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作者&投稿:城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印度社会的阶级制度。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观察到在印度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因血统等因素而形成的特异制度,乃名之为caste(有血统、家世之义)。然而印度自古以来则称此制度为瓦尔纳(varn!a)。瓦尔纳,原为‘颜色’之义,当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时,以肤色显示支配者雅利安人与被征服者原住民之区别,因此此语另有身分、阶级之引申义,其后被使用为‘种姓’之义。此外,亦有使用ja^t或za^t以称此制度者;此系从印度古代文献所使用之jati^(出生之义)衍生而来,亦适合译为种姓或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在后期吠陀时代(西元前1000年左右至西元前600年左右),四姓制度已告成立。所谓四姓,即∶(1)婆罗门∶指祭司、僧侣阶级,可为他人执行祭仪、教授《吠陀》圣典、接受布施。(2)刹帝利∶指王族及武士阶级。其职责在于保护人民。(3)吠舍∶指从事农业、畜牧、商业的庶民阶级。(4)首陀罗∶指奴隶阶级。即被前三阶级所征服的原住民,以服务前三种姓为义务。
此四姓之中,婆罗门之地位最为尊贵,首陀罗则是最下等的阶级。《梨俱吠陀》中的〈原人赞歌〉即以为婆罗门系从创造者(大梵)之口所生,刹帝利由其两腕出生,吠舍由其两眼出生,首陀罗则从其两足出生。又,在四姓之中,前三种姓被称为再生族,属于此族之男子于十岁前后行入门式,具有作为雅利安社会之一员而参加吠陀祭仪的资格。相对的,首陀罗不能行入门式,因此被称为一生族(ekaja),在宗教上、社会上、经济上较诸再生族有种种差别之不平等待遇。此外,另有一种‘不可触贱民’,为四姓之外的混杂种姓,被视为野蛮人而倍受歧视。
后世,四姓中的吠舍与首陀罗,由于职业的关系而有所变化,吠舍唯指商人阶级,首陀罗则指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等生产工作的一般大众。随着此种变化,首陀罗之阶级差别渐趋于缓和,而不可触贱民之差别则渐被强化。另外,由于职业分化、种族差异、社会生活复杂化、宗教宗派相异等因素的影响,阶级制度渐趋复杂,而分出更多阶级,遂形成今日形形色色之多种阶级的社会现象。

种姓制度的内部构造,略述如下∶
(1)结婚∶有关种姓的结婚规制相当多样,原则上以同一种姓者为配偶系其义务(内婚),但是不可与种姓内特定集团之成员结婚(外婚)。此外,另有上阶级之男性与下阶级之女性结婚的情形,此称顺生(anuloma)婚,可被接受。但应避免与顺生相反的逆生(pratilo-ma)婚。又,身为印度教徒的父亲,促使儿子与家世相当之异性结婚,是宗教义务之一,因而印度社会广行幼儿结婚之风习。此中,内婚制乃种姓制度中最坚固的部份,即使今日之阶级制度已逐渐崩溃,然而,社会地位不同之种姓,彼此成婚的情形仍然甚为少见。
(2)饮食∶对印度教徒而言,饮食也是一种礼仪。依规定,不可食用不净的食物,上阶级者禁食由阶级低者所调理的食物,而且不同阶级者不可共食。然而有关饮食之规定,依地方之不同而有异,未必皆严守此一原则。就食物种类而言,高阶级者禁忌较多。中、下阶级一般吃山羊、鸟、鱼等物,有部份不可触民阶级不能食用牛肉。近年,有关饮食的规制全面放宽,尤其都市地区更为明显。
(3)职业∶各阶级都有其固有的职业,且职业世袭。因此,各阶级之名称与职业有关系者甚多。但阶级与职业的联系并非绝对固定。实际上,属于同一种姓者从事不同职业的情形亦颇常见。近代,由于传统的经济关系崩溃,种姓阶级与职业的联系渐形松散;今日,印度宪法(1950年公布)在原则上保障职业自由。然而,印度人虽脱离种姓固有的职业,但对于其出身种姓之归属意识仍然甚为强烈。
(4)自治机能∶为保证种姓制度的持续不墬,凡遇有违反上述结婚、饮食、职业等特有习惯者,则由长老会议或成员集会决定,而施以各种制裁。制裁的方法或为罚金,或采用驱逐出阶级的方式。驱逐有暂时与永久两种。暂时者可藉赎罪行为或净化仪式(沐浴等)恢复原阶级;永久放逐者,大多沦落为卑贱的下层阶级。

在古来的印度社会中,这种具排他性的阶级是由经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结合而成的。通常一个村落由十至三十种阶级构成。各个阶级集中居住,最好的土地由上层阶级居住,村落的边缘地区为不可触民之居住区。各村落内,职业关系颇为分明,偶而或与其他村落互换物品,但实际上是一自给自足性甚强的村落。又,各阶级间亦有上下关系,在礼仪上以婆罗门为最上位,不可触贱民为最下位。但政治、经济方面的阶层差别与由礼仪所定的上下关系有异,例如婆罗门未必是村落内之最富裕者。

支持种姓制度的思想,主要为净、不净思想,以及业、轮回思想。此略述如下∶
(1)净、不净思想∶此种思想在印度教中非常盛行,印度之种姓制度即以净、不净的观点评价各阶级的职业与习惯。其中,最清净的婆罗门为最高阶级,而最不清净的不可触贱民阶级则为最下阶级。
(2)业、轮回思想∶印度教徒相信,灵魂受前世的行为所缚,以各种样相轮回。在此种业、轮回思想之下,印度教徒相信人之所以系属于不同的阶级,系前世行为的结果。因此必须专心于其所属阶级的职业,以求来世的幸福。如此彻底的宿命观对于阶级社会的维持有很大的作用。

在雅利安人的社会体制之下,种姓制度的各种习惯从古代持续到现代,并全面性地支配印度人的生活。甚至于在印度文化及印度教所影响的国家中,如印尼的巴里岛、回教国家巴基斯坦,或佛教国家锡兰,也都有种姓制度存在。

不过,佛教虽然是在印度产生的宗教,但对种姓制度是排斥的。佛教提倡平等主义,佛陀否认种姓的绝对性,尊重人类主体的实践,认为人人皆可出家修行,并组成僧团以实现此一平等思想。此外,近世印度教中毗湿奴派中之罗摩奴阇派的修行者罗摩难陀,也否定种姓制度,而倡说人类平等。其后,致力于印度教改革的喀比尔、那那克等人,对种姓制度也都持反对态度。

在现在的种姓制度中,古代印度的四姓差别,正逐渐地消失。在四姓之中,唯有婆罗门阶级内保存本来的特性,刹帝利唯在拉遮普族中仍存其名,吠舍亦只在巴涅(Banya^,商人阶级)之中留有其名。加上1848年的英国解放奴隶政策,也使相当于奴隶阶级的首陀罗渐形消失。在南印度及孟加拉地方,首陀罗的地位仅次于婆罗门,而形成银行员、律师、医师等知识阶层。

其后,印度独立,所发布的宪法(1950年公布)也规定人皆平等,又因工业发展、社会政策实施,乃使阶级现象在表面上更为锐减。

然而,有关结婚等问题,种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支配着印度人,农村也仍有阶级的束缚。尤其被称为‘不可触贱民’者所受的虐待,更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甘地尝称彼等为神之子,意欲除去他们与一般人的差别待遇。而他们也曾发起解放运动,但前途似仍坎坷。


印度四个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

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几个等级?
印度的种姓制度最初是四个等级,而非五个。这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一制度根植于印度教,并且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后吠陀时代。它将人们按照出生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地位。婆罗门被视为最高等级,主要由祭司和学者组成,他们负责宗教仪式和教育。

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的呢?
在古印度种姓中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属于统治阶级,在印度各个种姓互不通婚,也就是说属于婆罗门就只能和婆罗门的种姓结婚。如果和别的种姓通婚生下的子女就会被看成贱民,这种跨种姓通婚的最不受待见的,并且还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这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当然和中国古时候的君主...

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印度的种姓制度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还有“不可接触的”贱民阶级。不同种姓人群的口音、职业与长相完全不同。通常,人们可以通过外貌、职业、口音与生活习惯来分辨对方的种姓。而外貌则是最为直观的一种分辨方式。许多人认为,高种姓的人都是白皮肤高鼻梁,而低种姓的人大多...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怎么区分不同的人种呢?种姓制度又有多可怕...
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来源于入侵的雅利安人,在印度的种姓制度当中,共有四种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其中最低级的是首陀罗,就相当于是奴隶阶层。然而,你以为首陀罗就是印度最最低贱的人吗?你错了,来到地狱之后,我们才知道地狱还有18层,生活在印度,种姓社会中最底层的人...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最高的被统治阶层是婆罗门。印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

古印度有四种种性制度,分别是什么?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第一种姓婆罗门,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报道农时季节、垄断文化,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刹帝利,他们是掌握军政的武士阶级,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中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印度种姓制度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内婚制群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次种姓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聚落种姓再分成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因此,种姓...

博兴县15890105996: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 -
进鹏棓丙:[答案] 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祭祀、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第三等级:吠舍〈农民、手...

博兴县15890105996: 写出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第一等级--___,第二等级--___,第三等级--___,第四等级--___. -
进鹏棓丙:[答案] 结合所学可知,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婆罗门是掌管宗教的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吠舍是雅利安人的自由平民阶层,首陀罗从...

博兴县15890105996: 古代印度有哪几个种姓制度集团
进鹏棓丙: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博兴县15890105996: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与种姓制度的特征 -
进鹏棓丙: 请输入你的答案...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博兴县15890105996: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一、二等级是奴隶主阶级,它们的名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 -
进鹏棓丙:[答案] 婆罗门;刹帝利.

博兴县15890105996: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①婆罗门;②首陀罗;③刹帝利;④吠舍.这四个等级从高到低的正确顺序是 -
进鹏棓丙:[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②④③

博兴县15890105996: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进鹏棓丙: 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 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把,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这是因为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 正是因为释迦牟尼当时提出了“众生平等”的观念.所以具有进步性.

博兴县15890105996: 古印度种姓制度 -
进鹏棓丙: 古印度种姓制度登记类别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实质是(古印度社会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博兴县15890105996: 古印度啲种姓制度 介绍 -
进鹏棓丙: 古印度的宗教同种姓制度联在一起的,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 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 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 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

博兴县15890105996: 印度教的严格种姓制度是什么,
进鹏棓丙: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这个词儿,它原来的字义只是“颜色”或“品质”而已.古代印度,也像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样,诸侯纷争、群雄割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