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中进士有多难,中举对于秀才们意味着什么?

作者&投稿:哀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后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待遇?~

秀才,就意味着你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几乎等同于种姓制度,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那就属于湿婆罗和贱民的差距了,所以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参见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穷屌丝,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搁你你不疯?
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你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省部级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实权国级干部了。

古代的秀才、举士、贡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研究生还有博士,但是那个时候的科举制度非常的严格,而且古代的人只有考上了公民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本该有的级别,所以说他们的这些,比我们现在的考试要难得多。

在古代,这种科举制度最低,记得考试就是童生考试,只有通过了童生考试,才是考中了秀才,获得了最低级的功名,然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考试,考上了秀才,就相当于在自己的乡镇里面是一个比较有权力的人。考上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去参加乡试,如果相似考中的话就被称为巨人,举人是可以做一些官职类的,如果考上了举人就可以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但是考上举人就是可以在地方工作,就例如县丞,和现在的县委书记官职差不多。

考中举人之后,要先进入京城,去京城参加贡士,只有会是通过的人才成为贡士,贡士就可以有机会获得科举最高的功名也就是进士。成为贡士之后,是要参加皇上亲自考的殿试,殿试三年有一次,并且录用的人数很少。

如果成功通过了殿试,那么就会成为进士,进士如果上任的话,最低级的待遇就是去地方当县令,而这个位置也是举人需要努力好久才可以到达的一个位置。并且进士就算他做的并不是很好,他在退休之前也会成为地方当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市委书记,如果有能力的话,就可以达到更高更强的位置。其实古代的这种科举制度和现在的学历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有许多的人在古代及时考上了举人也可能会因为太过高兴而疯掉,因为古代就是这样,一旦考上了就可以彻底的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原有的现状。

全国考试前二百名,而且这个考试还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一批一批的同龄人进行比较,而科举是无论哪个年龄段都一起考,所以能考中的人真的很厉害,一旦考中了就是板上钉钉的朝廷命官了,所以像《范进中举》里面那样考中被称为文曲星下凡的不为过。而且不单论考试难度,普通人想要考中进士还有很多限制条件。

一、寒门出贵子

直接说穷人吧,古时候穷人多还是有点代表性的,不过寒门真难出贵子,其实就书本费这一关就能拦下百分之九十的穷人,不过既然题目中从秀才开始,咱们也从秀才开始,其实秀才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不上不下的情况会让这些人很难受,如果打算向上进不了官场,也没有足够的资源让他们读书,如果只读书的话甚至都活不下去,但是让这些秀才下地干活或者做点小买卖,他们是肯定不会干的,所以这些秀才只能饿着,因此才会总有人说秀才的穷酸气大

二、梦想还是面包

秀才向上考是举人,虽然名义上只要考中了举人就能做官,但是寒门没钱打点不了关系,所以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只能继续受穷,如果不想受穷可以利用举人的身份在衙役做个小的文职,但是科举考试的路就断了,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文人就断在了这一步。

二、最后还得看脸

最后这些人想要继续参加会试的,而在会试结束之后全国就剩下几百个人了,再排除一些关系户名额剩的的就更少了。到了殿试是鲤鱼跃龙门的一关,可是这一关需要的不是文采而是运气,其实水平都差不多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皇上看谁长得顺眼就命谁为状元、探花,尤其是探花一度是美男子的代称。



在古代考进士是很难,首先因为进士,它是每三年才能考一次,所以的话,它会聚集很多考生,买的话也没有什么年龄限制,所以的话会和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竞争,比如说是范进中举里面的范进,他考中举人的时候已经四五十岁了,就相当于如果你只是读了十年书,你可能要与读了三四十年的书的人一起竞争,所以这个竞争是很激烈的,一般在20多岁能够考中进士,就算是很有才华,很多人都是三四十岁才有机会,中举人在古代也是有意义的,首先中举人之后的话,他就可以在地方担任一些官员,至少是有这个资格,明清的一些官员都是从举人做起的,有名的应该就是左宗棠,所以说中举相当于给秀才们一个出仕的机会,并且中举之后,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当于已经进入另一个阶层。

古代考中进士是非常难的,因为需要寒窗苦读很多年,并且是所有的考生一起考试,才选出几人而已。中举对于秀才们意味着可以飞黄腾达,可以报效国家。

古代的科举考试可以说是普通人改变出身、机遇的唯一渠道,中秀才难度不亚于如今的研究生考试 。不过一旦中举,意味着从此就是鲤跃龙门,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顺理成章踏上仕途。

在古代举人跟秀才的身份地位差距很大,秀才顶多免几亩田赋,而举人直接就是官员后备。没错举人是可以当官的,他们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在地方官员不足,需要及时补缺时举人就可以补这个缺口


古代有哪些家训家规?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诫外甥书)译文: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

古代 科举
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

考科举的官职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浦墨卿道:“读书、毕究中进士是个了局。”正说明当时读书人的心理。殿试揭晓的时候,要在太和殿前举行一次唱名典礼,叫做传胪。《儒林外史》第七回记传胪事。在传胪时一甲三名叫名字,二三甲叫某某等若干人。传胪典礼完毕后。状元由顺天府备仪仗送至住所。殿试以后,还有一个考试叫做朝考,...

明清科举制度的优缺点?
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科举制产生在(),是由()创立,科举的意义
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

古代科场舞弊有什么后果?有什么依据呢?
其余没有收受贿赂的考官,虽然没参与作弊,但也承担了失察的责任,全部被革职了。乾隆年间,广西有一位秀才,花了300两银子找人帮他代考。代考的人很厉害,帮他考中了举人,但他很快就被人揭发了,最后判了斩立决。古代进士的含金量非常高很多不了解历史的朋友误认为古代的科考与现代的高考非常相似,...

科场案是什么意思?科场作弊手法有哪些?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他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从这里取得前程。因此,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作弊掇其要者,不外有三:一、贿买考官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

我国古代的家规家训至少三条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下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

清朝三大才女是谁?
这似乎是让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解的难题,因为幸福总是那么易逝,而不幸却往往是那么顽固。富家小姐又嫁得名家子的陈端生怎么也想不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她的头上。 陈端生的夫君尚未中举,更未中进士,以他的家世、社会关系、以及与陈端生的婚姻各方面论,都是免不了考取功名这个大俗的。所以陈端生说:“亨衢顺境殊安乐,...

想请问下清代的时候这几个官职主要是做什么的??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进士举人秀才有多难考 -
游标三黄: 古代秀才相对好考, 一般如果是读书的料子, 稍微用功读书,考个秀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举人就有些难度了, 如果考上举人,就享有官员待遇了. 进士就太难考了, 有很多考了一辈子也没能金榜题名的.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高考”到底有多难 -
游标三黄: 难在录取率.在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明清时代,县、府、院(道)三试通过方得秀才功名,在很多州府,这个录取率在5%到10%之间.秀才参加乡试,有2%-4%左右的概率中举.然后会试,这个录取率能大点,但是也只有10%左右.可以想象一下,每次开科也就取那么几十到百来个人,而全国的参加科举的士子有多少,这个概率说是万里挑一都是轻的.然后还有一个就是,科举不像现在的高考每年都有一次,那是三年一次,甚至遇上皇帝心情不好十几年才有那么一次开科.所以才会有出现范进中举发疯的情况.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科举考试好考吗 -
游标三黄: 看在什么朝代,唐宋时期分好多科,需要先找关系,再参加考试.比较自由开放.从明清要求八股,类似于现在的申论,很不好考,你可以搜搜古代考题,要答好,还是需要很高的水平.总体来说古代科举肯定比现在要难,因为录取人数也很少.不过中举就是可以做县长喽,很牛的.总的来说古代能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人才,只是可能动手能力稍差,好比大学刚毕业的学生,闹了笑话,社会实践多了,都不差的.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 蒲松龄72岁才被封为“岁贡生” -
游标三黄: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文人从仕的唯一途径,很多有才之士都会选择参加科举,但是科举考试也是万中挑一,想要一举考中实属难事,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才是意外,可见录取率之低. 比如,那个“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康熙年间考中秀才,此时只有20岁左右;雍正时才考中举人,此时已经40岁;乾隆时才考中进士,此时已经44岁了.考中进士后,常年郁郁不得志的郑老兄终于扬眉吐气,写下了这两句饱含辛酸的诗句:如今脱得青衫去,一洗当年满面羞.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科举考取的功名相比今天的如何?比高考难度如何? -
游标三黄: 一定是古代难,不说考进士了,就是考最低的秀才,官方规定至少要背过五十万字的经典才有资格考,看清楚,是有资格,不是考得过,五十万字什么概念,一本论语一万五千字左右,几十本论语的而已,这还只是秀才,不用说举人和进士,考进士的文章等于就是一篇国策,是真正能用的,不仅仅是考试,现在的高中大学生能写的出国策来?所以古代的功名含金量是很高的,当然排除靠作弊的情况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中举人和进士的难度,和现在考公务员比,如何 -
游标三黄: 参加岁试成绩优秀的生员(秀才)可以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能参加更进一级的乡试,称为"录科". 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举行,通常三年一试,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又考期通常在农历八月时举行,因此乡试又名"秋闱...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秀才进士举人状元的难度到底属于什么水平 -
游标三黄: 你说的就是他们的文凭. 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童生范围是州县,秀才二乡试叫举人“贡生”四殿试皇帝提问共有三甲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有文字限制我只能捡重要的说

鲁山县19127489552: 古代科举考试很难吗? -
游标三黄: 现在大学录取率超过70%.古代即便是明清时期高科举录取率,也才不到10%能成进士.而且这是通过了地方一级考试后的最后一次考试录取率,之前还有乡试,会试,全国进士也就几十几百人.唐宋时期就更少了,一届几十个进士,辽朝时甚...

鲁山县19127489552: 唐代的秀才和进士哪一个更难考 -
游标三黄: “秀才”一词原来的意思是指“才之秀者”,也就是才能秀异 之士.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的科目繁多.在常科所设的科目中,主要有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