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唐朝还是宋朝的诗,其作者是谁?

作者&投稿:徭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唐朝还是宋朝的诗,其作者是谁~

宋朝苏轼。
《题西林壁》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寓意为相同的事物,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宋朝诗人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唐朝还是宋朝的诗,其作者是谁?——答案:出自宋朝 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原文】

题西林壁

[ 宋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这首诗出自北宋苏东坡之手,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宋朝苏轼所作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 苏轼 的 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是宋朝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岭,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诗词内容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这两句诗词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1、诗词内容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2、这两句...

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句话出自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题西林壁》【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什么意思?
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1、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即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出自哪里?
出自于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解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 ~~~亲,找到喽 ...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侧,远近高低各不同什么山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该诗原文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 ...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能欣赏庐山全景,只是你在其中.以下转载:苏东坡的诗庐山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的蕴涵什么数学道理?2011-3-15 17:25:24 苏东坡的诗庐山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怎样翻译?
1、解释: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2、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含义: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写的是? -
愚贤小儿:[答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说不了解它的真实样子,因为作者本身就在这烟雾笼罩的群山之中,真是当局者迷啊! 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请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
愚贤小儿:[答案] 横看,整个庐山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它是一座座高峻峭立的险峰.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变幻万千,呈现不同的景象.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哪座名山的描述() -
愚贤小儿:[选项] A. 泰山 B. 黄山 C. 庐山 D. 华山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
愚贤小儿:[答案] 横着看庐山是山岭侧面看路上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不相同.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地方 -
愚贤小儿: 江西庐山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的是哪里 -
愚贤小儿:[答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下句是什么呀, -
愚贤小儿:[答案] 题西林壁_古诗文网 [作者] 苏轼 [全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题西林壁》中"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
愚贤小儿:[答案]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都是不一样的. 表面意思从正面看,它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它是一座巍然耸立的险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形象. 用景物来表达一种人生的哲理!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的现象是 - _ - . -
愚贤小儿:[答案]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的现象是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 故答案为: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不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505331729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地方 -
愚贤小儿:[答案] 描写的是庐山. 此诗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所以这是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