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简介

作者&投稿:巢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八纲辨证
  • 4 六经辨证
  • 5 脏腑辨证
  • 6 卫气营血辨证
  • 7 三焦辨证

1 拼音

biàn zhèng lùn zhì lǐ lùn de fā zhǎn

2 概述

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系指祖国医学中独特的分析辨识疾病证候、确立治疗疾病的原则这一全过程的发展概况。辨证论治也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过程需要将四诊所得的证候(包括症状、体征及病史等),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加以分析整理,判别疾病的性质、原因、病位及病机发展趋势。论治过程是依据辨证所得诊断意见,制定适当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的提法,脱胎于《伤寒杂病论》的分部标目论治,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但是这一理论的产生及其运用,还可上溯到成书更早的医学著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指的就是辨证过程。在《内经》中,已有许多辨证论说,分别从疾病性质(阴、阳、寒、热等),部位(表、里、脏、腑、上、下等)、邪正相争的状态(虚、实)诸方面来辨识病证。在长期的医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因此逐渐形成了几种各成系统的辨证方法,以适应于不同性质的疾病的辨证需要。

目前常用的辨证方法可分为: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为诸多辨证方法的纲领;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多用于伤寒类外感疾患;脏腑辨证(以五脏六腑机能失常及邪正斗争状态等综合表象进行辨证)主要适应于内伤杂病的辨别。以上三法的实际内容产生较早,临床运用的时间也很长(近二千年或超过二千年)。形成较晚的是清代产生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适用于外感温病的辨证。此外,还有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法,亦多结合脏腑、八纲辨证而施用。各种辨证法在运用时,经常相辅相成、综合运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疾病的本质。明·楼英的 《医学纲目》中指出:“诊病者必先分别气血、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务在阴阳不偏颇、脏腑不胜负。补泻随宜,适其所病。”说的就是综合辨证的过程。中医几种主要辨证方法各有其不同的发展经历。

3 八纲辨证

是分析疾病共性的纲领性的辨证方法。它的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如谓“阴阳”:“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脏”(《素问·太阴阳明论》)。关于表里,有“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素问·玉机真脏论》)等论述,“中外”即与表里含义一致。关于“寒热”,所论较多,如谓:“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灵枢·刺节真邪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虚实”之论则有: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这些论说,为后世论八纲之渊源。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贯穿了八纲辨证的内容,并把它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揉合运用,是为八纲辨证施用于临床之实际示范。如谓:“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 虚者不治。”“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等。张仲景医书所体现的八纲辨证法成为后世进一步发展运用这一方法的基础。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诸书所引录的医药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八纲辨证内容的具体运用。

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提出治病先明八要,即虚、实、冷、热、邪、正、内、外,这与后世总结的八纲比较接近。明清时代,八纲辨证渐臻明确和完善。王执中的《东垣先生伤寒正脉》(1477年)卷一指出:“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方隅的《医林绳墨·伤寒》(1584年)说: “虽后世千方万论,终难违越矩度,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张三锡的《医学六要》(1609年)中说: “锡家世业医,致志三十余年,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 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而气血痰火,尽该于中。”这均是关于八纲含义的明确论述。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1624年)中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同书“六变辨”中说: “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是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变,万病皆指诸掌矣。”并深入分析表里、寒热、虚实诸证,对八纲辨证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清代程钟龄将此八字作为纲领加以提倡,其著作《医学心悟》设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专章,云: “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并对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之鉴别,阐发极为精细。论治病之方,则以“汗、下、吐、和、消、清、温、补”八字尽之,八纲八法俱见。直接提及“八纲”二字是近代祝味菊的《伤寒质难》(1949年)。如“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云:“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近代以来,八纲辨证遂被作中医辨证总纲,且被收入各种中医教科书。

4 六经辨证

究其渊源,始于《素问·热论》中的“三阳三阴分证”,即伤寒病按日传经,历经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脉,在该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相应症状。如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顶痛,腰脊强;”“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治之各通其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此论对伤寒的传经规律,两感以及治疗原则已有概括。但六经只从经络而言,且仅论述了六经的热证,未论及六经的虚证寒证。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其本人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六经辨证诊治伤寒,开辟了祖国医学六经辨证的独特篇章。《伤寒论》首先将外感热病的演变过程,根据病人正气的强弱,邪气盛衰,病势进退,病情深浅加以分析综合,归纳为六种证候类型(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作为论治的依据。其治疗原则以及药剂的配伍方法,始终严密而系统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六经辨证阐明病变演变的规律,除渗透八纲辨证之外,还涉及到经络、营卫、气血、三焦等辨证方法,为开各种辨证的先河。

隋唐之六经辨证,由于医家多重视每一个病证的论述,对此并不十分强调。如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七、八两卷,其分七十七候论伤寒,简明而切合临床实用。唐·孙思邈的《千金方》论伤寒,重视以病统证,以证统法、统方。金、元、明、清时代对《伤寒论》的研究日益深入,六经辨证之学说也日趋精细,由于医家见解不同,对六经本质的理解和临床辨证方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代医家对六经实质的认识大体有:即以经络、脏腑、气化来解释六经,或把六经看作单纯的“证侯分类”方法。这些争议一直延续到现在。由于这些争鸣都是从不同侧面来阐述六经相应的脏腑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反应,因而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学说,通过四诊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分析,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5 脏腑辨证

起源于《内经》。《内经》脏腑学说虽有解剖学的基础,但主要以脏腑生理、病理立论,是脏腑辨证的基础。《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少气、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此是诊断五脏虚、实的病证的依据;“刺热篇”云:“肝热病”、“心热病”、“脾热病”、“肺热病”、“肾热病”。则将热病以脏腑区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即病机十九条),则包括了以五脏概属常见证候病机。《内经》还重视脏腑相互关系,从整体观出发,注意一脏有病波及它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就是一例。《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是治则的确立。《难经》从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是专门论述病因、病机、病证的篇章,强调诊病结合脏腑,并以脏腑的生克关系来说明疾病的传变和判断其预后。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对杂病进行脏腑辨证的经典著作。书中所载杂病,多属脏腑内伤疾病,兼包括外科、皮肤科、妇产科疾病,共四十余种,集中地用脏腑病机指导辨证,治疗方法则根据脏腑之间的整体联系,指出治疗未病的脏腑。根据治病求本的精神,重视人体的正气。对方剂的运用,往往是一方治疗多病,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精神。本书理法方药齐备,后世誉为“医方之祖,治杂病之宗”。

约产生于六朝时代的托名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首倡脏腑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如“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篇云:“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脉虚而弦,则为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晕,实而微,则为不及;病在内,则令人胸胁胀满。大凡肝实引两胁下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大体每脏腑都作了类似的分析。此后,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中的杂病是以脏腑类证,先论脉而后分虚实。宋初,王怀隐等编写的《太平圣惠方》,书中第三卷至第七卷,专论脏腑病证,综述本脏生理、病理、脉证、治法然后列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根据小儿特点,从五脏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对后世颇有影响。张元素制《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李杲著《内伤辨惑论》、《脾胃论》重视后天脾胃。元·朱丹溪主相火,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赵献可辨证,重先天命门。王清任主辨气血,明脏腑,立方重祛瘀益气。魏之琇论滋肝阴等。皆各有所见,从各个角度扩展充实脏腑辨证论治的内容,使之日趋完备。

6 卫气营血辨证

主要根据温热病过程中的病变深浅层次及传变情况来确定。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又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些原则,成为此后温病学辨证论治的纲领。

7 三焦辨证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进一步总结了温热学说体系。他以分辨阴阳水火的理论为主导思想,体验到火能克金,而温热先伤上焦,便采用了三焦辨证纲领,以有别于伤寒六经分证。他所说的三焦,沿用《内经》中“三焦”之名,却未尽用其实。只取了《灵枢·营卫生会篇》三焦分部的意义,用以区分温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他依据温热病变的重心所在及其传变关系,划分上、中、下三焦三个阶段。吴鞠通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其法更适用于温病中的温热性病变。与张仲景六经辨证有一纵一横之妙,与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相得益彰。但是在三焦辨证中,实际也采用了分经辨证的某些方法,因而它与其他辨证方法并不对立,而是互相关联。根据以上温热辨证,后世温病学家不断补充完善,并发展了种种温病治法。




我在专升本以后,怎样才能够进休中西医结合
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的推动下,中医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中医理论沿着《内经》和《伤寒论》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贯彻和发挥了元气论为核心的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体系走向成熟,...

中国名医颜正华临证论治基本相信
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无论你是初入医道的学子,还是在临床工作中寻求新知的医生,颜正华的临证论治都会为你提供宝贵的临床实践指导,帮助你在中医领域中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此书的出版,无疑为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证候机理是什么意思?
证候机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逐渐完善。最早的中医理论是“五脏六腑”学说,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方药辨病学说”和“脏腑论”。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辨证论治”理论,并逐渐形成现今的证候机理。证候机理不断地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内涵,使中医理论更加完善。证候机理是中医的珍贵宝藏,广泛...

最早确立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医学著作是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内观文化的内观文化系统八大体系
6、觉性意识 内观心理学的建构与发展、将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心理科学的应用可以促进、改变健康环境,可以用新的条件进行新的尝试和新的变革。内观心理学在群众广泛实践基础上应用于心理咨询事业便形成神奇的“心医”。(一) 三识五蕴系统层次辩证论治理论1、心理病因2、病理类型3、病症分类4、缘起过程5、辩证论...

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远的...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因而,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谈谈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依旧璀璨夺目,对当今的各行各业均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摘要: 阐述传统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含义,并引用至现代教学中,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关...

古代的名医有谁?
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并且,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

为什么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该书对损美性病证或美容缺陷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的论述之详细,是前人所不及的。该书还在很多病候之后附有养生导引之法,丰富了非药物疗法的手段。 《诸病源候论》是继《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之后,进一步研讨和发展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提高,对后世医学的...

湄潭县17655399678: 医圣张仲景是哪个朝代的人
以锦解痉: 医圣张仲景的朝代:东汉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

湄潭县17655399678: 中医是如何辩证论治的 -
以锦解痉: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

湄潭县17655399678: 中医辨证论治 -
以锦解痉: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把证辨清,然后根据证去选择治疗方法,用药还是用中医的其他疗法

湄潭县17655399678: 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规律 -
以锦解痉: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湄潭县17655399678: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发展的 -
以锦解痉: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从中医名家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的总结者是人,一个名家就是一个里程碑.一个一个里程碑构成了中医理论的本身.因此,楼主你要是想全面了解中医理论,那可以从中医史与中医大家的传记开始,建议您看罗大中的中医史介绍书籍入门.

湄潭县17655399678: 辨证论治的要点? 含义? -
以锦解痉: 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湄潭县17655399678: 概述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 -
以锦解痉: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

湄潭县17655399678: 中医学辩证论治名词解释 -
以锦解痉: 你好!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指在诊断过程中依据病人的感受特征以及医者的望闻问切进行归纳整理得出的一套关于六经辨证的整体治病方案.这是张仲景依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总结的一套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论.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是东方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湄潭县17655399678: 什么是中医辩证治疗? -
以锦解痉: 辩证治疗就是指辩证论治就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通过四诊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分辨出证候,并拟定治疗方法.

湄潭县17655399678: 辨证论治的出处 -
以锦解痉: 辩证论治: 所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