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仄

作者&投稿:空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看出诗词中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至于这样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论者考虑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不是的,仄声并不全都是指三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声,为平上去入,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四声相比古代有了变化,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通常来说,第一、二声为平声,因为阴平、阳平是从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中分化出来的;三、四声为仄声,从上去入三个古声调中分化出来的。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古入声字,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中去,这是普通话采用北方语系为基础所造就的。因此,有些现在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古代为仄声。

“合”就是属于古入声字,其实,它应该是仄声。

我自己写的可能通俗一点,最好还是去百度知道看一下,更加理论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641.html?wtp=tt

不就是蒋捷《虞美人 听雨》的最后两句:——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离”字是平声,但你的词谱上是(仄),就是说可平可仄,先撇开不论。关键在于“合”字,它在《佩文诗韵》里的入声部:——【十五合】合塔答纳榻闼杂腊蜡匝阖蛤衲沓楹鸽踏飒拉邃盍塌咂。
你不会发入声,(光会讲普通话的人,都不会发入声,把一部分入声字归到阳平里去了,你就是其中之一。要搞清平仄,只有死记硬背《入声字表》的笨办法了,因为成年人要去学会入声调,可能性极小。)话说回来,费大力量去学入声,也没有什么必要。除非你对此有特别的爱好。

看过红楼梦吧,知道黛玉给香菱讲诗的那一段么?原本是应该讲究这些音律,格式,但是如果遇到新奇的句子,就可以不受这些拘束了。
讲究音律,词牌格式可以使词唱起来琅琅上口,但是宋朝除了周邦彦对音律,词牌格式要求很高,其他的大家对这些也没有要求这么严格。
这些仅是我的一点理解,呵呵

我们语文老师有时候会把三四声念成一二声
貌似是为了符合规律
其实我也不太懂的


对联中的平仄怎么区分??
古人有平仄音之分,简单说,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可以根据上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来判断,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判断上下联是按照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声来区分的,上联是仄声,下联为平声,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悦耳动听。例如:“千好万好年年好,一顺百顺事事...

如何区分古代汉语中的平仄
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怎么区分平仄格式??
诗词平仄分为仄起式正格、仄起式正格、仄起式变格、仄起式变格,口诀如下:1、仄起式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后队)2、平起式正格 如同两人排队向前走,教官一声向后转,那么后面的人,反而变成前面的人。那么仄起式变为平起式,只需前后两队顺序...

对联平仄的意思是什么?
剩下了的是平声。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平仄口诀16个字
对联平仄的起源 对联的平仄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创作。在古代,诗歌是文人雅士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对联则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场合。对联的平仄要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对联平仄的规定。到了宋代,对联的平仄规则更加完善,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上仄下平要求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平仄相对指的是上联和下联的相应位置,平仄要相对。不能失替是指在上联或者下联中,必须平仄相间,不能一路平下去。1、上仄下平 上联必须以仄声结尾,下联则收平声。这和律诗中中二联的规则一致...

律诗平仄规律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则可为二,记住其规则,有助于对律诗格式的记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则能应对而出,勿需死记硬背。...

汉字平仄音平仄的目的
我们不能让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规则阻碍了诗词的普及。诗词

《清平乐》的“平仄”是什么?
清平乐的平仄:平平仄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韵)。《清平乐》的“平仄”解释: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

古体诗的平仄是怎样安排的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字的平仄在诗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词都讲平仄。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

兴宁区18583046476: 什么叫平仄? - 什么叫平仄?
良妍欣坤: 平仄,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音调较高且可延长 阳平-音调较低且可延长 仄调:分三种 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 入声-短促,韵尾为p(b)、t(d)、k(g, h)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若以西方音乐的节拍来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长短,顺序分别是平声-4拍;上声-3拍;去声-2拍;入声-1拍.

兴宁区18583046476: 平仄是什么意思 -
良妍欣坤: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兴宁区18583046476: 平仄怎么分?
良妍欣坤: “平仄”泛指诗文的韵律,现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一)、新声: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中“平”就是...

兴宁区18583046476: 平仄到底是什么? -
良妍欣坤: 1.平仄是人们说话以来就存在着的,没有谁能用一个调一直说下去,总要有高低升降才能悦耳动听,讲平仄的律诗只不过是把它规范化,把不自觉的变成自觉的行为.律诗的平仄归纳起来只有四种句式: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

兴宁区18583046476: 什么是平仄声 -
良妍欣坤:[答案] 关于律诗的平仄规则,百度上的介绍很多.下面是别的网友贴上的答案,请参考: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

兴宁区18583046476: 什么是平仄?请详细一点
良妍欣坤: 诗歌中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普通话中的汉字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汉字注音符号分别用“-”、“/”、“V”和、“\”表示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

兴宁区18583046476: 诗词平仄(关于诗词平仄的基本详情介绍)
良妍欣坤: 1、平仄,这是律诗中最基础的.2、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3、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兴宁区18583046476: 写诗时,如何处理平仄问题?该怎样运用平仄? -
良妍欣坤: 词语注释 平仄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

兴宁区18583046476: 关于古汉语的“平仄”啥是平,啥是仄?和现在我们汉语拼音的四声有何直接的联系?还是其实并不关声调的问题?我看了下“仄”的解释,说是上声、去... -
良妍欣坤:[答案] 编辑本段词语注释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编辑本段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兴宁区18583046476: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含义?
良妍欣坤: 平仄,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 阴平-较小声 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 仄调:分三种 上声-高昂明亮 去声-尖细哀柔 入声-短促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若以西方音乐的节拍来分平上去入四声的长短,顺序分别是平声-4拍;上声-3拍;去声-2拍;入声-1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