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剖符:剖符为凭。

D、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量:估量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承接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承接

C、田和亦灭齐而有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即使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译文:



②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1、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译文: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







参考答案:

1、A(后是意动用法,把……放在后)

2、D(举是全,都,没活用,其他几句都是活用)

3、D(不是转折关系)

4、D(量:计量)

5、B(B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A中的“于”,前一个“于”是引入对象,后一个“于” 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C中前一个“之”代词,后一个“之” 取消独立性。D中前一个“虽”是“即使”的意思,后一个“虽”是虽然的意思)

6、①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

②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7、B(宗:归顺)

8、A(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至于;比得上。C再说;尚且。D指示代词,哪个;表反问语气)

9、C(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10、A(“含蓄地批判吴太伯、自夷这类人的消极进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

11、(1) 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本句的重要词语是两个\'于\'字。第一个\'于\'字表明本句是被动句,可译为\'被\';第二个\'于\'字,可译为\'向\'。)

(3) 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本句的重要词语\'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动用,向东而去。 )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於郊祀,君子惧焉。

原文今译]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上面记载犬戎部族击败杀死周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就建造西畤来事奉天帝,这表明秦国越位犯上的苗头已经显现出来了。《礼经》上说:“天子才有权祭祀天地,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封区内的名山大川。”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闲,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原文今译] 到秦文公越过陇山,驱逐戎狄,祭祀陈宝,开发了岐山到雍地这片地区,而秦穆公修明政治,把东部国境扩展到黄河西岸,就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霸主势均力敌了。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於战功矣。

[原文今译]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六卿独揽晋国的大权,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蠭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原文今译] 韩赵魏终于到最后瓜分晋国,田和也吞灭姜齐据为己有,六国并立的局面由此开始了。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原文今译]秦国起初只是一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比作戎狄。但从献公以后,一直在诸侯中称雄。论起秦国的德义,还不如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计量秦国的兵力,也不如三晋强大,但最后却吞并天下,这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国凭据天险,攻守方便,地理形势非常有利,好像上天对它有所扶助似的。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原文今译] 有一种说法认为:“东方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最后成熟的地方。”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所以大禹在西羌勃兴,成汤在亳地崛起,周人建立王朝是因为有丰镐作根据地去讨伐殷商,秦国完成帝业是由于有雍州当大本营才日益强大,汉朝兴盛是从巴蜀汉中开始的。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

[原文今译]秦国已经统一天下,就焚烧《诗》、《书》,而各国国史被烧得更厉害,因为书中有讽刺讥笑秦国的地方。《诗》、《书》之所以重新流传于世,是因为收藏的人家很多,而各国国史专门收藏在周王室,因此一下子就全毁灭了。可惜呀!可惜呀!如今只有《秦纪》传下来,又不写明日月,内容简略也不完整。但是战国关于变通和应急的对策也有大量可以采用的,为什么非上古不可呢?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原文今译]秦国夺取天下暴行很多,但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相应调整对策,建树的功业非常巨大。传世的典籍强调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一般的读书人局限于平常听到的那点东西,看见秦朝高居皇帝宝座的时间很短促,不考察它本身发展的全过程,就都耻笑它,这和用耳朵吃东西没有什么两样,真可悲呀!

余於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原文今译] 我于是根据《秦纪》,接在《春秋》后面,上起周元王,列表编排六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下至秦二世,总共二百七十年,借此显示出我所闻知的各种兴盛衰败的头绪来。后世若有君子,请来阅读它。

厉害


先秦诸子的生活年份大约都是什么时候?
〔附〕 武内义雄六国年表订误论鲁谱之误辨一五四 再论鲁谱歧点一五五 鲁仲连考一五六 李斯韩非考一五七 庞暖剧辛考〔附〕 庞暖郎临武君考一五八 鵾冠子辨一五九 吕不韦著书考一六○ 孔丛子载孔子顺事迹辨一六一 春申君见杀考一六二 尉缭辨一六三 诸子扩逸先秦诸子系年通表 目次例言通表第一相当於考辨第一卷...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22、蔡洪对洛中人之问
大禹生于东夷:关于禹出生地古书有很多说法的,但大多认为是出生于西羌,如《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新语》“大禹出于西羌”等,只有个别人认为他出于东方。《孟子》说:“舜生于诸冯,东夷人也。”所以有人说这是蔡洪把禹和舜搞混了。文王生于西羌:周文王生在周原的岐邑,在洛阳...

在战国时代最有名的说客和谋士被尊称为苏子是哪位?
前312年越献礼于魏之举,显然与秦韩魏正准备连横攻楚有关,越亦企图趁机加入连横阵营,继续扩大与楚的战争。这场战争至晚起于楚怀王十年,即前319年。《史记·六国年表》:“楚怀王十年,城广陵。” 广陵在今江苏扬州,已接近越国腹地,楚在此建立军事力量,必然遭到越人反击。《楚策一》伪托为“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本纪、世家、列传……都叫什么名字,分别记录了哪些人物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卷二十四...

《史记》共有多少篇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

의궤자료是什么??
至于《左传》中提到的《郑志》,《孟子·离娄》所说的楚《梼杌》、晋《乘》、鲁《春秋》,《墨子·明鬼篇》所说的齐、燕、宋诸《春秋》,《史记·六国年表》所说的《秦记》,大抵皆属各诸侯国的年代记。这些文献,虽因秦并六国,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而多亡佚,但我们仍能从流传至今的少数...

问两个有关历史的问题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

历史问题
除却本纪世家列传之外,又有“表”,这也不是太史公开始,以前也已有此体裁,这是全书中最重要的筋节。如《三王世表》,因古代夏。商、周事情疏略,不能一年一年详细编排,所以只作“世表”。春秋战国事情详细了,所以有《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分国分年作表,所谓横行斜上,全部春秋战国...

问一下哦 史记中的三十世家 给我列举出5——8个 行么?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罗列尽可能多的历史文献、比如二十四史、国语、战国策等
九.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序》、《陈涉世家》、《孙子列传》、《货殖列传》)32. 《史记》的编著宗旨、编著体例和主体内容。33. 综合论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载录的东巡刻石。34. 《史记·六国年表》的编写方式和研读方法。35. 从《史记·六国年表序》看司马迁的历史观。36. 从...

茂南区19549024905: 司马迁有说过中国政权的更替始于东南,收功于与西北的话吗?意思可能
熊缸金茵: 原文出自《史记-六国年表》: “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翻译成现代文字的意思大概是: “东方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最后成熟的地方.”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所以大禹在西羌勃兴,成汤在亳地崛起,周人建立王朝是因为有丰镐作根据地去讨伐殷商,秦国完成帝业是由于有雍州当大本营才日益强大,汉朝兴盛是从巴蜀汉中开始的.

茂南区19549024905: 春秋战国的由来 -
熊缸金茵: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

茂南区19549024905: 史记中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求这句话的解释 -
熊缸金茵: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出自《史记·六国年表》:“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茂南区19549024905: 史记中有哪些人物 -
熊缸金茵: 提到的人物真是浩如烟海啊,给你列个书目就知道了! 本纪 (记历代帝王政绩)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 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 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 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 史记卷七 ...

茂南区19549024905: 成语什么什么之言 -
熊缸金茵: 【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不言之言】意在言外的话.【刍荛之言】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顿腹之言】犹言肺腑之言.【耳食...

茂南区19549024905: 战国开始于哪一年?
熊缸金茵: 公元前403年,这一年三家分晋.从此有了战国七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茂南区19549024905: 战国有多少年
熊缸金茵: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前后共持续了549年. 历史学家为研究方便,一般把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作为春秋时代的开始.其终止年代,有人以《史记.六国年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而作为春秋的结束;有人以《资治通鉴》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封韩、赵、魏为诸侯,作为春秋的结束. 战国的开始也对应上述两个说法而有不同,结束都是以秦始皇26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之时.

茂南区19549024905: 出自<史记>的成语有哪些? -
熊缸金茵: 太史公曰 六国年表

茂南区19549024905: 所的古汉语意思有哪些 -
熊缸金茵: 1.处所;地方.《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庄子·庚桑楚》:“ 老子 曰:'子自 楚 之所来乎?'” 唐 韩愈 《送李六协律归荆南》诗:“早日覊游所,春风送客归.”《红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